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教学评价的无形之境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qing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微型游戏项目教学评价中,通过学生对游戏的自主选择,使学生的自我评价从模糊认知转向清醒自知;通过学生对游戏的自主研发,使教学评价从追求精细转向框架下的浪漫;通过同伴互玩游戏,使组内互评由显性接受转向隐性感受;通过项目合格证书,使终结评价由教师质性评价转向系统自动生成。微型游戏项目教学评价突破既有教学评价主体、形式、标准等的束缚,实现了教学评价的意义转向,不断趋近教学评价的无形之境。
  关键词:微型游戏项目;教学评价;无形;隐性;自主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1C-0011-04
  不同的教学评价取向决定了不同的教学实施,不同的评价实施决定了不同的教学和评价效度。微型游戏项目教学是指以微型项目为载体,微型游戏为主形式,通过游戏项目化、项目游戏化,学生在玩游戏中完成项目学习的教学样式。微型游戏项目教学评价不拘常形、不泥常态、不唯标准、不求精准,“道是有形却无形”“道是有心却无心”,不断追寻教学评价的无形之境。
  一、自主选择:从模糊认知转向清醒自知
  评价首要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而不只是让教师正确地认识学生。如果评价只是帮助教师正确地认识学生,达到所谓“知人者智”,评价充其量只是辅助教师教学的一个工具和手段而已,如果评价能使学生达到“自知者明”,评价就不再只是教师教学的工具和手段,而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依附,成为与学生学习如影随形的“伴侣”和“参谋”,进而有效地助推学生的个性发展。纵观当下的课堂教学评价,评价的主导权在教师,教师决定着什么时候评价,评价什么,并对评价结果有最终的解释权,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基本没有发言权,即便有发言权,其声音也是非常“微弱”的,评价成了教师判断学生学习状况的工具,成了教师给学生贴“标签”的依据,学生只能适应教师的评价方式,只能尊重和承认教师的评价结果。
  如何促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不再做自己的“陌生人”,当前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评价方式——学生自评,这种学生自评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等级评价,即教师将学生的学习成效划分为若干等第,如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等,让学生自主判断并选择,此为质性评价;二是量化评价,教师将相关的评价内容编入评价量表,每一项内容都折算成分数,有的教师对分数进行了细化,有的只是确定一个分值范围,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照打分;三是教师请学生谈学习的收获和体会,并给自己一个总的评价。这种学生自评无一例外都是在给定的框架下完成的,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意志,虽说是自评,其实仍是教师评价,学生是不可能做到“自知之明”的。
  在微型游戏项目教学中,并没有专门的自我评价环节,也没有显性的自我评价形式,但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评价却又事实存在着,“天空不曾留下鸟的痕迹,但鸟已经飞过”,这种自我评价已经如空气般沁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例如,微型游戏项目教学首要的就是师生协商确定微型游戏项目的主题,每一主题又包含若干个不同梯度的游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选择不同类型和难度的游戏进行学习,也可以自主研发相应的游戏项目,学生的游戏选择是完全自主的。如何让学生在游戏选择时避免盲目和盲从,做到认识自我、量力而行,我们没有限制学生的选择,也没有纠正学生的选择,更没有代替学生的选择,而是给予学生选择以足够的尊重,通过与学生一起制定相应的“游戏规则”,赋予学生有选择、有规则的自由。如在一个周期内(比如一学期)学生5次不能顺利完成游戏,就对学生选择的游戏难度系数进行相应的限制,让学生为自己的“不清醒”付出“代价”,这样就可确保学生在几次“碰撞”后能做到“认识自我”,做到理性而理智的选择,不再一味地追求游戏的难度,从而实现了游戏教学的自动分层,满足了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同时也点燃了学生自我发展的火种,激活了“深埋”于学生内心的潜意识。
  最好的评价量表其实是学生内心的自我对照,教师不妨从对学生的评价中“退却”,把学生自评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自己,不需刻意,不留痕迹。如果在评价中教师还需要有所作为,那就是协商出一个“边界”或“规则”,使学生的自评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二、自主研发:从精细评价转向框架浪漫
  评价不仅在于使学生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更在于使学生能理性地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激起学生个性发展的巨大潜能。“人的潜能如矿产一样埋藏很深”,真正好的教学不是寻求填满学生的脑袋而是设法开发学生的大脑。当前的课堂教学评价似乎陷入了一种惯性思维,评价的科学性窄化为评价的精细化、数字化,在一条一条评价标准、一方一方评价主体、一维一维评价内容的基本构思下,评价要囊括所有的知识、技能点,包括所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评价要包括所有的课堂元素,教师、学生、小组,有的甚至包括家长、企业和社会;评价要实现全时、全程,做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如此,就赋予课堂评价“不可承受之重”,课堂评价就成了“透视”“核磁共振”,力图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作出“全息”评价。
  当前教学评价的这种精致化取向清晰地诠释着“让评价看得见”的核心思维,这也是“让学习看得见”教学思维的必然要求,以此满足教师和学生教学效果的显性要求。毋庸置疑,评价的客观性要求显性而精准的教学评价,但每个教育人都明白,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全是显性的,甚至更多的是隐性、默会的,是“看不见”的,是不可以精确评价的,如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能显性评价的内容往往并不一定能最终“剩下”,而这种“看不见”的效果往往是教学最可能“剩下”的,教学评价应促使教学“剩下”更多的东西,而不应孤立、狭隘地满足于显性的“收获”。
  在微型游戏项目教学中,教师虽然提供了若干游戏项目供学生选择,赋予学生“有选择的自由”,但每个学生在游戏开发过程中,并不拘泥于给定的游戏项目,而是按照师生所约定的游戏规则自行开发,这一游戏规则就是限定游戏项目必须包含的基本知识、技能点,借以确定游戏的“边界”。常言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学生虽然没有跳出游戏的“边界”,但却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发属于自己的游戏,如此,学习就不再是传统的“照着做”,也不是常见的“做中学”,而是一种“玩中学”“研中学”,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在这种学习体验中,似乎并没有看到评价的“影子”,既无评价量表也无评价形式,然而每个学生的游戏开发均基于对自己学力的检视,他们与其说是在开发游戏,不如说在开发自身,这就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评价,使开发出的游戏恰如其分地体现自己的学力和水平,因此每个游戏的背后其实渗透着每个学生的学力评价。   好的评价就在于悄无声息地持续促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将评价内化为学生随时随地的自我判断、自我激励、自我挖掘。形式只有承载内容,才会显现出威力,但“过度简化的形式难以承载厚重的内容”,而当形式与内容融为一体时,其显现的威力往往会超出我们的想象,教学评价亦如此。
  三、同伴竞游:从显性接受转向隐性感受
  长期以来,教师始终是教学评价的实施者和仲裁者,肩负着制定标准、实施评价、结果运用的神圣职责。实现教学评价的主体由教师向学生的根本性转变,并不是要弱化课堂评价,也不是要刻意地“剥夺”教师的评价权,只是将教师在教学评价上的“亲历亲为”转化为学生间的自觉行为。教师最为主要的职责是设计评价而不是操纵评价,是评价设计者而不是实施者,是评价观察者而不是评判者。只有不拘泥于评价的形态与过程,不束缚于评价的标准和结果,切实把评价的主体还给学生,促成教学评价的转向、转型;只有作为“当局者”的学生不再迷迷糊糊、含混不清,而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时,才能保证评价的入理、入心,作为“旁观者”的教师则享乐“难得糊涂”带来的逍遥和惬意。
  这种教学评价的转向与转型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既要让学生在各种课堂体验中做到“自知”,又要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合作中做到“他知”,既要冷眼看自己,也要睁眼看他人,既充当评价的“当局者”也充当评价的“旁观者”,而“旁观者”的角色往往能进一步促成“自知”,每个人正是在自己与他人的比较中看清自己。其实,我们没有必要赋予教学评价如此大的“职责”,使评价“不能承受之重”,评价完全可以在轻松、隐性的情况下展开,而评价在并不赋予“厚望”时,反而可能获得“厚望”。同伴互评是当前教学评价的重要形式,但当前中职课堂存在的同伴互评(小组互评)却难以摆脱“形式大于内容”的藩篱,充斥着“人情”评价、“面子”评价,评价失去了科学性、有效性。因为当评价“赤祼祼”地存在于同伴之间时,感性往往会代替理性,评价就会“走样”,就会“失焦”,就会失去本该具有的意义。
  在微型游戏项目教学中,有一个“游戏互玩”环节,就是学生在初步完成自己的游戏作品后,交替互玩——“你玩我开发、设计的游戏,我玩你开发、设计的游戏”,这不仅是活跃课堂气氛的需要,更是学生“睁眼看同伴”的需要,通过“游戏互玩”可以悄然实现如下意图:首先看清别人。每个学生的游戏开发与设计都不尽相同,都有各自的可圈可点之处,“游戏互玩”有助于以欣赏的眼光发现同伴的闪光点,从而使每个人的学习更为自信;其次看清自己。在同伴互玩时,感受同伴游戏的开发与设计,从而自觉不自觉地与自己开发、设计的游戏相对照,从而更为理性地看清自己;再次改进自己。在与他人游戏的对照中,从他人的游戏开发与设计中获取灵感,取长补短,改进自己的游戏。“人是在比较中长大的”。这种“游戏互玩”,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丝毫感觉不到评价的存在,其实评价像空气一样,存在于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大家在嬉笑中、在玩乐中、在不经意间感受着“互玩”带来的“震撼”,正是这种感觉不到却又事实存在的心灵感受达到了传统意义上“同伴互评”的目的。
  评价应该是自觉的、自由的而不是刻意的、强制的。“无形”其实是相对的,“道是无形却有形”,只不过这种课堂评价之“形”虽然显性地存在于教师的设计中,包含在教学环节中,却隐性地存在于学生的心中,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
  四、自动评定:从主观局限转向客观生成
  评价应以激励为主要价值取向,即通过评价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涌动,真正好的教学评价就在于能持续地促发学生的思维。评价的激励取向并不否认评价的其他功能,鉴定、导向、诊断、调节、监督、教育等并非是教学评价的附属功能,而是教学评价的应有之义。尤其是一个项目完成后,如何认定、判断评价对象合格与否、优劣程度、水平高低等,让学生对整个项目的学习形成直观的、整体的感知依然具有现实的意义,这不仅可以满足学生“急功近利”的需求,也是充分发挥评价激励功能的要求,通过这种评价让学生明白我究竟学到什么程度、存在哪些不足,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努力,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终结性评价。
  通常的终结性评价,教师往往是评价的主体,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评价标准给出学生的评价等级。在项目教学中,教师往往根据每个项目的知识与技能要点、结合学生项目完成的质量来评判学生的学习。这种评价存在一个明显的弊端:在当前的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教师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学习都做到“明察秋毫”,教学评价的“仓促性”也使评价无法做到准确、及时,有的教师甚至会自觉不自觉地用“有色眼”和既有思维来评价学生的学习,从而使评价面临“失范”的风险。如何摆脱完全依赖教师实施的终结性评价,使教师不再是单一的评判者,不再是单一的评价主体,让教师从评价中退却,同时又避免学生在终结性评价中可能存在的盲目性、非理性,需要对现行的教学评价作必要的变革,需要探索出新型的教学评价方式,使评价更趋平和与自然。
  微型游戏项目教学采用独特的项目合格证书的评价方式,所谓项目合格证书就是学生在顺利完成一个项目的学习后,经考核合格,由学校颁发给学生相应的合格证书。在很多情况下,这种项目合格证书是系统自动生成的,而不是人为操纵的,系统根据每个人的项目选择、项目的难易程度、项目完成的质量等自动生成。在研发项目合格证书的过程中,我们不断优化合格证书的元素,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样式,这种样式大致包括如下内容:第一,学生自主选择的项目名称(含学分),每个人选择的项目不同,所获得的项目合格证书的名称也不同。第二,项目知识负载,说明本项目所包含的主要知识与技能。第三,项目难度系数,由于课堂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的项目,每一项目的难度系数不同,通过设定难度系数,可以调动不同学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四,完成质量,每个项目都提供了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级,系统可根据学生的完成质量和完成速度综合评定。这种评价方式虽然留下了评价的“痕迹”,似乎是有形的、显性的,但这种“痕迹”是自动生成,是客观的,没有任何“雕琢”的痕迹,每个学生通过项目学习都能获得属于自己的项目合格证书。
  让学生玩有所获,这一收获不仅包括学生享受游戏学习的过程,虽然这种玩并不完全单纯,更为主要的是在“玩中学”后获得显性的收获。项目合格证书是显性的,但评价的过程是隐性的、生成的,是不知不觉中形成的,隐性的评价过程促成了评价的显性表达。寓内容于过程中,寓结果于过程中,结果是过程最真实的反应,这正是微型游戏项目教学评价的基本诉求。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是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这一哲学思想深刻地诠释着一个道理:最高层次的隐逸是喧嚣和繁华中的宁静,而最高层次的宁静是心灵深处的独善其身。在微型游戏项目教学评价中,让学生从热闹、刺激的游戏玩乐中获得心灵的宁静、大脑的清醒,享乐而不沉湎游戏过程,收获而不虚化游戏结果,突破既有教学评价主体、形式、标准等的束缚,不断趋近教学评价“大隐隐于朝”的无形之境。
  (责任编辑:夏英)
其他文献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马萨诸塞州,更不知道波士顿,但不大会不知道哈佛(Harved University)、麻省理工学院(MIT),可以这样说,美国许多城市因大学的存在而骄傲,因著名大学的存在而闻名。美国人认为,有了大学,才有经济发展,有了高水平大学,才有人类文明的进步。美国的大学分教会大学、州立大学、私立大学和社区大学四类。如果说“自由女神”成为美国的国家符号,那么,美国大学则代表着美国的高水平学术、
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一文中讲到:每一个文本都有核心价值,我们可以通过教学将其成为学生的文化积淀。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每一个文本也必然有其教学核心目标,要牢牢把握文本的教学核心目标,根据不同文本的不同特点,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打破“千课一面”的模式。在驾驭文本的基础上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旦决定“有所为”之处,就必须要“为”得扎扎实实,一定要让学生记忆
摘要:高职院校以职教集团的“政校行企”一体化合作平台为组织基础,高度整合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各方资源,共同打造一个集创业教育、实践、服务、孵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创业综合服务体系,构建“政校行企”协同参与的可持续发展的创业生态圈,探索出一条培养新型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政校行企”多元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共育;探索与实
一、成果档案  成果名称:“少年农学院——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  主持人及主要成员:管国贤、邓向群、王佩军、顾春华、孙妙珺、贾秋红  研究起止时间:2001年9月至今  二、成果简介  我校是国家新课改首批38个实验区的农村小学,如何规范、安全、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课改难点;来自农村的学生不了解农民、农村和农业,劳动实践能力差;原有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不利于创新能力的
摘要: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围绕机电类人才培养目标,以机电类专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按照中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由学校、企业共同构筑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四大线路,可形成以能力线为核心、课程线为路径、环境线为载体、实施线为手段等多线整合的机电类实践性教学体系。  关键词:机电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开发;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
摘要:教师身份危机主要表现为教师身份存在的合法性丧失。梳理教师身份的发展历史,教师身份经历着由政治官员、臣民向公民的转变;由“道德圣人”向专业人员的转变。在现代社会中,教师身份经历着世俗化的过程,既面临着政治性与道德性优势的丧失,又面临着未完全确立专业性的困境。试图确立教师的公务员身份,仅是对古代传统的政治权力的一种迷恋,并不能从根本上破除教师身份发展的困境。教师身份重获合法性的基础在于教师专业人
摘要:当下的语文教学以应试为根本价值取向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式已深深渗入教师的潜意识,“享受式”阅读是对抗和改变这种现状的美好设想。教师可通过“享受式”阅读,不框定内容,不限定方式,不设定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有情感、有想象、有体验的阅读。营造一个高度宽松的阅读氛围,使学生作为“真正的自己”,潜入文本,获得愉悦体验,达成深度感悟。  关键词:“享受式”阅读;深度价值;学习主体  中图分类号:G623.2
高职实训基地“关键资源池”(Key Resource Pool,简称KR-POOL)模式是针对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优质实训资源不足、现有实训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难题(以下简称“两难”),以服务为宗旨、以共赢为导向,通过专业集群和资源集成等方法创新,发挥项目、用户和标准三要素作用,探索实训基地高效运行规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做的研究与实践。该成果在实训基地建设、运行与管理模式上有重大创新,于2013年获江
编者按:许卫兵,首批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2006年,许卫兵提出“简约教学”主张,并展开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建构,研究成果获得江苏省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近年来,许卫兵把研究方向更多集中到教育的对象——学生身上,开始了剖宫产儿童学习关怀的研究,在他看来,那种越符合教育规律、越贴近儿童本性、越回归生命本真、越具有个体指向性的简约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本期刊
摘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信息时代新型的革命性教学范式,是培养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性的差异化的教学实践,是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良好途径。尽管与传统教学相比有着无比的优势,但由于其教学观与学习观的颠覆性改变,并不是所有层次的学校都适应。本文试图从翻转课堂教学的内涵入手,寻求其与高职院校教学实践的契机,同时分析翻转课堂与微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高职教学实践中的障碍与解决策略,以推动翻转课堂在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