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伊犁河谷小麦锈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总结防治小麦锈病最佳防控措施。
关键词:伊犁河谷;小麦锈病;原因;防控措施
小麦锈病有条锈、叶锈、秆锈三种,伊犁河谷以条锈为主,是伊犁河谷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普遍发生。主要在新源、特克斯、尼勒克、昭苏等县发生最为严重。小麦植株感病后,主要是营养被剥夺和水分的过度丧失,其次是叶绿素被破坏,光合作用面积减少,造成灌浆不良,籽粒秕瘦,从而影响小麦产量。条锈病是典型的气流传播、大区流行病害,具有发生区域广、流行频率高、危害损失重的特点。州直冬麦主栽品种主要有伊农18号、伊农20号、伊农21号、新冬36、新冬52、53等;春麦品种有宁春16、17、18、33号、永良15号等。其中伊农系列品种对小麦条、叶锈高抗,但伊农18由于栽培时间较长,抗病性有所下降;宁春系列抗锈病性差,中感锈病。
2016年和2020年伊犁河谷小麦锈病严重发生,严重制约着我州农业生产的健康、稳步发展。一般年份冬小麦锈病在伊犁河谷5月下旬中期开始流行,5月底条叶锈开始混发。春麦田锈病的发生则晚于冬小麦1月有余,其锈病流行始于6月下旬。
1 小麦锈病发生规律
小麦条锈病在伊犁河谷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侵染循环,分为越夏存活、秋苗传染、越冬和春季流行四个阶段。东部县夏季气候较凉爽,旬均温为15~20℃左右,8~10月锈菌孢子在晚熟春麦及自生麦苗上越夏,10月下旬越夏菌源随风传到中部冬麦区,导致秋苗侵染在麦叶组织里越冬。翌年春季小麦返青后,越冬菌丝体复苏发展,到旬均温上升到10℃左右,开始先后显症产孢。冬麦田一般4月中下旬就可以在麦叶上查到锈病孢子,主要是条锈。通过多年的调查和锈病的实际发生情况,总结出小麦条锈病在伊犁河谷如不是特殊年份,一般是5年一次大发生,3年一次中偏重发生,一般年份中度发生。
2 小麦锈病发生原因分析
(1)气候因子。历年观测结果表明,冬季12月至翌年1月、2月气温偏高,降水偏多的年份,利于病菌侵染,直接影响早春病原,春季4月上旬~5月下旬的气候条件,特别是5月份的降水和气温,则决定当年发病程度,这一时期的降雨天数达到10日以上,总降雨量达到90mm以上,日均温15℃左右时,病害发生则较为严重。冬季积雪时间长,有利于锈菌的安全越冬,春季冷暖交替、升温不稳定,阶段性低温天气较多,对小麦锈病的传播发生发展有利。因此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与降雨量、温度的关系密切,
(2)菌源量高,系统调查资料表明,主要与翌年早春菌源在田间发生较早和病田率较高有关,特别是4月上中旬病菌孢子在田间显症且病害流行速度较快,这两者相结合与发生程度呈正相关。特殊区域环境条件如伊宁市、察布查尔、巩留、新源,此区域是我县常年种植冬小麦的主要区域,也是小麦条锈病越夏菌源区域,有特殊气候条件,降雨充沛,田间种植密度大,这些条件都为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因此小麦在这个区域发生重且流行速度快。每年此病都是在新源县吐尔根农场最先发生,吐尔根乡位于新源县的中东部,年平均气温在7.5~9.2之间,降雨量在500mm,为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吐尔根乡被定为小麦条锈长期监测点。根据该点小麦条锈病发生的早、晚及轻、重,可初步作为预测伊犁河谷小麦条锈病发生与流行的重要依据。
(3)品种感病性,抗性差。小麦品种感病程度,对小麦锈病发生流行作用大,同一年份不同小麦品种对小麦锈病抗性差异显著。如近几年新冬系列大面积推广和种植是导致病害大发生重要因素。尤其是新冬33号抗病性差导致部分区域产生传病中心。
(4)早播田且种植密度大的田块小麦条锈病发生重,由于田间密度大通风透光性差,造成田间高温高湿,极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流行。
3 防控措施
我州属条锈病菌越夏区和春季流行区。从常年病害发生情况看,新源县发病较早、病菌侵染时间长、危害损失较重,易引起流行;其它县市发生呈中度发生。因此,小麦条锈病防治的重点是最大限度地压低越冬菌源量,控制病害流行,将病害危害损失降到5%以下。
(1)推广抗病品种,搞好品种合理搭配
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条锈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伊犁河谷种植伊农18号、新冬20、新冬21号、新冬41号等中、高抗品种,搞好多质源品种的合理布局,避免小麦品种单一化,延长抗病品种的种植年限。
(2)大力推广药剂拌种,减轻秋苗发病
药剂拌种既能推迟发病,又能减少秋苗菌源,有利于控制小麦条锈病春前流行。因此,要把大力推广药剂拌种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或2%立克秀拌种剂200~300ml拌100kg种子,作为预防条锈病的主要措施来抓,力争药剂拌种面积达到90%以上。
(3)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条锈病
在重发区和常发区示范推广多种作物的插花种植,避免小麦大面积成片种植或与大麦、胡豆、蔬菜等其他作物间作;或进行3~4个远源品种的混播,利用生物多樣性和遗传多样性控制条锈病流行。
(4)抓住发病初期施药,控制病害流行
根据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和发生特点,药剂防治的关键是抓住发病初期施药,控制发病中心,防止病情扩散和蔓延。当大田内病叶率达到0.5%~1%时进行防治,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已唑醇、丙环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嘧啶核苷类抗菌素、烯肟·戊唑醇等。
参考文献
[1] 毛玉霞.小麦锈病诊断与防治[J].农家参谋,2020(22):77.
关键词:伊犁河谷;小麦锈病;原因;防控措施
小麦锈病有条锈、叶锈、秆锈三种,伊犁河谷以条锈为主,是伊犁河谷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普遍发生。主要在新源、特克斯、尼勒克、昭苏等县发生最为严重。小麦植株感病后,主要是营养被剥夺和水分的过度丧失,其次是叶绿素被破坏,光合作用面积减少,造成灌浆不良,籽粒秕瘦,从而影响小麦产量。条锈病是典型的气流传播、大区流行病害,具有发生区域广、流行频率高、危害损失重的特点。州直冬麦主栽品种主要有伊农18号、伊农20号、伊农21号、新冬36、新冬52、53等;春麦品种有宁春16、17、18、33号、永良15号等。其中伊农系列品种对小麦条、叶锈高抗,但伊农18由于栽培时间较长,抗病性有所下降;宁春系列抗锈病性差,中感锈病。
2016年和2020年伊犁河谷小麦锈病严重发生,严重制约着我州农业生产的健康、稳步发展。一般年份冬小麦锈病在伊犁河谷5月下旬中期开始流行,5月底条叶锈开始混发。春麦田锈病的发生则晚于冬小麦1月有余,其锈病流行始于6月下旬。
1 小麦锈病发生规律
小麦条锈病在伊犁河谷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侵染循环,分为越夏存活、秋苗传染、越冬和春季流行四个阶段。东部县夏季气候较凉爽,旬均温为15~20℃左右,8~10月锈菌孢子在晚熟春麦及自生麦苗上越夏,10月下旬越夏菌源随风传到中部冬麦区,导致秋苗侵染在麦叶组织里越冬。翌年春季小麦返青后,越冬菌丝体复苏发展,到旬均温上升到10℃左右,开始先后显症产孢。冬麦田一般4月中下旬就可以在麦叶上查到锈病孢子,主要是条锈。通过多年的调查和锈病的实际发生情况,总结出小麦条锈病在伊犁河谷如不是特殊年份,一般是5年一次大发生,3年一次中偏重发生,一般年份中度发生。
2 小麦锈病发生原因分析
(1)气候因子。历年观测结果表明,冬季12月至翌年1月、2月气温偏高,降水偏多的年份,利于病菌侵染,直接影响早春病原,春季4月上旬~5月下旬的气候条件,特别是5月份的降水和气温,则决定当年发病程度,这一时期的降雨天数达到10日以上,总降雨量达到90mm以上,日均温15℃左右时,病害发生则较为严重。冬季积雪时间长,有利于锈菌的安全越冬,春季冷暖交替、升温不稳定,阶段性低温天气较多,对小麦锈病的传播发生发展有利。因此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与降雨量、温度的关系密切,
(2)菌源量高,系统调查资料表明,主要与翌年早春菌源在田间发生较早和病田率较高有关,特别是4月上中旬病菌孢子在田间显症且病害流行速度较快,这两者相结合与发生程度呈正相关。特殊区域环境条件如伊宁市、察布查尔、巩留、新源,此区域是我县常年种植冬小麦的主要区域,也是小麦条锈病越夏菌源区域,有特殊气候条件,降雨充沛,田间种植密度大,这些条件都为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因此小麦在这个区域发生重且流行速度快。每年此病都是在新源县吐尔根农场最先发生,吐尔根乡位于新源县的中东部,年平均气温在7.5~9.2之间,降雨量在500mm,为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吐尔根乡被定为小麦条锈长期监测点。根据该点小麦条锈病发生的早、晚及轻、重,可初步作为预测伊犁河谷小麦条锈病发生与流行的重要依据。
(3)品种感病性,抗性差。小麦品种感病程度,对小麦锈病发生流行作用大,同一年份不同小麦品种对小麦锈病抗性差异显著。如近几年新冬系列大面积推广和种植是导致病害大发生重要因素。尤其是新冬33号抗病性差导致部分区域产生传病中心。
(4)早播田且种植密度大的田块小麦条锈病发生重,由于田间密度大通风透光性差,造成田间高温高湿,极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流行。
3 防控措施
我州属条锈病菌越夏区和春季流行区。从常年病害发生情况看,新源县发病较早、病菌侵染时间长、危害损失较重,易引起流行;其它县市发生呈中度发生。因此,小麦条锈病防治的重点是最大限度地压低越冬菌源量,控制病害流行,将病害危害损失降到5%以下。
(1)推广抗病品种,搞好品种合理搭配
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条锈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伊犁河谷种植伊农18号、新冬20、新冬21号、新冬41号等中、高抗品种,搞好多质源品种的合理布局,避免小麦品种单一化,延长抗病品种的种植年限。
(2)大力推广药剂拌种,减轻秋苗发病
药剂拌种既能推迟发病,又能减少秋苗菌源,有利于控制小麦条锈病春前流行。因此,要把大力推广药剂拌种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或2%立克秀拌种剂200~300ml拌100kg种子,作为预防条锈病的主要措施来抓,力争药剂拌种面积达到90%以上。
(3)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条锈病
在重发区和常发区示范推广多种作物的插花种植,避免小麦大面积成片种植或与大麦、胡豆、蔬菜等其他作物间作;或进行3~4个远源品种的混播,利用生物多樣性和遗传多样性控制条锈病流行。
(4)抓住发病初期施药,控制病害流行
根据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和发生特点,药剂防治的关键是抓住发病初期施药,控制发病中心,防止病情扩散和蔓延。当大田内病叶率达到0.5%~1%时进行防治,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已唑醇、丙环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嘧啶核苷类抗菌素、烯肟·戊唑醇等。
参考文献
[1] 毛玉霞.小麦锈病诊断与防治[J].农家参谋,2020(2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