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是人们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通过朗读技巧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朗读中的停顿、重音、语调和语速,给学生以音乐美的熏陶;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美;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蕴,最终在感悟性朗读中发展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
一、朗读的定义
所谓朗读,就是朗声读书,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通过直觉思维方式直接感受语言,对语言的意义、情态、情味综合地进行感受,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
二、朗读的依据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古代多少成功的文人墨士,都是用这种读书方式,诵背课文,挥洒文章。一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可以充分说明这一切。古时语文教学强调诵读。盲童入学,老师只是要求熟读、背诵,诵读《三字经》、《百家姓》一直到四书五经,诵读一定量的文章后,老师才“开讲”。
从教学系统的角度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教学论上,“学生中心论”已经逐步代替“教师中心论”,学生发展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教学过程的发动和维持,全在于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参与。专门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罗杰斯指出,在重视认知发展的同时,必须同样重视情感的发展。高声诵读是一个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的做法,而且在激昂的读书中,不断陶冶情操,不断获取“背诵”的成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致,树立起乐于学习的坚定信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高声朗读不仅仅是口头的运动,也是一种综合思维调动的枢纽,是神经系统激活的有力工具。高声朗读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能说会道,是当今学生的一个新要求。但课堂上大胆举手,大声发言,清晰流利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的学生却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沉闷的气氛,稀疏的举手,小声的回答,词不达意的分析。朗读可以说是治疗这个顽症的良方妙药。在大声朗读中,背熟了不少课文。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样,熟能生巧,如果嘴巴大声说,加上丰厚的素材作底蕴,一定会有高雅的谈吐。
三、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深刻理解文章思想是诵读的先决条件,同样,学生也因朗诵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朱熹也有同样的体会:“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字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例如《阿Q正传》中“土谷祠畅想曲”一节,初读觉得好玩;联系背景及前后文方觉阿Q可笑;后来才明白鲁迅先生的用意:阿Q之所以有这样可笑的想法,是因为革命者并没有发动下层愚昧的劳动人民;再读是时便觉阿Q可怜、可悲;涵泳再三,又读时阿Q的心态已了然于心,尚未张口已觉阿Q活灵活现地浮现在眼前,仿佛不是自己在读,而是阿Q在倾吐“革命心声”。无论朗读者还是听众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双方都受益匪浅。
四、如何做好朗读
(一)、注重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基础。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敢读”创设氛围基础。敢读是学生爱读、会读的前提。而轻松活泼的氛围,是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的前提。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应以平等、宽容、友善的心态对待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开来,从而培养学生对自己朗读能力的自信。像“你读得真好!”“读得不错!”的语言应成为老师课堂上常用的鼓励语。而“老师,让我来读吧。”这种生动的、富有个性的语言,是学生自信的表现,是创设敢读氛围的基础。
2、强化主体意识,读出个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老师应首先树立和尊重学生有独立见解的观念,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个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例如在上《荷塘月色》一课时,精彩的课件为学生从视角、听觉上展现生动的荷塘之景后,学生朗读得特别卖劲,似乎在有意的去感受朱自清当时的心情,于是我适时的让学生开始讨论对朱自清当时的心情的理解,最后大家得到统一认识。
3、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评价。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朗读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价,并创设机会,加强培养学生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阅读评价的能力。开展多种评价形式,从而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①师评导读,授予评价的技巧;②师生互评,创设民主的气氛,增强评价乐趣,融合提高;③生生互评,各抒己见,培养敢于争议的精神,提高评价和欣赏的水平;④开展朗读比赛,活动中激发兴趣,快乐中提高技能,不觉中培养敢于竞争的心理。
4、落实主体地位,以读代讲,读中质疑;以读悟情,品出深层意境,读中释疑。我国具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宝库,传统的经典文章都非常重视词藻的华美和用词的准确。因此,在理解朗读文章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敢于质疑,自主发现疑难字、词、句、段,抓住重要的、中心的词句,反复品读,反复体会,这就可以抓住文章的灵魂,悟出作者作文的意旨,以达到挖掘和理解课文的深层意境。再通过反复诵读,仔细品味,就能以读代讲,读中释疑。
(二)、创设轻松、有趣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乐读”的前提。
1、配乐朗读法。我国传统诗文常与音乐交融一起,显示出音律文章的优美,即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诗、词、歌、赋。因此在朗读一篇优美的、或是感情挚深的、又或是具有惊世疾俗的文章时,配上恰当的音乐,将会收到非常精彩的效果。
2、创设情景想象朗读法。“创设情景想象朗读法”就是师生通过运用语言、音乐和图画等教具进行渲染气氛,再现课文情景,发挥想象,领悟人物情感而进行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朗读方法。它能让学生有身临其景的感觉,而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的。它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适合情景对话式、童话式和描写优美风景的文章,如《春》、《沁园春•雪》、《天上的街市》、《项脊轩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登幽州台歌》等。
(三)、让学生掌握、运用朗读的多种技巧是提高朗读能力和朗读兴趣的关键。
在课堂的朗读教学中,把朗读跟音律联系起来,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抓住重点字词,运用语量、语速、语调、语气、语态及停顿的方法,并以意群为单位,划分音步,采取抑扬顿挫的技巧,进行持之以恒的朗读训练,将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贵在老师导行,持之以恒;重在实践中落实提高,创造机会多读多练。
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朗读这个教学手段,有目的地、合理地、有重点地加强朗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快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感情。可见,我们必须要紧紧抓住“朗读”这一手段,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吕志刚.略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朗读教学〔J〕.学语文,2006,(6).
〔2〕袁爱国.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语文建设,2006,(11).
〔3〕邱晓燕.试论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的方法〔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S1).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
一、朗读的定义
所谓朗读,就是朗声读书,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通过直觉思维方式直接感受语言,对语言的意义、情态、情味综合地进行感受,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
二、朗读的依据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古代多少成功的文人墨士,都是用这种读书方式,诵背课文,挥洒文章。一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可以充分说明这一切。古时语文教学强调诵读。盲童入学,老师只是要求熟读、背诵,诵读《三字经》、《百家姓》一直到四书五经,诵读一定量的文章后,老师才“开讲”。
从教学系统的角度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教学论上,“学生中心论”已经逐步代替“教师中心论”,学生发展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教学过程的发动和维持,全在于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参与。专门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罗杰斯指出,在重视认知发展的同时,必须同样重视情感的发展。高声诵读是一个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的做法,而且在激昂的读书中,不断陶冶情操,不断获取“背诵”的成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致,树立起乐于学习的坚定信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高声朗读不仅仅是口头的运动,也是一种综合思维调动的枢纽,是神经系统激活的有力工具。高声朗读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能说会道,是当今学生的一个新要求。但课堂上大胆举手,大声发言,清晰流利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的学生却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沉闷的气氛,稀疏的举手,小声的回答,词不达意的分析。朗读可以说是治疗这个顽症的良方妙药。在大声朗读中,背熟了不少课文。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样,熟能生巧,如果嘴巴大声说,加上丰厚的素材作底蕴,一定会有高雅的谈吐。
三、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深刻理解文章思想是诵读的先决条件,同样,学生也因朗诵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朱熹也有同样的体会:“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字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例如《阿Q正传》中“土谷祠畅想曲”一节,初读觉得好玩;联系背景及前后文方觉阿Q可笑;后来才明白鲁迅先生的用意:阿Q之所以有这样可笑的想法,是因为革命者并没有发动下层愚昧的劳动人民;再读是时便觉阿Q可怜、可悲;涵泳再三,又读时阿Q的心态已了然于心,尚未张口已觉阿Q活灵活现地浮现在眼前,仿佛不是自己在读,而是阿Q在倾吐“革命心声”。无论朗读者还是听众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双方都受益匪浅。
四、如何做好朗读
(一)、注重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基础。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敢读”创设氛围基础。敢读是学生爱读、会读的前提。而轻松活泼的氛围,是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的前提。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应以平等、宽容、友善的心态对待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开来,从而培养学生对自己朗读能力的自信。像“你读得真好!”“读得不错!”的语言应成为老师课堂上常用的鼓励语。而“老师,让我来读吧。”这种生动的、富有个性的语言,是学生自信的表现,是创设敢读氛围的基础。
2、强化主体意识,读出个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老师应首先树立和尊重学生有独立见解的观念,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个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例如在上《荷塘月色》一课时,精彩的课件为学生从视角、听觉上展现生动的荷塘之景后,学生朗读得特别卖劲,似乎在有意的去感受朱自清当时的心情,于是我适时的让学生开始讨论对朱自清当时的心情的理解,最后大家得到统一认识。
3、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评价。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朗读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价,并创设机会,加强培养学生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阅读评价的能力。开展多种评价形式,从而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①师评导读,授予评价的技巧;②师生互评,创设民主的气氛,增强评价乐趣,融合提高;③生生互评,各抒己见,培养敢于争议的精神,提高评价和欣赏的水平;④开展朗读比赛,活动中激发兴趣,快乐中提高技能,不觉中培养敢于竞争的心理。
4、落实主体地位,以读代讲,读中质疑;以读悟情,品出深层意境,读中释疑。我国具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宝库,传统的经典文章都非常重视词藻的华美和用词的准确。因此,在理解朗读文章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敢于质疑,自主发现疑难字、词、句、段,抓住重要的、中心的词句,反复品读,反复体会,这就可以抓住文章的灵魂,悟出作者作文的意旨,以达到挖掘和理解课文的深层意境。再通过反复诵读,仔细品味,就能以读代讲,读中释疑。
(二)、创设轻松、有趣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乐读”的前提。
1、配乐朗读法。我国传统诗文常与音乐交融一起,显示出音律文章的优美,即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诗、词、歌、赋。因此在朗读一篇优美的、或是感情挚深的、又或是具有惊世疾俗的文章时,配上恰当的音乐,将会收到非常精彩的效果。
2、创设情景想象朗读法。“创设情景想象朗读法”就是师生通过运用语言、音乐和图画等教具进行渲染气氛,再现课文情景,发挥想象,领悟人物情感而进行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朗读方法。它能让学生有身临其景的感觉,而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的。它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适合情景对话式、童话式和描写优美风景的文章,如《春》、《沁园春•雪》、《天上的街市》、《项脊轩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登幽州台歌》等。
(三)、让学生掌握、运用朗读的多种技巧是提高朗读能力和朗读兴趣的关键。
在课堂的朗读教学中,把朗读跟音律联系起来,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抓住重点字词,运用语量、语速、语调、语气、语态及停顿的方法,并以意群为单位,划分音步,采取抑扬顿挫的技巧,进行持之以恒的朗读训练,将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贵在老师导行,持之以恒;重在实践中落实提高,创造机会多读多练。
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朗读这个教学手段,有目的地、合理地、有重点地加强朗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快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感情。可见,我们必须要紧紧抓住“朗读”这一手段,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吕志刚.略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朗读教学〔J〕.学语文,2006,(6).
〔2〕袁爱国.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语文建设,2006,(11).
〔3〕邱晓燕.试论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的方法〔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