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创造的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有序操作、深刻思辨,能有效地促使其实现自我认知建构的完成,才能在活动中使其创新意识得到培育,思维能力得以磨砺。
一、情境入境,激活思维
一个好的情境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低年級的学生好动、爱玩,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创设游戏的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进入新课学习。比如,在教学《认识钟表》这一课时,我问:“小朋友们,你们玩过‘老狼老狼几点钟’这个游戏吗?”“玩过!”“那我们一起来玩好吗?”“好!”学生一下子就来了精神。“好的,那么接下来小朋友就来演‘小白兔’,老师来演‘老狼’,好吗?”“好。”接着游戏开始。“老狼老狼几点钟?”“三点钟。”“老狼老狼几点钟?”“七点钟。”……适时打住,提问:“好,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刚才我们在游戏中说到的‘3点钟’、‘7点钟’表示的是什么呀?”“是时间。”“哪些东西可以告诉我们时间呢?”学生一个一个争着回答自己所知道的,很自然的,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钟表,再以游戏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会拨1时、5时、11时、12时……在学生认识了钟面上的12个整时后,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还知道一些其他的时间吗?”小朋友可能会说出各种各样的时间,我们不加以否定,而是可以简单说一下电子表,并告知学生,一天只有24小时,并让学生拨一拨电子表。这样的教学,学生一直在观察、操作中学习,可以牢固掌握所学知识,而他们的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二、质疑问难,促进思维
表面很简单的数学问题,却蕴涵变幻无穷的秘密。
“疑问”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内驱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乐于质疑。在数学教学中,我一向都要求学生只要心中有疑问,就可以打断老师讲课,随时站起来发问。
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这课时,我在讲解“1/2 1/4 1/8 1/16”这道题时,先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再通过图形结合,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得出可以把这个算式转化成“1-1/16”。这样可以非常快速地计算出结果,而后我又让学生练习“1/2 1/4 1/8 1/16 1/32”,学生马上就得出可以把算式转化为“1-1/32=31/32’。正当我准备让学生观察算式,总结结算方法时,一男生站起来质疑:“老师,如果算式是‘1/4 1/8 1/16 1/32 1/64’,那结果是‘63/64’吗?”学生这一问,全班同学都愣住了,我对他投以赞许的眼神,并把问题抛给学生,鼓励他们去思考、讨论这一问题。学生通过讨论、画图,一会儿,一个学生就给了我答案:“结果不是63/64。因为算式前面缺少了1/2,不能运用刚才的那个转化策略进行转化得出结果。”另一个学生立刻站起来反驳:“我们仍然可以运用刚才所学的转化策略得出结果,我们只要在算式前面加上1/2,算出结果后再减去1/2就能够快速算出结果。”话音刚落,班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后,对知识的掌握往往就更牢固,印象更深。同时,这也培养了他们的探究意识,从而收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三、灵活应用,发散思维
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教学方法,无论是计算题,还是应用题,都让学生尽可能地用几种方法进行解答;还要求学生自己变换题目中的条件,再进行解答,对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进行表扬。这些教学方法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具有灵活性。
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一般方法后,要注意诱导学生离开原有思维轨道,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进行思维变通。帮助学生思维变通的好方法就是做一些趣味数学题,如在学习了《认识负数》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趣味数学题:一个司机开一辆公共汽车去接送客人,开始时车上有54名乘客,从起点站开出。到达第一站时,有8人下车,2人上车;到第二站时,有9人下车,3人上车;到第三站时,有5人下车,3人上车。你知道这时候这辆车停了几站吗?大部分学生都会因为定式思维忽略了问题,直接求这时候车上还有几个人,在经过少数细心的同学提点后,恍然大悟:哦,忘记看问题了!这样的练习可以使学生自觉地从一个思维过程转换到另一个思维过程,逐步形成在题中数量、问题间自由往返的变通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是极为有益的。
(责编侯艳星)
一、情境入境,激活思维
一个好的情境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低年級的学生好动、爱玩,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创设游戏的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进入新课学习。比如,在教学《认识钟表》这一课时,我问:“小朋友们,你们玩过‘老狼老狼几点钟’这个游戏吗?”“玩过!”“那我们一起来玩好吗?”“好!”学生一下子就来了精神。“好的,那么接下来小朋友就来演‘小白兔’,老师来演‘老狼’,好吗?”“好。”接着游戏开始。“老狼老狼几点钟?”“三点钟。”“老狼老狼几点钟?”“七点钟。”……适时打住,提问:“好,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刚才我们在游戏中说到的‘3点钟’、‘7点钟’表示的是什么呀?”“是时间。”“哪些东西可以告诉我们时间呢?”学生一个一个争着回答自己所知道的,很自然的,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钟表,再以游戏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会拨1时、5时、11时、12时……在学生认识了钟面上的12个整时后,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还知道一些其他的时间吗?”小朋友可能会说出各种各样的时间,我们不加以否定,而是可以简单说一下电子表,并告知学生,一天只有24小时,并让学生拨一拨电子表。这样的教学,学生一直在观察、操作中学习,可以牢固掌握所学知识,而他们的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二、质疑问难,促进思维
表面很简单的数学问题,却蕴涵变幻无穷的秘密。
“疑问”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内驱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乐于质疑。在数学教学中,我一向都要求学生只要心中有疑问,就可以打断老师讲课,随时站起来发问。
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这课时,我在讲解“1/2 1/4 1/8 1/16”这道题时,先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再通过图形结合,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得出可以把这个算式转化成“1-1/16”。这样可以非常快速地计算出结果,而后我又让学生练习“1/2 1/4 1/8 1/16 1/32”,学生马上就得出可以把算式转化为“1-1/32=31/32’。正当我准备让学生观察算式,总结结算方法时,一男生站起来质疑:“老师,如果算式是‘1/4 1/8 1/16 1/32 1/64’,那结果是‘63/64’吗?”学生这一问,全班同学都愣住了,我对他投以赞许的眼神,并把问题抛给学生,鼓励他们去思考、讨论这一问题。学生通过讨论、画图,一会儿,一个学生就给了我答案:“结果不是63/64。因为算式前面缺少了1/2,不能运用刚才的那个转化策略进行转化得出结果。”另一个学生立刻站起来反驳:“我们仍然可以运用刚才所学的转化策略得出结果,我们只要在算式前面加上1/2,算出结果后再减去1/2就能够快速算出结果。”话音刚落,班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后,对知识的掌握往往就更牢固,印象更深。同时,这也培养了他们的探究意识,从而收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三、灵活应用,发散思维
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教学方法,无论是计算题,还是应用题,都让学生尽可能地用几种方法进行解答;还要求学生自己变换题目中的条件,再进行解答,对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进行表扬。这些教学方法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具有灵活性。
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一般方法后,要注意诱导学生离开原有思维轨道,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进行思维变通。帮助学生思维变通的好方法就是做一些趣味数学题,如在学习了《认识负数》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趣味数学题:一个司机开一辆公共汽车去接送客人,开始时车上有54名乘客,从起点站开出。到达第一站时,有8人下车,2人上车;到第二站时,有9人下车,3人上车;到第三站时,有5人下车,3人上车。你知道这时候这辆车停了几站吗?大部分学生都会因为定式思维忽略了问题,直接求这时候车上还有几个人,在经过少数细心的同学提点后,恍然大悟:哦,忘记看问题了!这样的练习可以使学生自觉地从一个思维过程转换到另一个思维过程,逐步形成在题中数量、问题间自由往返的变通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是极为有益的。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