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机器大规模地把知识转化为电脑语言的时候,知识就成了不过是可以机械操作的工业原材料。这意味着与电脑、机械化格格不入的人文科学的步履维艰,意味着知识和人类用智慧获取知识的方式的贬值。
关键词:象的消失 后工业社会 后现代主义 背景 影响
村上小说的隐喻性手法是众所周知且令人折服的,尤其是他对“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敏锐洞察力和对人、人类生存窘境的根本认识和剖析,往往让人惊叹不已。而这一切,也影射在他的短篇小说《象的消失》中的关于象及象与人的关系的描写中。《象的消失》采用第一人称写法,能过主人公“我”来自述整个故事并进行评论的。
房地产商购买了动物园的地产来建造大厦,剩下年事已高、其他动物园又不愿收养的一头大象,成了当地居民和政府的负累。几经周折后,政府让出一个废弃的体育馆作为象舍,由一位年老的饲养员照料。
在电器公司的广告部任职的“我”从报纸上得知了这条关于动物园、象和饲养员从游客眼中消失的新闻。在与杂志编辑的交谈中,“我”透露了亲眼所见的事情。“我”是这头大象的粉丝之一,在“消失事件”的发生的前一天,“我”去看望大象时,发现象的体积比它年轻力壮时缩小了许多。至于这是否是导致动物园、象和饲养员消失的原因,“我”也不能肯定。
媒体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作了大肆报道。政府在舆论的压力下,不得不高调处理此事件,整个社会忽然热衷于寻找一直以来备受大家忽略的一头老象。然而,过了一段日子后,新闻的报导逐渐减少,大众也不再关注此事了。于是,一场轰轰烈烈寻找大象的“群众运动”不了了之。
关于象究竟是怎样消失的,我们无需详究,本文所要探讨的是象为什么会消失,消失背后的意义是什么。
生活形式的变化往往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后工业化社会追求的是模式化和功利主义的生活方式。人们穿着整齐划一的西装上班,住着形式单调的商品房,吃着外国快餐连锁店提供的套餐,听满街的大车、小车或呼啸而过尖叫声或因停车和停车后的重新启动而发出的轰轰声。简洁性、功能性、协调性是这个社会的共同特性,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不能适应这一切的旧事物自然而然地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正如象的年老体衰、大而无当、受尽冷落,从而在这急功近利的世界上再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和田敦彦说:“这是一种压制可能扰乱功能性和协调性的过剩的异质之物的力量”,也是迫使象消失的力量。
当然,消失的不仅仅是象。在这样一个生活模式的框架下,想要将所有东西都存留是很困难的,传统、经典通通该丢掉,而固守这些的或代表着这些的人或物也不能幸免。
饲养员与大象关系的关系在人前与人后有着微妙不同,其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例行公事,后者是辅助情感,不过这两者都是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所不能容忍的。然而,诸如象与饲养员消失的种种事件的发生,恰恰促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粉墨登场。
后现代主义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后工业化社会是后现代主义的模本。后工业化社会的商品化特征愈是突出,电脑、电视等与人们的关系就愈是密切。当机器大规模地把知识转化为电脑语言的时候,知识就成了不过是可以机械操作的工业原材料。这意味着与电脑、机械化格格不入的人文科学的步履维艰,意味着知识和人类用智慧获取知识的方式的贬值。
在信息化、“地球村”的背景下,一切为了销售,一切都成商品。后现代主义正在这样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后现代主义高举非理性主义的大旗,否认现象背后的本质,将现象与现象间的关系平面化。于是,宏大的叙事篇章消失,关注现时的体验成为时髦,“客观”和“真理”被肆意颠覆。正如“象的消失”现象:对于象的领养,大家所普遍关注的只是利益的问题、买卖的合理性。至于消失的原因和消失所带来的影响,则无人问津。而当镇长以物质利益的标准对其权,认为“并无损失”之后,才决定领养这头似乎马上就要因心脏病发作死去的大象。面对象的消失的大众,也只是象征性地表现出些许积极寻象的行为而已,恰似为消逝的旧事物做一场符合规定的“悼念”仪式。不久之后媒体的淡然、人们对于自己镇上曾拥有过一头大象这点事情似乎忘得健忘等,是很好的证明。而当“我”试图向一位自觉有些好感的女士传达与解释这一事实时,竟不能被对方所理解。于是,“我”恍然大悟:只有自己变得急功近利与市侩,才会被这个社会所理解所接受。旧事物与这个商品化、即时性的社会的冲突是根本性的,事物只要不符合这个社会的标准,就会立即抛弃、被遗忘,正好象的消失和消失的象。
后现代主义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了四个主要的基本特征:首先是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是反中心的——认为任何事物一旦放弃自己反叛的姿态而成为了中心,它的末日也就随之到来;后现代主义是反单一的——反对排他主义,强调多元复合;后现代主义是反意义的——认为世界一片混乱,人们彼此之间是不能够相互理解的;后现代主义是反结构的——强调自由变体,以散漫无序代替整齐划一。其次是内在性。后现代主义强调当代人滿足于自我享乐,放弃超越现实的内心体验。这种被称为“适应所有现实本身而回归自我”的心理倾向,事实上意味着放弃超越现实的人生理想。再次是削平深度模式。后现代主义认为现象本身是平直的,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平面的,且只有这种“平的关系”才是真实的。
最后是零散化。主要表现在创作主体的零散化、等级制度的零散化、惯例的零散化和权威的零散化。后现代主义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是历史的必然与偶然相结合的产物。它的产生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例如促进人与人的联系,推进文化的平等交流,肯定文化发展多元共存等等。但后现代主义的反叛性与破环性与人类渴望和平安定的愿望相冲突,注定它登不了大雅之堂,只能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隅。不过,它的影响虽不那么广泛和深刻,但却仍在延续。在后工业社会的背景下,后现代主义对一切事物进行着解构。存在过的或者还存在着的旧事物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从人们的视线中渐渐消逝,如《象的消失》中年迈的大象曾经拥有的平和、宽容、含蓄、隐忍,随着它的躯体起隐去。
在后工业社会的环境下生存,虽有一定的进取精神,但在我还没有弄清楚“拨动我心弦的感觉”时,就已经被这急功近利的社会淹没了。作者在《象的消失》中说:“我越是变得急功近利,产品越是卖得飞快……或许人们是在世界这个大厨室里寻求某种协调性吧。”但愿经过了后现代主义的洗礼,社会能够出现一种包容万象的协调,可以让象和象的饲养员重新归来,让人的精神家园重新归来。
关键词:象的消失 后工业社会 后现代主义 背景 影响
村上小说的隐喻性手法是众所周知且令人折服的,尤其是他对“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敏锐洞察力和对人、人类生存窘境的根本认识和剖析,往往让人惊叹不已。而这一切,也影射在他的短篇小说《象的消失》中的关于象及象与人的关系的描写中。《象的消失》采用第一人称写法,能过主人公“我”来自述整个故事并进行评论的。
房地产商购买了动物园的地产来建造大厦,剩下年事已高、其他动物园又不愿收养的一头大象,成了当地居民和政府的负累。几经周折后,政府让出一个废弃的体育馆作为象舍,由一位年老的饲养员照料。
在电器公司的广告部任职的“我”从报纸上得知了这条关于动物园、象和饲养员从游客眼中消失的新闻。在与杂志编辑的交谈中,“我”透露了亲眼所见的事情。“我”是这头大象的粉丝之一,在“消失事件”的发生的前一天,“我”去看望大象时,发现象的体积比它年轻力壮时缩小了许多。至于这是否是导致动物园、象和饲养员消失的原因,“我”也不能肯定。
媒体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作了大肆报道。政府在舆论的压力下,不得不高调处理此事件,整个社会忽然热衷于寻找一直以来备受大家忽略的一头老象。然而,过了一段日子后,新闻的报导逐渐减少,大众也不再关注此事了。于是,一场轰轰烈烈寻找大象的“群众运动”不了了之。
关于象究竟是怎样消失的,我们无需详究,本文所要探讨的是象为什么会消失,消失背后的意义是什么。
生活形式的变化往往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后工业化社会追求的是模式化和功利主义的生活方式。人们穿着整齐划一的西装上班,住着形式单调的商品房,吃着外国快餐连锁店提供的套餐,听满街的大车、小车或呼啸而过尖叫声或因停车和停车后的重新启动而发出的轰轰声。简洁性、功能性、协调性是这个社会的共同特性,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不能适应这一切的旧事物自然而然地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正如象的年老体衰、大而无当、受尽冷落,从而在这急功近利的世界上再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和田敦彦说:“这是一种压制可能扰乱功能性和协调性的过剩的异质之物的力量”,也是迫使象消失的力量。
当然,消失的不仅仅是象。在这样一个生活模式的框架下,想要将所有东西都存留是很困难的,传统、经典通通该丢掉,而固守这些的或代表着这些的人或物也不能幸免。
饲养员与大象关系的关系在人前与人后有着微妙不同,其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例行公事,后者是辅助情感,不过这两者都是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所不能容忍的。然而,诸如象与饲养员消失的种种事件的发生,恰恰促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粉墨登场。
后现代主义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后工业化社会是后现代主义的模本。后工业化社会的商品化特征愈是突出,电脑、电视等与人们的关系就愈是密切。当机器大规模地把知识转化为电脑语言的时候,知识就成了不过是可以机械操作的工业原材料。这意味着与电脑、机械化格格不入的人文科学的步履维艰,意味着知识和人类用智慧获取知识的方式的贬值。
在信息化、“地球村”的背景下,一切为了销售,一切都成商品。后现代主义正在这样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后现代主义高举非理性主义的大旗,否认现象背后的本质,将现象与现象间的关系平面化。于是,宏大的叙事篇章消失,关注现时的体验成为时髦,“客观”和“真理”被肆意颠覆。正如“象的消失”现象:对于象的领养,大家所普遍关注的只是利益的问题、买卖的合理性。至于消失的原因和消失所带来的影响,则无人问津。而当镇长以物质利益的标准对其权,认为“并无损失”之后,才决定领养这头似乎马上就要因心脏病发作死去的大象。面对象的消失的大众,也只是象征性地表现出些许积极寻象的行为而已,恰似为消逝的旧事物做一场符合规定的“悼念”仪式。不久之后媒体的淡然、人们对于自己镇上曾拥有过一头大象这点事情似乎忘得健忘等,是很好的证明。而当“我”试图向一位自觉有些好感的女士传达与解释这一事实时,竟不能被对方所理解。于是,“我”恍然大悟:只有自己变得急功近利与市侩,才会被这个社会所理解所接受。旧事物与这个商品化、即时性的社会的冲突是根本性的,事物只要不符合这个社会的标准,就会立即抛弃、被遗忘,正好象的消失和消失的象。
后现代主义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了四个主要的基本特征:首先是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是反中心的——认为任何事物一旦放弃自己反叛的姿态而成为了中心,它的末日也就随之到来;后现代主义是反单一的——反对排他主义,强调多元复合;后现代主义是反意义的——认为世界一片混乱,人们彼此之间是不能够相互理解的;后现代主义是反结构的——强调自由变体,以散漫无序代替整齐划一。其次是内在性。后现代主义强调当代人滿足于自我享乐,放弃超越现实的内心体验。这种被称为“适应所有现实本身而回归自我”的心理倾向,事实上意味着放弃超越现实的人生理想。再次是削平深度模式。后现代主义认为现象本身是平直的,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平面的,且只有这种“平的关系”才是真实的。
最后是零散化。主要表现在创作主体的零散化、等级制度的零散化、惯例的零散化和权威的零散化。后现代主义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是历史的必然与偶然相结合的产物。它的产生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例如促进人与人的联系,推进文化的平等交流,肯定文化发展多元共存等等。但后现代主义的反叛性与破环性与人类渴望和平安定的愿望相冲突,注定它登不了大雅之堂,只能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隅。不过,它的影响虽不那么广泛和深刻,但却仍在延续。在后工业社会的背景下,后现代主义对一切事物进行着解构。存在过的或者还存在着的旧事物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从人们的视线中渐渐消逝,如《象的消失》中年迈的大象曾经拥有的平和、宽容、含蓄、隐忍,随着它的躯体起隐去。
在后工业社会的环境下生存,虽有一定的进取精神,但在我还没有弄清楚“拨动我心弦的感觉”时,就已经被这急功近利的社会淹没了。作者在《象的消失》中说:“我越是变得急功近利,产品越是卖得飞快……或许人们是在世界这个大厨室里寻求某种协调性吧。”但愿经过了后现代主义的洗礼,社会能够出现一种包容万象的协调,可以让象和象的饲养员重新归来,让人的精神家园重新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