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阴性乳腺癌中上皮-间充质转化相关标记分子的研究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mel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检测乳腺癌细胞中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分子标志物如钙黏蛋白、波形蛋白、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D和核因子-κB(NF-κB),讨论它们与EMT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乳腺癌进展中的作用。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7例浸润性导管腺癌患者钙黏蛋白、波形蛋白、EGFR、NF-κB和PDGF-D的表达。患者分为3组:A[雌激素受体(ER)和/或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neu]、B(ER和/或PR,Her-2/neu)、C(三阴性:ER、PR、Her-2/neu)。免疫组织化学镜下阅片记录染色强度(0、+、++和+++)和阳性细胞百分比,并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膜钙黏蛋白在所有57例中均表现为阳性(100%),然而,与A组比较,胞质钙黏蛋白在B组和C组有表达(B组:21%,C组:7%,A组:0%)。所有A组病例波形蛋白和EGFR均为阴性。三阴性乳腺癌病例中波形蛋白、EGFR和NF-κB的表达上调,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波形蛋白、EGFR和NF-κB在三阴性乳腺癌中表达明显上调,与这一类型肿瘤细胞的高侵袭特性一致。

其他文献
目的检测纤维连接蛋白1(FN1)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对膀胱癌预后的影响。方法从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下载4套膀胱癌基因芯片数据集,共有132例肌层浸润性和55例表浅性膀胱癌组织的基因芯片数据纳入实验分析。生物信息学分析FN1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并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验证FN1在59例膀胱癌和23例癌旁组织(第1数据组)中的表达。分析
目的探讨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基因突变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特性和相关性。方法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序IDH1基因在胶质瘤中的序列变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分析50例原发性脑胶质瘤和10例对照组中MMP-2蛋白的表达。结果(1)经基因直接测序IDH1基因在M及M1组共50例脑胶质细胞瘤组织中突变率较10例正常脑组织明显上升
期刊
目的探讨B细胞淋巴瘤基因-2(bcl-2)、Twist家族碱性螺旋-环-螺旋转录因子1(Twist1)在舌鳞癌中的表达及对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调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bcl-2、Twist1及EMT相关因子在82例舌鳞癌及24例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bcl-2、Twist1及EMT相关因子与舌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Western blot法检测
目的验证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是否为前列腺癌细胞中微小RNA(miRNA,miR)-129的靶基因,并探讨其分子调控机制。方法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并筛选靶基因;构建靶基因3'端非编码区域(3'-UTR)双荧光素酶野生型载体及结合位点突变型载体,分别与miR-129模拟物片段(has-miR-129 mimic)和无关序列(scramble)对照共转染前列腺癌PC-3细胞,48 h后行
目的探讨中药虎杖的主要药用成分白藜芦醇的抗直肠腺癌的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作用于人结直肠腺癌HCT-15细胞后,用显微镜观察人结直肠腺癌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白藜芦醇对细胞增殖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白藜芦醇对人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相关指标的影响;裸鼠移植瘤模型实验观察白藜芦醇的体内抑制肿瘤生长的活性。结果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虎杖的药用成分白藜芦醇作用后细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本1(MALAT1)在肠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及其促进结直肠癌细胞迁移侵袭的功能表型与分子机制。方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MALAT1在配对结直肠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RNA干扰抑制结直肠癌细胞SW620细胞中MALAT1本底表达,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分别检测MALAT1下调后对SW620迁移和侵袭能力的
目的观察人尿激肽原酶联合血小板抑制剂对高血压脑梗死大鼠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40只SD雄性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阿司匹林组以及联合干预组;模型组、阿司匹林组以及联合干预组建立高血压脑梗死模型,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干预,联合干预组给予尤瑞克林、阿司匹林干预,干预7 d比较4组观察炎性因子、神经功能、凝血功能。结果炎性因子:模型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
期刊
肾癌在肾脏肿瘤中所占比例高,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因其早期无症状且缺乏可靠的分子诊断标志物而危害大。肾癌是多基因相关肿瘤,其发病机制极为复杂,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基因组学实验技术方法的发展并被运用于研究肾脏肿瘤,人们对其发生发展机制有了进一步深入地了解,同时在治疗策略及预后相关因素方面取得了新的研究进展。本文就肾癌实验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