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PISA的评价维度、试题编制和评分标准可见,PISA评价关注的核心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未来发展的潜力,它与我国核心素养观中提出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相一致。对此,可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引下,借鉴PISA科学素养的评价框架,尝试将其应用到微观的地理科学素养评价实践中。
关键词:PISA;核心素养;评价模式;中学地理
为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教育部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于2016年9月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确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其中包括文化基础中的科学精神。关于科学精神,国际上有不少针对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大型国际评价研究项目,如NAEP、TIMSS和PISA等。刚结束的PISA2015科学素养测评,国内就有约1万余名15岁学生参与,达到历年规模最大,由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组成的中国部分地区联合体(B-S-J-G,China)总分位居第十。什么是PISA?其评价维度、试题编制和评分标准有何特点?其理念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的“六大学生核心素养”是否一致?本文试做相关对比。
一、PISA简介
PISA研究对象限于15岁在校青少年,测试方向是科学、数学和阅读等方面的素养,评价重点是学生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提供定期而可靠的学生能力数据以帮助OECD成员国检验其教育体系成效[1]。
PISA首次正式的测评开展于2000年,之后每三年一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测试主题,2000年、2003年和2006年分别以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为主题,2009年又重新开始以阅读素养为主题,至今已完成6次测评,最近完成的一次是PISA2015,侧重于科学素养,结果仍未公布。参与PISA测评的国家和地区数量基本上呈现逐次递增趋势,如表1所示。
PISA2015采取在线机考的形式,用时约3小时,内容包括测试卷和调查问卷两部分,其中问卷调查不只有学生参与,样本学校的负责人和教师也进行了在线问卷的填写。这些问卷涉及与受测者学习背景和过程关联的家庭、学校、教师及自身兴趣、信念和态度等多方面因素的调查,为评价学生科学素养增加了质性的参考依据。
二、PISA科学素养的评价维度分析
从PISA2015起草的评价框架看,PISA三个领域的评价维度有共同之处,即情境(见表2)。
PISA强调的情境源于生活,它与个人、公共社区、未来职业相关,因此引发个体对能力的要求。从PISA科学素养的评价框架可见(见图1),“能力”是评价的核心,现实生活“情境”引起个体对能力的要求,“知识”和“态度”影响能力的形成。
科学知识维度下又分成“科学知识”和“关于科学的知识”两个项目。科学知识再分为生命科学、物理科学、技术系统和地球空间科学系统等。关于科学的知识包括科学探究和科学解释。其中,科学探究强调获取科学证据的手段,如实验、测量、调查等;科学解释强调如何使用数据解释科学现象,如假说、模型、理论等。
科学能力維度下又分“识别科学议题”、“科学解释现象”和“运用科学证据”三个项目。表3列出各项目的内涵。
可见,PISA的特别之处在于不是考查学生对具体学校课程的掌握程度,而是重点关注学生在生活中的两个“力”,即处在某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潜力。
这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核心相契合,突出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不是一味培养“书呆子”。通过国家有效的基础教育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PISA科学素养的试题特点分析
作为三年一次的国际性项目,每次PISA测评必须保留一些相同的题目用来校准结果,那些未被保留的题目就可以公开作为样题,而测试原题保密。从样题得知,PISA的试题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呈现。主题单元的形成是在国际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建构,其依据是上述科学素养评价框架(见图1)的四个维度(情境—知识—能力—态度)。每个单元先以主题情境开始,再围绕这一主题生成几个题目,以评价学生不同方面的科学能力和态度。题型多样,计分如单选、多选、封闭式问答题、开放式问答题等,不计分如表达兴趣高低和态度题,将态度纳入评价范围。
耿夫相抽取PISA2006科学素养试题中与地理学相关部分,发现和传统地理测验相比,PISA试题的情境源于现实生活,真实不造假;试题包含不计分的态度调查题,将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2]。孔凡哲认为PISA设计的题目并非人为虚构,而是有原型,并聚焦于受测者与真实生活中具体实践的关系[3]。王耀耀提出,可以参考PISA从以下几方面改进高考地理试题,如尝试考题单元化,不同单元有不同主题;避免试题情境的虚构造假,凸显地理实用性;增加地理态度调查题,为定性评价提供依据[4]。
四、PISA科学素养的评价理念分析
PISA试题的评分标准严谨而不死板,不但具体给出得分要求,还明确界定答案的范围和相应的分值,如哪些答案不能得分、哪些只能得部分和哪些可得满分。同时,PISA的评分不像传统考试般苛刻,如不过分计较学生的书写、表达是否规范及错别字等。
在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确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指标(见图2)。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六大素养既涵盖了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与能力,又体现了核心素养“最关键、最必要”这一重要特征。毫无疑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突出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合上述PISA的评价维度、试题编制和评分标准,PISA评价关注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未来发展的潜力即素养,它正是PISA的核心理念。PISA的素养观与我国核心素养观并行不悖。对此,可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引导下,借鉴PISA科学素养的评价框架,结合新课程对地理素养的要求,从PISA试题中抽取整合出地理学科的部分,尝试将这一先进的国际评价方式应用到微观的地理科学素养评价实践中。▲
参考文献:
[1] OCED.About PISA[EB/OL].http://www.oecd. org/pisa,2015-03/2016-03.
[2] 耿夫相.PISA对我国高考地理测评的启示——以PISA2006为例[J].地理教学,2010,17:46-49.
[3] 孔凡哲.PISA对我国中小学考试评价与质量监控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5,32(5):72-76.
[4] 王耀耀.借鉴PISA优化安徽省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试题的研究[D].合肥:安徽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PISA;核心素养;评价模式;中学地理
为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教育部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于2016年9月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确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其中包括文化基础中的科学精神。关于科学精神,国际上有不少针对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大型国际评价研究项目,如NAEP、TIMSS和PISA等。刚结束的PISA2015科学素养测评,国内就有约1万余名15岁学生参与,达到历年规模最大,由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组成的中国部分地区联合体(B-S-J-G,China)总分位居第十。什么是PISA?其评价维度、试题编制和评分标准有何特点?其理念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的“六大学生核心素养”是否一致?本文试做相关对比。
一、PISA简介
PISA研究对象限于15岁在校青少年,测试方向是科学、数学和阅读等方面的素养,评价重点是学生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提供定期而可靠的学生能力数据以帮助OECD成员国检验其教育体系成效[1]。
PISA首次正式的测评开展于2000年,之后每三年一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测试主题,2000年、2003年和2006年分别以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为主题,2009年又重新开始以阅读素养为主题,至今已完成6次测评,最近完成的一次是PISA2015,侧重于科学素养,结果仍未公布。参与PISA测评的国家和地区数量基本上呈现逐次递增趋势,如表1所示。
PISA2015采取在线机考的形式,用时约3小时,内容包括测试卷和调查问卷两部分,其中问卷调查不只有学生参与,样本学校的负责人和教师也进行了在线问卷的填写。这些问卷涉及与受测者学习背景和过程关联的家庭、学校、教师及自身兴趣、信念和态度等多方面因素的调查,为评价学生科学素养增加了质性的参考依据。
二、PISA科学素养的评价维度分析
从PISA2015起草的评价框架看,PISA三个领域的评价维度有共同之处,即情境(见表2)。
PISA强调的情境源于生活,它与个人、公共社区、未来职业相关,因此引发个体对能力的要求。从PISA科学素养的评价框架可见(见图1),“能力”是评价的核心,现实生活“情境”引起个体对能力的要求,“知识”和“态度”影响能力的形成。
科学知识维度下又分成“科学知识”和“关于科学的知识”两个项目。科学知识再分为生命科学、物理科学、技术系统和地球空间科学系统等。关于科学的知识包括科学探究和科学解释。其中,科学探究强调获取科学证据的手段,如实验、测量、调查等;科学解释强调如何使用数据解释科学现象,如假说、模型、理论等。
科学能力維度下又分“识别科学议题”、“科学解释现象”和“运用科学证据”三个项目。表3列出各项目的内涵。
可见,PISA的特别之处在于不是考查学生对具体学校课程的掌握程度,而是重点关注学生在生活中的两个“力”,即处在某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潜力。
这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核心相契合,突出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不是一味培养“书呆子”。通过国家有效的基础教育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PISA科学素养的试题特点分析
作为三年一次的国际性项目,每次PISA测评必须保留一些相同的题目用来校准结果,那些未被保留的题目就可以公开作为样题,而测试原题保密。从样题得知,PISA的试题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呈现。主题单元的形成是在国际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建构,其依据是上述科学素养评价框架(见图1)的四个维度(情境—知识—能力—态度)。每个单元先以主题情境开始,再围绕这一主题生成几个题目,以评价学生不同方面的科学能力和态度。题型多样,计分如单选、多选、封闭式问答题、开放式问答题等,不计分如表达兴趣高低和态度题,将态度纳入评价范围。
耿夫相抽取PISA2006科学素养试题中与地理学相关部分,发现和传统地理测验相比,PISA试题的情境源于现实生活,真实不造假;试题包含不计分的态度调查题,将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2]。孔凡哲认为PISA设计的题目并非人为虚构,而是有原型,并聚焦于受测者与真实生活中具体实践的关系[3]。王耀耀提出,可以参考PISA从以下几方面改进高考地理试题,如尝试考题单元化,不同单元有不同主题;避免试题情境的虚构造假,凸显地理实用性;增加地理态度调查题,为定性评价提供依据[4]。
四、PISA科学素养的评价理念分析
PISA试题的评分标准严谨而不死板,不但具体给出得分要求,还明确界定答案的范围和相应的分值,如哪些答案不能得分、哪些只能得部分和哪些可得满分。同时,PISA的评分不像传统考试般苛刻,如不过分计较学生的书写、表达是否规范及错别字等。
在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确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指标(见图2)。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六大素养既涵盖了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与能力,又体现了核心素养“最关键、最必要”这一重要特征。毫无疑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突出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合上述PISA的评价维度、试题编制和评分标准,PISA评价关注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未来发展的潜力即素养,它正是PISA的核心理念。PISA的素养观与我国核心素养观并行不悖。对此,可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引导下,借鉴PISA科学素养的评价框架,结合新课程对地理素养的要求,从PISA试题中抽取整合出地理学科的部分,尝试将这一先进的国际评价方式应用到微观的地理科学素养评价实践中。▲
参考文献:
[1] OCED.About PISA[EB/OL].http://www.oecd. org/pisa,2015-03/2016-03.
[2] 耿夫相.PISA对我国高考地理测评的启示——以PISA2006为例[J].地理教学,2010,17:46-49.
[3] 孔凡哲.PISA对我国中小学考试评价与质量监控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5,32(5):72-76.
[4] 王耀耀.借鉴PISA优化安徽省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试题的研究[D].合肥:安徽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