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的考查方式与备考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60052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批判性思维逐渐成为新高考中的考查重点。本文重点审视了2020年新高考Ⅰ卷对澄清概念、有效推理和充分论证等批判性思维方式的考查特点和命题角度,并提出相应的备考建议:不能拘泥于今年的考查重点,要拓宽备考视野,在言语实践中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澄清概念;有效推理;充分论证;言语实践
  “批判”一词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中仅提到4次,且主要作为一种阅读方式出现;而该词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出现多达11次,并且已经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18个学习任务群中也反复提到,如:在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强调“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在学习任务群17“跨文化专题研讨”中强调“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发展批判性思维,增强文化理解力”。
  批判性思维能力已然成为高中学生必须训练的一种重要能力,那么高考会如何考查这种能力以引导教学呢?笔者以2020年新高考Ⅰ卷为例评析批判性思维的考查方式。
  一、批判性思维的考查从澄清概念起步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澄清概念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入口。如果一个概念的边界、内涵、外延不够清晰具体,使用概念者就会思考混乱,读者更会感到语言模糊、思路烦杂。2020年新高考Ⅰ卷信息类阅读题就对澄清概念进行了重点考查。这种考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文本阅读层面重在引导学生能够运用比较法澄清概念,试题命制层面主要考查了下定义这种题型。
  用比较法澄清概念主要是指把被定义概念与相邻概念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区别、凸显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征。新高考Ⅰ卷运用比较法澄清概念最明显之处如下:
  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
  该文段主要从研究内容和研究的性质两个层面对沿革地理和历史地理学进行比较,把握好这两个标准,沿革地理和历史地理学就比较容易区分了。
  此外,从整个材料一来看,作者还从两者的历史形成过程和科学基础两个层面进行了对比。通过这四层比较,沿革地理和历史地理学的内涵和外延就非常具体清晰地呈现给了读者。
  定义法也是澄清概念的重要方法。定义有多种,如词典定义、关系定义、功用定义、内涵定义等,而内涵定义在高考考题中最常见。今年新高考Ⅰ卷中就考查了这一题型: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在做该题时,首先,根据“请结合材料内容”确定答题区间为两则材料;其次,排除相邻概念“沿革地理”的干扰;再次,浏览文本,找到属概念和历史地理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征(即种差);最后,连缀成语义通顺的文句。答案如下: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學的分支学科,具有时空结合的特征,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当然,按照习惯,下定义一般应为单句。同时,下定义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原则:不应循环定义,不使用否定陈述,不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下定义等。
  下定义本是语言文字运用中的一个题型,如今将其放置在信息类阅读中考查,这绝不仅仅是位置的变化。下定义放在语言文字运用中就是考查语言的简明和连贯,价值不大;而放在阅读中考查,需要学生吃透文本,从繁芜丛杂的信息中寻找到属概念和种差(即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其价值触及文本内涵的理解。
  二、有效推理是批判性思维考查的重点
  所谓推理就是根据一个或多个前提推导出一个结论的思维过程。而推导过程的相关性和充足性是有效推理的关键所在,正如董毓所说:“推理的任务,是把证据的真实性和含义传递到结论上,并确保不要让结论有超出证据支持的成分。”从2020年新高考Ⅰ卷来看,推理过程中有没有逻辑漏洞,能否周延、充分地从前提推出结论是命题者聚焦的重点。通常意义上,推理分为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两类,新高考Ⅰ卷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考查。
  1.演绎推理
  2020年新高考Ⅰ卷对演绎推理的考查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并且常带有“应该”“可以(看出)”“意在(强调、说明)”等字样。同时,命题者并不为难学生,主要还是简单的三段论考查。直接对演绎推理进行考查的试题有第2题(A、B、D项)、第3题、第6题(B、C项)、第7题(B、C项)。
  以第2题A项为例,展示一下该题的推理过程:
  《汉书·地理志》成书于公元1世纪,记载和考证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等。(大前提)
   想要了解战国时期某个诸侯国辖域的大致情
  况。(小前提)
   所以,《汉书·地理志》应是重要的参考书目。(结论)
  这类选择题的共性是大前提在文本当中,小前提在选项当中,大前提和小前提进行对照和简单推理,即可得出结论。如果命题者想要设错,则主要陷阱在大、小前提中的不一致问题。很遗憾的是,新高考Ⅰ卷中涉及演绎推理的选项全部为正确选项。
  本次演绎推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比较简单的直言三段论。随着对批判性思维考查的深入,假言三段论、选言三段论都会渐渐进入命题者视野,而其中特别要注意的是假言三段论中的反证法和归谬法,因为这两种推理方法在统编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是重点强调的。
  2.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有多种类型,但命题者更青睐因果推理。2020年新高考Ⅰ卷中除第6题D项考查类比推理外,其他涉及归纳推理的题目都考查了因果推理,这类题目包括第1题B项、第2题C项等客观题和第8、14、20题三个主观题。   以第2题C项为例展示推理过程:
  原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
  选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在国际上领先,主要得益于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城的扩大。
  因果关系是复杂多变的,通常一个结果的产生是由多个原因造成的。从原文来看,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在国际上领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研究传统、科学原理、技术方法和领域拓宽等,但选项却表述为“主要得益于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域的扩大”,忽视了其他原因的共同作用,属于单因谬误。从2020年新高考Ⅰ卷中涉及因果推理的题目来看,客观题多设置单因谬误,主观题多为一果多因式探究。2020年新高考Ⅰ卷仅仅考查了多因一果这种推理方式,范围比较狭窄。
  归纳推理类型多、难度大。但在备考中还是应该集中力量攻克因果论证。过去常考查的因果倒置、强加因果等要让学生熟悉,其他的因果推理设误方式,如以时间先后为因果、远因谬误、原因混淆等也要训练到。
  三、充分论证是批判性思维考查的新方向
  推理和论证的逻辑本质是一样的,但也有显性区别:推理重在发现新知识,是一个从前提推测结论的过程;论证重在说服性,是一个寻找论据去支撑、证明观点主张正确性的过程。这类论证分析题不同于论证特点分析题,该类题的设计特点非常明显:第一,题干中会给定结论;第二,要求学生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该结论。学生做题时先要透彻理解题干给定的结论,然后进行循证性阅读,从文中找出依据,再有条理地组织答案即可。这类题目主要考核学生精细阅读、仔细分析、精准表达的能力。新高考Ⅰ卷中第9、16、19题均为此种类型。
  以19题为例展示思维过程:
  题目: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分析:“比喻具有相似性”这是命题者给定的结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这是给定的论据思考范围,“简要分析”这是答题要求。在作答时要先找到本体和喻体,然后分析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特征。
  答案:①句中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找到本体和喻体)
  ②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相似性特征分析一)
  ③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杂质多而黏稠流动缓慢相似。(相似性特征分析二)
  从近几年出現的这类论证分析题来看,命题者在题干中提供的结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高中阶段学生司空见惯的结论,一类是大学阶段学生将要学习的文艺学理论。前者重在考查学生的缜密思维和精准分析能力,后者侧重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理论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体来看,2020年新高考Ⅰ卷对批判性思维的考查还是相对保守,仅仅考查了澄清概念、有效推理、充分论证中相对简单的内容。这明显是从旧课标旧教材向新课标新教材过渡的一次试水,是综合评判疫情影响和顾及学生感受之后的明智选择。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从新课标新教材的强调重心来看,还是从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长远目标来看,今后的高考对批判性思维的考查力度一定会加大,难度会上升。在新一轮高考备考中,质疑、实证、推理、批判与创新等思维能力都要熟习,且需要加大训练力度。当然,加大训练力度并不意味着要进行相关知识点的理论学习,而是应该放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典型的言语实践活动来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本文系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题“高中语文经典文本‘守正出新’教学策略实践与研究”(课题批准号:37030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宗学耀,山东淄博第一中学;王 波,山东淄博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我在窗前一直眺望远方,灰色的天空幻化成母亲的脸,我发觉我真的很想她。  记得那天,我再也无法忍受成绩失利的折磨,迷茫囚禁着我,为什么为什么所有的努力换来的都只有一份失意。泪水汹涌,我怎么努力也阻止不了它们争先恐后地蹿出我的眼眶,滑落在手背上……妈妈好几次轻轻地推门进来,又无声无息地出去,我始终紧闭双眼,不给她一点交流的机会。我开始没来由地怨恨她,怨她不像同学的父母那样是知识分子……怒火积蓄在心中,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作家吴刚写于2001年的一篇报告文学,收录在《2001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一书里。本县一次优质课评选中多人执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大都把本文混同于一篇一般的散文来上,仅仅关注了其文学性的语言,重点将课文中用文学语言描绘罗布泊今夕现状的部分对比着进行了品读学习,教学的落点似乎仅仅在于欣赏语言的生动,而忽视了作品中的非文学表达,忽视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忽视了报告文学的文体特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靠什么传承?我们认为,除了活态的生活习俗之外,更大程度上是要通过经典传承来实现的。因为“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载体。其特征有三:一是具有原创性,是展现一个民族文化的窗口;二是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内涵丰富,对历史人生以至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三是具有超越时空的大众认同性,使人解读不尽,生命力持久。”①语文教材作为民族文化教育的载体和工具,选取了大量的经典文
陆游的《诉衷情》是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第三单元爱国词中的一篇。很多一线老师在分析情感的时候,往往从作者论的角度立意,使语文的文本分析沦为低效、无效。这种解读之所以低效,无效,就是因为它只是停留于概念式的传达和标签式的表达。孙绍振先生曾说:“文本分析之所以成为顽疾,就是因为文本内的矛盾成盲点。”我们的课堂“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因此,笔者认为,
多娜是美国密苏里州的一个图表设计员,她的生活在1994年时发生了彻底的改变。那天,42岁的多娜拿着食物回家时突然摔倒在地,她的身体左侧部分麻痹,她中风了。接下来的几个月,多娜一天要承受好几次的疾病发作,她的身体无法控制地痉挛,要么她就像个梦游者一样呆若木鸡,有时她会失去知觉。多娜变得消沉极了,几乎很少离开家。为了帮助她,多娜的丈夫给她带回来一只德国罗特威尔牧羊犬,叫潘垂。就是这只狗救了多娜的命。 
天晚欲雪,好友邀我去火锅城,说满腹心事要借火锅一涮。为着不肯做母亲,她与老公已成水火之势,欲借我这个过来人做灭火器,令我安置好女儿后速速赴约。  当初她也极力劝过我,做母亲投资太多风险太大,如果生个神童还好,当妈的里子面子全赚足了,万一生个木头木脑的呆瓜,连自己的快乐都得赔进去,实在是亏大了。那时我笑她像个人贩子,现在却觉得她句句都是金玉良言。  幼儿园门前熙熙攘攘,我牵着女儿的手,老师踌躇着,似
弹子游戏    “你们自己来,但每人只拿12个,”吉姆一边说着一边从盒子里摸出了一打弹子,“我们这里绿色的弹子比蓝色的少,而蓝色的弹子又比红色的少。所以大家拿的时候,每人红的要拿最多,绿的要拿最少。但每种颜色都要拿!”  吉姆自己这样做后,其他的男孩也都照着做。这里总共只有三种颜色的弹子,而且盒子里弹子的数量也刚好够大家拿。  “我们大伙拿法全都不一样!”乔观察了一下大家拿出的弹子说道。“只有我有
一、教学目的  1.巩固文言基础,积累论学名句。  2.了解《论语》中关于“学习”的论述,体会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3.学以致用,寻找经典与生活的对接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4.启发学生借鉴苏东坡的“八面受敌”读书法研读《论语》。  二、教学设想  1.古为今用,践行“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学观;多元对话,构建具有开放性、生成性和生活味的课堂情境。  2.将语义诠释与语言品味、情感
孔乙己是鲁迅短篇小说中的经典悲剧人物,他真实地滋长于这块我们似曾相识的社会土壤上。作为一个不被收容的“多余人”,终于在看客们的笑声中脱下了长衫,自然地走向死亡。当前对于《孔乙己》中“笑”的研究已是卷帙浩繁,本文试图将看客的“笑”与孔乙己真实的“多余人”形象进行系统的比对观照。一、 有声之笑,“多余人”的建构  《孔乙己》1919年4月在《新青年》发表时,鲁迅先生曾作了一篇《附记》,阐明作品的主要用
高难度的杂技技巧与舞蹈动作流畅完美地融合,令人难以抵挡的青春气息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托举、空翻、抛接……啦啦队充满活力的演出让观众们沸腾了,欢呼声、呐喊声响成一片,现场观众纷纷拿起相机拍摄她们表演的精彩瞬间。“噢,太棒了!”不少外国观众也纷纷向她们竖起大拇指。  这是2008年8月10日下午6时30分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曲棍球馆举行的曲棍球比赛上,南宁26中啦啦队表演的精彩开场舞。  这次在奥运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