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水族馆玻璃的悲哀

来源 :大科技·百科新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ug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族馆热潮的兴起
  在容器中观赏鱼类是一种古老的习俗。几个世纪以来,从一开始的瓷器到后来的玻璃,这个习俗一直延续下来。不过那时的人们还不了解植物和动物之间的互补作用,所以这样的简单圈养使水中的鱼类活不长久。
  1832年,法国一位开拓性的海洋生物学家珍妮·维尔比勒-鲍尔成为第一个建造水族馆的人,用以研究水生生物。后来,大英博物馆馆长理查德·欧文将水族馆的发明归功于她,称其为“水族馆之母”。她著名的成就之一就是通过水族馆的观察,证明了纸鹦鹉螺能分泌物质形成自己的壳,而不是像寄居蟹那样偷别人的壳。
  但真正令水族馆名声大噪的是19世纪的英国博物学家菲利普·亨利·戈斯。他于1853年在伦敦动物园建造了第一个公共水族馆,并在出版《水族馆》一书时创造了水族馆一词。此书包含了他对水族馆的满腔热情,其中附有一组精美的彩色石印,激发起人们对海洋水族馆的狂热兴趣。
  为何只是一本书就能如此吸引人?其实仔细想想也在情理之中。在潜水还处于起步阶段的年代,人们对海底世界知之甚少,水族馆是一个革命性的科学工具。它让我们洞察了一个陌生的世界,看清了许多之前只能胡乱猜测的事情。在它的玻璃板之间,海洋的神秘被压缩成一个易于理解的动物园,一个微型的海洋花园,一个海底奇迹的密室。
  很快,其他博物学的作家也抓住了这一点,他们所写的有关水族馆的书使得人们对它的狂热蔓延开来。随后开始有专门的商店迎合人们对于异国海洋宠物日益增长的需求;大型的公共水族馆建造起来,尤其是在美国和德国;与此同时,家庭水族馆已经成为大多数每一个精心设计的家庭中必不可少的奢侈品。这是一种科学和艺术的非凡結合,它的魅力在于它的美丽、优雅和不可抗拒。
  狂热所引发的灾难
  即使戈斯也没有预料到正是因为自己那本极受欢迎的书,使得水族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行业。可是事情开始渐渐变味,水族馆从一个科研观察和启蒙大众的简陋工具发展成观赏娱乐的精巧装饰。这些精美书册所描绘的美妙生命其实非常脆弱。这个铺满岩石的水缸,四周珊瑚环绕,充满着静止的水,挤满美丽敏感的生命形式,然而,它们都是被亵渎、被掏空和被庸俗化的。水生生物原本的乐园遭到了侵犯,自然选择造就的精美产物就这样被人类盲目的好奇心压得粉碎。
  许多水族馆的狂热爱好者,发展出一整套亚文化,有自己的杂志、俱乐部和商品交易会。虽然其中一些人很有责任感,很具有生态环境的意识,但更多的人却并不在乎海洋环境是不是被破坏,他们唯一关心的是如何拥有某些物种。
  当然,有些海洋物种是养殖的,但是,特别具有观赏价值的热带鱼类和珊瑚对饲养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因为复杂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很难被重新创造。因此,最具收藏价值的动物都是从海洋里捕获的。
  捕捞这些热带鱼类时,使用氰化钠麻醉鱼是一种通行做法,因为这样更容易捕捉鱼类。但是氰化物是强烈的神经毒物,不仅会破坏珊瑚和鱼类等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影响它们的生息繁衍,还会影响所捕捞的观赏鱼的健康,给水族馆后续的养殖带来重大损失。
  因为缺乏运输之法或饲养不当,每10条为水族馆而捕捞的鱼中,只有1条能够存活足够长的时间,最终进入某个供人观赏的水族馆中。这些柔弱的生物通常有非常特殊的需求,稍不满足就会很快死去。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和图案的蝴蝶鱼,主要以珊瑚虫和海葵为食,在圈养中吃不到这些就会迅速饿死。许多海水水族馆的鱼以生长在珊瑚礁上的藻类为食,生菜和菠菜通常被用作替代品,但由于不是海洋作物,缺乏咸水鱼需要的盐分和矿物质。
  贸易仍在继续。我们总能看到有人宣称建造了一个拥有最多生物或者是最大体积的水族馆。但这又如何,再华丽的水族馆永远也无法克服一个基本的矛盾:它不能在自然状态下再现海洋生物的壮观。当我们透过玻璃看到这些非凡的生物时,我们看到的只是人为扭曲而形成的看起来自然的样子而已。
  请停止这种狂热崇拜
  当代的水族馆与当年戈斯所创造的那些水族馆已经几乎没什么共同之处。不仅是因为许多技术上的改进,更重要的是有些人甚至把这个爱好看作是一个机会,通过添加诸如藏宝箱、塑料植物和背景灯光等装饰品来表达他们的创造性,有人甚至把颜色平庸的海葵染得更加绚丽多彩。水族馆变成了滑稽、俗气和残忍的媚俗地带。
  这些近似的自然显然不会完美。虽然大型的水族馆有助于提高人们对濒危物种的认识,但多数追求的人却以娱乐为主,或是期望从中谋取利益。还有些人仅仅是享受他们在家中拥有微型人造海洋世界的权利而已。但这些建立在假象上的快乐背后,又有谁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海洋咸水鱼真的要放在一个玻璃水缸里,远离它们家乡吗?难道我们需要把动物变成玩具一样,用它们的生命来装饰自己的嗜好吗?
  毫无疑问,人们应该有机会欣赏珊瑚礁和鱼类的美丽。而自从法国海洋探险家雅克·伊夫·库斯制作和主持了上百部关于海洋的纪录片后,我们有了一个更好的选择——电影。水下纪录片的制作者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干扰海洋野生动物,但至少不会把它们置于不必要的危险之中,鱼和珊瑚可以留在它们所属的地方。
  我们应该要清醒地意识到,这些水族馆里的生物得以在此展示是经历了怎样悲惨的方式,是时候结束对水族馆的狂热崇拜了。
其他文献
事物的本质是什么?事情的真相又是什么?所谓眼见为实,所谓缜密推理,你确定你就能获得真相吗?  眼见的不一定是真相  生活中,有时会遇到这种情境。我们以为自己“亲眼看到”了,但实际上看到的,并不一定是事物的真面目。比如梅丽所遇到的情况:  梅丽回到家,瞅了一眼客厅,一个人向她点头致意。这人有着熟悉的面孔,坐在丈夫的专属椅子上。她认为“我丈夫坐在客厅”,便进了卧室。但事实上,梅丽认错了椅子上的人,那不
期刊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们不可能再回到用算盘来进行会计核算的时代,也没有必要记住图书馆每本书的摆放位置,毕竟点击几下鼠标,相关信息就可以轻松检索出来。有些人或许会担心,现代人类越来越多地依赖计算机技术,会不会因此而丧失大脑的一些能力,比如运算能力、记忆能力呢?  可是事实恰好相反,科学家们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将部分记忆负担交给计算机实际上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释放大脑的活力。  在著名物理学家理
期刊
新型玻璃嵌入人体  1999年,一名年轻男子遭遇了严重的车祸,眼眶底骨折,情况紧迫。眶底只是一块小小的骨头,厚度还不到1毫米,但却是支撑眼球的重要梁柱。如果没有眶底,眼球会向头骨里陷,这会导致眼睛难以聚焦,视网膜成像模糊。  这名车祸受伤的男子就是如此,不仅视力受损,连辨认色彩的色觉也出现了问题。这名病患的工作内容包含给飞机重新布线,现在他连红色电线和蓝色电线都分不清楚,难以回到工作岗位。  在受
期刊
《西游记》里,红孩儿有强大的噴火技能。而在印度洋里,生活着一种红色的小鱼,也有一身喷火的本领,大概它是红孩儿的化身吧。  喷火鱼体型不大,成年鱼能够长到20厘米左右,但是想随便欺负它可并不容易,因为它发起火来,会射出火焰。喷火鱼能够从食物中摄取含磷的有机物,把它们储存在身体里。一旦遇到敌人,成群的喷火鱼就会共同抗敌,喷出含磷有机物。磷遇到氧发生自燃,产生火光,火光束可长达3米多,比起红孩儿的火焰毫
期刊
沃伦·巴菲特无疑是一位股坛大师,甚至被奉为股神,他借助在股票、外汇市场一系列神话般的投资壮举不断刷新自己的身价,在股市低迷、股价大跌的时候,他神奇地出现,大手笔地抄底,一次次为自己积累巨额财富。  巴菲特固然财力丰厚,但是这些投资资金都是从哪里来的呢?除了自己的原始资本积累,巴菲特还有一个神秘的财库,秘密全藏在“浮存金”三个字里。  投资中的意外发现  1966年,年轻的投资经理巴菲特用自己管理资
期刊
三千米之远的射杀  据英国广播公司2017年7月1日报道,一位加拿大狙击手一枪击毙3540米外的目标—一名伊斯兰国武装分子,从而刷新了狙击的最高记录。这个距离,连子弹都飞了近10秒钟才到达目标,瞄准目标时甚至要考虑地球的曲率;一般步枪的有效射程才400米,连它的零头都不到。  此前的最远射杀记录是由英国狙击手克雷格·哈里森保持的,他在阿富汗战场上击毙了2475米外的一名塔利班士兵。这位加拿大士兵所
期刊
打造完美的智能手机是各大著名科技公司之间一场无休无止的斗争。但追求更薄、更快、更轻的设计背后也有着丑陋的一面:我们现在的电子设备维修起来是越来越贵了,手机似乎正在成为一次性的用品。  越来越修不起的手机  当你的手机屏幕不小心摔坏了或是主板因进水烧坏了,走进售后服务网点,看着维修价目表,可能会使你非常纠结。以苹果手机为例,打破iPhone 7的屏幕,苹果将收取你129美元的屏幕保外维修费,其他如主
期刊
新工作趋势  将近10年前,一位留美华人大学生毕业,并留在纽约工作。但是今天,她却靠卖苹果手机配件来维持生活。这位当年的天之骄子根本没想过今天会以这种方式生活。  当初毕业后,她在银行工作过,后来在咨询行业、时装行业也工作过。10年来,她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工作强度越来越大,个人自由越来越少。为此,她辞职自己单飞,“赶时髦”创业做了老板,进入手机配件销售市场。得益于之前三个不同行业的经验,她渡过了创
期刊
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和学习(工作),其余的自由时间你会怎么打发?现在有一种趋势,绝大多数人感觉自由时间过得越来越快,甚至有时不知道一天都干了什么,一眨眼就过去了。时间都去哪儿了?  今年,纽约大学心理学家通过一项调查,找到了答案,并以圖表的形式展示给世人(如图)。  通过美国劳工统计局的统计资料和一款手机软件所收集的信息,心理学家汇集了大量数据,并从中截取了三个年份,以条形图分类显示。其中手机软件所
期刊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验:遇到服装店打3—5折,这么便宜,当然要多买几件,本来想省钱,买完一算,总的花销比不打折时还多。类似的现象不仅出现在普通人的生活中,也存在于整个社会中。  能效越高,消耗越高  2010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了新的汽车标准,要求制造商在2016年将新车的平均燃油利用率提高30%。当时,专家预计这一改变将使全美年度石油消费量减少18亿桶,每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9.5亿吨,对于美国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