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网络干预对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北省某医学专科学校二年级在校生,以班级为单位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对照组324人,干预组348人进行研究。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干预组进行为期3个月的网络干预,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前两组在生活质量各领域和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在心理、社会关系、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方面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但在生理、环境和主观支持领域两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网络干预可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客观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在提高大学生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干预;生活质量
高生活质量是每个人都追求的目标。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生活质量虽然总体高于一般人群,但在心理健康水平明显落后于生活质量的其它领域[1]。研究认为,大学生生活困扰的生活事件中以学习问题排在首位,其次分别为生活适应、人际关系、恋爱问题等。如果排解不当,就会出现自卑、抑郁、焦虑、强迫等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社会支持是指人们在生活中得到家庭、社会所给予的物质支持或精神支持。有研究证实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改善社会支持状况可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2-3]。本次研究旨在探讨网络干预对社会支持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生活质量提供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河北省某医学专科学校临床系、护理系二年级在校生,以班级为单位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每系各抽取两个班,其中一个班为对照组,另一个班为干预组。对照组324人,男生64人,占19.75%,女生260人,占80.25%,平均年龄19.4周;干预组348人,男生73人,占20.98%,女生275人,占79.02%,平均年龄19.6周。两组年龄、性别构成均无统计学差异。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工具(1)WHOQOL-BREF量表中文版[4] 该量表主要由26个条目组成,其中涉及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四个领域共24个条目,还包括总的生存质量和总的健康状况两个关于总体的问题。每个条目分为5个等级,分别按1~5分记,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在肖水源[5]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某些项目做了更改,如同事改为同学,配偶改为恋人,去掉儿女一项。该量表包括 10个条目共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总分(1至10项得分之和)反映社会支持的总体水平;客观支持(2项、6项、7项)反映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主观支持(1项、3项~5项)反映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8项~10项)反映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情况。得分越高说明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一般认为总分﹤20分为获得社会支持较少;总分在20分~30分之间为具有一般社会支持度;总分﹥30分为具有满意的社会支持度[3]。
1.2.2干预措施 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干预组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网络干预。干预人员由受过统一培训的3名心理教师组成。干预方式主要为每周一次,每次60分钟的专题讲座。内容主要涉及:心理学基本知识;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心理保健技巧;如何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怎样处理感情问题;大学期间的学习特点及应对方式;如何缓解压力;当遭遇挫折了怎么办;如何摆脱自卑、增强自信等。另外,干预组成员建立公共QQ群和公共邮箱,讲座内容都发布到公共邮箱和群共享中。有问题的同学都可以上网及时进行咨询,大家既可以相互讨论,发表观点,也可以进行留言,咨询老师会在线或定期进行解答。
1.2.3调查方法 选调查员四名(经过统一培训),在干预前后,对对照组和干预组同时进行问卷调查。统一指导语,现场发放问卷,无记名填写,当场收回,3个以上问题未答则视为无效问卷。
1.2.4统计方法 用EpiData3.1软件对数据进行双录入,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统计方法主要采用成组资料的t检验。
2 结果
2.1干预前对照组与干预组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度比较。干预前两组在生活质量各领域和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
2.2干预后两组在心理、社会关系、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方面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但在生理、环境和客观支持领域两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作为大众传媒的新宠,网络以其直观、快捷、方便的优点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它能够提供虚拟的人际交往平台,可以实现与受众之间比较充分的互动。有研究显示,以积极心理学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心理干预模式可以显著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具有积极作用[1、6]。也有调查表明,学生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对支持的利用度越高,生活质量也就越高[2、3]。
本次研究以网络为媒介,以积极心理学为主要内容,对在校大学生采用综合心理干预模式,以期探索提高大学生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的新途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网络干预模式可显著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社会支持主要体现在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方面。提高生活质量主要在生活质量的心理领域和社会关系领域提高比较明显,这说明网络综合心理干预使大学生心理更健康,进一步提高了其社会适应能力。网络干预对生活质量的其它领域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很可能的原因是其它领域不太敏感,需要较长时间的干预才能出来效果。
心理干预训练要取得长期的最佳效果,一方面需要干预手段的科学性,另一方面需要受试者的积极主动参与和长期坚持,同时需要学校以及社会各方因素的积极配合[7]。在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与普及的时代,建议高校好好利用这一技术,建立大学生信息平台,定期做心理健康讲座等,给予学生心理支持。还可以通过 QQ、飞信、微博等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干预。为提高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
参考文献:
[1]杨丽,刘盈,吴枫.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心理干预效果评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1):102-104
[2]李俊萍.752名护理专业女生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调查[J].护理研究,2011,25(36):3335-3336
[3]谢威士.社会支持状况和大学生生存质量的关系[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12(3):85-88
[4]郝元涛,方积乾.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介绍及其使用说明[J].现代康复,2000,4(8):1127-1129
[5]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4(2):98-100
[6]原琳,刘永波,焦艳梅.积极心理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研究[J].新校园,2014(1):25
[7]刘素卿,赵彩平,赵智岗.心理干预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20(5):57-59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干预;生活质量
高生活质量是每个人都追求的目标。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生活质量虽然总体高于一般人群,但在心理健康水平明显落后于生活质量的其它领域[1]。研究认为,大学生生活困扰的生活事件中以学习问题排在首位,其次分别为生活适应、人际关系、恋爱问题等。如果排解不当,就会出现自卑、抑郁、焦虑、强迫等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社会支持是指人们在生活中得到家庭、社会所给予的物质支持或精神支持。有研究证实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改善社会支持状况可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2-3]。本次研究旨在探讨网络干预对社会支持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生活质量提供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河北省某医学专科学校临床系、护理系二年级在校生,以班级为单位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每系各抽取两个班,其中一个班为对照组,另一个班为干预组。对照组324人,男生64人,占19.75%,女生260人,占80.25%,平均年龄19.4周;干预组348人,男生73人,占20.98%,女生275人,占79.02%,平均年龄19.6周。两组年龄、性别构成均无统计学差异。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工具(1)WHOQOL-BREF量表中文版[4] 该量表主要由26个条目组成,其中涉及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四个领域共24个条目,还包括总的生存质量和总的健康状况两个关于总体的问题。每个条目分为5个等级,分别按1~5分记,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在肖水源[5]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某些项目做了更改,如同事改为同学,配偶改为恋人,去掉儿女一项。该量表包括 10个条目共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总分(1至10项得分之和)反映社会支持的总体水平;客观支持(2项、6项、7项)反映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主观支持(1项、3项~5项)反映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8项~10项)反映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情况。得分越高说明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一般认为总分﹤20分为获得社会支持较少;总分在20分~30分之间为具有一般社会支持度;总分﹥30分为具有满意的社会支持度[3]。
1.2.2干预措施 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干预组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网络干预。干预人员由受过统一培训的3名心理教师组成。干预方式主要为每周一次,每次60分钟的专题讲座。内容主要涉及:心理学基本知识;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心理保健技巧;如何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怎样处理感情问题;大学期间的学习特点及应对方式;如何缓解压力;当遭遇挫折了怎么办;如何摆脱自卑、增强自信等。另外,干预组成员建立公共QQ群和公共邮箱,讲座内容都发布到公共邮箱和群共享中。有问题的同学都可以上网及时进行咨询,大家既可以相互讨论,发表观点,也可以进行留言,咨询老师会在线或定期进行解答。
1.2.3调查方法 选调查员四名(经过统一培训),在干预前后,对对照组和干预组同时进行问卷调查。统一指导语,现场发放问卷,无记名填写,当场收回,3个以上问题未答则视为无效问卷。
1.2.4统计方法 用EpiData3.1软件对数据进行双录入,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统计方法主要采用成组资料的t检验。
2 结果
2.1干预前对照组与干预组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度比较。干预前两组在生活质量各领域和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
2.2干预后两组在心理、社会关系、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方面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但在生理、环境和客观支持领域两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作为大众传媒的新宠,网络以其直观、快捷、方便的优点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它能够提供虚拟的人际交往平台,可以实现与受众之间比较充分的互动。有研究显示,以积极心理学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心理干预模式可以显著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具有积极作用[1、6]。也有调查表明,学生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对支持的利用度越高,生活质量也就越高[2、3]。
本次研究以网络为媒介,以积极心理学为主要内容,对在校大学生采用综合心理干预模式,以期探索提高大学生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的新途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网络干预模式可显著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社会支持主要体现在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方面。提高生活质量主要在生活质量的心理领域和社会关系领域提高比较明显,这说明网络综合心理干预使大学生心理更健康,进一步提高了其社会适应能力。网络干预对生活质量的其它领域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很可能的原因是其它领域不太敏感,需要较长时间的干预才能出来效果。
心理干预训练要取得长期的最佳效果,一方面需要干预手段的科学性,另一方面需要受试者的积极主动参与和长期坚持,同时需要学校以及社会各方因素的积极配合[7]。在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与普及的时代,建议高校好好利用这一技术,建立大学生信息平台,定期做心理健康讲座等,给予学生心理支持。还可以通过 QQ、飞信、微博等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干预。为提高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
参考文献:
[1]杨丽,刘盈,吴枫.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心理干预效果评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1):102-104
[2]李俊萍.752名护理专业女生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调查[J].护理研究,2011,25(36):3335-3336
[3]谢威士.社会支持状况和大学生生存质量的关系[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12(3):85-88
[4]郝元涛,方积乾.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介绍及其使用说明[J].现代康复,2000,4(8):1127-1129
[5]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4(2):98-100
[6]原琳,刘永波,焦艳梅.积极心理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研究[J].新校园,2014(1):25
[7]刘素卿,赵彩平,赵智岗.心理干预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20(5):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