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摘 要 】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也是教师倍受关注的重要环节;但学生对作文不重视,导致语文成绩很难在短时间内提升。写一篇作文,经常强调学生注意书写、把握结构、选好素材,明确中心,但我觉得一篇作文的关键所在是作文要有真情实感,这样的作文才会具有可读性。当然作文教学也是伴随着课程的改革而变革着,教师也在不断改变思维,让学生自由发挥,有意识的引领学生扩大写作空间,用以培养学生自由创作的能力。
【 关键词 】作文教学 真情实感 自由创作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积累语言,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只有博览群书,才能积累说、写和表达的方法,学到更多的词汇,在读中感知感悟,受到熏陶,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现在的学生读的书太少,懂得太少,故而缺乏写作材料,把不住作文主旨和结构,写作时多时间是为了完任务,随便抄一些作文,有些学生写的作文没有一点感情,没有可读性,怎么样才能写出一篇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了?主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文章主旨要明确。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告知学生什么是文章主旨。主旨即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或看法,文章就是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初中阶段,学生写作易犯主旨不明的毛病,原因就在于没有明确自己写作意图,以至于作文大打折扣。中心明确,就是要使读者一看便知,不能像艺术作品那样讲求曲折与含蓄。为使文章主旨明确,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中可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片言居要”。那就是直截了当把主旨写明,直接告诉读者。二是采用组织规范段写出段中的主旨句的方式,表明文章中心所在。规范段是指段意明确、统一、定意的段落,段旨是文章主旨的构成要素,如果每一段落的意思都写得明明白白,都能让读者理解,文章的主旨就会一目了然的。
其次是选取有真情实感的材料。材料是构成文章内容,形成、支撑并表达主旨的各种事实与理论。写作时能做到从材料出发,用材料说话,言之有理,言之有物;文章才充实,富有说服力。材料把握有两大来源。一是来源于生活,要知道,生活中材料无处不在,只要留心观察,留心记忆,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写作材料就会处处存在,如走路行车,上课下课,劳动卫生,吃饭喝水,随处都会碰到自己写作的材料。 二是来源于书中的理论学习,这主要是通过查阅文献,或调查去获取材料,这些材料的获得都离不开细心观察与记录。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材料,而且为我们提供了生动鲜活的关于写作形式与写作技巧的深刻启示。只有勤于观察生活,深入体验生活,才能使自己的写作技巧真正得到提高。
材料来自于生活,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写真真实实的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关键。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的真实中蕴藏着丰富的珍珠。路边的小草,田里的蝌蚪,游戏比赛,学习竞赛,社会考察,……只有去亲历生活,参与生活,去体验生活的过程,充分感知它的曲折、惊险与趣味,才能获得个人具体、独特的生活情感,在“做”中学会“做”自己的作文。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去表现、去反映这种真实,让那些真真实实的使自己心灵震颤过的生活涌向笔端,哪怕是学生目前尚不理解的真实。
再次要用具体事物表达真情实感。
没有具体事物,文章就没有真情实感。而真情实感一般都是通过具体事物的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的。例如在《难忘的一课》中,“我”看到年轻教师认真地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时,“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怀着崇高的敬意,“我”悄悄地从后门走进教室,在最后一排空位上坐下,和孩子们一起,跟着那位老师,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一具体生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这样写,确实感人。教师应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投身生活实践,使学生多一些生活感悟的积累。我要求学生每周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写下来。由于是亲身经历过的,学生写起来就感觉流畅多了。
通过这几种方法,营造出了一个愉快轻松的作文氛围,学生感觉写作文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了。视野得到了拓宽,兴趣也得到了加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能使人获得知识,扩大眼界,人们对于感兴趣的事物往往都力求去认识和研究它。学生对作文有了兴趣,又会主动地去拓宽视野,渴求更多的知识。这样,视野越宽,越有兴趣;兴趣越浓厚,越不断拓宽视野。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形成良性循环。久而久之,作文能力得到提高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第四是语言问题。语言是作文的载体,也是精彩作文的凭借。语言的准确是作文的基本要求。语言的好坏,关系到作文质量的好坏。初中生作文的最大问题就是语言把握问题,不是语言不恰当,就是用语不贴切。要写好一篇作文,首先就得用好语言,把尽可能多的信息明明白白地传递给读者,精心锤炼词句。做到用词精当,语句凝练。其次,语言平易自然。这就要求学生做到直陈其事,直截了当,明明白白将事告诉读者。再就是语言要庄重,这就要求作者写作中从造句角度去思考问题,把握用词分寸和界限,让文章语言充满庄重感,切忌方言,土语之类的口语色彩浓烈的词语在文中频繁出现,以至文章不伦不类。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它是为文章主旨表述需要而服务的。初中阶段,学生基本掌握了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的结构方式,这为学生写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毕竟写作没定式之规,学生难免犯糊涂,不能将材料和主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也不能将材料有序地排列组合在一起。师生要知道,文章结构脉络是作者思路的外化形式,文章的结构合理才符合文章构成的发展规律。如此,文章结构才严谨,有条理,不松散。
总之,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中只有从作文主旨、材料、结构、语言等方面下功夫,作文教学才会有实在的效益;写出真情实感,作文才具有可读性,学生的写作水平才会逐步得到提高。
【 关键词 】作文教学 真情实感 自由创作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积累语言,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只有博览群书,才能积累说、写和表达的方法,学到更多的词汇,在读中感知感悟,受到熏陶,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现在的学生读的书太少,懂得太少,故而缺乏写作材料,把不住作文主旨和结构,写作时多时间是为了完任务,随便抄一些作文,有些学生写的作文没有一点感情,没有可读性,怎么样才能写出一篇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了?主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文章主旨要明确。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告知学生什么是文章主旨。主旨即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或看法,文章就是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初中阶段,学生写作易犯主旨不明的毛病,原因就在于没有明确自己写作意图,以至于作文大打折扣。中心明确,就是要使读者一看便知,不能像艺术作品那样讲求曲折与含蓄。为使文章主旨明确,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中可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片言居要”。那就是直截了当把主旨写明,直接告诉读者。二是采用组织规范段写出段中的主旨句的方式,表明文章中心所在。规范段是指段意明确、统一、定意的段落,段旨是文章主旨的构成要素,如果每一段落的意思都写得明明白白,都能让读者理解,文章的主旨就会一目了然的。
其次是选取有真情实感的材料。材料是构成文章内容,形成、支撑并表达主旨的各种事实与理论。写作时能做到从材料出发,用材料说话,言之有理,言之有物;文章才充实,富有说服力。材料把握有两大来源。一是来源于生活,要知道,生活中材料无处不在,只要留心观察,留心记忆,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写作材料就会处处存在,如走路行车,上课下课,劳动卫生,吃饭喝水,随处都会碰到自己写作的材料。 二是来源于书中的理论学习,这主要是通过查阅文献,或调查去获取材料,这些材料的获得都离不开细心观察与记录。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材料,而且为我们提供了生动鲜活的关于写作形式与写作技巧的深刻启示。只有勤于观察生活,深入体验生活,才能使自己的写作技巧真正得到提高。
材料来自于生活,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写真真实实的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关键。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的真实中蕴藏着丰富的珍珠。路边的小草,田里的蝌蚪,游戏比赛,学习竞赛,社会考察,……只有去亲历生活,参与生活,去体验生活的过程,充分感知它的曲折、惊险与趣味,才能获得个人具体、独特的生活情感,在“做”中学会“做”自己的作文。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去表现、去反映这种真实,让那些真真实实的使自己心灵震颤过的生活涌向笔端,哪怕是学生目前尚不理解的真实。
再次要用具体事物表达真情实感。
没有具体事物,文章就没有真情实感。而真情实感一般都是通过具体事物的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的。例如在《难忘的一课》中,“我”看到年轻教师认真地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时,“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怀着崇高的敬意,“我”悄悄地从后门走进教室,在最后一排空位上坐下,和孩子们一起,跟着那位老师,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一具体生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这样写,确实感人。教师应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投身生活实践,使学生多一些生活感悟的积累。我要求学生每周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写下来。由于是亲身经历过的,学生写起来就感觉流畅多了。
通过这几种方法,营造出了一个愉快轻松的作文氛围,学生感觉写作文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了。视野得到了拓宽,兴趣也得到了加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能使人获得知识,扩大眼界,人们对于感兴趣的事物往往都力求去认识和研究它。学生对作文有了兴趣,又会主动地去拓宽视野,渴求更多的知识。这样,视野越宽,越有兴趣;兴趣越浓厚,越不断拓宽视野。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形成良性循环。久而久之,作文能力得到提高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第四是语言问题。语言是作文的载体,也是精彩作文的凭借。语言的准确是作文的基本要求。语言的好坏,关系到作文质量的好坏。初中生作文的最大问题就是语言把握问题,不是语言不恰当,就是用语不贴切。要写好一篇作文,首先就得用好语言,把尽可能多的信息明明白白地传递给读者,精心锤炼词句。做到用词精当,语句凝练。其次,语言平易自然。这就要求学生做到直陈其事,直截了当,明明白白将事告诉读者。再就是语言要庄重,这就要求作者写作中从造句角度去思考问题,把握用词分寸和界限,让文章语言充满庄重感,切忌方言,土语之类的口语色彩浓烈的词语在文中频繁出现,以至文章不伦不类。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它是为文章主旨表述需要而服务的。初中阶段,学生基本掌握了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的结构方式,这为学生写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毕竟写作没定式之规,学生难免犯糊涂,不能将材料和主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也不能将材料有序地排列组合在一起。师生要知道,文章结构脉络是作者思路的外化形式,文章的结构合理才符合文章构成的发展规律。如此,文章结构才严谨,有条理,不松散。
总之,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中只有从作文主旨、材料、结构、语言等方面下功夫,作文教学才会有实在的效益;写出真情实感,作文才具有可读性,学生的写作水平才会逐步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