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节水形势紧迫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北京市节水工作采取了用水定额管理、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对65个高耗水行业市场禁入)、加强农业节水灌溉、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发挥科技引领作用等措施。2001年到2009年,全市每年节水都在1亿立方米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由137立方米减少到29.4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
尽管北京市的节水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近10年都是以年均不足21亿立方米的水资源保障了36亿立方米的用水需求。但是,据预测,2015年我市总用水量将达到41.1亿立方米,在南水北调中线水到京之前,我市面临的水资源形势依然严峻。
北京水资源极端紧缺。2000年至2009年北京市持续干旱,人均年可利用水资源量已降到100立方米左右,远低于人均年1000立方米的国际水紧缺警戒线。同时,由于水系上游干旱和生产生活用水拦截,北京市的入境水量由上世纪50年代后期35亿立方米降为本世纪初的4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不足不得不超采地下水,每年超采4亿立方米左右,2009年超采量达到了6.72亿立方米。透支水资源已严重威胁城市生态安全,地下水位由1960年的平均埋深3.19米下降到2009年的24.07米,给北京带来了很大的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隐患。
人口增长和城市发展加剧水资源需求。目前本市常住人口已达1961万,按人均年最低生活需水85立方米计算,增加600万人约需增加5亿立方米的用水需求;用水结构不尽合理,部分行业和产业仍然不符合首都北京水资源紧缺的现实,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升级;节水管理手段不足,特别是监督和执法手段缺乏,责任不能有效落实;节水型社会建设存在诸多管理盲点,洗浴中心、高尔夫球场、滑雪场、洗车等特殊行业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城市绿化灌溉仍以自来水、地下水为主;定额管理制度的指标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城市水务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城市发展;节水有关政策不配套,激励节水机制没有形成,全民节水意识仍有待提高。
尽管北京市利用原有措施进行节水的空间越来越小,但在产业结构、用水技术和管理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北京市的节水工作要想走出一条具有显著成效的发展之路,就必须在节水观念和体制机制上有所转变和创新。
向观念要水
市委书记刘淇在北京市水务改革发展工作大会上指出:“水资源极端紧缺是北京的基本市情水情。”“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是首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要高度重视,认真解决。”加大力度宣传市情水情,提高全民水忧患意识、节水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要从保障首都稳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到水资源节约与保护行动中来。促进公众节水观念的转变,一方面要紧紧围绕水资源的短缺性、节水的重要性、节水技术、节水知识等,培养全民节水意识,在良好习惯和文明行为中节水。另一方面要鼓励建立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的组织平台和制度平台,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促进节水的社会化,最终形成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市场经济机制、社会公众参与机制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其次,要强化激励政策引导,如制定对市民和单位节水、群众举报浪费水行为的奖励政策和浪费水的惩罚政策,再生水设施的投资、运营、维护的支持政策,节水技术创新与推广的奖励政策等。
向机制要水
建立合理的政策管理机制。为进一步加强节约用水工作的管理力度,建议成立由市领导牵头,由中央国家机关、部队、市属有关单位和各区县政府主管领导参加的北京市节约用水领导小组,对全市的节约用水工作进行统一协调、部署和行业指导。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北京市要根据各相关部门联合制定的产业投资项目指导目录和限制发展项目名录,限制并逐步淘汰落后、耗水量高、用水效率低下的产业项目,建立适应北京缺水條件的产业结构,严格控制水资源利用总量,促使水资源向节水高效的领域流动,逐步培育起适应北京缺水条件的产业结构及生产方式。
实行更加严格的定额管理制度。在水资源总量控制环节上,应当细化、明确各区县水资源配置,促进各部门各区县将“量水发展”作为约束性指标。用水定额管理应从宾馆、学校和医院等十大行业进一步扩大到机关、国有企业单位、写字楼以及洗车行业等,对于超过定额用水地方标准的单位,严格执行相关条例。要将定额管理对象由目前的单位主体落实到具体的用水主体,使每个微观主体都注意节约用水,实现全社会节水。典型的做法是在用水较多的环节实行计量取水,定额供应。如在开水间装设计量取水装置,为厨师配备取水卡等。
强化节水日常管理和建立用水节水信息平台。目前,北京市自来水集团信息平台只能实现对各管网供水情况的实时监督,不能实现对终端用户的监督。北京市应建立全市用水节水信息平台,通过将用水重点户的用水信息直接传输到信息平台,一方面对用水大户实时监督,及时制止超额用水行为,另一方面研究全市不同行业用水规律,及时做好高峰时段的水资源调配和发现节水潜力,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理顺节水执法体制。城管执法局成立以后,北京市的节水执法处罚权从水务部门转移出来。由于城管执法局具有几百项执法项目,大大影响了对不太容易发现和不经常发生的违法或违章用水行为的查处力度。因此,应探索重新赋予水务部门节约用水的行政执法处罚权和监督检查权,使节水工作的管理权与行政处罚权相统一,进一步促进对节水的日常管理和监督。
向科技要水
促进节水技术的创新与推广。要加强城市节水技术、工艺和设备的研制,加大节水创新力度,走科技节水之路。要确保新项目做到“三同时”,即建设项目的主体工作与节水措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并通过市场准入,确保新建建筑全部采用节水型器具。要加快公共场所与家庭节水器具普及程度,开发和推广节水计量装置、家庭二次水利用装置等,为节水开辟新的空间。同时,还要进一步研究,包括雨水、海水、再生水及其他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雨水:北京市汛期暴雨,易造成洪涝灾害,雨水蓄积利用也成为当前建设节水型社会、缓解城市水资源紧缺的重要措施之一。据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7月24日强降雨本市雨洪利用工程齐发力,1350处蓄水点就集雨1240万吨。
海水:日前,市政协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加强首都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建议案》提出,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来水之前,要逐步构建“北倚密云,南调江汉,西引黄河,东取海洋”的多元取水格局,以长江、汉江之水支撑首都经济发展,以黄河之水作为南水北调水源的应急补充,以淡化海水作为首都水资源的战略储备。
再生水:再生水是补充我市水资源不足的重要手段,今后还应增加再生水的生产能力,鼓励社会单位使用再生水。国外研究表明:再生水中的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蓄积对动植物有毒性,其病原体会对人体的健康安全构成威胁,还有可能进入地下含水层污染饮用水,降低土壤肥力。国外对不同用途的再生水制定不同的处理级别。目前,我国的再生水管理暂时依据的《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只泛泛给出了绿化用水的要求,在实践中很容易产生分歧。因此,应尽快制定符合我市市情的再生水水质标准。□
(作者单位: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
责任编辑:杜梅萍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北京市节水工作采取了用水定额管理、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对65个高耗水行业市场禁入)、加强农业节水灌溉、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发挥科技引领作用等措施。2001年到2009年,全市每年节水都在1亿立方米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由137立方米减少到29.4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
尽管北京市的节水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近10年都是以年均不足21亿立方米的水资源保障了36亿立方米的用水需求。但是,据预测,2015年我市总用水量将达到41.1亿立方米,在南水北调中线水到京之前,我市面临的水资源形势依然严峻。
北京水资源极端紧缺。2000年至2009年北京市持续干旱,人均年可利用水资源量已降到100立方米左右,远低于人均年1000立方米的国际水紧缺警戒线。同时,由于水系上游干旱和生产生活用水拦截,北京市的入境水量由上世纪50年代后期35亿立方米降为本世纪初的4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不足不得不超采地下水,每年超采4亿立方米左右,2009年超采量达到了6.72亿立方米。透支水资源已严重威胁城市生态安全,地下水位由1960年的平均埋深3.19米下降到2009年的24.07米,给北京带来了很大的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隐患。
人口增长和城市发展加剧水资源需求。目前本市常住人口已达1961万,按人均年最低生活需水85立方米计算,增加600万人约需增加5亿立方米的用水需求;用水结构不尽合理,部分行业和产业仍然不符合首都北京水资源紧缺的现实,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升级;节水管理手段不足,特别是监督和执法手段缺乏,责任不能有效落实;节水型社会建设存在诸多管理盲点,洗浴中心、高尔夫球场、滑雪场、洗车等特殊行业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城市绿化灌溉仍以自来水、地下水为主;定额管理制度的指标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城市水务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城市发展;节水有关政策不配套,激励节水机制没有形成,全民节水意识仍有待提高。
尽管北京市利用原有措施进行节水的空间越来越小,但在产业结构、用水技术和管理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北京市的节水工作要想走出一条具有显著成效的发展之路,就必须在节水观念和体制机制上有所转变和创新。
向观念要水
市委书记刘淇在北京市水务改革发展工作大会上指出:“水资源极端紧缺是北京的基本市情水情。”“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是首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要高度重视,认真解决。”加大力度宣传市情水情,提高全民水忧患意识、节水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要从保障首都稳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到水资源节约与保护行动中来。促进公众节水观念的转变,一方面要紧紧围绕水资源的短缺性、节水的重要性、节水技术、节水知识等,培养全民节水意识,在良好习惯和文明行为中节水。另一方面要鼓励建立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的组织平台和制度平台,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促进节水的社会化,最终形成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市场经济机制、社会公众参与机制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其次,要强化激励政策引导,如制定对市民和单位节水、群众举报浪费水行为的奖励政策和浪费水的惩罚政策,再生水设施的投资、运营、维护的支持政策,节水技术创新与推广的奖励政策等。
向机制要水
建立合理的政策管理机制。为进一步加强节约用水工作的管理力度,建议成立由市领导牵头,由中央国家机关、部队、市属有关单位和各区县政府主管领导参加的北京市节约用水领导小组,对全市的节约用水工作进行统一协调、部署和行业指导。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北京市要根据各相关部门联合制定的产业投资项目指导目录和限制发展项目名录,限制并逐步淘汰落后、耗水量高、用水效率低下的产业项目,建立适应北京缺水條件的产业结构,严格控制水资源利用总量,促使水资源向节水高效的领域流动,逐步培育起适应北京缺水条件的产业结构及生产方式。
实行更加严格的定额管理制度。在水资源总量控制环节上,应当细化、明确各区县水资源配置,促进各部门各区县将“量水发展”作为约束性指标。用水定额管理应从宾馆、学校和医院等十大行业进一步扩大到机关、国有企业单位、写字楼以及洗车行业等,对于超过定额用水地方标准的单位,严格执行相关条例。要将定额管理对象由目前的单位主体落实到具体的用水主体,使每个微观主体都注意节约用水,实现全社会节水。典型的做法是在用水较多的环节实行计量取水,定额供应。如在开水间装设计量取水装置,为厨师配备取水卡等。
强化节水日常管理和建立用水节水信息平台。目前,北京市自来水集团信息平台只能实现对各管网供水情况的实时监督,不能实现对终端用户的监督。北京市应建立全市用水节水信息平台,通过将用水重点户的用水信息直接传输到信息平台,一方面对用水大户实时监督,及时制止超额用水行为,另一方面研究全市不同行业用水规律,及时做好高峰时段的水资源调配和发现节水潜力,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理顺节水执法体制。城管执法局成立以后,北京市的节水执法处罚权从水务部门转移出来。由于城管执法局具有几百项执法项目,大大影响了对不太容易发现和不经常发生的违法或违章用水行为的查处力度。因此,应探索重新赋予水务部门节约用水的行政执法处罚权和监督检查权,使节水工作的管理权与行政处罚权相统一,进一步促进对节水的日常管理和监督。
向科技要水
促进节水技术的创新与推广。要加强城市节水技术、工艺和设备的研制,加大节水创新力度,走科技节水之路。要确保新项目做到“三同时”,即建设项目的主体工作与节水措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并通过市场准入,确保新建建筑全部采用节水型器具。要加快公共场所与家庭节水器具普及程度,开发和推广节水计量装置、家庭二次水利用装置等,为节水开辟新的空间。同时,还要进一步研究,包括雨水、海水、再生水及其他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雨水:北京市汛期暴雨,易造成洪涝灾害,雨水蓄积利用也成为当前建设节水型社会、缓解城市水资源紧缺的重要措施之一。据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7月24日强降雨本市雨洪利用工程齐发力,1350处蓄水点就集雨1240万吨。
海水:日前,市政协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加强首都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建议案》提出,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来水之前,要逐步构建“北倚密云,南调江汉,西引黄河,东取海洋”的多元取水格局,以长江、汉江之水支撑首都经济发展,以黄河之水作为南水北调水源的应急补充,以淡化海水作为首都水资源的战略储备。
再生水:再生水是补充我市水资源不足的重要手段,今后还应增加再生水的生产能力,鼓励社会单位使用再生水。国外研究表明:再生水中的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蓄积对动植物有毒性,其病原体会对人体的健康安全构成威胁,还有可能进入地下含水层污染饮用水,降低土壤肥力。国外对不同用途的再生水制定不同的处理级别。目前,我国的再生水管理暂时依据的《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只泛泛给出了绿化用水的要求,在实践中很容易产生分歧。因此,应尽快制定符合我市市情的再生水水质标准。□
(作者单位: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
责任编辑:杜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