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理念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开展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让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享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长的快乐。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更要给予学生这样发展的机会,为此我在实际教学中积极探索,尝试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先将自己的一些粗浅做法记录如下。
一、加强小组管理,提高小组内合作的有效性
新课程提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的学习。但我们常常看到,许多小组探究活动存在流于形式、效率低下等现象。杜朗口中学就很好的实施了小组的合作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为我们的课堂改革提供活生生教材。
我们在课堂改革过程中,首先从改变学习形式入手,注重了形式的改变,将学生进行了分组,实行小组内的合组学习,以解决学生两极分化、学困生较难投入教学过程的问题,避免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力量有限的不足。实践初期感觉效果不错,学生很新奇,参与积极也很高,但是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学习小组由于缺乏教师指导,难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学习优秀的学生不愿意去教授学困生,即使在教师的督促下去做时,大多数也并不是细致的讲解,而直接告知答案,没有多少发言的机会,导致大多数学困生仍然被挡在外围,学习较好的学生包揽了的学习的全过程,使其他组员失去了学习锻炼的机会。
随后我们改变了提问的方式、检查的对象,变每组自推学生解答为由小组中的学困生进行回答,他们的成绩就代表了本组的成绩,为了小组能获得较高的得分,学优生便要主动帮助学困生,直到学困生学会为止。同时要求在小组内发言交流时应当首先由学困生发言。
由此我们看到小组内合作学习必须要有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教师如果放任学生自流,自发组织,所谓的合作将流于形式,小组存在但学生学习是各自为政,难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在分配任务时要对组内成员的分工给予明确要求,指导学生按照学习任务进行分工,这一点很重要,尤其在刚开始实施小组学习时,避免在分组合作式学习中,有的成員忙得很,有的成员却无所事事的情况发生。
二、注意问题的深度,提高教师教的有效性
为了深入贯彻新课改精神,我把我的课堂改革主要目标确定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包括提高教师的授课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目的是在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时,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要追问和考虑的。而课堂表面的热闹和热烈可能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学生不做深入的思考,随心所欲,胡猜乱想,甚至固执己见,失之偏颇,这样的课堂上展现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失却的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的神圣职责,而要解决课堂有效性的问题关键在于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引领的作用。
为了落实新课程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有相当多的课堂追求课堂的“表面热闹”,教师满堂皆问,咋一看课堂气分异常活跃,学生回答数量较多,而问题较肤浅,没有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深入分析、引导,没有很好的做到落实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上来。而落实学生参与的主动性首先要解决问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所思、有交流探讨的必要,才可能有效的促进教学中形式化的东西逐渐被取代,而代之以学生真实的参与课堂教学,有思考的内容、思考的时间、交流反思的机会,使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三、应用学案导学式教学,逼迫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总会遇到下列情况:如课堂中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不参与课堂问题回答,作业不及时完成,部分学生抄袭他人作业,有时即使自己会做一些习题,也要先看一下其他同学如何回答才作答,自信心失却。反思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与课堂教师教学模式设计有关。
一个班集体中学生存在差异,学困生较难在学习上与优生平等接受课堂信息,参与课堂教学。每当教师有任务下达时,回答问题的机会大多数落到优生的身上,久而久之,学困生会不自觉地把回答问题的任务加到优生身上,自认与己无关,教师不会让自己(学困生)参与回答,学生便不会主动思考,只在一旁静静的等优生的答案。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也会不断下降,依赖性逐渐增强。
究其原因我认为是一刀切的课堂模式的原因,教师没有给学生设计一个进度、理解、作答都不同的一个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学案式教学模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内互助学习,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每一节课开始后,我首先应用学案中提供的习题对上一节课的知识或者布置的预习任务进行检测,以帮助学生及时回顾复习、检测预习结果,及时给予评价。然后根据新任务要求学生认真读课本完成本节课的自学任务,以逼迫学生自主、限时完成任务。最后交流学习结果,对出现的问题由小组交流探讨解决和教师启发引导解决。在最后进行课堂达标,以检测本节课学习结果。
通过这种学案导学式教学,为每一学生提供了自主参与的机会,变“一言堂”为“都言堂”,变教师的“给予”为学生主动“获取”,变原来节奏“舒缓”为任务完成下的“紧张”。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这种教学模式较好的解决了原来的问题。学生整体的自信心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不断提高。
四、加强心理教育,促进教育有效性的提高
俗话说“心态决定人生”。学生如何对待学习?有无学习的兴趣?其学习的动机是什么?是学生能否保持长久的学习动机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具有持久的动力。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前提。青春期的学生都具备很强的好奇心,在生物新课程中对于当前生物学科中的许多新科技都进行了阐述(如克隆羊、转基因技术、试管婴儿、组织培养等),联系日常生活实际的问题也非常多(如为什么种的庄稼不能过密、为什么要在阴天移栽植物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素材,学生也非常感兴趣,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鼓励学生积极探究,一旦学生这种探究学习知识的兴趣被激发,学生也就打开了生物知识学习方法之门。
其次对学生要进行积极的评价。学生对学习所持的态度,通常来自于教师对他们的评价信息。教师要以鼓励和信任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教学中,适时地进行激励,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不断激发其学习的欲望。切忌“偏心”、过多的批评。学生出现失误时,不要埋怨学生,而是平心静气的和学生谈谈心,帮助学生找到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师生关系进入良性循环,学生“尊其师,信其道”,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总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给予学生真正的思考、参与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习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更要给予学生这样发展的机会,为此我在实际教学中积极探索,尝试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先将自己的一些粗浅做法记录如下。
一、加强小组管理,提高小组内合作的有效性
新课程提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的学习。但我们常常看到,许多小组探究活动存在流于形式、效率低下等现象。杜朗口中学就很好的实施了小组的合作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为我们的课堂改革提供活生生教材。
我们在课堂改革过程中,首先从改变学习形式入手,注重了形式的改变,将学生进行了分组,实行小组内的合组学习,以解决学生两极分化、学困生较难投入教学过程的问题,避免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力量有限的不足。实践初期感觉效果不错,学生很新奇,参与积极也很高,但是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学习小组由于缺乏教师指导,难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学习优秀的学生不愿意去教授学困生,即使在教师的督促下去做时,大多数也并不是细致的讲解,而直接告知答案,没有多少发言的机会,导致大多数学困生仍然被挡在外围,学习较好的学生包揽了的学习的全过程,使其他组员失去了学习锻炼的机会。
随后我们改变了提问的方式、检查的对象,变每组自推学生解答为由小组中的学困生进行回答,他们的成绩就代表了本组的成绩,为了小组能获得较高的得分,学优生便要主动帮助学困生,直到学困生学会为止。同时要求在小组内发言交流时应当首先由学困生发言。
由此我们看到小组内合作学习必须要有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教师如果放任学生自流,自发组织,所谓的合作将流于形式,小组存在但学生学习是各自为政,难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在分配任务时要对组内成员的分工给予明确要求,指导学生按照学习任务进行分工,这一点很重要,尤其在刚开始实施小组学习时,避免在分组合作式学习中,有的成員忙得很,有的成员却无所事事的情况发生。
二、注意问题的深度,提高教师教的有效性
为了深入贯彻新课改精神,我把我的课堂改革主要目标确定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包括提高教师的授课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目的是在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时,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要追问和考虑的。而课堂表面的热闹和热烈可能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学生不做深入的思考,随心所欲,胡猜乱想,甚至固执己见,失之偏颇,这样的课堂上展现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失却的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的神圣职责,而要解决课堂有效性的问题关键在于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引领的作用。
为了落实新课程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有相当多的课堂追求课堂的“表面热闹”,教师满堂皆问,咋一看课堂气分异常活跃,学生回答数量较多,而问题较肤浅,没有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深入分析、引导,没有很好的做到落实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上来。而落实学生参与的主动性首先要解决问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所思、有交流探讨的必要,才可能有效的促进教学中形式化的东西逐渐被取代,而代之以学生真实的参与课堂教学,有思考的内容、思考的时间、交流反思的机会,使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三、应用学案导学式教学,逼迫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总会遇到下列情况:如课堂中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不参与课堂问题回答,作业不及时完成,部分学生抄袭他人作业,有时即使自己会做一些习题,也要先看一下其他同学如何回答才作答,自信心失却。反思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与课堂教师教学模式设计有关。
一个班集体中学生存在差异,学困生较难在学习上与优生平等接受课堂信息,参与课堂教学。每当教师有任务下达时,回答问题的机会大多数落到优生的身上,久而久之,学困生会不自觉地把回答问题的任务加到优生身上,自认与己无关,教师不会让自己(学困生)参与回答,学生便不会主动思考,只在一旁静静的等优生的答案。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也会不断下降,依赖性逐渐增强。
究其原因我认为是一刀切的课堂模式的原因,教师没有给学生设计一个进度、理解、作答都不同的一个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学案式教学模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内互助学习,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每一节课开始后,我首先应用学案中提供的习题对上一节课的知识或者布置的预习任务进行检测,以帮助学生及时回顾复习、检测预习结果,及时给予评价。然后根据新任务要求学生认真读课本完成本节课的自学任务,以逼迫学生自主、限时完成任务。最后交流学习结果,对出现的问题由小组交流探讨解决和教师启发引导解决。在最后进行课堂达标,以检测本节课学习结果。
通过这种学案导学式教学,为每一学生提供了自主参与的机会,变“一言堂”为“都言堂”,变教师的“给予”为学生主动“获取”,变原来节奏“舒缓”为任务完成下的“紧张”。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这种教学模式较好的解决了原来的问题。学生整体的自信心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不断提高。
四、加强心理教育,促进教育有效性的提高
俗话说“心态决定人生”。学生如何对待学习?有无学习的兴趣?其学习的动机是什么?是学生能否保持长久的学习动机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具有持久的动力。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前提。青春期的学生都具备很强的好奇心,在生物新课程中对于当前生物学科中的许多新科技都进行了阐述(如克隆羊、转基因技术、试管婴儿、组织培养等),联系日常生活实际的问题也非常多(如为什么种的庄稼不能过密、为什么要在阴天移栽植物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素材,学生也非常感兴趣,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鼓励学生积极探究,一旦学生这种探究学习知识的兴趣被激发,学生也就打开了生物知识学习方法之门。
其次对学生要进行积极的评价。学生对学习所持的态度,通常来自于教师对他们的评价信息。教师要以鼓励和信任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教学中,适时地进行激励,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不断激发其学习的欲望。切忌“偏心”、过多的批评。学生出现失误时,不要埋怨学生,而是平心静气的和学生谈谈心,帮助学生找到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师生关系进入良性循环,学生“尊其师,信其道”,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总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给予学生真正的思考、参与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习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