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推荐与阅读”教学问题与应对方法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rink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问题
  1.板块地位:边缘化
  新课程改革以后,教材单元板块多样,内容丰富,其目的是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提供更为开阔的平台。但是,长期以来,这些单元阅读主板块以外的次板块,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什么,怎么教,缺少理论层面的系统研究和实践层面的操作与展示。毫不夸张地说,更多时候,这些次板块仅剩下应时应景的“标志”意义,成了装饰与点缀。作为次板块中的“名著推荐与阅读”,虽然在考试的导向下,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但实际教学中处于盲目、随意的状态,缺少最基本的内容规定与方法建模,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边缘化。
  2.阅读推进:无序化
  既然是名著推荐与阅读,本应推荐在前,阅读在后,而且这种推荐以后的阅读跟进,必须带有很强的即时性。然而,繁重的课业负担几乎挤占了学生所有的课内与课外时间,加上行政主管部门对名著阅读缺乏应有的重视,未能从制度保障、师资配备、考核评估等方面制订细致的方案、计划,致使名著推荐与阅读教学一直处于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的无序状态。具体表现为:(1)阅读滞后。教师往往在学期中途推荐名著,然后要求学生在寒假或暑假中阅读名著,这种推荐与阅读两者之间在时间上的严重脱节,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被点燃的阅读兴趣逐渐冷却,错过了阅读的最佳时间,“名著推荐与阅读”课也就失去了指导意义。(2)推荐与阅读行为的倒置。也就是教师布置学生在假期中阅读下学期要推荐的名著。这种阅读在前、推荐在后的荒唐行为,使得“名著推荐与阅读”教学板块的设置成了可有可无的一纸空文。
  3.课堂教学:刻板化
  “名著推荐与阅读”最让老师纠结的其实是课堂上教什么和怎么教。由于是新板块,缺少可资借鉴的“前人的经验”,老师对于教什么和怎么教无所适从,于是只能从走惯了的路子下脚,“名著推荐与阅读”教学最终陷入刻板化的境地。具体表现为:(1)栏目泛览。对板块中的几个栏目,教师带领学生从前到后按部就班地泛泛阅览,教材怎么要求就怎么做,即便对从名著中选取的精彩语段,也仅仅满足于对语段后面问题的简单回答。(2)要点识记。一是在教者的主导下,摘录精彩片段中的所谓要点,当堂背诵;二是将要点印制成讲义,让学生巩固消化。所有这些做法的目的只有一个 —— 应付考试。
  “名著推荐与阅读”板块设置的初衷,是想借助这一板块的教学,激发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提供阅读帮助,其目的是让学生自觉地走近名著,用心地阅读名著,从而在经典的浸润中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基于这种现状与初衷,笔者以为可以从几方面进行改进。
  二、应对策略
  1.率先垂范,积极引领阅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就是,要让别人喜欢,自己必须热爱。同理,要让学生去读名著,教师自己必须是这本名著虔诚的、忠实的读者。
  而事实的情况是,老师现在不但不读名著,连教材以外的文章也懒得读。著名特级教师唐江澎先生说过,读书与研究是教师的专业生存方式。知识分子是社会角色、专业身份,自古以来人们就将老师称为读书人,读书人自己不读书却去教人读书,这是荒唐的。要让学生自觉地读书,最好的方式,是和他们一起阅读。只有老师首先成为名著的阅读者,才有足够的资本解决学生阅读中的困惑,并借助自身的阅读经验将学生的阅读理解引向纵深。
  2.创生课程,科学安排教学
  教师不但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创生者。什么是创生?就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重构”,包括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等等。
  “名著推荐阅读”是新课程改革后教材的全新板块,教材中的位置在学期中。作为一线教师,可以对该板块的教学时间做出合理的规划和调整。比如,如果让学生在学期中阅读,则板块教学可安排在学期之初;如果让学生假期阅读,则可以安排在学期之末。
  同时,对这一板块的教学功能要有清晰的定位。如果着力推荐,就应该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上做足文章,可以通过介绍作家的创作背景、经历和动机,引入作家、评论家对名著的评价,播放根据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等手段,充分预热,激发学生的阅读冲动。如果着眼阅读,则通过读书笔记交流、专题研讨、知识竞猜、改编剧目展演等活动,检查名著阅读效果。这样,教师要将推荐与阅读的课时错开,推荐活动安排在学期之初,阅读活动安排在学期之末;或者将推荐活动安排在学期之末,阅读活动安排在下学期之初。如此才能相互协调,使推荐与阅读活动发挥应有的效用。
  3.完善机制,落实名著阅读
  当前初中名著阅读仍悬在半空之中,离全员阅读、深入阅读还有很远的距离。针对这些问题,学校、教师、家庭三方要互相配合,形成强有力的启动机制、督促机制、检查机制和评价机制,只有多方合力,整体联动,才能将名著阅读落到实处。语文教师需要完善班级图书角,建立班级借书、传书制度,定期举办读书沙龙研讨,推动“图书漂流”活动,让读书的情怀落地,努力让名著推荐阅读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通市海安县城南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要求“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渔家傲》是北宋词人范仲淹“吹响边塞号角的飓风力作”,文质兼美,情韵丰富,感人肺腑,引发共鸣,耐人寻味。它就像发了酵的陈年老坛,时间愈久愈发的醇香浓烈,让你穿越到荒寒孤寂的西北边塞,去细细品尝那苦闷难耐的军旅生活。黄厚江老师把古诗词教学概括为三个层面:一是由诗到画,二是由内到
期刊
地理野外研学促使学生走进野外地理环境,在真实情境中拓展视野,感受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发现地理事象,提出并尝试解决问题,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培养方式.本文基于多年野外地理研学实践的经验总结,构建了“四美四核多维”的地理野外研学课程,探索开展地理野外研学的实施路径和评价体系.
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并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问题之一.作为教育的基础工具,教材对于气候科学知识内容的呈现形式、用词选择以及完整程度都会对学生的认知形成以及气候行动指导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结合国际气候变化教育的教材分析研究,从评价气候变化科学知识覆盖程度、结构组成角度出发,对四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内容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研究发现,所有教材对气候变化科学的知识点都有所涉及,但是仍然存在部分知识点覆盖不完整的问题.此外,各版教材的气候变化知识点整体表述篇幅少,且知识点具体构成情况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为高中地理新
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关乎人类整体的生存和发展.地理学中人地关系的地域性、发展演变性和不对等性这三个特性,可以成为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重要学理依据,有助于把握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教学根本指向:要注重以具体区域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并观照到不同尺度和不同类型的区域;要重视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人地关系向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变化、从人地问题的本质与危害入手体会人地协调的含义和意义、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在实现人地协调中的作用;要将“对自然心怀敬畏”置于人地协调观培养中最基础的位置,引导学生尊敬自然,对自然有所畏惧,掌握一定的有关自
为落实“价值引领、素养为本、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新高考评价理念,高三地理复习要打破传统的以教材内容逻辑为主线或以知识点为本的惯性复习模式,重新建构以区域认知素养为统领的整合式复习范式.本文以区域认知素养为统领重构复习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调整和优化复习策略,构建以价值引领的六步法教学设计与实施路径.
试题讲评是地理教学和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笔者以江苏省2021年1月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地理卷第23题为例,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将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试题讲评中,对“建构·解构·重构”的试题讲评模式进行实践探究,旨在发挥试题讲评对教学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