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飞宇:少年有志,携梦前行

来源 :家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_hua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上一代相比,“00后”的“星二代”们活得更加洒脱。他们从不躲避关于父母的话题,也不介意被称为谁的儿子或女儿,他们甚至还会跟父母一起上节目、接受采访。好或者不好,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我就是我爸妈的孩子,为什么要躲呢?
  与父母的关系更像朋友,比起说教更多的是被尊重。国外读书的经历让他们有幸远离娱乐圈的是是非非,同时也更早地学会独立,有自己的主见。
  从小受到父母的熏陶,他们热爱电影、尊重电影,也憧憬去拍电影。天地如此广阔,人生的多种可能都想尝试一下,比如做演员。
  这其中的典型就包括陈飞宇——陈凯歌和陈红的小儿子。

撕掉标签,年轻不设限


  00年出生的陈飞宇,今年已经十八岁了。4月15日,陈飞宇工作室宣布其已被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录取的消息,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恭喜你艺考成功,未来继续加油”,并随文配发了一张陈飞宇在拍摄间隙复习功课的工作照。
  据北电官网公示名单“北京电影学院2019年外籍本科生录取名单”显示,陈飞宇以外籍学生的身份被表演学院录取。而他此次艺考只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一所学校,这也是他父亲陈凯歌的母校。
  陈飞宇是千禧一代新人演员中的另类。除了出演影视剧之外,他熟习唐诗宋词、书法音乐,承家学耳濡目染,他拥有特别的书卷气和随之而来的超然感。他是最好的少年的样子。
  前不久的某颁奖典礼上,陈飞宇凭借网剧《将夜》获得超级新人奖,发表感言时,他一时口误,对着爸爸陈凯歌说:“我希望几年以后,别人能说我是你爸”,引起哄堂大笑。
  口误后,陈飞宇迅速圆了回去,原来他想表达的是:“我希望几年以后,别人能说,你是陈飞宇他爸。”
  陈飞宇一出道,就顶着“导二代”的光环,靠着父母的资源,站在了别人或许一生都难以到达的罗马,出演男主角,演技也不错。当然。“陈凯歌的儿子”是他身上如影随形的标签。而现在,他迫不及待地表示:“我要撕掉这个标签。我要‘陈飞宇他爸’成为陈凯歌的标签。”
  这个少年,才十几岁,就颇有野心,想超越一代名导的成就。意外的是,他的表现也限不错。
  媒体评价他:颜值高、有家世、家教好。每每回答记者提问,会先谦让身边人,回答问题认真仔细;谈吐温文尔雅,不卑不亢;现场需婴搬凳子时會主动帮助工作人员。



  私底下,他也是个很讨喜的少年,能吃苦,每天拍17个小时的戏;摔伤腿自己上药还不断安慰工作人员说没事;做饭也是一绝,还常在微博上发做饭视频,中餐丙餐信手拈来……
  当很多成人还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寻求父母帮助的今天,19岁的陈飞宇已经确认了未来要走演员路,并小有成绩,还树立了要超越父亲的目标。即便是踩着父亲的肩膀往上攀登,他自己也足够优秀,足够努力。

成为更好的自己


  2018年夏天,在吐鲁番最热的时节,陈飞宇穿着沉重的盔甲,从三四十米高的沙丘上往下滚,眼睛里、嘴星、耳朵里全是沙子。他瞟了一眼站在不远处一直看着自己的母亲陈红,“我妈竟然真的无动于衷.也不帮我掸沙子,也不问我,一直一脸冷漠地在看。”从新疆最热到最冷的季节,陈飞宇自己的第一个电视剧角色宁缺付出了8个月。这让他渐渐清楚表演这件事,也明确地第一次知道“我妈妈可以无动于衷看管我在那儿吃苦,我能看清楚.她在什么时候对我是什么样子”,他开始作为一个真正的成年人与周围建立关系。

  一出道,就顶着“导二代”的光环,靠着父母的资源,站在了别人或许一生都难以到达的罗马,而现在,陈飞宇迫不及待地要撕掉这个标签。

  和宁缺这个角色一起成长,是陈飞宇在过去一年中最骄傲的事。他眼中,这个男频大IP的故事不只是少年为了复仇升级打怪的故事,“这个故事主线仅仅存在于怎么在自己合适的立场里而,和自己身边最亲的人一起有尊严地活着”。开拍前,父亲陈凯歌用了三个星期逐句台词跟陈飞宇抠细节,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逻辑重音,都被陈飞宇密密麻麻地记了下来。他带到剧组的除了爸爸的“教材”,最多的就是题库,“下了班”就回归高中生生活,刷题、请家教、写作业、准备考试……收工早的话,他还会“看片子”,并不局限于经典电影,他喜欢看“一些人的采访”,比如Robert De Niro、Damel Day-Lewis等老演员在不同时期的采访。“每个时期的采访我都会看,他们不同时期都是不同的样子,还会看我爸的采访。因为他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所有东两,我觉得这些都是精华,能学到很多东西。”
  “为了你,成为更好的自己。”陈飞宇在拍摄中演绎这个主题,也在实践,“我觉得在自己年少时遇到那个喜欢的男孩或女孩,愿意为这个人去奋斗。有了目标就是为了这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他也愿意为了父母去成为更好的自己。家庭带给陈飞宇的精神财富,除了实践细节,更有作为一个家庭成员的责任范本。“他们并没有日复一日教导我,他们更希望培养我的自主能力。跟他们待在一起,我观察他们夫妻之间的关系,建立正确的爱情观。”他并不避讳这件事,侃侃而谈的样子完美证实了这份严格家教与财富的可贵。“我也在总结,他们其实也没有做什么特甜的事,就是日复一日地互相照顾、帮助,为彼此的事上心,这确实很难做到二十年如一日。他们刚刚过完了二十一周年结婚纪念日,估计也没想到一晃就过去二十年,孩子都快十八、九岁了。”   十八岁的陈飞宇拥有异于同龄人的洞察力和敏感度。他最喜欢父亲的作品《和你在一起》,这是一个重要的生命命题。遇到一个人,他最先注意的就是对方的眼睛,“这个人的眼睛就能说明现在的状态,性格、真不真诚、是不是个好人,都看眼睛。我觉得拥有清澈眼神的人特别能吸引我,能让我有兴趣去了解他。跟我做朋友的人,首先我希望他心地善良,其次一定是上进的。聪明、孝顺,孝顺是最基本的。”
  成熟且通透、认真又坦诚、努力还谦逊,这样的孩子,到底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言传身教,有付出才有收获


  “子不教,父之过”,孩子养得好,當然也跟父母的教育方法密不可分。
  为人父母,常常出于保护孩子的心理,不想过早让孩子了解社会,更不会让孩子知晓自己工作的喜怒哀乐,就像富二代王思聪16岁才知道自己家里很有钱;而有很多家境一般的孩子并不知晓父母赚钱的辛苦,永远要追求最好的物质条件。







  但陈飞宇的父亲陈凯歌不太一样,他常带着儿子去剧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陈凯歌最成功的人生角色不是导演,而是父亲。在中国的父亲界,他担得起“一流的父亲”这个称号。
  陈凯歌跟陈红有两个儿子,陈飞宇上面还有个比他大3岁的哥哥陈雨昂。虽然这俩孩子对陈凯歌来说算“老来得子”,但夫妻俩并不宠溺,他们的育子方法归纳起来就是“冰与火”。
  陈凯歌说:“水,是柔软不争,是要儿子懂进退、爱家人;火,是炽热坚毅,是要儿子能打架、能吃苦。”
  陈凯歌小时候,父亲陈怀皑教育他要谦和、退让,在因此吃了不少苦头之后,陈凯歌觉得人不能一味退让,不然只会让别人觉得你好欺负。所以,他不怕孩子淘气、打架、骂脏字、上房、爬树,男孩儿这样根本不算什么。
  ●他首先教给两个儿子的,是正直。
  陈凯歌认为唐代既适合君子,也适合狂士,但现今的时代狂士、君子都做不了,只能在夹缝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要有一种凛然之气。不欺负人,但不怕事儿。
  ●陈凯歌教给儿子们的第二课是“家人”。
  在陈凯歌家,有一个延续了许多年的规矩,孩子进门,要先跟父母拥抱一下。
  这个规矩从两个儿子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了,当他们和陈红拥抱的时候,陈凯歌还会开玩笑地说:“停留的时间要足够长。”陈凯歌每次和孩子拥抱的时候是蹲下去的,所以陈飞宇和陈雨昂从小在家里就特别有安全感。而这个习惯从开始到现在,早已经变成了对家人自然而然的关爱体现。
  直到现在也是,两个孩子一见到妈妈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拥抱,儿子紧紧搂抱着妈妈,每时每刻都要保护妈妈的感觉,显得尤为亲密温馨。
  在这样的教养下,两个孩子懂事又孝顺,陈飞宇还未成年时就在微博上发了一张陈红的照片,并写道:“妈,以后让儿子来保护你。”
  ●第三课是“独立”。
  14岁时,小名“果果”的陈雨昂离开父母独自到加州求学,陈红不舍得,觉得对孩子有点太狠心了。
  在那所学校,每个孩子都要负责一匹马,打扫、清洗、遛马,14岁的小少年从头到尾都很好地坚持了下来。
  之后,陈雨昂写了一篇关于那匹马的作文,如实地记录了自己的心得感受。文中说,他对那匹马本来没什么特别的感情,但就在他最后一次去照顾马时,马似乎感受到了分别,用鼻子在他面颊上蹭了很久。
  就是在那瞬间,他忽然觉得之前的一切付出都有了回报。
  对此,陈凯歌在家书中总结为“持续的奉献会换来着恋”。
  陈雨昂后来考上了沃顿商学院,成了特朗普的校友,还能弹奏一手好钢琴,是无数网友口中的“学神”。
  当然,小儿子陈飞宇也没有让陈凯歌失望。
  在陈飞宇四岁的时候,陈凯歌买了钢琴让孩子每天练习,但是那时的陈飞宇还处在一个好玩的年龄。因此常常因为贪玩忘记练习,作为父亲的陈凯歌非常生气。命令他将钢琴关起来,永远不准再弹了,没想到小小年纪的陈飞宇哭了,还对着钢琴深深鞠了一躬。在写字的时候,陈凯歌也对孩子非常严格,每一个字都会认真地检查,写的不对的地方还会亲自教儿子书写。
  陈飞宇10岁时,被陈凯歌带去剧组救场。扮演电影里少年时期的“王”,抹着厚厚的妆,一遍一遍重复,直到寻找到最好的表演和状态。
  16岁那年暑假,陈飞宇又被爸爸带到《妖猫传》剧组实习。当导演助理,负责照顾电影最大主角也最不好管理的那只小黑猫,另外也跟着学习拍摄电影技巧,当然更多的是感受剧组的真实动态:几百号人的协调沟通,纷繁复杂的琐碎杂事,突如其来的危机,接踵而至的小麻烦……
  虽然从三四岁就跟着父母在片场,但陈飞宇并不是一早就想做演员。他以前是个小胖子,最重时达到210斤,被妈妈陈红用“肥、滑、腻”来形容。
  16岁时,陈飞宇得了一次胃病,一天没有进食,发现人原来是可以掌控自己的食欲的。病好之后他就开始减肥,体重减少80斤,从小胖子变成了人见人爱的“最帅导二代”。
  ●再有的“课程”就是“关爱”了。   除了小时候在父亲电影《赵氏孤儿》中的客串演出,陈飞宇的第一部戏是与欧阳娜娜合作的《秘果》。
  作者饶雪漫因为一组照片看中陈飞字,邀请他出演片中的段柏文,陈飞宇接到邀约时自己者断艮意外。



  陈凯歌说:“水,是柔软不争,是要儿子懂进退、爱家人;火,是炽热坚毅,是要儿子能打架、能吃苦。



  除了第一次时陪着儿子去剧组,陈凯歌夫妇还为陈飞宇的第一个主角做了许多辅助工作。陈红说。生活中的陈飞宇其实挺闹腾,而段柏文是那种外表冷淡心中波澜壮阔的类型,反差非常大。她就让陈飞宇从身边人着手去学习、借鉴,还跟陈凯歌一起看了很多遍剧本,给儿子畫出人物关系图,每一场重头戏都用笔标出来,帮他分析人物的性格成因、情绪状态等.并送给陈飞宇五个字“不演,不狗血”。

  跟在父亲身后的陈飞宇学会:成功之下,是不为人知的艰辛和永不言败的精神。

  当陈飞宇下决心要进娱乐圈时,夫妻俩虽然并不是很愿意,却也没有强加阻拦,只是告诉陈飞宇“演员这条路难走,但你选择了入行,就没有退路。如果你足够爱,你真的能为了演好角色把天大的难处不当回事,那我支持你。”
  ●陈凯歌对两个儿子最后的要求是“蹲得下去,站得起来”。
  《将夜》是陈飞宇第一次接触动作戏,为了完成角色,他在筹备期接受了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和武术训练。此外,陈凯歌还和表演老师崔新琴—起,指导陈飞宇学习“声、台、行、表”。
  《将夜》拍摄过程中曾转战新疆、贵阳、襄阳等许多地方,陈飞宇进组的第一场戏就是“滚沙子”。
  一场戏拍完,导演很满意。
  作为“导二代”“星二代”以及男主角,陈飞宇在剧组没有众多助理包围,他跟大家吃一样的饭,有时也一起挨饿,从不搞特殊。

完成不可能完成的梦想


  陈凯歌觉得父亲对孩子的影响直接、不可替代的,他希望儿子能以他为榜样,所以他平常在每一件事上都以身作则,让儿子看到自己的勤奋和吃苦耐劳。
  陈凯歌觉得儿子一定能看到他身上的优点,然后通过消化,转化为他们自己的精神养分。
  外人看到的是西装革履的大导演陈凯歌,挽着美丽的妻子陈红,亮相在各个繁华场所,跟在父亲身后的陈飞宇却学会:光鲜亮丽之下,拍一部戏要付出的心血与代价,作为导演要承担的责任和压力;成功之下,是不为人知的艰辛和永不言败的精神。
  正是在这样的教育下,两个孩子都有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
  陈雨昂在谈起弟弟时说了一句很令人感动的话,他说:“我作为哥哥,应该尽职地教他学一些东西,或者在他需要的时候去保护他。”
  陈雨昂主动地承担起了教育弟弟的责任,他像长辈一样关爱、保护着只比他小三岁的弟弟。
  兄弟俩很亲,陈飞宇从哥哥那里学到很多东西,哥哥爱做什么,他就跟着做什么,哥哥琴弹得好,受哥哥的影响,陈飞宇后来也爱上了弹琴。
  陈飞宇获得新人演员大奖那天,模仿爸爸的口吻把陈凯歌对他的教导说了出来:“你深爱的,不是这个名利场,而是因为表演而变得精彩的人生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你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又能养活自己,同时也要塑造一个又一个的角色,去完成生活中不可能完成的梦想!”
  陈飞宇说:“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想做一个好演员的原因。”
  望子成龙成凤是每一个父母的夙愿,他们会告诉孩子,宇航员和科学家是伟大的职业,医生和教师是受尊重的职业,却很少有人像陈凯歌这样:带孩子了解自己工作的高低起伏,让孩子感受到工作的成就价值,也体会到工作的艰辛,然后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判断,选择自己未来要走的路。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永远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很多父母喜欢“别人家的小孩”,总羡慕孩子优秀,却常常忽略:每一个优秀孩子的背后,是优秀的父母点点滴滴的教育和指引。
  陈凯歌说:“我希望我的孩子能以他爸为榜样,我是在无形之中作榜样,巧妙地作榜样,并没有强迫他们。”
  当有一天,陈凯歌的标签变成“陈飞宇他爸”时,或许,这才是陈飞宇人生最高的赞赏。
其他文献
近日,“女硕士坐奔驰车哭诉维权”一事持续发酵。  出乎意料的是,“女研究生坐奔驰车上哭诉维权”视频曝光后,事情解决得出奇顺利,在舆论的压力下,4S店很快就同意“退车退款”。但车主王女士却不太接受这个结果。她“稳准狠”地撬起4S店莫名其妙的“金融服务费”一角,成功将一起普通的汽车漏油案,推至一起维权事件。  很难想象,在面对消费霸权时,如果王女士忍气吞声,委曲求全,可能现在她还在和4S店做着“拉锯战
期刊
中國新闻出版研究院近日公布的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0.4%,低于2017年的84 8%。具体到不同年龄段,2018年0~8周岁儿童图书阅读率为68.0%,低于2017年的75.8%;9~13周岁少年儿童图书阅读率为96.3%,较2017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14~17周岁青少年图书阅读率为86.4%,低于2017年的90.4%。  对未
期刊
据澳洲网报道,受到宗教信仰或经济等因素影响,澳大利亚目前约有2万名在家“上学”的学生,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加。报道称,或许由于接受了一对一的教育,部分在家“上学”的学生学习效果更好。  数据显示,2018年,维州约有5300名儿童在家接受教育,而2013年该数字为3545名。2013年,昆州约有1100名学生在家接受教育,到2018年,该数字已经增至3232名。这意味着昆州在家“上学”的学生人数与布
期刊
重庆女孩尚颖仪。今年10岁。她参加过戛纳电影节,也被印尼皇室授勋过女爵;在大凉山的深处·做过公益捐赠,搬过几大卡车的物资;两次站上意大利佛罗伦萨Pitti Bimbo Show(世界高级童装展)的秀场……  她是2018年智橙尚文化传媒承办的Hi!Showkids/AMA亚洲少儿影视模特大赛2019中国重庆赛区推广大使。目前,她正在孟加拉国,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委托,以儿童导演的身份,关注罗兴亚难民
期刊
在2018年12月30日举行的重庆市青少年棋类精英赛现场。有这样一位围棋少女,在每轮比赛的间隙,她都不离开赛场,每盘棋结束后,不论胜负,她都不緊不慢地从随身携带的口袋里拿出数学试卷来趴在棋盘上做题,做完了题,就拿出准备的书籍来看。这些举动让赛场执裁的人员非常好奇,走近一看书名,原来是《世界简史》。  她就是本文的主人公——陈奕谷,现在正在念初二,是重庆棋院试训队的一名队员,围棋业余段位5段。天资聪
期刊
有一个妈妈在朋友圈分享说“刚刚吼完孩子,真的很后悔,心疼儿子成为了我情绪不稳定的牺牲品”。引起了大家的同感。多少孩子在默默地当着父母的出气筒啊。  讲真,孩子真的需要你这样去骂吗?其实,很多时候你的焦虑往往比孩子的问题本身更可怕。比如一个孩子刚刚学说话,口齿不清,一着急就结巴。我想很多父母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小小鱼有时候急着跟我说一件事的时候,就会急得说不清,我会听着,告诉他慢漫来,一句话允许他说几
期刊
曾经全世界最负盛名的美国加州童星秀兰·邓波儿走了,巧合的是,一位来自中国重庆的可爱小天使却在美国加州一炮而红。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世界顶级模特比赛IMTA国际模特达人大会上,来自山城重庆的6岁小女孩周子凌,通过走秀、摆拍、表演等6个项目的展示,从世界40个国家的700名少儿模特中脱颖而出,为中国捧回首项该大赛少儿组总冠军。成熟的表演,甜美的笑容,山城版秀兰·邓波儿——周子凌甜蜜来袭……天生小明星,书
期刊
严复  郎官巷是福州三坊七巷中最短的一条巷子,从头走到尾不过一百来米。在这条小巷里,有一座中国传统民居与西方建筑风格“无缝对接”的古厝。宽广的天井、清式规制的结构、仿照西方建筑纹饰的栏杆……中西元素的完美结合,一如这座房屋曾经的主人严复那中西合璧的人生基调。  走进故居,厅堂高敞,插屏后的一副楹联“尽黜才华见真性,总来辛苦为黎元”映入眼帘。楹联所处的位置虽不显眼,却是严复内心最真实的表达:去掉外在
期刊
让孩子自幼接受死亡教育,就等于让他们真正理解生命的存在和终结。  孩子问起去世的奶奶去了哪里,你将如何回答?也许你从未想过让孩子直面这个事实,但太多例子告诉我们:让孩子们自幼接受正确的死亡教育,不仅能让他们毫无阴影地正确对待生死、通过实现做更有意义的事情提升生命质量,也能有效降低未成年人死亡率。  在美国,“死亡教育”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如今已在全美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普遍实施。而在家庭教育中,面对孩子
期刊
“雄鸡一唱天下白”,公鸡打鸣时的动静搅醒过不少人的美梦。曾经有学者推测,如果在公鸡头部测量的话,打鸣声的声压级直逼130分贝,堪比飞机发动机。我们人类若是暴露在这种水平的噪音之下,只用短短1秒就会造成听力受损。那么公鸡自己是如何忍受住自己制造的噪声的呢?  一群来自比利时的研究人员决定较真一把。他们找来3只品种不一的成年公鸡,并在它们的脖子上绑上微型麦克风,位置刚好在外耳道开口附近,以还原公鸡耳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