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发展应避免“黄色新闻”泛滥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i53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公众的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传媒市场的发展,受众对于新闻的要求已不再满足于从前格式化、八股化的新闻模式。多媒体信息时代的新闻受众有多元化的需求,而媒体要更好地服务受众,让受众接受,就必须转变新闻制作观念,打破固有的新闻模式。新闻故事化的趋势在中国的传媒市场应运而生。用故事化的手法讲述新闻,能够增强新闻的趣味性和贴近性,唤起公众的情感认同,从而确保自己的受众群体。故事化的手法已经成为了一种撰写、制作新闻的新的思路和方式,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国媒体的新闻叙事模式。然而过犹不及,对于故事化的过度追求反而会有损于新闻的质量与媒体的公信力。故事化对于新闻真实性的冲击、使新闻流于浅薄化的隐患和对新闻其他功能发挥的影响,都成为当下传媒人值得忧虑的问题。
  关键词:故事化;媒介素养;真实性;新闻功能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3-0071-03
  一、引 言
  1990年,美联社的消息《砂石地上的怪现象》的开头写道:“在津巴布韦东北偏远山村的小河边,16岁的穆昆比正在洗衣服。正当她拧干衣服的时候,一道雷电打到她脚下的砂石上,使她成为雨季里遭雷击的第93人。”这条消息实为一条关于雷击的报道,是用故事化的表现方式来记叙新闻的代表作之一。如果按照传统的新闻思路去描写,这条新闻的开头或将是“某年某月某日,津巴布韦某村庄又发生一起雷击致死事件。据警方统计,在从11月到3月的雨季里,这个地区每年有100多人被雷电击毙。”
  同样一条描写自然现象的新闻,两种截然不同的描写方式,所产生的新闻效果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差别。故事性的新闻,从一位少女的角度去解读雷击灾难,从一开始就扣人心弦;而用传统的新闻则显得呆板而千篇一律。故事化的新闻将新闻素材按照叙事学的方式整合起来,在真实性的基础上显得亲切生动。从CBS的经典《60分钟》到目前国内的许多故事性新闻栏目的成功都表明,讲故事是吸引观众和读者关注的有力武器,它带来的可读性和视觉冲击是强烈的。西方,“像说故事一样说新闻”成为很多编辑和记者的努力目标。
  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说,新闻故事化是指“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客观实践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是将新闻事业“报道新闻”和“提供娱乐”功能在某种程度上的结合。新闻故事化的流行可看做是当下新闻多元化的具体表现,然而其兴起却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普利策和赫斯特的黄色新闻大战。一百多年前的那场黄色新闻大战可谓是新闻故事化手法运用的一个巅峰,却是新闻界的一场闹剧甚至灾难。
  然而,黄色新闻的一些特点,如渲染和夸张不甚重要的新闻、捏造新闻报道、采用易于引起歧义的标题和版式、报道内容流于肤浅、专挑耸人听闻的事件进行报道等,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今天的新闻媒体身上。
  当下过于追求故事化的媒体,会否有再次卷入“黄色新闻大战”的忧虑?这需要我们对当下新闻的故事化趋势带来的弊端进行一些反思。
  二、新闻故事化带来的弊端
  (一)故事化新闻会冲击新闻的真实性
  在追求新闻完整故事情节之上,受欢迎的故事性新闻必然是情节曲折、扣人心弦的。然而现实生活中曲折离奇的故事毕竟少见,新闻工作者在各方的压力下可能会背离职业道德,捏造猎奇的假新闻,或者有意识地、有选择地报道那些故事情节鲜明的部分,却忽视了整个事件的真相。随着当下故事化写作的发展趋势,这类为了吸引眼球而制造出的“精彩”假新闻屡见不鲜。
  如2010年7月深圳一名孕妇在深圳顺产下男婴后,被丈夫发现肛门处缝线,遂职责医生因为患者不肯送红包而故意封上产妇肛门的“缝肛门事件”。最后经过央视《新闻调查》的回访,认定这是一条捏造出来的假新闻。无疑,媒体在此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在事情并未调查清楚,甚至根本就没有对事件展开调查的情况下,就采用了诸如“产妇肛门被缝”、“助产士索要红包”这样的标题。在当前医患矛盾异常严峻的情况下,“缝肛门”这样的事情无疑具有耸动和吸引眼球的效果,它可以拨动医患关系上最敏感的那条神经,换句话说,这是一条符合读者趣味的“好新闻”。
  此外,部分媒体还会因为迎合大众的想法而歪曲事实。有报道称,2013年12月2日上午,一名东北口音女子在经过一个骑车的外国小伙旁边的时候突然摔倒,之后就倒地不起,称被这个外国男子撞倒。之后,有报道称“外国小伙北京街头扶摔倒中年女子遭讹诈”,这位妇女坐在地上,激烈指责外国年轻人的照片也被曝光。舆论很容易便认同了这条新闻传达的信息,因为自从“彭宇案”之后,中国上下人人谈“扶”色变,被“碰瓷”的状况也屡见不鲜。而“外国小伙子”这样的形象,在中国人的刻板印象中总是高素质的、弱势的、彬彬有礼、不识“国情”危险的。这条新闻的价值观很好地符合了这两种印象,从而将舆论的怒火和调侃都引向了这位妇女。然而事情的真相却是,这位外国年轻人真的撞到了这位中年妇女,而后拒不赔偿,脏话连篇。
  新闻故事化冲击新闻真实性的另外一个表现是,有媒体利用最近的公众关注点捏造新闻,借助公众事件已经积累下来的关注度,以推广其骇人听闻的捏造新闻。在食品安全成为公众高度关注事件、猪肉涨价引发居民关注的背景下,北京电视台层播出一则“纸馅包子”的报道。节目一开始援引“业内人士马先生”爆料称,用废纸制作肉馅“已经成了行内公开的秘密”,并安排记者在朝阳区十字口村暗访这种现象,随后联系朝阳区左家庄工商所做突击检查,相关商贩因为没有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被取缔。节目最后还通过海淀区的卫生执法人员,提醒观众识别纸箱馅包子的方法。然而整个报道都是记者一手策划,自导自演,在高度吸引各方注意的同时也愚弄了观众。
  (二)故事化新闻易于走向内容浅俗化
  新闻事件有许多种,并不是任何新闻事件都适合包装成故事化新闻。然而如果故事化新闻成为大势所趋的市场主体,这就会影响新闻报道对于新闻素材的选择。当新闻性和故事性并不对等的时候,很容易导致选择故事性而非新闻性的本末倒置的情况出现——新闻叙事和故事叙事虽然有共通之处,但毕竟新闻叙事是独特的一种叙事题材。如果一味讲究向“讲故事”的目标靠拢,则会有成为一篇报告小说、纪实文学的风险。此外,互联网和多媒体轮番轰炸的时代,阅读的浅薄化、娱乐化的趋势日趋明显。阅读的浅薄化必然带来新闻的浅薄化,使得新闻失去了本身的严肃性,沦为单纯的大众猎奇的工具。   这种浅薄化的表现不难从各个新闻门户网站上看出。如国内影响力最大的新闻门户网站之一腾讯网,它对腾讯旗下QQ用户的新闻推送中,其首页上诸如“学者发表‘北大淫棍多’言论被限制出境”、“记者暗访网上按摩店,女子制服诱惑”、“幼童目睹男子虐狗致死”、“强奸犯扮官二代骗色”、“监拍路人遭公交碾压”等等这类标题猎奇、有吸引力甚至可以称之为庸俗的新闻,与“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第一艘国产航母曝光”、“中央:确保舌尖上的安全”等较为严肃的新闻基本上平分秋色。这种庸俗的新闻在迎合大众口味的同时又在引导大众的关注点,长此以往将形成恶性循环,降低公众的审美和认知能力。
  更有甚者,用充满悬念的叙述手法讲述一个原本平淡无奇的故事,使观众在被吊足胃口之后大呼上当。如北京电视台曾播出一则新闻,开头是某一天夜里,黑暗中投射出一束手电光,镜头追随着光柱下的一双红色高跟鞋,在寂静的夜晚中脚步声显得格外响。一片漆黑之中,突然传来了一片吱吱呀呀的声响,还有人的剧烈的喘息声。但观众看到最后就会发现,这只是一则关于北京市金榜园小区健身广场未装路灯,给居民健身带来不便的新闻报道。用引人注意的方式来报道原本平淡无奇的事件,故意博取受众的注意力,这不能不说是对新闻资源的一种浪费。
  另外,故事化新闻可能会模糊新闻与故事的界限,影响报道角度的选择。目前,受中国民众欢迎的民生类新闻节目正显露出越来越明显的故事化叙述趋势,这种民生类新闻节目着眼于报道离奇曲折或催人泪下的民间故事,在过于追求对当事人心理描述、事件发生细节刻画,或刻意安排叙述顺序使得整个新闻悬念迭出的过程中,却淡化了对新闻背后的社会问题的关注,导致记者对事件本质的揭示和公众的认知都停留在某一个浅层次的阶段难以深入。这类新闻在外国也不鲜见。例如,2002年的莫斯科人质危机事件中,不少报纸几乎都充斥着大量侧重于事件过程和细节描述的“新闻故事”:“莫斯科上演‘倩女幽魂’女人质手机传情荡气回肠”、“‘女肉弹’几乎全被歼灭 她们更残酷、更富进攻性”、“我离死亡只有3米”等等,读者在看得惊心动魄、痛快淋漓的同时却忽略了国际恐怖事件背后蕴藏的社会政治危机。一场值得讨论的社会悲剧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其引发的思考被大大局限了。
  (三)故事化新闻会影响新闻事业其他功能的发挥
  我国的新闻事业主要具有报道新闻、引导舆论、传播知识、提供娱乐和刊播广告五种功能。从前面的论述中不难看出,新闻的故事化实际上是将报道新闻和提供娱乐的功能相结合,甚至有强调其娱乐功能的趋势。然而如果过于强调这两方面的功能,就会导致新闻事业其他方面的功能被削弱甚至掩盖,导致新闻事业功能的失衡。
  影响新闻事业的报道新闻功能。首先,故事化、娱乐化的要求实际上增加了新闻工作者采写编评的难度,按照故事的套路对新闻进行情节的重新安排和文字或画面剪辑,这在无形之中延长了一则新闻从发生到被传播的时间,降低了媒体的时效性,也对记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由于故事化所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长久以往,媒介的公信力将大打折扣,媒介在受众中传播的消息也将遭到更多的质疑。从受众的角度来看,长期处于故事化新闻的环境中,受众将会习惯这样的新闻报道模式,根据受众的选择性理论,受众将选择性接触自己感兴趣的故事性强的新闻,从而逃避严肃的、缺乏故事性却比较重要的新闻,使这类新闻不能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影响新闻事业的传播知识功能。新闻天生具有教育公众、普及知识的任务,而这是建立在新闻媒体本身可信度高、科学性强的基础之上的。故事化新闻影响新闻传播知识功能的一个集中表现就是在医疗事件的报道。由于过度关注医患纠纷,由此带来的事实扭曲或不公正的偏倚,造成了医疗领域假新闻频出的事实,这也加剧了媒体和院方之间的矛盾。而相关医疗知识和医疗事实的掌握需有较高的专业性要求,并不是一般的公众能接触到的,这时新闻媒体就成为了唯一的传声筒,应该担当起传递事实、普及医疗常识的作用。但事实上,这正是许多追求轰动的媒体所不能做到的。如2013年7月19日,一些媒体报道了“泉州儿童医院因保温箱温度太高,将新生男婴活活烤死”的“烤死婴儿”事件,引发了公众极大的愤慨。家属投诉无门的悲凉,婴儿惨死的状况,以及院方拒不负责的冷漠,在媒体图文并茂的描写下显得十分牵动人心。然而最终院方澄清,患儿实际上是死于感染。在这个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媒体并未很好地声明“保温箱最高温度只有39摄氏度无法烤死婴儿”的事实,也并没有向公众普及患儿致死原因——一种罕见的疾病“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新闻媒体普及知识的作用在这里出现了缺失。
  影响新闻事业引导舆论的功能。媒体之所以要把新闻故事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故事化的新闻能够表达出强烈的情感特征。这种情感既包括人物的情感,也包括故事情节运行产生的情感,甚至还包括制作者在制作过程中赋予的情感。因为这种情感的感染力将直接决定着整个新闻对于受众的影响力程度,所以各个媒体着力于追求叙述手法的创新以为观众带来更好的代入感。而在这个过程中,新闻记者很可能从幕后走向台前,直接观察或评述事件的发展,这种手法被较为广泛地运用于一些电视新闻栏目中。而讲述故事和评论本身是一件容易被主观介入的方式,观众很可能深陷制作者的主观倾向而不自知,从而影响了受众对事件的判读。如在城管与小贩的争执、拆迁队与钉子户的对峙、医院与患者的纠纷等此类报道中,媒体的态度极易发生向看似“弱势”一方的倾斜。此外,对于事件主人公情感的表达与记叙,也无不渗透着新闻媒体的选择。可以说,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故事化新闻作品,或多或少一定掺杂着媒体的主观介入,再加上真实性上的无法保证,媒体很可能错误地引导舆论,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三、结 语
  新闻的故事化是一种对于硬新闻的软化,它摆脱了以往新闻的严肃模式和八股范式,从受众的兴趣点出发,从受众的角度来叙述新闻事件,与受众形成情感互动,有利于培养受众对媒体的情感忠诚度。故事化新闻的出现,既是对新闻工作者职业能力的要求,也是对媒体的媒介素养和职业道德考量。然而,用故事化的手法并不是新闻所追求的一切,媒体有自身的社会使命和存在意义。当这种手法已经妨害到新闻基本功能发挥的时候,就应当引起人们的警惕——警惕又一个黄色新闻时代的来临。
  在当今自媒体崛起、媒体公信力整体下降的当下,媒体不能投机取巧地想依靠吊人胃口的故事来留住受众,做好新闻的本职才是最重要的。好的故事新闻之所以能够成功,追根究底,还是由于媒体工作者在采写、制作的过程中展现出了过硬的新闻素养和专业精神。在此之上,才能够深究表达技巧所带来的人文关怀和情感互动。
  在故事化的趋势之中,新闻要首先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真实性,这是一切媒体活动的基础。此外,媒体的选题品味和舆论导向也能体现其洞察力和思想深度。对于新闻背后社会问题的关心,也是媒体应该担负的责任。故事化应该是也仅仅是新闻的一种表现手法,而并非新闻本身;它只能锦上添花,而不能用来成为新闻的目标——本末倒置无异于买椟还珠。毕竟,新闻作为维系社会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能仅仅停留在讲述精彩故事的层面之上。
  参考文献:
  [1]王辛娜.浅谈新闻故事化写作[J].新闻传播,2010(5).
  [2]毛武群.故事新闻创作手法探析[J].新闻知识,2007(8).
  [3]赵蔺.电视新闻故事化浅析[J].当代传播,2005(4).
  [4]黄雯.电视新闻故事化存在的问题探析[J].新闻界,2009(2).
  [责任编辑:思涵]
其他文献
专栏简介  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可概括为科技、经济、政治、法治、管理、组织、文化、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国际关系十个方面的全球化。   中国作为目前世界的一大独立经济体,与全球各国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也越来紧密,各种领域的合作也在加强,包括跨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自然领域、社会领域结构性风险越来越多,其中环境危机最为突出。PX项目是国家重点投产建设的项目,在环境危机诱因下,该项目已被“妖魔化”,市民闻PX色变,当该项目每每落户时,均遭到了市民普遍抵制。从2007年开始,厦门、大连、宁波、昆明、茂名等陆陆续续发生了PX集合行为。本文以系列PX集合行为为例,在斯梅尔塞价值累加理论框架下对集合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在
期刊
编者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用到电视节目主持人身上再为贴切不过了。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大赛使很多怀揣主持梦想的年轻人实现了自己的主持梦,但主持人大赛只是一个平台,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更需要的是自身的努力和不断的历练。近期本刊采访到的是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节目主持人张宇,被观众一致冠名为央视美女主持人的张宇,勤奋好学,坚韧不拔,敢于挑战,凭着自己的一股韧劲,借主持人大赛的平台登上了自己热爱的央视
期刊
摘 要:在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知识产权与商业谈判两者共存,共同为企业、为品牌、为消费者贡献各自的力量,最终亦将为消费市场的良性发展添砖加瓦,达到“双赢”。在产业的高速发展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就是知识产权保护在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性。知识产权保护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这关系到文化创意产业是否能健康发展。在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下,谈判成了其中的关键。本文试图通过商业谈
期刊
摘要: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作为一本高校的独立学院,其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的教学在课时安排、师资力量配备、课堂教学方法、实践能力培养以及管理模式等方面有不少亮点。但在新旧媒体转型之际,也遭遇一些独立学院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教学指导思想转变缓慢、教学设备老化、资金缺口、教材陈旧、师资进修平台狭窄等。本文尝试给出几点改进建议。关键词:教学;独立学院;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三湘都市报》作为湖南省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大的省级晚报,农民工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是其议程设置和呈现的一部分。本文对该报的文本内容、版面与篇幅、报道体裁、报道立场、内容特征等要素进行分析,探讨市场化晚报类媒体的农民工就业问题报道应该加大报道力度,丰富报道手法,增加深度报道及专题策划能力。  关键词:就业;农民工;三湘都市报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期刊
摘 要:当下传媒类大学生的“性别”成为影响就业质量的显在问题。调查显示,高校传媒类大学生中男性就业优势明显,而女性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诸多就业“不平等”,大量女性大学生被迫放弃媒体工作而转投其他行业。研究发现,先入为主的“男强女弱”等刻板成见,放大了就业观念、工作强度、国家政策与社会观点等因素对传媒工作“性别选择”的影响。本研究从性别视角切入,立足女性立场,探寻女性就业问题的发生原因和解决对策。
期刊
摘 要:公益网站一方面承担着传播公益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报道内容要能吸引受众。如何把握平衡、针对其特殊性和倾向性做好专题策划,是每家公益网站运行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中国社区志愿服务网近年来策划报道的专题类型多为采访型专题,在实践中充分运用多点聚合和单点分解相结合的形式,用活动先行、打造独家报道的方式为网站赢得了良好的形象,同时有效引导舆论、开创了一种新型的社区志愿服务模式。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其专题
期刊
摘 要:网络集群行为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对群体的污名化的影响便是其负面影响之一。本文以城管为例,通过内容分析,探究网络集群行为与污名化的关系,发现网络集群行为可以引起、扩大网民对城管群体的污名化,单个网络集群行为的影响面广,程度不深,但是相似的网络集群一再发生,效果累积,网民对该群体的印象会不断强化,逐渐形成刻板印象,群体的污名化不断扩大。  关键词:网络集群;污名化;城管  中图分类号:G
期刊
摘 要:本文结合信息社会语境对新媒体的传播主体变迁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分析。首先对于新媒体的数字化、交互与互动等关键技术特性以及传播主体“以人为本”的由来进行了界定,之后通过梳理人作为新媒体的传播主体在相关语境中的表征和与技术的关系变化进一步呈现“以人为本”的内涵,最后结合新媒体使用者的“评论”行为在应用层面,探析了新媒体“以人为本”的形态特征以及传播主体的变迁趋势。  关键词:新媒体;信息社会;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