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中国教育历史方向的一次“座谈会”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qiang_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有392所;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 688所。1976年本专科招生(工农兵学员)21.7万人;2019年本专科招生914.9万人。短短43年时间,今天的高等学校招生人数是43年前的42.16倍。成就的取得,与一个116年(1904)前诞生的人紧密相关,他就是邓小平。
  1977年7月16日,中共中央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7月17日,全会一致通过《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职务的决议》,决定恢复邓小平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职务。至此,经过三落三起,邓小平以他超人的、坚毅的、不屈不挠的品格,第三次复出,再次登上中国政治舞台,拉开了他把中国带入世界、改革开放的序幕。那一年,他73岁。
  7月21日,邓小平在全会上讲话,说:“作为一名老的共产党员,还能在不多的余年里为党和国家为人民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我个人来说是高兴的,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让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应该老老实实地履行党员的责任,听从党的安排。”
  做官还是做事?邓小平选择了做事,而且是做成了一件大事,从1977年7月17日第三次复出到1997年2月19日逝世,从73岁到93岁,20年的时间,他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启动者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对外开放、对内改革,让中华民族重新融入世界,屹立在世界民族经济文化强国之林。
  一、座谈会前的准备
  科学和教育领域是邓小平第二次复出(1973年~1976年)中未竟的事业,特别是在1975年“全面整顿”工作中,“1975年6月,邓小平亲自决定由胡耀邦领导中国科学院实际整顿工作。1975年夏天,邓小平带领教育部长周荣鑫等人果断开始着手恢复中国的高等教育。”(《邓小平时代》,傅高义,2013)但随着1975年11月开始的“批邓”,“整顿”工作全面停止,胡耀邦在中科院被错误批判,教育部长周荣鑫被停职。
  1977年上半年,在确定了即将第三次复出之后,邓小平几次找来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谈他对科技和教育的想法和打算。
  5月12日,上午,与方毅(时任中共中央委员、中科院副院长)、李昌(时任中科院副院长)谈科学和教育工作问题,指出:抓科研就要抓教育。我们同国外的科技水平比,在很多方面差距拉大了,要赶上很费劲。我们要努力赶,你不赶,距离就更大了,人家是一日千里。要着手搞科学技术发展的长远规划,要抓重点学校、重点科研院所,重点人才、重点项目。要从问题堆里找长远的、根本解决问题的东西,为什么要抓理论研究?就是为了这个。讲空话不行,要有具体措施,统一认识。
  5月24日,上午,同王震、邓力群谈话。“我出来工作的事定了,至于分工做什么,军队是要管的,我现在还考虑管科学、教育。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20年。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
  7月23日,上午,邓小平同中共长沙工学院临时委员会正副书记张文峰、高勇谈话。“我主动提出协助华国锋主席、叶劍英副主席管教育、管科学。你们可以花钱把外国技术资料买来,编到教材中去,也可以派留学生去学,还可以请外国技术专家来教。只要学到手了才能发展,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教育要两条腿走路,要有重点。大学要从工农兵中招生,重点学校可以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学校要搞科研,教学科研是分不开的。只有把科研搞好,才能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在邓小平1977年7月17日第三次复出后,他主动提出,除了军队之外,他分管科学和教育。当时,党和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力争在二十世纪末,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邓小平从战略的眼光清晰地认识到,没有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就完不成另外三化;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教育。
  7月29日,在听取方毅、刘西尧(时任教育部长)等汇报教育工作时,邓小平提出:“最近召开一个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找一些敢说话、有见解的,不是行政人员,在自然科学方面有才学的,与‘四人帮’没有牵连的人参加。有几个问题要提出来考虑:第一,是否废除高中毕业生一定要劳动两年才能上大学的做法 ?第二,要坚持考试制度,重点学校一定要坚持不合格的要留级。对此要有鲜明的态度。第三,要搞个汇报提纲,提出方针、政策、措施。教育与科研两者关系很密切,要狠抓,要从教育抓起,要有具体措施,否则就是放空炮。”
  8月1日,上午,再次同方毅、刘西尧谈教育问题,邓小平指出:“总的目标是尽快地培养出一批人出来。根本大计是要从教育着手,从小学抓起,否则赶超就变成了一句空话。重点大中小学校,数量不能太少,现在要立即着手制定。要派留学生出去,请人来讲学,把愿意回国的科学家请回来。这次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我主要是提点设想,鼓干劲。”
  邓小平一般只抓大事,只对他认为的头等大事才会事必躬亲。在1977年到1978年他认为科学和教育就是头等大事。他第一次谈到这项工作时说:“教育要狠狠抓一下,一直抓它十年八年。我是要一直抓下去的。我的抓法就是抓头头。”(《邓小平时代》,傅高义,2013)
  二、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按照邓小平的要求,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分别在科学院系统和高等院校邀请了33位专家学者,于1977年8月3日到当时条件最好的北京饭店报到,准备参加8月4日—8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由邓小平召集并亲自主持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科学院系统选派参加座谈会的专家学者有17位:
  中国科学院:吴文俊、马大猷、郝柏林、钱人元、严东生、张文佑、黄秉维、王守武、高庆狮、许孔时、邹承鲁、张文裕、童第周、叶笃正、汪猷、王大珩
  中国农业科学院:金善宝
  高等院校选派参加座谈会专家学者有16位,他们是:
  北京大学:周培源、沈克琦
  清华大学:何东昌、潘际銮
  复旦大学:苏步青
  吉林大学:唐敖庆
  武汉大学:查全性
  中国医学科学院:黄家驷
  上海交大:吴健中
  南开大学:杨石先
  天津大学:史绍熙
  南京大学:苗永宽
  西安交大:程尊晋
  华北农大:沈其益
  中山医学院:宗永生
  中国科技大学:温元凯
  其中年龄最大的是82岁的小麦育种专家金善宝,最小的是31岁的化学键理论研究者温元凯。
  8月4日上午,清风习习,阳光透过玻璃照进人民大会堂台湾厅。大厅中央围了两圈椅子,潘际銮和来自全国的30多位科教界知名人士坐在这里,等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的到来。不多久,邓小平身着白衬衫、绿军裤、黑布鞋,迈着矫健的步伐来到会场。他一坐定,便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说:“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意见。题目就是科学研究工作怎么才能搞得更快、更好些,教育怎样才能合乎四个现代化建设要求,怎样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你们什么话都可讲,这里没有棍子。要消灭棍子。三个公司,钢铁公司、帽子公司,还有鞋子公司,都丢掉。”受到邓小平的鼓励和感染,会议气氛非常活跃。(《潘际銮传》,徐丽萍、华荣祥,2013)
  潘际銮(时任清华大学焊接教研组主任), 中国现代焊接理论创始人、核反应堆氩弧焊和电子束焊机总设计师、国家发明一等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作为清华大学的代表,他的发言主要讲了清华大学中年知识分子受迫害和教学科研秩序混乱的情况。据他回忆:“邓小平的工作作风和对科教事业的关心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五天会议期间,邓小平每天上午8点半准时到会,只有中午休息一下,直到晚上华灯齐放时才离开会场。他不作指导性发言,不要求大家谈哪一方面的问题,甚至也很少插话。实际上,大部分时间他什么都不说,基本上只是听,极其认真地倾听专家、教授们反映的情况和意见。只有当他听不清楚或想进一步了解某些具体事实的时候,才偶尔问一两句。” 从邓小平的言谈和神情中,潘际銮强烈地感受到,这位复出不久的领导人非常迫切地希望解决科学和教育方面的一些实际问题。
  另一位清华大学代表何东昌(时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后任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回忆说:“会议的座位是排成圆形的,每日上、下午讨论,邓小平同志自始至终参加,平等地和大家讨论,还不时地插话。从他一开始讲了话以后,大家就踊跃发言,争着要把心里话向他讲出来,当时经过‘文革’十年的破坏之后,百废待兴,涉及问题很多。但在邓小平同志引导下,讨论很快集中到主要问题上来。”(《何东昌论教育》,何东昌,2009)
  当时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对文化大革命前17年(1949年至1966年)的“两个估计”问题;二是高等学校招生问题。
  1997年姚文元修改、张春桥定稿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里,讲了所谓“两个估计”,即文化大革命前17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样的“两个估计”是长期压在教育战线和知识分子身上的两块大石头。
  在8月6日座谈会上有人谈到“两个估计”问题时,邓小平指出:“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是愿意为社会主义服务,并且做出了贡献的,我在三中全会上讲了毛泽东思想体系问题,也讲了知识分子问题。‘老九不能走’,说明知识分子是香的不是臭的。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
  在8月8日座谈会结束时,邓小平更是以他实事求是的领导力和魄力,明确表达出他对“两个估计”的结论:“关于17年的估计问题,主导方面是红线。17年中,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不管是科学工作者还是教育工作者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现在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大都是建国以后我们自己培养的,特别是前十几年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至此,从中央主管科学和教育的高层对“两个估计”给出了实事求是和正确的结论,长期压在教育战线和知识分子身上的两块大石头落了地。知识分子成为劳动者一员,可以轻装上阵做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了。
  第二个主要问题是高等学校招生问题。1965年,全國共有434所普通高等学校。而到了1971年,全国的普通高等学校总数减少到328所,比“文革”前的1965年减少了106所。“文革”进行了10年多,纵跨11次高等学校招生期,从1966年到1969年,四年内没有招一名学生。从1970年起,首先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少数学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后,到1976年,全国共招收工农兵学员940 714名,其中还包括65 233名学制为一年的进修班学员。而在1965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招收的本、专科生数已达164 212人。在1966年至1976年期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应为334.7万人,减去同一时间实际招收的普通班工农兵学员数,则少招收学生247.2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史》,郝维谦、龙正中、张晋峰,2011)
  8月6日,武汉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查全性发言,抨击了现行招生制度的四个严重弊病:一、埋没了人才,大批热爱科学,有培养前途的青年选不上来;二、卡了工农子弟上大学;三、坏了社会风气,助长了不正之风;四、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和教师的教与学的积极性。查全性强调,招生是保证大学质量的第一关。好像工厂的原材料,用不合格原材料就不可能生产出合格产品。二是招生制度有问题,主要矛盾还是招生制度。查全性的发言引起与会者强烈共鸣,吴文俊、王大珩、邹承鲁、汪猷等纷纷发言,赞同查全性意见,建议党中央、国务院下大决心,对现行招生制度来一个大的改革。(《邓小平决策恢复高考,改变一代知识青年命运》,龙平平、张曙,2007)   高考通常在每年的7月举行,1977年6月29日至7月15日,教育部曾在太原市召开过一次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已经决定继续推行“文革”后期制定的“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十六字招生办法,并且在座谈会开始的那一天(8月4日),教育部已经正式将招生方案呈报国务院,各地正按照会议精神,准备高等学校招生工作。
  邓小平在听了专家的发言和意见,又问了在场的教育部领导同志后,当场决断:“既然今年还有时间,那就坚决改嘛,请教育部把报送中央的招生报告追回来,并斩钉截铁地说:新的招生报告根据大家的意见重写,招生涉及下乡的几百万青年,要拿出一个办法来,今年就开始改,不要等了。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话音未落,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一个改变中国教育历史方向的重大决策就这样出台了。
  三、座谈会产生的影响
  1977年8月8日,历时五天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结束,在座谈会结束时,邓小平发表著名的“八·八“讲话, 指出:我自告奋勇管科教方面的工作,中央也同意了。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接着他讲了六点意见:一、关于17年的估计问题。二、关于调动积极性问题。三、关于体制、机构问题。四、关于教育制度和教育质量问题。五、关于后勤工作问题。六、关于学风问题。
  在中共中央和邓小平的督促之下,教育部于8月13日至9月25日再次召开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进一步落实在座谈会后的1977年高等学校的招生工作。
  1977年会在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留下两个“空前”,第一是在一年的时间里开两次招生工作会,这是一个“空前”。第二是一个招生会议竟然开了44天,这是第二个“空前”。既然是开了那么长时间的会议,一定是在会议中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看法。
  关键时刻,邓小平中流砥柱,勇敢破冰。9月19日上午,他召集方毅(时任中科院副院长)、刘西尧(时任教育部长)、雍文涛(时任教育部副部长)、李琦(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等人谈话,严肃提出:“教育部要争取主动,你们还没有取得主动,至少说明你们胆子小,怕又跟着我犯‘错误’。你们要放手去抓,大胆去抓,要独立思考。把问题弄清楚,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该自己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报告中央。教育方面的问题成堆,必须理出个头绪来。现在群众劲头起来了,教育部不要成为阻力。教育部的首要的问题是要思想一致。赞成中央方针的就干;不赞成的,就改行。”他明确指出:“招生会议要尽快结束。招生文件继续修改,尽可能简化,早点搞出来。办事要快,不要拖。教育方面的问题归根到底是要出人才、出成果。”
  邓小平“九·一九”谈话掷地有声,扭转乾坤。几天后,历时44天的招生会议结束,新的招生文件基本定稿。
  根据邓小平的指示,会议最终起草通过了《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经过10月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的专门讨论,国务院于10月12日批转了教育部《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和《关于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见》。文件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年龄可放宽到30岁)和应届毕业生,只要符合条件都可报考。具体招生办法改为: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省、市、自治区批准。
  1977年,全国共有570万名青年报考,结果高等学校招收新生27.3万人(包括1978年初增招的6.2万名新生)。1978年,全国报考青年总数又激增至615万,共有40.2万名新生进入高校(包括扩大招收的10.7萬人)。
  傅高义先生在《邓小平时代》一书中国大陆版序中写道:“要想了解今日之中国,很重要的一点是了解历史,特别是自1978年邓小平开始领导造就了当下中国的一系列进程之后的历史。我认为他对世界有着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一个当时还承受着‘大跃进’和‘文革’后果的国家的前进方向。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对世界的发展有过这样更大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的元年是以1978年12月份举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距今已经42年的历史,中国的变化用“天翻地覆”来形容是绝对不为过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1977年8月那次“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改变了中国教育历史的走向,恢复了高考,不拘一格的选拔人才,为改革开放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础。
  假如没有1977年8月那次座谈会,假如1977年没有恢复高考或者推迟,假如没有1977年27.3万新生、1978年40.2万新生进入高校,中国的改革开放会是怎样?假如没有拨乱反正,重新尊重知识、尊师重教、尊重人才,中国的改革开放又会怎样?
  (来源:人民网 作者张宇伟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其他文献
每当夜色入定,我似乎又看到在黑马村核桃树下那个熟悉的农家小院,放羊回来的老茶就坐在台坎上,抱起孙女翻开图画书给她讲故事,天真淘气的小女孩却有些急不可耐,把书一把抢过来胡翻乱指一通,就把认字不多的老茶气得吹眉瞪眼,佯装生气地把小女孩子放到一边不理不睬……  黑马是漾濞江沿岸一个依山傍水的彝族小山村,也是我们单位的挂钩联系村。交通不便,气候恶劣,从村委会出发,到达我的挂钩户老茶家还得再翻越一座山。记得
期刊
“十三五”以来,玉溪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省教育厅的科学指导下,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升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千方百计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市教育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特色活力不断凸显。  教育改革发展呈现出“三个前所未有”  一是各级领导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省委书记阮成发和省长王予波、省教育厅厅长周荣对玉溪科教
期刊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如同一首田园牧歌,既有吸引人的风物之纯朴、人情之善美,也有忧伤的爱情悲剧。如诗如画的湘西世界中有一种淡淡的悲伤,给这首田园牧歌谱上了朦胧凄美的曲调。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想结合自己的工作,试着探寻这份纯美与伤感背后的教育启示。  一、试论《边城》中的“学生形象”  根据现今的《义务教育法》,我把作品《边城》里适龄少年暂定为翠翠、天保和傩送。这三个孩子在应当接受教育的最好时机错过了学
期刊
1月20日,教育部办公厅作出《关于印发〈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5号)。《通知》指出,近年来,各地深入开展中小学生欺凌行为治理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有的地方学生欺凌事件仍时有发生,严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影响非常恶劣。为持续深入做好中小学生欺凌防治工作,着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教育部制定了该《工作方案》,启动开展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
期刊
20年来,在实践领域,有哪些深刻影响一线教师、引领教学改进的概念?  有人说,当下的教育人要穿越“概念丛林”,找到教育最本质的部分。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人在实践领域可以不需要概念。有时候,一个精准的概念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搭建理解教育的框架,帮我们洞见一个新的世界,助我们抵达要去的地方。  20年来,课改概念流变的背后是课改进程的不断深化。今天,在教育环境愈加复杂、课改进入深水区的时候,我们更加需要
期刊
课堂其实由四个要素构成:教学内容、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其中教学环境又包括教室与教学设备等小环境和社会与时代等大环境。对于教师而言,教材、生源、环境等都是客观条件,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改变的其实是自己对教材、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等要素之间组合关系的思考。这些关系综合体现为教学效果、学习效果或师生的课堂表现等。  那么,优质高效课堂应该有哪些表现呢?笔者认为,应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质。  促思考
期刊
一毕业进入学校,我就接到了一份重要的工作:担任五年级(3)班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说实在的,这对于刚毕业的我来说真的是有点压力山大,当时的我满脑子都是问号:我能行吗?我可以吗?我会不会辜负学校对我的期望呢?抱着这些疑虑,我开始了工作。这不,转眼间,已经过去了一年,这一年里我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也成长了不少,孩子们也逐渐跟我熟络了起来,本以为一切会更加美好的时候,却也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班里的
期刊
最近几年,对于体育课的重视有增无减,在一些省份,体育课已经被提到与所谓“主科”同等重要的位置。但是如何应对校园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事故,是每个校长、班主任老师、学科老师需要面对的日常课题。从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民法典》对校园运动伤害的责任认定有了新的规定,为从根本上治理“校鬧”、给学校松绑提供了法律依据。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
期刊
如今,技术技能人才不仅在就业市场上备受追捧,也获得社会的尊崇,大国工匠的故事和精神广为流传,就是最生动的证明。这也促使全社会重新审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未来,开始重视职业教育的价值。2020年,職业教育进入提质培优的新阶段,作别了长期以来那个默默无闻的配角位置,如同镁光灯对舞台上光彩夺目的主角的追逐一般,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同时,职业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疫情影响下的就业
期刊
“考试是一场博弈”;“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只有冲过去的才是赢家”;“一分干掉一操场”“错一道选择题就差一个阶层”……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顺口溜被一届届学生、老师演绎、补充,成了师生们挂在口头压在心里的学习箴言。而学习也越来越成为一场不容错、不容失的竞技,以考试分数为指标,分分必争,你死我活,成就自己,还要打败别人,搏杀惨烈,方能“争”得一片天。  在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均衡的情况下,“竞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