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跨学科聚合教学是由不同学科的老师从不同学科出发,以某一主题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跨学科聚合教学是继STEM教育以后出现的新教学模式。跨学科聚合教学不但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川童谣是四川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发展学生综合能力,是时代所趋,亦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以四川童谣为文化场域,以音乐教学和语文教学为辐射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任务,以学科聚合教学为途径,在文化传承中实现文化创新,在文化创新中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发展学生综合能力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四川童谣 跨学科 聚合教学 音乐 语文 德育
中国的音乐作品是中国语言文化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国的地方音乐和民族音乐必须以中国的方言和民族文化为依托。音乐的表达力依赖于音乐的语境,中国的音乐作品依赖于中国的文化语境。四川童谣在四川民间长久流传,将四川方言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和谐押韵的四川童谣本身韵律优美,朗朗上口的四川童谣和语文学科中的诗歌一样具有音律美和韵律美。
四川童谣是四川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倡导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相关文件,习总书记在讲话中也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文化精髓要进校园、进教材、进头脑”。四川童谣忠实地记录着四川人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历史变迁,是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心灵记录,也是地方文化特质的重要体现,它伴随着我们先辈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承载着鲜活的历史印记。四川童谣是四川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如何在校园和课堂中通过四川童谣传承四川地方文化是每一个四川教育工作者都该面对的问题。
通过将四川童谣放在学校里进行传承和创新,进而使得外地友人和外国友人了解四川乃至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是每一个四川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夙愿。然而传统的单学科教学方式使得教学过程变得枯燥乏味,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也无法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更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将四川童谣的教授融入音乐教学和语文教学,形似STEAM教育注重孩子的多元发展,形成多方面、多核心、多辐射的多元立体育人阶段课程,为孩子种植四川本土文化思想与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进一步辐射了四川特色文化、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以文化资源的拓展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实行未来智慧教育的有利契机。
优秀的童谣对于儿童知识的扩展、能力的培养、情感的熏陶、美感的启迪、文化的传承,都有着显著的作用。教授以及學习四川童谣,拥有能“尚美”“思源”“增智”“塑格”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四川童谣所带来的愉悦感与文化感的具体认知,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德智体美劳”教育“五育并举”育人思想的新注解。我们思考,如果单学科授课,例如音乐学科和语文学科分开教学,实现多元育人的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而聚合性教学是目前教育课堂改革的一个方向,若以教授四川童谣为切入点,将语文学科教学与四川童谣传唱中引入聚合教学理念,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综合阐述或综合实践活动,能否会更有利于学生习得目标童谣,亦使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学习目标童谣,以更有趣的方法,更多元的视角,更深刻的文化熏陶,助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建设更美好的未来教育背景。
一、跨学科聚合教学的有利条件
(一)教学过程中的“输入”和“输出”
1.语文教学中的“听”和“说”
语文是以语言学习为主的学科,语文教学始终围绕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来展开,听和说是读和写的前提条件。“听”是将外界信息录入脑海的信息输入过程,学生可以根据输入信息修正和强化脑海中的已有信息,也可以根据输入信息进行联想和想象。“说”是将脑海中的信息输出的过程,学生通过信息输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达到和外界交流的目的。
2.音乐教学中的“听”和“唱”
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中总会涉及乐理知识的教学,乐理知识的学习过程十分枯燥乏味,为了让小学生将抽象的乐理知识内化于心培养学生的乐感,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听觉掌握欣赏音乐的方法,并将乐理知识和欣赏音乐相结合培养乐感。歌唱教学是小学课堂教学中最受欢迎的教学方法之一,小学生通过歌唱的方式将内化于心的乐理知识和乐感外化于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唱的效果结合乐理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音乐教学。
(二)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学科教育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锻造其品性,使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还应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道德品质,通过语文教学立德树人。
2.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早在战国末期荀子就提出“乐教”的道德教育思想,音乐教育自古以来就承担着道德教育的重要责任,“乐教”思想依然适用于今天的道德教育。音乐教育除了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保持身心愉悦外,最重要的作用之一还在于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和人文素养。
单学科教学与结合跨学科聚合教学的童谣教育相辅相成。内容上童谣本身是具有语言特征的放映语言,音乐的双重语境就是当地的文化语言,融合语文课本身具有的地域性问题,对学生进行文化传播和传承的教育。教育一脉相通,单学科的技能也能很好地促进听说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二者相得益彰的原因有:
音乐和语文都是有地域性的,一个地域有其各具特色的音乐形式类型以及独特的语言系统。二者相结合,特色与独特相结合,能碰撞出更为稀异的教学效果。
音乐和语文的特点都是要求能听会说的。以感官来引起学习地思考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为专注地进行学习行为,更能实现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达成教育目的。更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未来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门课程作为聚合性教学,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能提高教师对于跨学科聚合教学探究的思考力,提高教师创新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增强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音乐教育与语文教育都是以学生学习语言为主的学科,两个课程的特点在低段都是以听说为主,以四川童谣为载体,使得这两个学科融合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的学科融合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这方面的知识,使得教学效果和效率更高。
聚合性教学注重学科内容维度的聚合、组织形式维度的聚合、资源中心来源维度的聚合等三方面的维度聚合。聚合形式为学科内聚合、跨学科聚合、超学科聚合。这一切形式多样、内容多种的聚合教学方式对提高孩子学习积极性、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教师的自我素质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而开展此类与STEAM教育相似的聚合性教育,有利于加深学生和教师对STEAM教育以及聚合性教学的感知效果。有助于实施开展未来智慧教育的方针,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升学生的全面综合素养。
童谣是在儿童中口耳相传的歌谣,是一种历史悠久、代代相传、风趣诙谐、朗朗上口的民间口头文化遗产。四川童谣是流传于四川地区,用四川方言传唱的儿童歌谣。童谣从来是人民心声的自然流露,它也是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时代生活和风土人情的一面镜子。四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间童谣也种类繁多,内容大多反映地方民俗风情、展现地方历史文化,体现四川人民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精神特质和价值取向,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四川童谣是一种文化、一种教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为打破各学科间的壁垒,建立起融会贯通的桥梁,降低学生对课程知识理解的难度,增加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记忆点,激发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我们以小学低段为课题实践和研究对象,基于国家课程,把“童谣”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试图进一步创新童谣的聚合式教学实践。实践表明,优秀的童谣对于儿童知识的扩展、能力的培养、情感的熏陶、美感的启迪、文化的传承都有着明显的作用。
二、跨学科聚合教学的内涵(以四川童谣为材料的聚合教学的内涵)
以四川童谣为蓝本,以创新性传承四川文化为目的,开展四川童谣的传播活动,传播活动的开展需将音乐、语文和德育进行跨学科聚合教学研究,四川童谣也通过聚合性教学手段在课堂中来传承。童谣融合课程就是将童谣与语文、美术、自然科学、综合学科相融合,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达到追求完美高尚的人生境界、增强学生智慧、塑造学生人格的目的。
跨学科聚合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内涵是各学科教师从本学科视角出发,以同一主题进行合作教学的新教学模式。这种新教学模式的到来将打破各学科教师单打独斗孤立无援的局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聚合教学有利于打破学科之间相对割裂的状态,每一门学科中至少包含了其他两门学科或多门学科的思维和方法。
本文所指的聚合教学是以四川童谣为文化底色,将音乐、语文和德育进行融合,以四川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主题而进行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三、跨学科聚合教学的可行性阐述
从表达形式上来说,四川童谣和小学音乐学科息息相关;从文字表达方面来说,四川童谣和小学语文学科特别是小学低段语文学科有交集,从内容的选择上来说,四川童谣和小学德育紧密相连。
(一)以四川童谣为文化场域
跨学科教学的核心是要确立同一主题,本研究的主题是通过四川童谣实现四川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四川童谣是四川传统文化的缩影,是四川人在历代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和生产、生活有关的童谣。四川童谣涉及范围非常广泛,主要涉及识字、数字、动物、植物、劳作、家庭教育、社会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四川童谣当中包含了音乐元素、语文元素和德育元素,因此,以四川童谣为文化基因通过音乐课堂、语文课堂将四川文化、音乐、语文和德育进行跨学科聚合教学具有客观可行性。
(二)以音乐教学为辐射中心
音乐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与四川童谣有异曲同工之妙,以四川童谣为文化底色通过音乐教学进行文化辐射不存在逻辑方面的问题,但是音乐课堂只有四川童谣元素的参与略微显得单调乏味,音乐的发音和语文方面的朗读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训练讲究对发声部位和送气部位掌握恰到好处,语文朗读也有着类似的要求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内容选择和德育存在天然联系。因此,以音乐教学为辐射中心进行音乐、语文和德育的多学科聚合教学从理论上说是可行的。
(三)以语文教学为辐射中心
语文诗歌中的韵律节奏和四川童谣中的韵律节奏有许多相同之处,在语文学科中融入四川童谣元素有其可取之处,语文中的诗歌在古代都是文人墨客们平时以歌的形式进行歌唱,从这一方面来说语文与音乐存在天然联系,语文学科不仅承担着传播知识的责任,还承担着价值观方面的引导责任,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有道德教育的元素。因此,以语文教学为辐射中心进行音乐、语文和道德教育的跨学科聚合教学具有可行性。
(四)渗透式道德教育
四川童谣涉及范围较广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道德教育,语文学科和音乐学科在内容选择方面必须承担起道德教育中价值观的引导责任。四川童谣在很大程度上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了四川人心中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以四川童谣为文化场域,以音乐教学和语文教学为辐射中心对道德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
四、跨学科聚合教学的实施途径
理念需要实践的支持,实践才能让理念落地,因此如何开展跨学科聚合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四川童谣教育与音乐教学、语文教学相结合,借力打出一套观念新颖、使用高效的组合拳。
(一)以音乐教学为主阵地的跨学科聚合教学
童谣(特别是儿歌)的语言精炼、节奏明快、音韵流畅使得童谣与音乐的结合有着天然的纽带。在实际的操作中,我們一方面在音乐课中让学生欣赏中外民间儿歌童谣,了解童谣吟唱方法,以此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和领悟童谣文辞和意境的美感;另一方面我们还尝试让学生给童谣谱上曲子,或把童谣串入已学的歌谱中,虽然许多时候学生注上的是简单的几个音符,就咿咿呀呀地哼个没完,但这是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是属于他们的原创。因此,童谣与音乐的结合,使童谣真正成为了儿童歌谣。
(二)以语文教学为主阵地的跨学科聚合教学
童谣在语文课扎根、发芽、开花、结果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因为语文课中本身就有童谣的课文内容(特别是低段语文教材),另外语文的语言文字是童谣语言的基础,语文教师教语文的同时教童谣,又具有得天独厚的身份优势。语文课可以开展欣赏童谣,诵读童谣,根据课文改编或续编童谣等多种形式。
如一年级上册教材中有童谣《四季》一课,学习中,老师可以顺势引导孩子说说四季的童谣句,组合而成就是他们自己的童谣。“小草青青,它对小鸟说:我是春天。荷花红红,它对池塘说:我是夏天。桔子黄黄,它对秋风说:我是秋天。白雪皑皑,它对大地说:我是冬天。”
同时,童谣的编创需要有一定的词汇基础,在反复酝酿、修改、调整字词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感、概括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化修养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跨学科的聚合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科跨度实现对学生全面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四川童谣为切入点探讨聚合教学的方案,融入音乐和语文教育,在发展学生的德育思维的同时让学生体味和弘扬四川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搭建未来智慧教育领域增添有力的砝码。
关键词:四川童谣 跨学科 聚合教学 音乐 语文 德育
中国的音乐作品是中国语言文化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国的地方音乐和民族音乐必须以中国的方言和民族文化为依托。音乐的表达力依赖于音乐的语境,中国的音乐作品依赖于中国的文化语境。四川童谣在四川民间长久流传,将四川方言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和谐押韵的四川童谣本身韵律优美,朗朗上口的四川童谣和语文学科中的诗歌一样具有音律美和韵律美。
四川童谣是四川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倡导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相关文件,习总书记在讲话中也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文化精髓要进校园、进教材、进头脑”。四川童谣忠实地记录着四川人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历史变迁,是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心灵记录,也是地方文化特质的重要体现,它伴随着我们先辈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承载着鲜活的历史印记。四川童谣是四川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如何在校园和课堂中通过四川童谣传承四川地方文化是每一个四川教育工作者都该面对的问题。
通过将四川童谣放在学校里进行传承和创新,进而使得外地友人和外国友人了解四川乃至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是每一个四川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夙愿。然而传统的单学科教学方式使得教学过程变得枯燥乏味,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也无法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更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将四川童谣的教授融入音乐教学和语文教学,形似STEAM教育注重孩子的多元发展,形成多方面、多核心、多辐射的多元立体育人阶段课程,为孩子种植四川本土文化思想与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进一步辐射了四川特色文化、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以文化资源的拓展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实行未来智慧教育的有利契机。
优秀的童谣对于儿童知识的扩展、能力的培养、情感的熏陶、美感的启迪、文化的传承,都有着显著的作用。教授以及學习四川童谣,拥有能“尚美”“思源”“增智”“塑格”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四川童谣所带来的愉悦感与文化感的具体认知,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德智体美劳”教育“五育并举”育人思想的新注解。我们思考,如果单学科授课,例如音乐学科和语文学科分开教学,实现多元育人的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而聚合性教学是目前教育课堂改革的一个方向,若以教授四川童谣为切入点,将语文学科教学与四川童谣传唱中引入聚合教学理念,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综合阐述或综合实践活动,能否会更有利于学生习得目标童谣,亦使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学习目标童谣,以更有趣的方法,更多元的视角,更深刻的文化熏陶,助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建设更美好的未来教育背景。
一、跨学科聚合教学的有利条件
(一)教学过程中的“输入”和“输出”
1.语文教学中的“听”和“说”
语文是以语言学习为主的学科,语文教学始终围绕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来展开,听和说是读和写的前提条件。“听”是将外界信息录入脑海的信息输入过程,学生可以根据输入信息修正和强化脑海中的已有信息,也可以根据输入信息进行联想和想象。“说”是将脑海中的信息输出的过程,学生通过信息输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达到和外界交流的目的。
2.音乐教学中的“听”和“唱”
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中总会涉及乐理知识的教学,乐理知识的学习过程十分枯燥乏味,为了让小学生将抽象的乐理知识内化于心培养学生的乐感,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听觉掌握欣赏音乐的方法,并将乐理知识和欣赏音乐相结合培养乐感。歌唱教学是小学课堂教学中最受欢迎的教学方法之一,小学生通过歌唱的方式将内化于心的乐理知识和乐感外化于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唱的效果结合乐理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音乐教学。
(二)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学科教育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锻造其品性,使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还应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道德品质,通过语文教学立德树人。
2.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早在战国末期荀子就提出“乐教”的道德教育思想,音乐教育自古以来就承担着道德教育的重要责任,“乐教”思想依然适用于今天的道德教育。音乐教育除了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保持身心愉悦外,最重要的作用之一还在于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和人文素养。
单学科教学与结合跨学科聚合教学的童谣教育相辅相成。内容上童谣本身是具有语言特征的放映语言,音乐的双重语境就是当地的文化语言,融合语文课本身具有的地域性问题,对学生进行文化传播和传承的教育。教育一脉相通,单学科的技能也能很好地促进听说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二者相得益彰的原因有:
音乐和语文都是有地域性的,一个地域有其各具特色的音乐形式类型以及独特的语言系统。二者相结合,特色与独特相结合,能碰撞出更为稀异的教学效果。
音乐和语文的特点都是要求能听会说的。以感官来引起学习地思考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为专注地进行学习行为,更能实现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达成教育目的。更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未来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门课程作为聚合性教学,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能提高教师对于跨学科聚合教学探究的思考力,提高教师创新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增强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音乐教育与语文教育都是以学生学习语言为主的学科,两个课程的特点在低段都是以听说为主,以四川童谣为载体,使得这两个学科融合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的学科融合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这方面的知识,使得教学效果和效率更高。
聚合性教学注重学科内容维度的聚合、组织形式维度的聚合、资源中心来源维度的聚合等三方面的维度聚合。聚合形式为学科内聚合、跨学科聚合、超学科聚合。这一切形式多样、内容多种的聚合教学方式对提高孩子学习积极性、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教师的自我素质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而开展此类与STEAM教育相似的聚合性教育,有利于加深学生和教师对STEAM教育以及聚合性教学的感知效果。有助于实施开展未来智慧教育的方针,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升学生的全面综合素养。
童谣是在儿童中口耳相传的歌谣,是一种历史悠久、代代相传、风趣诙谐、朗朗上口的民间口头文化遗产。四川童谣是流传于四川地区,用四川方言传唱的儿童歌谣。童谣从来是人民心声的自然流露,它也是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时代生活和风土人情的一面镜子。四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间童谣也种类繁多,内容大多反映地方民俗风情、展现地方历史文化,体现四川人民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精神特质和价值取向,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四川童谣是一种文化、一种教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为打破各学科间的壁垒,建立起融会贯通的桥梁,降低学生对课程知识理解的难度,增加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记忆点,激发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我们以小学低段为课题实践和研究对象,基于国家课程,把“童谣”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试图进一步创新童谣的聚合式教学实践。实践表明,优秀的童谣对于儿童知识的扩展、能力的培养、情感的熏陶、美感的启迪、文化的传承都有着明显的作用。
二、跨学科聚合教学的内涵(以四川童谣为材料的聚合教学的内涵)
以四川童谣为蓝本,以创新性传承四川文化为目的,开展四川童谣的传播活动,传播活动的开展需将音乐、语文和德育进行跨学科聚合教学研究,四川童谣也通过聚合性教学手段在课堂中来传承。童谣融合课程就是将童谣与语文、美术、自然科学、综合学科相融合,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达到追求完美高尚的人生境界、增强学生智慧、塑造学生人格的目的。
跨学科聚合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内涵是各学科教师从本学科视角出发,以同一主题进行合作教学的新教学模式。这种新教学模式的到来将打破各学科教师单打独斗孤立无援的局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聚合教学有利于打破学科之间相对割裂的状态,每一门学科中至少包含了其他两门学科或多门学科的思维和方法。
本文所指的聚合教学是以四川童谣为文化底色,将音乐、语文和德育进行融合,以四川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主题而进行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三、跨学科聚合教学的可行性阐述
从表达形式上来说,四川童谣和小学音乐学科息息相关;从文字表达方面来说,四川童谣和小学语文学科特别是小学低段语文学科有交集,从内容的选择上来说,四川童谣和小学德育紧密相连。
(一)以四川童谣为文化场域
跨学科教学的核心是要确立同一主题,本研究的主题是通过四川童谣实现四川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四川童谣是四川传统文化的缩影,是四川人在历代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和生产、生活有关的童谣。四川童谣涉及范围非常广泛,主要涉及识字、数字、动物、植物、劳作、家庭教育、社会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四川童谣当中包含了音乐元素、语文元素和德育元素,因此,以四川童谣为文化基因通过音乐课堂、语文课堂将四川文化、音乐、语文和德育进行跨学科聚合教学具有客观可行性。
(二)以音乐教学为辐射中心
音乐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与四川童谣有异曲同工之妙,以四川童谣为文化底色通过音乐教学进行文化辐射不存在逻辑方面的问题,但是音乐课堂只有四川童谣元素的参与略微显得单调乏味,音乐的发音和语文方面的朗读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训练讲究对发声部位和送气部位掌握恰到好处,语文朗读也有着类似的要求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内容选择和德育存在天然联系。因此,以音乐教学为辐射中心进行音乐、语文和德育的多学科聚合教学从理论上说是可行的。
(三)以语文教学为辐射中心
语文诗歌中的韵律节奏和四川童谣中的韵律节奏有许多相同之处,在语文学科中融入四川童谣元素有其可取之处,语文中的诗歌在古代都是文人墨客们平时以歌的形式进行歌唱,从这一方面来说语文与音乐存在天然联系,语文学科不仅承担着传播知识的责任,还承担着价值观方面的引导责任,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有道德教育的元素。因此,以语文教学为辐射中心进行音乐、语文和道德教育的跨学科聚合教学具有可行性。
(四)渗透式道德教育
四川童谣涉及范围较广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道德教育,语文学科和音乐学科在内容选择方面必须承担起道德教育中价值观的引导责任。四川童谣在很大程度上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了四川人心中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以四川童谣为文化场域,以音乐教学和语文教学为辐射中心对道德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
四、跨学科聚合教学的实施途径
理念需要实践的支持,实践才能让理念落地,因此如何开展跨学科聚合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四川童谣教育与音乐教学、语文教学相结合,借力打出一套观念新颖、使用高效的组合拳。
(一)以音乐教学为主阵地的跨学科聚合教学
童谣(特别是儿歌)的语言精炼、节奏明快、音韵流畅使得童谣与音乐的结合有着天然的纽带。在实际的操作中,我們一方面在音乐课中让学生欣赏中外民间儿歌童谣,了解童谣吟唱方法,以此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和领悟童谣文辞和意境的美感;另一方面我们还尝试让学生给童谣谱上曲子,或把童谣串入已学的歌谱中,虽然许多时候学生注上的是简单的几个音符,就咿咿呀呀地哼个没完,但这是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是属于他们的原创。因此,童谣与音乐的结合,使童谣真正成为了儿童歌谣。
(二)以语文教学为主阵地的跨学科聚合教学
童谣在语文课扎根、发芽、开花、结果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因为语文课中本身就有童谣的课文内容(特别是低段语文教材),另外语文的语言文字是童谣语言的基础,语文教师教语文的同时教童谣,又具有得天独厚的身份优势。语文课可以开展欣赏童谣,诵读童谣,根据课文改编或续编童谣等多种形式。
如一年级上册教材中有童谣《四季》一课,学习中,老师可以顺势引导孩子说说四季的童谣句,组合而成就是他们自己的童谣。“小草青青,它对小鸟说:我是春天。荷花红红,它对池塘说:我是夏天。桔子黄黄,它对秋风说:我是秋天。白雪皑皑,它对大地说:我是冬天。”
同时,童谣的编创需要有一定的词汇基础,在反复酝酿、修改、调整字词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感、概括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化修养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跨学科的聚合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科跨度实现对学生全面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四川童谣为切入点探讨聚合教学的方案,融入音乐和语文教育,在发展学生的德育思维的同时让学生体味和弘扬四川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搭建未来智慧教育领域增添有力的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