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调研、网络检索、访谈法、综合分析法,对崆峒古太极拳形成的渊源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分析其产生的条件和挖掘崆峒古太极拳丰富的文化意蕴,得出其融合了道家、佛教和儒家的综合思想,通过阴阳五行的变化,来实现健身和技击。
关键词:崆峒;广成子;武术;古太极拳;融合;飞虹子
1.引言
中国传统武学的传承都比较保守,崆峒派玄空门的崆峒古太极拳则更为保守,崆峒古太极拳作为崆峒派玄空太极门的上乘功法,从古一直在崆峒派掌派人中得以流传,这不利于崆峒武术的推广和发展。崆峒派第十代掌派人燕飞霞宗师一改往日门规,对其公诸于世,大力推广,祈求造福于世人。使人们得以领略神秘的崆峒太极拳精髓,了解探寻崆峒古太极的渊源 。
2.崆峒古太极拳产生的条件
2.1 道源圣地形成。崆峒山及周边地区是上古四大人文始祖伏羲、女娲、西王母、广成子的修道之地。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亲临崆峒山问道广成子,在《庄子·在宥》和《史记》等典籍中均有记载,而被道教尊为"天下道教第一山"。[1]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帝王因"慕黄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黄帝多次西登崆峒......,促进了道源圣地的形成和发展。
2.2 崆峒武术形成和发展
2.2.1 修道促进崆峒武术形成。崆峒武术源于崆峒山广成子,《尔雅》和《史记》记载:"崆峒之人武",崆峒山修道者多以习武入手,以强健之体魄通达之经脉做为得道之基础,所以都有一、兩手神秘奇诡、风格独特武术绝招。修道者将武术传入民间,大大增加了民间抗御入侵者的防卫能力,因而久传不衰,逐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崆峒武术。
2.2.2 崆峒地理位置促进崆峒武术发展。崆峒位于古代四荒之一的西荒之地,成为古代民族生活的分界或边界。崆峒山和周围陇山是古代的中原,是以长安为中心的汉朝、隋朝和唐朝等诸多朝代边界,是军事战略要地,为了靖边守防,发生著名战争就有一百多次,涌现出各路英勇善战的战将一百多位。[2]战争促进了崆峒武术的发展。
2.3 崆峒古太极核心思想的形成。崆峒山隍城有"太和宫",伏羲把八卦画成圆形,称为"太极",平凉之南有"太统山",等等,这些名词的出现,都是"和"的意味。这种"和"就是"阴阳之气"正清,人与天地互相调和,并由此产生新的事物起源。在道家和广成子的哲学中,"和"为最高原则。崆峒古太极理论就是融合阴阳五行学说和道家(《道德经》、《庄子》等)、儒家(四书五经等)、佛家等诸家哲学思想,形成以"和"为核心思想内容的古太极哲学理论。
2.4 崆峒养生功的形成。崆峒养生功继承于广成子至道的一道、人道、大道、天道,以"和"为根本原理,强调"身心双修",讲求在"心平气和"中,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的共同体,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并吸取古代导引术和古代养生功之大成,其大多是从模仿多种动物形态动作开始,随着生活、生产活动内容的丰富,逐渐增加了模仿劳动或搏击格斗动作等内容,形成具有道教、佛教、儒教三教文化特色的崆峒养生功。它是原始的太极运动,是崆峒古太极拳形成的重要条件。
3.崆峒古太极拳的形成
3.1 崆峒创派为崆峒武术传承和发展提供平台。崆峒武术到了唐代盛行一时,李白诗云"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荡"。唐朝甘肃人飞虹子吸收了当时瓜州(现在的敦煌)等地的舞蹈,形成崆峒派重要的高深武功体系"花架门",到此初步完成了崆峒派武学的整体架构。崆峒派创建有飞龙门、追魂门、夺命门、醉门、神拳门、花架门、奇兵门和玄空太极门八大门,飞虹子也因此成为崆峒派第一代掌派人。崆峒武术广传于黄河上游之支流泾、渭一带。
3.2 三教合一为崆峒古太极拳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资源。崆峒山自古都是修行的宝地,到晋代佛教传入中国,至《新唐书·太宗本纪》记载:"丙戎,陇山头,次瓦亭,观马政"。唐太宗看到崆峒山佛事大盛,御赐明慧禅院田宅,这是崆峒山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情。此前汉武帝利用政治权利把孔子学说宗教化,定儒教于一尊,儒教也进入崆峒山,形成三教合一景象。
3.3 崆峒古太极拳的诞生。相传,崆峒派始祖飞虹子于某日在崆峒山玄鹤洞前修炼,恰巧遇上一只白鹤和老虎相斗,白鹤身体娇小,巧妙的躲开了凶恶的老虎,用嘴啄伤了老虎的眼睛,老虎落荒而逃。飞虹子看到白鹤战胜老虎,内心震动尤深,后依据太极八卦原理探索、研究,创造了刚柔相济、虚实并用的崆峒派古太极拳,从诞生就成为玄空太极门掌门独修的功夫,历经崆峒派各代宗师的传承创新,终形成"行如流水,止若平境,反映似回声,有形若无形"的崆峒太极拳。
3.4 与名家交流促进崆峒古太极拳的发展。张三丰是武当拳和太极拳等武当派武术的创始人。从宝鸡的史料得知,张三丰曾于1281年至1293年在陇县龙门洞修炼,并留诗数篇,"长剑一杯酒,禹楼万里心"就是其中一句。张三丰还曾在宝鸡金台观修道多年。[7]据明代赵时春编写的《平凉府志》十三卷中记载:明成化年间,名道张三丰由武当山来崆峒,在崆峒山游居五年。这期间,张三丰在崆峒山进行道家修行经验和武术方面的修炼和交流,促进了崆峒古太极拳的发展。
4.崆峒古太极拳功法特点和作用
4.1 崆峒古太极拳其特点在于"心意纯正"兮,心灵美;"拳势工整"兮,形象美;"神固韵匀"兮,神韵美;"阴阳合德"兮,功力美。[8]它古雅高洁,柔美自然,形、意、神、气、韵,合而为一,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崆峒古太极八式是崆峒古太极拳的代表功法。
4.2 崆峒古太极拳对人的作用在于强调人内在的自我控制力和心境的平和。人们通过训练引发自我觉醒,意识到自身的力量和弱点,从而使精神与躯体两者之间获得一种微妙的和谐、平衡。因此,修炼崆峒古太极拳除了健身强体、防身技击,还更能够改善人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地修补人的性格缺陷,使人不仅能够在身体方面适应自然界,还可以使人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
5.结束语
崆峒古太极拳有着牢固的道家精神和哲理基础。通过对它不断的挖掘和整理,研究与开发出丰富独有的崆峒派武术等代表性文化,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仅完整地传承下来,而且还要不断地被发扬光大。
关键词:崆峒;广成子;武术;古太极拳;融合;飞虹子
1.引言
中国传统武学的传承都比较保守,崆峒派玄空门的崆峒古太极拳则更为保守,崆峒古太极拳作为崆峒派玄空太极门的上乘功法,从古一直在崆峒派掌派人中得以流传,这不利于崆峒武术的推广和发展。崆峒派第十代掌派人燕飞霞宗师一改往日门规,对其公诸于世,大力推广,祈求造福于世人。使人们得以领略神秘的崆峒太极拳精髓,了解探寻崆峒古太极的渊源 。
2.崆峒古太极拳产生的条件
2.1 道源圣地形成。崆峒山及周边地区是上古四大人文始祖伏羲、女娲、西王母、广成子的修道之地。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亲临崆峒山问道广成子,在《庄子·在宥》和《史记》等典籍中均有记载,而被道教尊为"天下道教第一山"。[1]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帝王因"慕黄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黄帝多次西登崆峒......,促进了道源圣地的形成和发展。
2.2 崆峒武术形成和发展
2.2.1 修道促进崆峒武术形成。崆峒武术源于崆峒山广成子,《尔雅》和《史记》记载:"崆峒之人武",崆峒山修道者多以习武入手,以强健之体魄通达之经脉做为得道之基础,所以都有一、兩手神秘奇诡、风格独特武术绝招。修道者将武术传入民间,大大增加了民间抗御入侵者的防卫能力,因而久传不衰,逐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崆峒武术。
2.2.2 崆峒地理位置促进崆峒武术发展。崆峒位于古代四荒之一的西荒之地,成为古代民族生活的分界或边界。崆峒山和周围陇山是古代的中原,是以长安为中心的汉朝、隋朝和唐朝等诸多朝代边界,是军事战略要地,为了靖边守防,发生著名战争就有一百多次,涌现出各路英勇善战的战将一百多位。[2]战争促进了崆峒武术的发展。
2.3 崆峒古太极核心思想的形成。崆峒山隍城有"太和宫",伏羲把八卦画成圆形,称为"太极",平凉之南有"太统山",等等,这些名词的出现,都是"和"的意味。这种"和"就是"阴阳之气"正清,人与天地互相调和,并由此产生新的事物起源。在道家和广成子的哲学中,"和"为最高原则。崆峒古太极理论就是融合阴阳五行学说和道家(《道德经》、《庄子》等)、儒家(四书五经等)、佛家等诸家哲学思想,形成以"和"为核心思想内容的古太极哲学理论。
2.4 崆峒养生功的形成。崆峒养生功继承于广成子至道的一道、人道、大道、天道,以"和"为根本原理,强调"身心双修",讲求在"心平气和"中,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的共同体,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并吸取古代导引术和古代养生功之大成,其大多是从模仿多种动物形态动作开始,随着生活、生产活动内容的丰富,逐渐增加了模仿劳动或搏击格斗动作等内容,形成具有道教、佛教、儒教三教文化特色的崆峒养生功。它是原始的太极运动,是崆峒古太极拳形成的重要条件。
3.崆峒古太极拳的形成
3.1 崆峒创派为崆峒武术传承和发展提供平台。崆峒武术到了唐代盛行一时,李白诗云"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荡"。唐朝甘肃人飞虹子吸收了当时瓜州(现在的敦煌)等地的舞蹈,形成崆峒派重要的高深武功体系"花架门",到此初步完成了崆峒派武学的整体架构。崆峒派创建有飞龙门、追魂门、夺命门、醉门、神拳门、花架门、奇兵门和玄空太极门八大门,飞虹子也因此成为崆峒派第一代掌派人。崆峒武术广传于黄河上游之支流泾、渭一带。
3.2 三教合一为崆峒古太极拳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资源。崆峒山自古都是修行的宝地,到晋代佛教传入中国,至《新唐书·太宗本纪》记载:"丙戎,陇山头,次瓦亭,观马政"。唐太宗看到崆峒山佛事大盛,御赐明慧禅院田宅,这是崆峒山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情。此前汉武帝利用政治权利把孔子学说宗教化,定儒教于一尊,儒教也进入崆峒山,形成三教合一景象。
3.3 崆峒古太极拳的诞生。相传,崆峒派始祖飞虹子于某日在崆峒山玄鹤洞前修炼,恰巧遇上一只白鹤和老虎相斗,白鹤身体娇小,巧妙的躲开了凶恶的老虎,用嘴啄伤了老虎的眼睛,老虎落荒而逃。飞虹子看到白鹤战胜老虎,内心震动尤深,后依据太极八卦原理探索、研究,创造了刚柔相济、虚实并用的崆峒派古太极拳,从诞生就成为玄空太极门掌门独修的功夫,历经崆峒派各代宗师的传承创新,终形成"行如流水,止若平境,反映似回声,有形若无形"的崆峒太极拳。
3.4 与名家交流促进崆峒古太极拳的发展。张三丰是武当拳和太极拳等武当派武术的创始人。从宝鸡的史料得知,张三丰曾于1281年至1293年在陇县龙门洞修炼,并留诗数篇,"长剑一杯酒,禹楼万里心"就是其中一句。张三丰还曾在宝鸡金台观修道多年。[7]据明代赵时春编写的《平凉府志》十三卷中记载:明成化年间,名道张三丰由武当山来崆峒,在崆峒山游居五年。这期间,张三丰在崆峒山进行道家修行经验和武术方面的修炼和交流,促进了崆峒古太极拳的发展。
4.崆峒古太极拳功法特点和作用
4.1 崆峒古太极拳其特点在于"心意纯正"兮,心灵美;"拳势工整"兮,形象美;"神固韵匀"兮,神韵美;"阴阳合德"兮,功力美。[8]它古雅高洁,柔美自然,形、意、神、气、韵,合而为一,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崆峒古太极八式是崆峒古太极拳的代表功法。
4.2 崆峒古太极拳对人的作用在于强调人内在的自我控制力和心境的平和。人们通过训练引发自我觉醒,意识到自身的力量和弱点,从而使精神与躯体两者之间获得一种微妙的和谐、平衡。因此,修炼崆峒古太极拳除了健身强体、防身技击,还更能够改善人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地修补人的性格缺陷,使人不仅能够在身体方面适应自然界,还可以使人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
5.结束语
崆峒古太极拳有着牢固的道家精神和哲理基础。通过对它不断的挖掘和整理,研究与开发出丰富独有的崆峒派武术等代表性文化,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仅完整地传承下来,而且还要不断地被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