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科学发展的理念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要树立全新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变“行政管理专业权威”为“以人的发展为本,以服务合作为本”。以校长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信任,知人善任;以活动为中介,促进教师团队和谐、融洽;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建立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权力经验管理与学术管理、校内资源管理同社区家庭资源管理相结合的全新管理模式。一个能够建设“和谐校园”的校长,一定是具有超前意识,善于科学决策,能促人所长、折人所短、知人善任,能组合并优化领导班子的优秀决策者。
关键词:科学发展 和谐校园 创新管理 好校长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08-066-03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要落到实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学校是社会肌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所以建设“和谐校园”也就必然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建设“和谐校园”的意义,如何凭借科学管理理念创建“和谐校园”呢?这些问题都不能不引起校长的深层次思考。
一、树立全新的科学管理理念,创建“和谐校园”,是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大力建设“和谐校园”,有其现实意义。可以说,建设“和谐校园”既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一方面,通过建设“和谐校园”推进管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的改革创新,切实解决广大师生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不断提高学校办学的质量和水平,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校园和谐了,可以为整个社会增添和谐因素,并带动各类和谐创建活动的开展。
建设“和谐校园”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其主要任务,就是要把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落实到学校工作中,真正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使依法治校得到全面落实,教学、科研和生活资源配置更趋合理,校园文化健康发展,创造活力显著增强,校园环境不断改善,公共安全和校园稳定切实得到保障,师生政治思想素质明显提高,整个校园呈现出生动和谐的局面。
建设“和谐校园”必须以科学有效的学校管理为前提。提及学校管理,作为校长此前往往更多热衷于如何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借此来约束教师。这当然是有其必要性,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学校的管理模式是:校长管理教师,教师管理学生,其流程即校长——教师——学生,这当然需要一定规章制度去约束。但随着由传统教育机制向素质教育机制的转变,规章制度的约束已经不能成为学校管理模式的重心,因为教育是社会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中的第一要素,这些早有定论的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让我们看到了人在整个学校管理系统中的中心地位。人有七情六欲,所以,学校管理必须以人的发展为本,用人文精神管理学校,做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校长要善于把建章立制的“硬”管理同人文精神的“软”管理相结合,既“管”且“理”,重“管”更重“理”,实现管理理念的转变和管理模式的创新,这样才能使施行的管理行为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创新管理模式,是实现和谐校园的根本途径
1、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硬”“软”兼施
教育的创新主要在于管理理念的创新。在创新教育过程中,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这一“硬”一“软”的两个手段必须兼施、结合一块加以运用。因为人们常说的学校科学管理是指学校领导在正确认识管理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计划、执行、检查、监督等职能,有效地利用学校的人、财、物、信等管理对象,确定并达成学校目标的社会实践过程。人是管理的核心要素,对于人仅用制度、计划、监督来管理,尽管体现了科学管理的规范性、实效性,但却忽视了人的本质特征,即人的个性、人的需要及人的发展,甚至容易窒息人的创造性,致使人退化为制度的奴隶,仅知道服从。而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向学者型、专家型转变,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探究意识和开放意识。转变的基础是教师自尊的确立、个性的张扬以及主体性的充分发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我肯定是自我教育之母。自尊感是一个人的荣誉感、名誉感、健康的自爱心的最强大的源泉之一”,作为一名教师,他的职业角色决定了他的价值追求取向,得到别人的尊重与承认远甚于获取某些物质利益。因此,对教师的管理必须在科学管理的同时更注重于人本管理,即以全新的管理理念、全新的管理方式来管好人、用好人,调动其积极性,挖掘其潜能,发挥其创造力。
首先,校长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权威和信任。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尚的人格,使人产生敬佩感,能吸引人,促使人模仿,带来巨大的影响力。孟子曰:“以德治人,心悦诚服也。”因此,校长必须具有令人信服的思想品德修养。作为校长,坚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凡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禁止教师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以实实在在的行动给教师树立榜样。即使看见地上一片纸屑,校长也当着师生的面捡起,以此来带动影响全校师生。坚持公正无私,不带偏见地平等对待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在分配工作、考核评优、晋级升职等教师关注的敏感问题上,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校长事先拟定标准或规则,交由行政班子或全体教师讨论,达成共识之后再实施,力求以同样的标准来衡量每位教师“德、能、勤、绩”等方面的情况,使整个教师群体有一种“大家都是自己人”的感觉。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实践证明,只有心中装着教师,才是一位具有高尚人格的校长。这样的校长才能使教师内心信服而自愿接受影响,才能树立起稳固的权威,从而有效地领导管理好学校。
其次,校长要知人善任,善于搭建教师发展舞台。教师是学校的主人,是办好学校的最关键因素。学校是教师人生发展的大舞台,校长要善于搭建与利用这个舞台。第一,营造“骨干教师是学校最有价值的主人”的舆论氛围,发挥骨干教师在师德修养、教学实绩、科研能力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促进教师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力量吸引学生。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推选骨干教师参加厦门市海沧区举行的“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评选活动”、“教坛新秀评比活动”等,就很好地激发了骨干教师的主人翁意识。第二,向教师承诺“教师能翻多大的筋斗,学校就搭多大的舞台”,在各方面向优秀教师倾斜,鼓励教师建功立业。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积极开展了教师岗位练兵和教师风采展示活动,其目的就是要为教师职业人生搭建广阔的舞台。据不完全统计,在这个系列活动中,学校共有22位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获得各种奖项,充分展示出教师特有的风采。第三,将业务管理的权限下放,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师充满激情、充满智慧地接受挑战;把责任还给教师,让教师创造性地整合、拓宽课程;把时空还给教师,让教师将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融合起来,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活动联系起来。例如,在学校中实行校级领导与中层管理者挂钩,中层管理者与教师挂钩,教师与学生挂钩的管理责任制,将管理的权限与责任逐层下放、逐层落实。又如,在教学业务上以教研组长为“首席”,在年段管理上以年段长为“首席”,给足空间,激活潜能。这些都是很有成效的管理形式。第四,充分挖掘教师中潜藏的资源,尤其是信息、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资源,为学校所用,同时学校也对积极提供资源的教师予以奖励。
再次,以丰富的个性化活动为中介,促进学校文化沿着温馨、人文的方向发展。传统的教育管理中,校长惯用榜样激励法、谈话交流法、物质慰问法等方法和手段。在创新教育中这些管理手段当然仍有很大的价值,但仅有这些显然是不够的。活动是理念信仰和实际关怀的中介。人与人是相互支撑的,融洽的人际关系源于友好的接触、真诚的沟通和相互的理解。富有特色的各种活动有利于创设便于沟通的情境,优化交流的氛围,让教师切身体会到学校的温馨和睦。学校的文化建设就是在这样的沟通交流中沉淀和发展起来的。没有教师富有个性的创造性活动,学生的自主个性及其创造性活动就不会稳定长久。因此,笔者认为师生丰富的个性化活动是一所学校长期形成的珍贵的人文资产,是维系、规范、凝聚全体师生的纽带。
2、权力经验管理与学术管理双管齐下
校长常常运用权力引导全校师生围绕学校目标进行有序活动,必要时可用强制手段要求师生服从学校的意志,但若一味追求权威化、程式化、统一化,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教师被动工作的习惯,极大地压抑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出校长非权力性影响力,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在这点上,先请看笔者所在学校近几年来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课题研究、专题讲座等方面的一组数据:
通过上面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校长在学术业务管理上,思想认识和具体行动都比较到位,在教科研工作中真正起到了重要的、积极的作用。所以,笔者在实际的工作中认识到:发挥校长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提高管理效果,可以采取权力经验管理与学术管理双管齐下的管理方式,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形成教育哲学理念,指导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策略要求充分尊重和满足广大教师以及学校的教育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注重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重视新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的不断丰富与完善。这一切都需校长凭借教育哲学理念来进行统筹。教育哲学的统筹作用主要表现在:学校教育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整体发展相协调;统筹科技与人文、知识与智慧、思想与行动、理性与非理性;建立开发教育资源系统,建立民主的组织结构和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机制等。
(2)实施科研兴校,提升教师业务素质。苏霍姆林斯基曾建议校长,把教师的兴趣引导到教育科研的轨道上来。校长的学术管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不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校长是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者,“校长是老师的老师”,其首当其冲的职责是对教师进行教育思想的校本培训,帮助老师明确教育发展的新动向。其次是建立校长亲自过问教科研工作的制度。因为教科研工作是为教育教学提供咨询服务的,所以如果校长不亲自抓,就势必会导致校长的工作意图难以细化,导致咨询服务的失效和疲软。第三是建立组织与评价机制。对教师的备课、上课、说课、论文写作与听课、评课、观摩、研讨等一系列活动都要形成评价与保障制度,并采取“重过程轻结果,少指责多指导,有层次分阶段”的实施策略。
(3)校内资源管理同校外资源管理并驾齐驱。创新管理应是一个开放的管理范式,它是学校通过对可利用的显性和隐性资源的充分开掘和合理应用,以求得管理最优化的过程。传统的学校管理重校内的资源管理,忽视了对校外的资源管理,用“冰山现象”来分析,就是仅对看得见、摸得着的资源进行管理,而忽视了对海面以下的更具开发潜能的资源的管理。那么,伴随着当今时代“全球化”的日益凸现,我们对学校的管理应该极力向校外拓展,一手抓校内资源管理,一手抓校外资源管理,如充分挖掘和利用先进的教育信息资源,积极开发社区的活动资源,与教育科研机构实体联姻等等,力求使校内资源管理与校外资源管理能够并驾齐驱。
三、和谐校园的建设,取决于校长的超前意识和科学决策
一位好校长能成就一所好学校。如何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当好校长?笔者认为起码要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继承与发展的实事求是的科学观。中国传统的教育,在过去几千年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体系,自有它科学的一面,我们的基础教育就赢得西方的羡慕,孔子的教育学说至今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与西方教育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中国的文化遗产,凡是科学的我们都应该继承,糟粕就应该摒弃。同样,对于国外的东西,凡是符合我们的国情、对我们有用的就应该师从、拿来,反之决不能盲从。包括学校管理在内的现代教育思想是人类科学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和借鉴其合理的内核,例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泰勒教授首先提出的教育评价等。无数人才成功的事实表明,传承传统文化、吸纳现代思想,往往能成就各领域的名家、大师。因此,我们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的、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在学习现代教育理念的同时,正确处理好传统教育的扬弃、西方教育思想的取舍问题,形成最佳理论优势。
2、要有超前意识,善于科学决策。校长是学校的主要决策人,是学校工作的灵魂。身为校长要有超前意识,要善于运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去指导工作。既要注重今天的现实,更要看到明天的趋势,要始终用发展的眼光去决策。要有敢于打破陈规陋习的勇气和毅力,要有形成独立见解的能力和判断力。只有这样,校长才能时时事事保持头脑清醒,决策科学正确。例如,有的学校提出“实现有生命意义的人”的教育理想,有的学校提出“示素质教育之范,育全面发展人才”的办学思想,这些应该说都是具有前瞻性的科学决策。
3、要促人所长,折人所短,量才使用,知人善任。一个校长到底对自己的教师有多深的了解,很难有一个准确的评估。然而身为一个校长,应时常自问:我对学校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是否有所知?要有强烈的人本意识,通过多元化、多角度的了解、观察、分析,及时发现每位教师的“闪光点”。对每位教师的师德素质、业务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等各方面表现要做到心中有数,不仅要了解熟悉他们本人,也要了解熟悉他们的家庭状况,时时刻刻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师更能放手大胆、热情坚定地去工作。因为每一枚军功勋章都离不开家庭这棵攀天大树的支撑啊!人非圣人,更无完人,校长的责任在于时刻关注每个人的长处,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而不在于寻求十全十美的“完人”。校长对教师的短处要回避,要“折”人之短,要客观地分析,全面地了解,实事求是地评价其短处,对一些不影响工作的短处要能容忍,尽量避人之短。对于某些教师的短处,一方面要善于巧妙地“用”人之短。例如用善于挑剔的人去管学校校园建设、基建质量,用习惯于斤斤计较的人负责财务管理。另一方面,要善于“治”人之短,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找准问题,找对原因,该容则容,该避则避,该用则用,该治则治。要给他们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帮助,多一点爱护,多一点器重。要坚持“宁用有缺点的‘能人’,不用无缺点的‘庸人’”的原则。只有将每位教师放到最能发挥其能力,最能激发其个人潜质的岗位上,校长的管理才能获得良好的成效,真正提高用人效益,事半功倍地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最终取得优异的工作成绩。所以,校长要时刻记住:多琢磨事,少琢磨人;用人不疑,信之重之。要破除任人唯“资”,任人唯“亲”,任人唯“顺”,任人唯“派”,任人唯“上”的腐败作风。要坚持一视同仁,量才使用,知人善任的基本原则,也叫“能级相称原理”。只有这样,全校教师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拼命开大船,舍命划大浆,学校才能“和”,各项工作才能“兴”,才能“旺”。
4、组合优化班子,带好一班人。要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怎样组合最优化的校领导班子,带好一班人,是学校整体工作上台阶的最关键的一步。校级领导班子的组合,应该是年龄、心理、智能等方面的最佳组合。校领导班子成员可以性格各异、气质不同,使谨慎与果断相济,刚直与柔和互补。校领导班子成员应是各类人才的有机结合,构成既有一定层次,又有内在联系的智能中枢。校长是校级领导班子中的班长,排头兵。在建设廉政、勤奋、务实、进取的校级领导班子中,校长起着核心和表率作用。所以校长要善于团结一班人,调动一班人,信任一班人,启用一班人,使其有职有权大胆工作。要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分管工作要让其放手敞开,出现失误要主动为其承担责任,使其一班人心情舒畅,精神饱满,脚踏实地,拼搏工作。
今天,我们基础教育正面临着一个新的春天——科学发展的春天!我们应把握机遇,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再实践,讲究管理艺术,提升管理水平,不断创新,努力建设和谐校园。让我们以开放、进取的胸怀拥抱灿烂的春天吧!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之《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李桂生.教育管理的研究与实践[M].开明出版社.2001
[3]叶澜.教育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闫德明.现代学校管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王凯.管理学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
[6](英)傅伊德,金著,任室祥,吴元训译.西方教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关键词:科学发展 和谐校园 创新管理 好校长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08-066-03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要落到实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学校是社会肌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所以建设“和谐校园”也就必然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建设“和谐校园”的意义,如何凭借科学管理理念创建“和谐校园”呢?这些问题都不能不引起校长的深层次思考。
一、树立全新的科学管理理念,创建“和谐校园”,是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大力建设“和谐校园”,有其现实意义。可以说,建设“和谐校园”既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一方面,通过建设“和谐校园”推进管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的改革创新,切实解决广大师生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不断提高学校办学的质量和水平,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校园和谐了,可以为整个社会增添和谐因素,并带动各类和谐创建活动的开展。
建设“和谐校园”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其主要任务,就是要把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落实到学校工作中,真正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使依法治校得到全面落实,教学、科研和生活资源配置更趋合理,校园文化健康发展,创造活力显著增强,校园环境不断改善,公共安全和校园稳定切实得到保障,师生政治思想素质明显提高,整个校园呈现出生动和谐的局面。
建设“和谐校园”必须以科学有效的学校管理为前提。提及学校管理,作为校长此前往往更多热衷于如何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借此来约束教师。这当然是有其必要性,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学校的管理模式是:校长管理教师,教师管理学生,其流程即校长——教师——学生,这当然需要一定规章制度去约束。但随着由传统教育机制向素质教育机制的转变,规章制度的约束已经不能成为学校管理模式的重心,因为教育是社会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中的第一要素,这些早有定论的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让我们看到了人在整个学校管理系统中的中心地位。人有七情六欲,所以,学校管理必须以人的发展为本,用人文精神管理学校,做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校长要善于把建章立制的“硬”管理同人文精神的“软”管理相结合,既“管”且“理”,重“管”更重“理”,实现管理理念的转变和管理模式的创新,这样才能使施行的管理行为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创新管理模式,是实现和谐校园的根本途径
1、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硬”“软”兼施
教育的创新主要在于管理理念的创新。在创新教育过程中,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这一“硬”一“软”的两个手段必须兼施、结合一块加以运用。因为人们常说的学校科学管理是指学校领导在正确认识管理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计划、执行、检查、监督等职能,有效地利用学校的人、财、物、信等管理对象,确定并达成学校目标的社会实践过程。人是管理的核心要素,对于人仅用制度、计划、监督来管理,尽管体现了科学管理的规范性、实效性,但却忽视了人的本质特征,即人的个性、人的需要及人的发展,甚至容易窒息人的创造性,致使人退化为制度的奴隶,仅知道服从。而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向学者型、专家型转变,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探究意识和开放意识。转变的基础是教师自尊的确立、个性的张扬以及主体性的充分发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我肯定是自我教育之母。自尊感是一个人的荣誉感、名誉感、健康的自爱心的最强大的源泉之一”,作为一名教师,他的职业角色决定了他的价值追求取向,得到别人的尊重与承认远甚于获取某些物质利益。因此,对教师的管理必须在科学管理的同时更注重于人本管理,即以全新的管理理念、全新的管理方式来管好人、用好人,调动其积极性,挖掘其潜能,发挥其创造力。
首先,校长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权威和信任。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尚的人格,使人产生敬佩感,能吸引人,促使人模仿,带来巨大的影响力。孟子曰:“以德治人,心悦诚服也。”因此,校长必须具有令人信服的思想品德修养。作为校长,坚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凡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禁止教师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以实实在在的行动给教师树立榜样。即使看见地上一片纸屑,校长也当着师生的面捡起,以此来带动影响全校师生。坚持公正无私,不带偏见地平等对待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在分配工作、考核评优、晋级升职等教师关注的敏感问题上,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校长事先拟定标准或规则,交由行政班子或全体教师讨论,达成共识之后再实施,力求以同样的标准来衡量每位教师“德、能、勤、绩”等方面的情况,使整个教师群体有一种“大家都是自己人”的感觉。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实践证明,只有心中装着教师,才是一位具有高尚人格的校长。这样的校长才能使教师内心信服而自愿接受影响,才能树立起稳固的权威,从而有效地领导管理好学校。
其次,校长要知人善任,善于搭建教师发展舞台。教师是学校的主人,是办好学校的最关键因素。学校是教师人生发展的大舞台,校长要善于搭建与利用这个舞台。第一,营造“骨干教师是学校最有价值的主人”的舆论氛围,发挥骨干教师在师德修养、教学实绩、科研能力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促进教师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力量吸引学生。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推选骨干教师参加厦门市海沧区举行的“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评选活动”、“教坛新秀评比活动”等,就很好地激发了骨干教师的主人翁意识。第二,向教师承诺“教师能翻多大的筋斗,学校就搭多大的舞台”,在各方面向优秀教师倾斜,鼓励教师建功立业。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积极开展了教师岗位练兵和教师风采展示活动,其目的就是要为教师职业人生搭建广阔的舞台。据不完全统计,在这个系列活动中,学校共有22位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获得各种奖项,充分展示出教师特有的风采。第三,将业务管理的权限下放,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师充满激情、充满智慧地接受挑战;把责任还给教师,让教师创造性地整合、拓宽课程;把时空还给教师,让教师将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融合起来,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活动联系起来。例如,在学校中实行校级领导与中层管理者挂钩,中层管理者与教师挂钩,教师与学生挂钩的管理责任制,将管理的权限与责任逐层下放、逐层落实。又如,在教学业务上以教研组长为“首席”,在年段管理上以年段长为“首席”,给足空间,激活潜能。这些都是很有成效的管理形式。第四,充分挖掘教师中潜藏的资源,尤其是信息、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资源,为学校所用,同时学校也对积极提供资源的教师予以奖励。
再次,以丰富的个性化活动为中介,促进学校文化沿着温馨、人文的方向发展。传统的教育管理中,校长惯用榜样激励法、谈话交流法、物质慰问法等方法和手段。在创新教育中这些管理手段当然仍有很大的价值,但仅有这些显然是不够的。活动是理念信仰和实际关怀的中介。人与人是相互支撑的,融洽的人际关系源于友好的接触、真诚的沟通和相互的理解。富有特色的各种活动有利于创设便于沟通的情境,优化交流的氛围,让教师切身体会到学校的温馨和睦。学校的文化建设就是在这样的沟通交流中沉淀和发展起来的。没有教师富有个性的创造性活动,学生的自主个性及其创造性活动就不会稳定长久。因此,笔者认为师生丰富的个性化活动是一所学校长期形成的珍贵的人文资产,是维系、规范、凝聚全体师生的纽带。
2、权力经验管理与学术管理双管齐下
校长常常运用权力引导全校师生围绕学校目标进行有序活动,必要时可用强制手段要求师生服从学校的意志,但若一味追求权威化、程式化、统一化,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教师被动工作的习惯,极大地压抑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出校长非权力性影响力,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在这点上,先请看笔者所在学校近几年来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课题研究、专题讲座等方面的一组数据:
通过上面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校长在学术业务管理上,思想认识和具体行动都比较到位,在教科研工作中真正起到了重要的、积极的作用。所以,笔者在实际的工作中认识到:发挥校长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提高管理效果,可以采取权力经验管理与学术管理双管齐下的管理方式,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形成教育哲学理念,指导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策略要求充分尊重和满足广大教师以及学校的教育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注重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重视新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的不断丰富与完善。这一切都需校长凭借教育哲学理念来进行统筹。教育哲学的统筹作用主要表现在:学校教育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整体发展相协调;统筹科技与人文、知识与智慧、思想与行动、理性与非理性;建立开发教育资源系统,建立民主的组织结构和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机制等。
(2)实施科研兴校,提升教师业务素质。苏霍姆林斯基曾建议校长,把教师的兴趣引导到教育科研的轨道上来。校长的学术管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不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校长是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者,“校长是老师的老师”,其首当其冲的职责是对教师进行教育思想的校本培训,帮助老师明确教育发展的新动向。其次是建立校长亲自过问教科研工作的制度。因为教科研工作是为教育教学提供咨询服务的,所以如果校长不亲自抓,就势必会导致校长的工作意图难以细化,导致咨询服务的失效和疲软。第三是建立组织与评价机制。对教师的备课、上课、说课、论文写作与听课、评课、观摩、研讨等一系列活动都要形成评价与保障制度,并采取“重过程轻结果,少指责多指导,有层次分阶段”的实施策略。
(3)校内资源管理同校外资源管理并驾齐驱。创新管理应是一个开放的管理范式,它是学校通过对可利用的显性和隐性资源的充分开掘和合理应用,以求得管理最优化的过程。传统的学校管理重校内的资源管理,忽视了对校外的资源管理,用“冰山现象”来分析,就是仅对看得见、摸得着的资源进行管理,而忽视了对海面以下的更具开发潜能的资源的管理。那么,伴随着当今时代“全球化”的日益凸现,我们对学校的管理应该极力向校外拓展,一手抓校内资源管理,一手抓校外资源管理,如充分挖掘和利用先进的教育信息资源,积极开发社区的活动资源,与教育科研机构实体联姻等等,力求使校内资源管理与校外资源管理能够并驾齐驱。
三、和谐校园的建设,取决于校长的超前意识和科学决策
一位好校长能成就一所好学校。如何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当好校长?笔者认为起码要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继承与发展的实事求是的科学观。中国传统的教育,在过去几千年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体系,自有它科学的一面,我们的基础教育就赢得西方的羡慕,孔子的教育学说至今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与西方教育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中国的文化遗产,凡是科学的我们都应该继承,糟粕就应该摒弃。同样,对于国外的东西,凡是符合我们的国情、对我们有用的就应该师从、拿来,反之决不能盲从。包括学校管理在内的现代教育思想是人类科学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和借鉴其合理的内核,例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泰勒教授首先提出的教育评价等。无数人才成功的事实表明,传承传统文化、吸纳现代思想,往往能成就各领域的名家、大师。因此,我们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的、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在学习现代教育理念的同时,正确处理好传统教育的扬弃、西方教育思想的取舍问题,形成最佳理论优势。
2、要有超前意识,善于科学决策。校长是学校的主要决策人,是学校工作的灵魂。身为校长要有超前意识,要善于运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去指导工作。既要注重今天的现实,更要看到明天的趋势,要始终用发展的眼光去决策。要有敢于打破陈规陋习的勇气和毅力,要有形成独立见解的能力和判断力。只有这样,校长才能时时事事保持头脑清醒,决策科学正确。例如,有的学校提出“实现有生命意义的人”的教育理想,有的学校提出“示素质教育之范,育全面发展人才”的办学思想,这些应该说都是具有前瞻性的科学决策。
3、要促人所长,折人所短,量才使用,知人善任。一个校长到底对自己的教师有多深的了解,很难有一个准确的评估。然而身为一个校长,应时常自问:我对学校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是否有所知?要有强烈的人本意识,通过多元化、多角度的了解、观察、分析,及时发现每位教师的“闪光点”。对每位教师的师德素质、业务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等各方面表现要做到心中有数,不仅要了解熟悉他们本人,也要了解熟悉他们的家庭状况,时时刻刻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师更能放手大胆、热情坚定地去工作。因为每一枚军功勋章都离不开家庭这棵攀天大树的支撑啊!人非圣人,更无完人,校长的责任在于时刻关注每个人的长处,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而不在于寻求十全十美的“完人”。校长对教师的短处要回避,要“折”人之短,要客观地分析,全面地了解,实事求是地评价其短处,对一些不影响工作的短处要能容忍,尽量避人之短。对于某些教师的短处,一方面要善于巧妙地“用”人之短。例如用善于挑剔的人去管学校校园建设、基建质量,用习惯于斤斤计较的人负责财务管理。另一方面,要善于“治”人之短,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找准问题,找对原因,该容则容,该避则避,该用则用,该治则治。要给他们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帮助,多一点爱护,多一点器重。要坚持“宁用有缺点的‘能人’,不用无缺点的‘庸人’”的原则。只有将每位教师放到最能发挥其能力,最能激发其个人潜质的岗位上,校长的管理才能获得良好的成效,真正提高用人效益,事半功倍地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最终取得优异的工作成绩。所以,校长要时刻记住:多琢磨事,少琢磨人;用人不疑,信之重之。要破除任人唯“资”,任人唯“亲”,任人唯“顺”,任人唯“派”,任人唯“上”的腐败作风。要坚持一视同仁,量才使用,知人善任的基本原则,也叫“能级相称原理”。只有这样,全校教师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拼命开大船,舍命划大浆,学校才能“和”,各项工作才能“兴”,才能“旺”。
4、组合优化班子,带好一班人。要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怎样组合最优化的校领导班子,带好一班人,是学校整体工作上台阶的最关键的一步。校级领导班子的组合,应该是年龄、心理、智能等方面的最佳组合。校领导班子成员可以性格各异、气质不同,使谨慎与果断相济,刚直与柔和互补。校领导班子成员应是各类人才的有机结合,构成既有一定层次,又有内在联系的智能中枢。校长是校级领导班子中的班长,排头兵。在建设廉政、勤奋、务实、进取的校级领导班子中,校长起着核心和表率作用。所以校长要善于团结一班人,调动一班人,信任一班人,启用一班人,使其有职有权大胆工作。要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分管工作要让其放手敞开,出现失误要主动为其承担责任,使其一班人心情舒畅,精神饱满,脚踏实地,拼搏工作。
今天,我们基础教育正面临着一个新的春天——科学发展的春天!我们应把握机遇,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再实践,讲究管理艺术,提升管理水平,不断创新,努力建设和谐校园。让我们以开放、进取的胸怀拥抱灿烂的春天吧!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之《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李桂生.教育管理的研究与实践[M].开明出版社.2001
[3]叶澜.教育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闫德明.现代学校管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王凯.管理学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
[6](英)傅伊德,金著,任室祥,吴元训译.西方教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