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问题
1.板块地位:边缘化
新课程改革以后,教材单元板块多样,内容丰富,其目的是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提供更为开阔的平台。但是,长期以来,这些单元阅读主板块以外的次板块,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什么,怎么教,缺少理论层面的系统研究和实践层面的操作与展示。毫不夸张地说,更多时候,这些次板块仅剩下应时应景的“标志”意义,成了装饰与点缀。作为次板块中的“名著推荐与阅读”,虽然在考试的导向下,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但实际教学中处于盲目、随意的状态,缺少最基本的内容规定与方法建模,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边缘化。
2.阅读推进:无序化
既然是名著推荐与阅读,本应推荐在前,阅读在后,而且这种推荐以后的阅读跟进,必须带有很强的即时性。然而,繁重的课业负担几乎挤占了学生所有的课内与课外时间,加上行政主管部门对名著阅读缺乏应有的重视,未能从制度保障、师资配备、考核评估等方面制订细致的方案、计划,致使名著推荐与阅读教学一直处于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的无序状态。具体表现为:(1)阅读滞后。教师往往在学期中途推荐名著,然后要求学生在寒假或暑假中阅读名著,这种推荐与阅读两者之间在时间上的严重脱节,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被点燃的阅读兴趣逐渐冷却,错过了阅读的最佳时间,“名著推荐与阅读”课也就失去了指导意义。(2)推荐与阅读行为的倒置。也就是教师布置学生在假期中阅读下学期要推荐的名著。这种阅读在前、推荐在后的荒唐行为,使得“名著推荐与阅读”教学板块的设置成了可有可无的一纸空文。
3.课堂教学:刻板化
“名著推荐与阅读”最让老师纠结的其实是课堂上教什么和怎么教。由于是新板块,缺少可资借鉴的“前人的经验”,老师对于教什么和怎么教无所适从,于是只能从走惯了的路子下脚,“名著推荐与阅读”教学最终陷入刻板化的境地。具体表现为:(1)栏目泛览。对板块中的几个栏目,教师带领学生从前到后按部就班地泛泛阅览,教材怎么要求就怎么做,即便对从名著中选取的精彩语段,也仅仅满足于对语段后面问题的简单回答。(2)要点识记。一是在教者的主导下,摘录精彩片段中的所谓要点,当堂背诵;二是将要点印制成讲义,让学生巩固消化。所有这些做法的目的只有一个 —— 应付考试。
“名著推荐与阅读”板块设置的初衷,是想借助这一板块的教学,激发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提供阅读帮助,其目的是让学生自觉地走近名著,用心地阅读名著,从而在经典的浸润中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基于这种现状与初衷,笔者以为可以从几方面进行改进。
二、应对策略
1.率先垂范,积极引领阅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就是,要让别人喜欢,自己必须热爱。同理,要让学生去读名著,教师自己必须是这本名著虔诚的、忠实的读者。
而事实的情况是,老师现在不但不读名著,连教材以外的文章也懒得读。著名特级教师唐江澎先生说过,读书与研究是教师的专业生存方式。知识分子是社会角色、专业身份,自古以来人们就将老师称为读书人,读书人自己不读书却去教人读书,这是荒唐的。要让学生自觉地读书,最好的方式,是和他们一起阅读。只有老师首先成为名著的阅读者,才有足够的资本解决学生阅读中的困惑,并借助自身的阅读经验将学生的阅读理解引向纵深。
2.创生课程,科学安排教学
教师不但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创生者。什么是创生?就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重构”,包括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等等。
“名著推荐阅读”是新课程改革后教材的全新板块,教材中的位置在学期中。作为一线教师,可以对该板块的教学时间做出合理的规划和调整。比如,如果让学生在学期中阅读,则板块教学可安排在学期之初;如果让学生假期阅读,则可以安排在学期之末。
同时,对这一板块的教学功能要有清晰的定位。如果着力推荐,就应该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上做足文章,可以通过介绍作家的创作背景、经历和动机,引入作家、评论家对名著的评价,播放根据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等手段,充分预热,激发学生的阅读冲动。如果着眼阅读,则通过读书笔记交流、专题研讨、知识竞猜、改编剧目展演等活动,检查名著阅读效果。这样,教师要将推荐与阅读的课时错开,推荐活动安排在学期之初,阅读活动安排在学期之末;或者将推荐活动安排在学期之末,阅读活动安排在下学期之初。如此才能相互协调,使推荐与阅读活动发挥应有的效用。
3.完善机制,落实名著阅读
当前初中名著阅读仍悬在半空之中,离全员阅读、深入阅读还有很远的距离。针对这些问题,学校、教师、家庭三方要互相配合,形成强有力的启动机制、督促机制、检查机制和评价机制,只有多方合力,整体联动,才能将名著阅读落到实处。语文教师需要完善班级图书角,建立班级借书、传书制度,定期举办读书沙龙研讨,推动“图书漂流”活动,让读书的情怀落地,努力让名著推荐阅读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通市海安县城南实验学校)
1.板块地位:边缘化
新课程改革以后,教材单元板块多样,内容丰富,其目的是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提供更为开阔的平台。但是,长期以来,这些单元阅读主板块以外的次板块,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什么,怎么教,缺少理论层面的系统研究和实践层面的操作与展示。毫不夸张地说,更多时候,这些次板块仅剩下应时应景的“标志”意义,成了装饰与点缀。作为次板块中的“名著推荐与阅读”,虽然在考试的导向下,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但实际教学中处于盲目、随意的状态,缺少最基本的内容规定与方法建模,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边缘化。
2.阅读推进:无序化
既然是名著推荐与阅读,本应推荐在前,阅读在后,而且这种推荐以后的阅读跟进,必须带有很强的即时性。然而,繁重的课业负担几乎挤占了学生所有的课内与课外时间,加上行政主管部门对名著阅读缺乏应有的重视,未能从制度保障、师资配备、考核评估等方面制订细致的方案、计划,致使名著推荐与阅读教学一直处于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的无序状态。具体表现为:(1)阅读滞后。教师往往在学期中途推荐名著,然后要求学生在寒假或暑假中阅读名著,这种推荐与阅读两者之间在时间上的严重脱节,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被点燃的阅读兴趣逐渐冷却,错过了阅读的最佳时间,“名著推荐与阅读”课也就失去了指导意义。(2)推荐与阅读行为的倒置。也就是教师布置学生在假期中阅读下学期要推荐的名著。这种阅读在前、推荐在后的荒唐行为,使得“名著推荐与阅读”教学板块的设置成了可有可无的一纸空文。
3.课堂教学:刻板化
“名著推荐与阅读”最让老师纠结的其实是课堂上教什么和怎么教。由于是新板块,缺少可资借鉴的“前人的经验”,老师对于教什么和怎么教无所适从,于是只能从走惯了的路子下脚,“名著推荐与阅读”教学最终陷入刻板化的境地。具体表现为:(1)栏目泛览。对板块中的几个栏目,教师带领学生从前到后按部就班地泛泛阅览,教材怎么要求就怎么做,即便对从名著中选取的精彩语段,也仅仅满足于对语段后面问题的简单回答。(2)要点识记。一是在教者的主导下,摘录精彩片段中的所谓要点,当堂背诵;二是将要点印制成讲义,让学生巩固消化。所有这些做法的目的只有一个 —— 应付考试。
“名著推荐与阅读”板块设置的初衷,是想借助这一板块的教学,激发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提供阅读帮助,其目的是让学生自觉地走近名著,用心地阅读名著,从而在经典的浸润中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基于这种现状与初衷,笔者以为可以从几方面进行改进。
二、应对策略
1.率先垂范,积极引领阅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就是,要让别人喜欢,自己必须热爱。同理,要让学生去读名著,教师自己必须是这本名著虔诚的、忠实的读者。
而事实的情况是,老师现在不但不读名著,连教材以外的文章也懒得读。著名特级教师唐江澎先生说过,读书与研究是教师的专业生存方式。知识分子是社会角色、专业身份,自古以来人们就将老师称为读书人,读书人自己不读书却去教人读书,这是荒唐的。要让学生自觉地读书,最好的方式,是和他们一起阅读。只有老师首先成为名著的阅读者,才有足够的资本解决学生阅读中的困惑,并借助自身的阅读经验将学生的阅读理解引向纵深。
2.创生课程,科学安排教学
教师不但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创生者。什么是创生?就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重构”,包括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等等。
“名著推荐阅读”是新课程改革后教材的全新板块,教材中的位置在学期中。作为一线教师,可以对该板块的教学时间做出合理的规划和调整。比如,如果让学生在学期中阅读,则板块教学可安排在学期之初;如果让学生假期阅读,则可以安排在学期之末。
同时,对这一板块的教学功能要有清晰的定位。如果着力推荐,就应该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上做足文章,可以通过介绍作家的创作背景、经历和动机,引入作家、评论家对名著的评价,播放根据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等手段,充分预热,激发学生的阅读冲动。如果着眼阅读,则通过读书笔记交流、专题研讨、知识竞猜、改编剧目展演等活动,检查名著阅读效果。这样,教师要将推荐与阅读的课时错开,推荐活动安排在学期之初,阅读活动安排在学期之末;或者将推荐活动安排在学期之末,阅读活动安排在下学期之初。如此才能相互协调,使推荐与阅读活动发挥应有的效用。
3.完善机制,落实名著阅读
当前初中名著阅读仍悬在半空之中,离全员阅读、深入阅读还有很远的距离。针对这些问题,学校、教师、家庭三方要互相配合,形成强有力的启动机制、督促机制、检查机制和评价机制,只有多方合力,整体联动,才能将名著阅读落到实处。语文教师需要完善班级图书角,建立班级借书、传书制度,定期举办读书沙龙研讨,推动“图书漂流”活动,让读书的情怀落地,努力让名著推荐阅读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通市海安县城南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