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行与黄光裕的首富路径

来源 :中国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_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没有发生今天的被拘查事件,黄光裕完全可以成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最佳代言人。
  
  赤手空拳来到中国打拼天下的英国小伙子胡润,似乎对同样富有闯劲和冒险精神的国美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光裕情有独钟。在他一手炮制的中国百富榜上,黄光裕三次被推上了首富宝座。在2008年的榜单上,黄光裕的个人财富是430亿人民币。
  而创刊于1917年的《福布斯》杂志则显得相对谨慎,把首富的宝座留给了一直稳健发展的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在“2008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刘永行的个人财富是204亿元人民币。
  对比两份在一个月之内先后颁布的榜单,会发现对富豪们个人财富的评估结果有着巨大差异。比如同样是黄光裕,在“2008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只有183.6亿元人民币,与胡润的百富榜的估算结果相差246.4亿元人民币之巨。而对刘永行的财富估算是少有的“英雄所见略同”,在“胡润2008年百富榜”上,他拥有250亿元人民币个人财富,与福布斯的估算相差不大。而与大部分富豪今年财富严重缩水不同,刘永行的财富比去年的180.8亿元人民币有稳步增长。
  让人意外的是,两份榜单面世不到一个月,黄光裕的命运也像他的财富一样,出现了剧烈的起伏。11月22日左右,网络上开始出现黄光裕被抓的传闻。之后,央视的报道证实了这一消息。早在两年前,也曾一度传闻黄光裕涉嫌贿赂和挪用资金违法操作房地产而被调查。而因为受经济危机及相关负面消息影响,国美电器的股价也同样巨幅跌落,比最高点跌去了3/4之多。
  在黄首富坐上过山车的同时,刘首富却有闲庭信步的雅致。因为不是上市公司,刘永行不用遭受股市行情表上股价起伏的煎熬。虽然自己的能源产业也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但他家有余粮、心中不慌。
  这个冬天,那些家无隔夜米的人纷纷找上门来,希望刘永行能出手相救那些陷入困境中的铝业和煤化工企业。即使是曾和他争夺三门峡氧化铝项目控制权的行业老大——中国铝业——也刚刚宣布裁员一万人以度难关,而他旗下的包头、三门峡铝业子公司不但没有裁员,反而乘机在招人。对送上门来的低价求购的能源企业,刘永行保持了警惕。
  “昨日之因,今日之果;今日之因,明日之果。”佛教中讲究这样的因果循环。刘永行与黄光裕今天境况的差异,又是因为昨日两人在哪些方面的差异所导致的?
  
  企业扩张:超前半步与大胆冒进
  
  黄光裕和刘永行的企业发展最大的差别在于,一个大胆冒进,一个步步为营。
  黄光裕财富增值的过程好似一辆急遽爬升的过山车。2001年12月,国美的总资产约为5亿元人民币;在3年之后,5亿恰恰是黄光裕上百亿身价的零头;而在今天,黄光裕的身价又几乎翻了4倍还多。探寻黄光裕的财富之旅,我们会发现这个30多岁的潮汕男人,是“想象力+野心+财技”的混合体。
  2003年以前获利状况不很乐观的国美电器零售业务却实现了相当的经营规模,从而带来了巨大的现金流,其中一部分资金通过国美系内的投资公司,以往来款的形式转移给了系内从事房地产的公司无偿使用;房地产业的高回报带来的收益又流回电器零售业,为其不断扩张提供了资金支持。
  之后,就是2004年的包装上市;2005年全国“跑马圈地”,一口气开了250多家门店;再接着就是对永乐、大中和三联商社等行业巨头的连续收购。与此同时,黄光裕旗下的房地产项目,也得到了强劲的资金注入。
  黄光裕的“主业”——国美电器,似乎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正处于舆论暴风眼的国美电器,于11月24日下午发布了第三季度财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9月30日,上市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6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0%;经营利润18.7亿元人民币。
  但从目前看来,黄光裕收购的大中电器和三联商社,或者是一笔赔本买卖。以收购大中为例,国美付出现金36.5亿,折算成市盈率高达18倍,而目前香港上市的国美电器市盈率仅为6倍左右,如果现在黄光裕将大中电器装入香港上市公司国美电器中,与其收购价相比将净亏20多亿元。
  而黄光裕的“地产借壳梦”也遭遇了失败。为收购中关村股份,黄光裕先后花了9.1亿元,但因宏观调控、紧缩货币政策对国内地产业务的巨大冲击,原计划将鹏润地产180亿元地产资产注入中关村的计划遭到挫折。
  在黄光裕的投资组合里,还有去年与如今已经破产的国际大投行贝尔斯登联合组建5亿美元的零售业投资基金,以及与新加坡太平星集团成立的总额达8亿美元投资房地产业的私募基金。在当前低迷的市道下,两只基金没有什么大的动静。
  冒进的黄光裕在资产估值高峰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而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所引发的经济危机,变成了对喜欢资本运作的富豪们的“大屠杀”。
  相比之下,“福布斯版首富”刘永行,仿佛是小心谨慎的化身。他的东方希望虽然越做越大,还涉足了化工、金融等领域,但是农牧业一直是他的第一业务。
  刘永行对上市也一直意兴阑珊。他解释说,一个是之前做饲料业一直不缺钱,所以无需融资,一个是过于宽松的资金容易让人的头脑膨胀,用钱紧一点最好。
  也正是遵循“用自己的钱安心”的原则,刘永行此生最大的冒险之举——投资铝业等相关能源产业,前期投资20多亿全是累积的自有资金,才让他在2003年底对中国民营企业重工业化运动打击的过程中,逃离了灭顶之灾,避免了铁本集团戴国芳似的悲剧。
  
  政商关系:恭恭敬敬与亲密无间
  
  中国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但商人群体目前过于弱小,无法介入此过程,也很难影响决策过程,只有遵守执行的义务。冯仑告诫道,“听党的话、跟政府走,否则你的企业根本没办法发展。”
  刘永行兄弟是中国民营企业家中“听话”的典范。他们每一步发展都配合着政府的政策节奏,看着政府的脸色做事,从不钻政府政策的空子,让政府陷于被动,从而也让家族生意能避开政策调控的锋芒。比如1982年四兄弟打算到农村养鸡之前,特地找到当时的县委书记询问,回乡创业“要不要得”?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又正儿八经地向单位打报告申请辞职,辞职报告直打到四川省副省长那里才有了确切的批示;1992年刘氏兄弟计划成立私营企业集团,也特地向国家工商局打报告,直到国家工商局批准才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私营企业集团——希望集团;1993年刘氏四兄弟有了成立一家民营银行的想法,就与41位政协委员共同提案,建议政府批准成立一家主要由民营企业家投资、主要为民营企业服务的银行。直到3年以后国务院才批准,刘氏兄弟才当上民生银行的主要股东……
  刘永行的“官场哲学”在短期内影响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路径。因为“房地产需要大量的(内幕)交易,需要不断地吃饭喝酒送礼”,他最后放弃进入地产业。
  但黄光裕兄弟从创业开始,便一直是踏着政策和法律的边缘迈步前行。比如早年黄光裕大哥黄俊钦便因为倒卖电器产品,被呼和浩特警方以投机倒把查扣。
  在一片混沌之中,这些“孤胆英雄”式的企业家们在当时的很多“肆意妄为”之举,也有着其积极的意义:他们对当时法律和政策底线的试探和触犯,在客观上拓展了它们的边限及商业的空间。但危险有时也因此而来。
  黄光裕两次重大的危机,都是由某些官员腐败行径暴露所引发。如2006年,黄光裕兄弟陷入13亿违规贷款的危机,起因便是因为中行北京分行原行长牛忠光案发;而这次的被调查事件,据传也是因为商务部官员郭京毅等案发,黄光裕可能涉及到国美整体上市时有行贿行为。
  
  行事方式:稳健宽容与强硬霸气
  
  刘永行说他不喜欢与人搞关系、搞资源,是“自己的性格造成的”。
  刘永行最崇拜的人是台湾的王永庆。他觉得王永庆最值得称道的是,他做正事、为人很正派。“我们的目标是要做百年企业,所以,不能去做一些过分的事情。所以不要随大流,要独立地思考。”
  与之相对,在很多媒体记者的印象中,黄光裕难以挥去自己的草莽气息。曾经有一段时间,关于黄光裕及其国美帝国太过于霸道的报道屡见报端,类似于“教父”、“价格屠夫”之类的称号被加在了他的头上,甚至有的媒体开始指责国美是“黑社会老大式的企业文化”。黄光裕显然不胜其扰,于是一气之下干脆把自己“剃度”了事,以一颗凌厉的光头和一种完全无所谓的神态来对抗所有的质疑。
  在一次和记者聊天时,黄光裕对某些媒体的咄咄逼人难以遮掩自己的年轻气盛:“我觉得很奇怪,他们这种故事从哪里编出来的?真这样,国家‘打黑’我就要首当其冲了。我黑在哪里?我怎么黑了?”
  这个问题,也许政府的公检法部门更有资格来回答。那么,答案究竟会是怎么样的呢?
  
  摘自 《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11月27日
  编辑 何乐
其他文献
吸收式换热技术是目前国内外应用较为广泛的节能技术,该技术利用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对燃气燃烧产生的烟气进行深度热回收,能够大幅提高锅炉热效率及燃料利用率。然而,目前采用吸收式热泵进行余、废热回收时需要引入外热源驱动,这便使系统的建造、运行成本明显增加,进而对系统整体的节能效果产生影响。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无需外热源驱动的新型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利用烟气高温段废热驱动系统运行,进而完成对其自身余
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监理市场的竞争,应该说是监理企业信誉度的竞争、监理服务质量的竞争,但说到底还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的监理队伍现状、工作水平和存
作者用40具肝无粘连及明显病变的成年男性尸体,沿肝的韧带放置伍德合金丝拍摄X线照片。在照片上测定了肝裸区的投影面积;观察了肝裸区的位置和形态并作了分型。作者提出肝裸
“丽”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贯穿于中国古典美学的整个历程。唐宋时期的“丽”,处于兴盛和繁荣阶段。“丽”在唐宋时期美学视野中呈两种特质:感性和理性互有并存,共具一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精神和大学品牌的重要体现。科学发展观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