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汉语词典对“异端”是这样阐释的: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教义。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因宣传“日心说”,违背了神学教义,而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将他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在课堂上,有教师把学生的一些“行为”“意见”也视为“异端”,如学生情不自禁地插话,异想天开地回答,出其不意的行为等等。这些所谓的“异端”往往被教师冠以“破坏课堂纪律”“影响他人学习”“不尊重老师”的“罪名”,轻则大加训斥,重则检讨反思。事实上,教师大多是从“异端”产生的“负面影响”入手,采取简单、粗暴的处理手段,忽视从“异端”生成原因入手而采取的相应措施。
“异端”生成原因的分析
外因:
民主、宽容的师生关系是“异端”产生的“温床”
在课堂上,教师是绝对的主宰者,学生只能洗耳恭听。教师讲到哪儿学生听到哪儿、教师要求记,学生便一字不漏地记下来,学生成了教师“教”的“道具”,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要发言必须经举手获准,亦步亦趋,绝不可越雷池一步。试想,这样的课堂,这样的师生关系,“异端”能产生吗?而民主、宽容的师生关系为“异端”的产生提供了可能。这样的师生关系营造了和谐、轻松的学习气氛。学生浸润其中,乐学、爱学;学生徜徉其间,敢问、善问。可以这么说,课堂“异端”产生的强度,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师生之间的民主程度。
追求个性、创新求异的教学氛围是“异端”产生的“催化剂”
过去,应试教育的大背景导致了语文教学的规范化、统一化,大大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个性无从张扬。《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采用生动活泼、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允许学生大胆发挥,创新求异。只有这样,才能打破思维定势,才能有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出现。
内园:
“异端”是学生展示自己、渴望被重视的捷径
正处于好动、好表现自己的年龄结构层次,他们都渴望得到同学的注意,老师的重视。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他们的需求往往不能通过正常途径得到满足,而在课堂上不断地制造“异端”便是他们的捷径之一。他们异想天开的回答,出其不意的行为,总能赢得同学的哄堂大笑和老师的批评甚至训斥,从而他们被关注的需求也得到了满足。
“异端”是学生渴求平等对话的雏形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权威角色使得学生不敢与其平等对话,敢于质疑教师的学生少之又少、现今学生潜在的民主意识正逐步苏醒。他们不再满足于做知识的“容器”,不再满足做教师“独角戏”中的“道具”。他们敢于质疑教师,质疑教材;他们渴望交流,渴望平等对话。然而,因他们表达欠妥,或对问题的欠思考以及一些老师的主观意见,他们的这种渴求有时就被误认为是“异端”。
“异端”是学生创新灵感进射的火花
课堂上的“异端”,的确有部分是因学生顽皮所致,与主题无关。但大部分“异端”学生的表现还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这些“异端”有的是学生内心激情的外显,有的是创新灵感的突然进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那些循规蹈矩、胆小怕事、人云亦云的学生在课堂上是绝不会制造“异端”的。只有那些思维敏捷,参与意识强烈,善于和而不同,敢于批判创新的学生才会不断制造“异端”,在这样的课堂上,气氛轻松和谐,学生畅所欲言,教学效果不著而喻。
正确对待“异端”的策略
等待——重视“异端”
“异端”的来临是没有预兆的,它或多或少地影响着课堂的正常进程。而对突如其来的“异端”,不少老师迫于课堂时间的有限,往住不等学生回答完整,便打断学生的发言。这种忽视学生主体的教学行为,往往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知识的生成和学生解读的独特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面对学生中“异端”的来临,教师切不可操之过急,请耐心地对待,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一个独立探索的空间。让学生敢想、敢说,课堂或许因此而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调控——转移“负异端”
不可否认。课堂上大部分的“异端”促进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但也有部分“异端”是学生因知识的不完善或错误理解所导致的,在课堂上集体去探索的价值不大,我们权且称之为“负异端”。面对这样的“负异端”,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地调控课堂,把“异端”的讨论、探索的重心转移到课外,把学生的注童力重新聚拢至课堂。因此,这要求教师要独具慧眼,有敏锐的洞察力,能随时甄别出课堂“异端”中的有效资源。
引导——利用“正异端”
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在这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异端”现象的出现是无可非议的。更何况大多“异瑞”是学生的直觉、顿悟和灵感而进发出来的创新思维。
所以,当突兀或富有挑战性的“异端”出现时,教师应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激活、引导课堂“异瑞”,进行教学的“二度设计”。让学生的“异端”成为有效的学习资源,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培养创新的新起点。
总之,面对学生的“异端”,我们不能简单而粗暴地打杀之,而应放而不纵,因势利导。这样,学生心中的智慧、创新之花,就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异端”生成原因的分析
外因:
民主、宽容的师生关系是“异端”产生的“温床”
在课堂上,教师是绝对的主宰者,学生只能洗耳恭听。教师讲到哪儿学生听到哪儿、教师要求记,学生便一字不漏地记下来,学生成了教师“教”的“道具”,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要发言必须经举手获准,亦步亦趋,绝不可越雷池一步。试想,这样的课堂,这样的师生关系,“异端”能产生吗?而民主、宽容的师生关系为“异端”的产生提供了可能。这样的师生关系营造了和谐、轻松的学习气氛。学生浸润其中,乐学、爱学;学生徜徉其间,敢问、善问。可以这么说,课堂“异端”产生的强度,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师生之间的民主程度。
追求个性、创新求异的教学氛围是“异端”产生的“催化剂”
过去,应试教育的大背景导致了语文教学的规范化、统一化,大大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个性无从张扬。《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采用生动活泼、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允许学生大胆发挥,创新求异。只有这样,才能打破思维定势,才能有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出现。
内园:
“异端”是学生展示自己、渴望被重视的捷径
正处于好动、好表现自己的年龄结构层次,他们都渴望得到同学的注意,老师的重视。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他们的需求往往不能通过正常途径得到满足,而在课堂上不断地制造“异端”便是他们的捷径之一。他们异想天开的回答,出其不意的行为,总能赢得同学的哄堂大笑和老师的批评甚至训斥,从而他们被关注的需求也得到了满足。
“异端”是学生渴求平等对话的雏形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权威角色使得学生不敢与其平等对话,敢于质疑教师的学生少之又少、现今学生潜在的民主意识正逐步苏醒。他们不再满足于做知识的“容器”,不再满足做教师“独角戏”中的“道具”。他们敢于质疑教师,质疑教材;他们渴望交流,渴望平等对话。然而,因他们表达欠妥,或对问题的欠思考以及一些老师的主观意见,他们的这种渴求有时就被误认为是“异端”。
“异端”是学生创新灵感进射的火花
课堂上的“异端”,的确有部分是因学生顽皮所致,与主题无关。但大部分“异端”学生的表现还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这些“异端”有的是学生内心激情的外显,有的是创新灵感的突然进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那些循规蹈矩、胆小怕事、人云亦云的学生在课堂上是绝不会制造“异端”的。只有那些思维敏捷,参与意识强烈,善于和而不同,敢于批判创新的学生才会不断制造“异端”,在这样的课堂上,气氛轻松和谐,学生畅所欲言,教学效果不著而喻。
正确对待“异端”的策略
等待——重视“异端”
“异端”的来临是没有预兆的,它或多或少地影响着课堂的正常进程。而对突如其来的“异端”,不少老师迫于课堂时间的有限,往住不等学生回答完整,便打断学生的发言。这种忽视学生主体的教学行为,往往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知识的生成和学生解读的独特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面对学生中“异端”的来临,教师切不可操之过急,请耐心地对待,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一个独立探索的空间。让学生敢想、敢说,课堂或许因此而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调控——转移“负异端”
不可否认。课堂上大部分的“异端”促进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但也有部分“异端”是学生因知识的不完善或错误理解所导致的,在课堂上集体去探索的价值不大,我们权且称之为“负异端”。面对这样的“负异端”,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地调控课堂,把“异端”的讨论、探索的重心转移到课外,把学生的注童力重新聚拢至课堂。因此,这要求教师要独具慧眼,有敏锐的洞察力,能随时甄别出课堂“异端”中的有效资源。
引导——利用“正异端”
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在这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异端”现象的出现是无可非议的。更何况大多“异瑞”是学生的直觉、顿悟和灵感而进发出来的创新思维。
所以,当突兀或富有挑战性的“异端”出现时,教师应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激活、引导课堂“异瑞”,进行教学的“二度设计”。让学生的“异端”成为有效的学习资源,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培养创新的新起点。
总之,面对学生的“异端”,我们不能简单而粗暴地打杀之,而应放而不纵,因势利导。这样,学生心中的智慧、创新之花,就会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