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栏简介
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可概括为科技、经济、政治、法治、管理、组织、文化、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国际关系十个方面的全球化。
中国作为目前世界的一大独立经济体,与全球各国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也越来紧密,各种领域的合作也在加强,包括跨国公司的建立,教育的互访,还有近年为弘扬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而设立的孔子学院。正因为各国之间沟通与联系的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播也更加频繁起来,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为了使各国间信息的沟通更加顺畅及可以及时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世界著名的通讯社、电视台、报社都在世界各地设立了自己的分站,我们可以迅速地了解到发生在世界各个角落的讯息,增加了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而这当中文化间的传播更是在如火如荼地发展着,经济促进文化的发展,文化又为经济的发展搭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上强调“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这将跨文化传播研究提到了一个战略性的高度。以丝绸之路的文化概念搭台,发展途径各国的经济,同时又促进了沿丝路带各国间文化的相互传播,而这一切文化间的传播与交流又都要依赖于我们的语言及文字,而现在联合国的正式语言有六种,分别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及阿拉伯语,要准确快速地进行交流,翻译则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如何准确快速地传递彼此的观点及信息,就要依赖于好的翻译。
翻译无论是作为一门艺术还是科学,是人类社会交际不可或缺的桥梁和纽带。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译活动在当今的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正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法律翻译亦是如此。当前,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正在加快推进,国与国商业间的往来必然涉及到各国的法律制度、法律文化,涉及到各国间的法律交流,因为任何商业活动都是以法律为保障的。因此研究翻译的属性、透析翻译的系统规律、探索不同语言信息在翻译过程中的对接以及相应的方法和手段,势必对区域法律翻译的理论构建有所裨益。
翻译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人类文明活动的重要标志之一,其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其活动的频繁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生机与活力,因为翻译事业的繁荣能促进国家的富强,而国家的强盛确保了翻译的繁荣与发展。国家强则事业盛,翻译亦是如此。
课题介绍
项目名称:《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的法律翻译应用研究》
项目来源:2011-2013年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专项科研计划项目
项目编号:11JK0397
主 持 人: 马庆林
参 与 者: 孟超 李雪 贺小丽
马庆林:男,1962年10月生,宁夏固原人,回族,党员,陕西师范大学在读博士,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1996年在西安外国语学院获得英语硕士学位,2005年到美国伊利诺大学做访问学者1年。兼任全国法律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翻译协会副主席等职。一直从事语言学、法律英语及法律翻译等研究。在《外语教学》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篇。出版专著《美国结构语言学与现代汉语语法比较研究》;译著1部;教材10余部。主持完成陕西省重点教改项目《英语+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法律文本翻译研究》等。获得的奖项有:2005年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一等奖,2007年陕西省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2007年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11年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孟超:男,1981年2月生,陕西西安人,党员,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功能语言学、法律英语、法律翻译研究。
李雪:女,1980年11月30日出生,党员,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英国朴茨茅斯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翻译方面的研究。曾获2013年全国“外研社”杯大学英语教学大赛陕西赛区二等奖,两次获得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学大赛一等奖。
贺小丽:女,1980年4月生,陕西咸阳人,党员,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法律翻译、英语教学、国际经济法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的提出,给西安未来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大都市国际化的文明程度必须具有与之相匹配的城市软件环境、法治环境、语言服务等。而法律翻译服务质量的高低代表着城市文明程度的高低。要高度重视法律翻译工作就必须建立一系列服务保障措施,必须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资金上的投入,制定并完善适合本地区的翻译行业,尤其法律翻译领域的标准和规范,组建译员档案,并通过高校与政府、企业间的有效合作机制对现有译员进行培训。通过对我国翻译行业,尤其从法律翻译行业调研来看,形势不容乐观。据2009年中国翻译产业论坛的数据显示,在年产值300亿元人民币的国内翻译市场中,超过60%的翻译业务被外国翻译公司与合资公司拿走,法律翻译方面85%被外国翻译公司与合资公司拿走(顾维忱,2010)。这样的数据与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及日益繁荣的国际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市场需求完全不相匹配。中国翻译市场急需合格的高水平人才,而其中法律翻译人才是最大的缺口。因此研究我国的法律翻译现状,探索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国外的管理模式以及国内发达城市的经验,来解决区域法律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可概括为科技、经济、政治、法治、管理、组织、文化、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国际关系十个方面的全球化。
中国作为目前世界的一大独立经济体,与全球各国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也越来紧密,各种领域的合作也在加强,包括跨国公司的建立,教育的互访,还有近年为弘扬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而设立的孔子学院。正因为各国之间沟通与联系的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播也更加频繁起来,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为了使各国间信息的沟通更加顺畅及可以及时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世界著名的通讯社、电视台、报社都在世界各地设立了自己的分站,我们可以迅速地了解到发生在世界各个角落的讯息,增加了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而这当中文化间的传播更是在如火如荼地发展着,经济促进文化的发展,文化又为经济的发展搭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上强调“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这将跨文化传播研究提到了一个战略性的高度。以丝绸之路的文化概念搭台,发展途径各国的经济,同时又促进了沿丝路带各国间文化的相互传播,而这一切文化间的传播与交流又都要依赖于我们的语言及文字,而现在联合国的正式语言有六种,分别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及阿拉伯语,要准确快速地进行交流,翻译则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如何准确快速地传递彼此的观点及信息,就要依赖于好的翻译。
翻译无论是作为一门艺术还是科学,是人类社会交际不可或缺的桥梁和纽带。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译活动在当今的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正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法律翻译亦是如此。当前,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正在加快推进,国与国商业间的往来必然涉及到各国的法律制度、法律文化,涉及到各国间的法律交流,因为任何商业活动都是以法律为保障的。因此研究翻译的属性、透析翻译的系统规律、探索不同语言信息在翻译过程中的对接以及相应的方法和手段,势必对区域法律翻译的理论构建有所裨益。
翻译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人类文明活动的重要标志之一,其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其活动的频繁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生机与活力,因为翻译事业的繁荣能促进国家的富强,而国家的强盛确保了翻译的繁荣与发展。国家强则事业盛,翻译亦是如此。
课题介绍
项目名称:《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的法律翻译应用研究》
项目来源:2011-2013年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专项科研计划项目
项目编号:11JK0397
主 持 人: 马庆林
参 与 者: 孟超 李雪 贺小丽
马庆林:男,1962年10月生,宁夏固原人,回族,党员,陕西师范大学在读博士,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1996年在西安外国语学院获得英语硕士学位,2005年到美国伊利诺大学做访问学者1年。兼任全国法律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翻译协会副主席等职。一直从事语言学、法律英语及法律翻译等研究。在《外语教学》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篇。出版专著《美国结构语言学与现代汉语语法比较研究》;译著1部;教材10余部。主持完成陕西省重点教改项目《英语+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法律文本翻译研究》等。获得的奖项有:2005年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一等奖,2007年陕西省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2007年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11年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孟超:男,1981年2月生,陕西西安人,党员,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功能语言学、法律英语、法律翻译研究。
李雪:女,1980年11月30日出生,党员,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英国朴茨茅斯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翻译方面的研究。曾获2013年全国“外研社”杯大学英语教学大赛陕西赛区二等奖,两次获得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学大赛一等奖。
贺小丽:女,1980年4月生,陕西咸阳人,党员,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法律翻译、英语教学、国际经济法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的提出,给西安未来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大都市国际化的文明程度必须具有与之相匹配的城市软件环境、法治环境、语言服务等。而法律翻译服务质量的高低代表着城市文明程度的高低。要高度重视法律翻译工作就必须建立一系列服务保障措施,必须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资金上的投入,制定并完善适合本地区的翻译行业,尤其法律翻译领域的标准和规范,组建译员档案,并通过高校与政府、企业间的有效合作机制对现有译员进行培训。通过对我国翻译行业,尤其从法律翻译行业调研来看,形势不容乐观。据2009年中国翻译产业论坛的数据显示,在年产值300亿元人民币的国内翻译市场中,超过60%的翻译业务被外国翻译公司与合资公司拿走,法律翻译方面85%被外国翻译公司与合资公司拿走(顾维忱,2010)。这样的数据与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及日益繁荣的国际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市场需求完全不相匹配。中国翻译市场急需合格的高水平人才,而其中法律翻译人才是最大的缺口。因此研究我国的法律翻译现状,探索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国外的管理模式以及国内发达城市的经验,来解决区域法律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