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作品演绎角色 悟文本优美意境

来源 :新校园·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职校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不平衡的现象,论述了情境体验的教学策略与学习策略,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重要环节,即场景与全景分析,角色的进入和抽离。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角色体验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语言符号传递的信息,有效构建言语内化知识结构。
  关键词:角色体验;文本;情境;语文教学
  一、情境体验的教学策略与学习策略
  1.教学策略的设计。在教师指导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而且要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1)传递策略的设计。知识传递策略是教学知识承载于媒体中依次传递给学习者。这种知识传递是一种信息流向,不是单一的知识灌输。教学媒体软件不仅能体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内容梗概,而且能巧妙地把课堂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是知识传递的主要策略选择。教学顺序可按照角色体验的过程来设计,即“捕获”问题、个体感受角色、群体分享信息和效果分析。(2)组织策略的设计。教学组织策略是有效组织教学活动的策略。基本上有三种教学组织形式——个体角色体验、小组分配角色体验、集体信息交流。教师通过讲解、板书、演示等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感知,通过个体感知和小组学习对不同角色进行差别化理解,感知作品的艺术形象和写作特色,最后通过集体信息的交流建立内化知识的构架。(3)管理策略的设计。教学管理主要包括教学进度管理、教学资源管理和教学活动的控制管理。影响学生角色体验过程的重要因素是控制者,由于体验的过程与结果都带有不确定性和开放性,所以,教师需要注意控制学习进程和学生的情感变化。
  2.情境体验学习策略的形成。各种教学设计都是为最终形成学生的学习策略服务,让学生通过选择一个角色(人或物)作为自己体验的对象,并感受其内心世界及作品的整体意境,体会出文学作品中显现的真情实感。基本步骤如下:(1)设定目标,选定角色。文学作品是作者将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进行形象化构思,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与文学形象产生“碰撞”时会存在个体差异性的体验,所以,在指导的过程中,先让学生选择贴近自己生活的角色作为体验对象,然后再逐步过渡关注更广泛的角色。(2)进入角色,情感共鸣。选定目标的个体要进入所选择的角色,将自己记忆里产生过情绪体验的类似的“景”“物”与文学中的“情”“景”“物”相对应,以情感为纽带,以形象或意向为中介,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演绎角色,通过角色把“积蓄”的情感抒发出来。
  二、在场景与全景的分析中感悟艺术画卷
  文学作品是以情感为载体,用人、物、事件、时空构成画面。立体地感受作品的蕴意,必须分析画面内容。意境可理解为作品所呈现的画面,意象便是组成画面的景物和人物等。因此,分析画面内容,便是分析构成画面的“物”,首先要把握场景与全景分析。
  1.场景分析。按照亨利·詹姆斯的观点,场景既是描写又是从“当事人”的角度观察(叙述者=人物)。我们可以形象地认为是一台摄影机记录下事件的过程,没有任何主观性的评论。文本的意识倾向由场景、情节、人物的行動和对话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
  2.全景分析。全景则既是叙述又是从第三方的角度去观察(叙述者>人物),叙述者既对人物外在作描述与分析,同时又潜入人物内部,使人物的意识活动和潜意识活动不经过叙述中介而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全景式描写,类似于人物访谈,不仅记录下事件,而且有当事人和评论者的评论性叙述。
  3.场景与全景的交错重叠。场景与全景的混合运用,从人称形式看,它们直接出现了第一人称叙述者,为与作者的态度和精神状态甚为相近的虚拟的叙述人。
  三、进入角色并适时抽离,全面审视作品的价值
  1.调动多种感官演绎角色。阅读、朗诵和联想是角色体验的方法,通过多种感官并用,使符号、语音、意义、表象等有机结合,把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融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体验是一种图景思维,不同于经验,它不仅重视主体的心理结构,而且在经验的基础上更注重主客体合一的动态结构,是作家与学生的一种历史性交流,这种交流表现为主观体验的传递。主观体验的交流必然会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让学生置身于故事的情景中,演绎角色并产生情感的迁移。
  2.不拘泥于角色提高审美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联想和实践创作从角色中抽离,在文本解读自然、社会、生活和对人生的感悟的基础上,以评论、改编和再续的艺术创作中,丰富作品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8(1).
  [2]王文良.新課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周杰(1979— ),男,江苏南通人,讲师。
其他文献
摘 要:立足案例,透过文化传播视角,本文剖析了留学生教育管理问题及成因,提出推动主体角色认知融合,丰富传播内容,改进传播方式,优化传播环境,调动受众积极性,促进留学生中国文化教育工作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文化传播;留学生;教育管理   文化传播又称文化扩散,是指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过程。留学生教育管理以“知华、友华”为目的,本质上是一个中国文化传播的
期刊
摘 要: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必需品。手机只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与交流的一种工具,但很多人却对手机产生严重的依赖,尤其是高职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十分严重,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都将手机捧在手中。这已经影响到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甚至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因此,研究高职生产生对手机依赖的原因及应采取的相应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我校学生使用手机现状入手,结合导致学生对手机产生依赖的原因,找出合理的解决办
期刊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好方法,但是学生逃课现象是现代高校中的普遍现象。本文以哈尔滨工程大学为例,对大学生逃课现象进行调查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逃课;原因;对策   一、大学生逃课现象   大学生逃课是现代高校都普遍存在的情况。有研究数据表明,当前高校学生专业课平均逃课率在20%左右,基础课在25%左右,公共选修课则高达50%,60%以上的大学生有过逃课经历。逃课这样一种行为
期刊
摘 要:不同课程的微课建设其特点有多种多样,本文主要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例,讨论了高职院校微课建设过程的两个特点:实用性与特色化。   关键词:微课;实用性;特色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微”打头的事物越来越多地呈现在大家的面前。其“短、平、快”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而微课的出现又加上它“精易懂”的优点,在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方面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那怎么去建设“好”微课呢?至
期刊
原发性痛经是指月经前后及行经期间出现下腹疼痛、坠胀,以致影响生活和工作质量,而生殖器官并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原发性痛经在女大学生中发生率较高,对其学习、生活及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课题组通过对我校女生痛经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了解青春期女性痛经的发病特点,从而开展针对性的预防治疗工作,以降低痛经的发病率,提高女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随机选取赣南医学院
期刊
摘 要:2015年是我国“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实施的第十个年头。中国药科大学本着“精业济群”的校训,已在校内外参与并开展多项艺术活动,陶冶了在校师生的情操。笔者对中国药科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希望通过分析大学生对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认知状况,以期为更好引导学生培养高雅艺术品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雅艺术;认知状;药科大学   一、调研的背景及意义   高
期刊
摘 要:现阶段,接受教育、城市适应性、心理接纳度等都是外来工子女群体面对的问题。本文着眼于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探索社区公益性教学如何使外来工子女更好地适应城市,完成从家乡到城市的过渡,同时,进一步思考社区公益性教学实施与构建。  关键词:外来工子女;教育;社区;公益性教学  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了新的社会问题。社区公益教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其教育对象并不像传统教学那
期刊
摘 要: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是高职校园林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本文借鉴和吸收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先进教育思想,将其融入到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以学生为本位,指导该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并进行教学设计初探。   关键词:教是为了不教;园林计算机;教学设计   一、“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   “教是为了不教”,这个论断是由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提出的,这一思想既继承了我国传统教育的精华,
期刊
摘 要:被定位为引领教育教学改革风向标的职业技能大赛,在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从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方面,探索如何促进职业技能竞赛与教学融合发展,赛教结合,赛教互促,构建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技能大赛;人才培养体系;实践教学体系  当前,我国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赋予职业教育新的使命。职业教育需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400多名学生的问卷调研,旨在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反思教师工作中的成败得失,为今后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指明方向。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风班风   一、进行问卷调研的目的及意义   本次问卷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状况,用于指导未来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问卷中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