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地理实践力的高中生野外科学观察能力培养

来源 :地理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8454517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学是一门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其中科学观察是最基本、最常用的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能动地发现地理世界、解决地理问题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科学观察的分类、要素及过程进行梳理,同时对指向地理实践力的高中生野外科学观察能力的评价依据和水平分层进行比较与分析,结合科学观察活动的开展过程提出科学观察能力培养的策略.
其他文献
一、教学问题  1.板块地位:边缘化  新课程改革以后,教材单元板块多样,内容丰富,其目的是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提供更为开阔的平台。但是,长期以来,这些单元阅读主板块以外的次板块,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什么,怎么教,缺少理论层面的系统研究和实践层面的操作与展示。毫不夸张地说,更多时候,这些次板块仅剩下应时应景的“标志”意义,成了装饰与点缀。作为次板块中的“名著推荐与阅读”,虽然在考试的导向下
期刊
初中作文教学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几乎可以用一个词概括:交差。写前指导空泛,学生根据要求应付完篇,写后老师给分数,评讲类似于“评奖”,读佳作,找问题,千篇一律。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其中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过程。缺少体验的过程,阅读和生活中的素材就难以无痕地融合到文字之中。  “课标”提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里已经明确表达了
期刊
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主要板块,是学生地理理论和地理事实结合的阵地,对学生地理方法、地理视角和地理思维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全面、透彻和深入地讲好高中区域地理是每一位高中地理教师需要研究的.本文从区域认知的视角出发,分析区域地理教学的研究价值和路径,将高中区域地理教学模式归纳为:①空间尺度划分,界定理论适用范围;②时间向度划分,力求历史与逻辑的同一;③概念梳理,为地理学思想引入提供前提保证;④地理学思想的引入,既是地理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能力的最高体现.通过以上四个模块,力求全面而深入的讲好区域
大概念统摄下的单元教学是核心素养所提及的培养目标切实落地的重要路径.本文以区域协同发展为核心概念,整合重构了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的“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和“产业转移”内容,设计了指向区域发展的大概念单元教学,并梳理出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基本环节:确定单元主题—构建单元大概念—构建单元知识结构—设计单元教学目标体系—确定单元教学问题体系—创设情境整合教学素材—设计单元探究任务—设计教学评价目标.实践证明,大概念统摄下的单元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理解并认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对高中地理课程实施与教学方式变革提出要求,尤其重视“项目式问题教学”.针对近年各级各类公开课“问题情境感染力不强、单个问题综合思维欠缺、问题链条层次关联弱”等常见问题,本文以“大都市辐射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为例,展开课堂教学设计,以挑战性项目问题为开端,以贯深性问题链为线索,围绕项目问题的解决,完成对课标要求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