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到山西,不知道山西历史的厚重与斑斓。不到晋城,就不了解太行文化的绵长与古朴。2008年岁末,我来到太行南端的晋城市,寻访散落在偏僻乡间的一处古城堡建筑群——皇城相府。
山西的平遥古城,早已闻名遐迩,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望族宅院也已尽人皆知。影视作品的介绍、宣传媒体的介入,使得这些地方备受游客青睐,人们纷至沓来,磨亮了那里的门槛,也让那里浸染了过多的现代气息与商业烙印。然而,偏居晋城乡下的皇城相府却能在滚滚而来的旅游开发大潮中独守清净,遗珠于喧嚣而浮躁的尘世,鲜为人知,实在难得。
顶着凛冽的寒风,我们乘车出晋城市区,沿晋阳高速公路一路西行,风尘仆仆,驶入晋城所辖的阳城县北留镇。不久,一座土黄色的古城堡便赫然跃入眼帘,皇城相府到了。
眼前的古城堡,依山傍河,城墙楼阁,雉堞亭台,布局井然,官宅、民居、园林、阡陌,浑然一体,就像一幅极具张力的立体风景画,给人以深深的心灵震撼与视觉冲击。
走进古城堡,徜徉在又长又窄的一条条小巷中,穿行于大小不一、格调迥异的一座座院落中,扑面而来的都是浸满了历史故事的沧桑气息。走进这片规模浩大的古建筑群,就好像走进了一段正在被时光无情磨损着的历史,走进了一段正在渐行渐远的岁月之中。
皇城相府原名中道庄,康熙赐名“午亭山村”。因康熙曾下榻于此,故名“皇城”,“相府”则是指这里的主人陈廷敬曾官至清朝文渊阁大学士,他的学生康熙在御赐诗中曾有“顾盼一过丞相府”的句子,表达了到这乡间城堡一游的急迫心情。由此看来,皇城相府决非后人演绎的无稽之谈,而是出之有典、言之有据,连康熙也赐名赋诗。
一个穷乡僻壤的城堡山寨,何以引起康熙的如此兴趣?一个汉族官员的乡下宅第,何以大模大样以“皇城相府”冠名且未遭素以厉行“文字狱”著称的清廷追究?这其中究竟掩藏着怎样的奥秘?陈廷敬与康熙,一长一少,一师一徒,一汉一满,一臣一君,身世、阅历大相径庭的两人,彼此肝胆相照,在历史上抒写了一段不为人知的佳话。
一
乱世烽烟中的古堡山寨,在抗清与拥清的生死关头,作出了明确的抉择
明崇祯六年(1633),陈氏家族就修建了环绕村寨的城堡城墙,依山就势,易守难攻。城东墙内设有藏兵洞,共计5层125间窑洞,为战时家丁藏身小憩之用,又称“屯兵洞”。这些窑洞一字排开,因地制宜,层层递升,三五相连,明暗互通,各层之间有暗道直达城头,便于屯兵御敌。这种将藏兵洞与城墙有机结合的建筑设计,不仅节省建材,减轻了城墙墙体的负重,更增加了城墙的坚固程度和防御功效,令人叹为观止。
城墙环护之下,城内建筑错落有致,分为祠庙、民居和官邸三类,风格迥异。祠庙有陈氏宗祠,民居有树德居、世德院和麒麟院,官邸有容山公府和御史府等。其中,最为突出的标志性建筑则是河山楼。
河山楼巍然屹立,高耸百尺。我们拾级而上,在昏暗的灯光下,爬至楼顶。居高临下,俯瞰全城,景色尽收眼底,一览无遗。站在这坚固结实、的高楼之上,寒风吹过,让人遥想起当年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景象,不禁感慨系之。这是皇城相府中最早的建筑,比整个城堡和城墙建得都早,折射出当时大户人家看家护院、聚垒防御的心态。
据记载,河山楼建于崇祯五年(1632)。楼体宏大,高10丈,共七层。顶部筑垛口和堞楼以便观察敌情、抛掷矢石。楼身通体用青砖砌筑,厚实坚固,各层之间有砖砌阶道和木制楼梯相互沟通。底层掘有水井,备有石磨、石碾等生活设施,并有暗道直通城外。这座功能齐全的防御设施,可屯兵,可藏民,可加工、储备粮食,可对敌进攻,可防火烧、炮击,可长期据守,可通过地道外出通风报信、采购物品,或将楼内之兵秘密外运,使来犯者腹背受敌,或必要时群体出逃,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防御工事。工程告竣之后,虽经乱兵数次袭扰,避于楼内的村民均幸免于难,安然无恙。建造这座楼,耗资甚巨,“石用三千,砖用三十万”。,只用了不到七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主体建筑,可见当时形势的危急。在一个偏僻的乡村,如果没有雄厚的财力,在如此短促的情况下建造如此浩大的工程,是不可想象的。
二
陈廷敬原名陈敬,顺治十五年(1658)中进士。会试时,顺治发现还有一个顺天府的考生也叫陈敬,为便于区别,特命加“廷”字于泽州陈敬名中,陈廷敬之名由此而来。也许就是这一“廷”字使陈廷敬与朝廷结下了不解之缘,宛如插上翅膀一般,青云直上,鹏程万里。
陈廷敬中进士后,春风得意地开始了宦海生涯。他入仕初期的官职,主要是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侍讲学士、日讲《起居注》官、经筵讲官、翰林院掌院学士等,似乎不掌实权,不过是个教师而已。但作为教师的他,所教的学生却非同一般,是有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康熙。值得注意的是,他的上述官职均是在康熙年间获得的,也就是说,他不是给身为太子的康熙当老师,而是给身为皇帝的康熙当老师,他对康熙乃至整个朝廷的影响非同小可。
在为皇帝讲学的过程中,陈廷敬的卓越才干和优良品德得以充分展示,康熙对自己的这位老师格外青睐,陈廷敬的官运随即一路飙升。
在陈氏家族中,陈廷敬是佼佼者,但成名立业者绝非陈廷敬一人。明、清两代,陈氏家族科甲鼎盛,人才辈出,述作隆盛,冠盖如林,是一个享有盛誉的文化巨族。
据不完全统计,从明孝宗到清乾隆年间,在260多年的历史岁月中,陈氏家族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9位进士,其中,6位入翰林院。在此期间,38人走上仕途,足迹遍布全国14个省、市,且多政绩显赫,百姓称颂。在陈氏家族最为鼎盛的康熙年间,为官者就达16人,出现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的情况。无怪乎,陈氏祠堂有一副对联写道:“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
在今天的皇城相府,无论是踽踽而行,还是驻足瞻观,那浓郁的历史气息无时无处不沁人心脾。明、清时代,就是在这方厚土上,崛起了一个文化巨族,也给后人留下了总面积9万多平方米、气势宏伟的建筑群。皇城相府,有“绿树村外合,青山郭外斜”之美誉,呈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幅美轮美奂、赏心悦目的古代自然山水画,更是徐徐展开、内涵丰富的人文山水画。
山西的平遥古城,早已闻名遐迩,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望族宅院也已尽人皆知。影视作品的介绍、宣传媒体的介入,使得这些地方备受游客青睐,人们纷至沓来,磨亮了那里的门槛,也让那里浸染了过多的现代气息与商业烙印。然而,偏居晋城乡下的皇城相府却能在滚滚而来的旅游开发大潮中独守清净,遗珠于喧嚣而浮躁的尘世,鲜为人知,实在难得。
顶着凛冽的寒风,我们乘车出晋城市区,沿晋阳高速公路一路西行,风尘仆仆,驶入晋城所辖的阳城县北留镇。不久,一座土黄色的古城堡便赫然跃入眼帘,皇城相府到了。
眼前的古城堡,依山傍河,城墙楼阁,雉堞亭台,布局井然,官宅、民居、园林、阡陌,浑然一体,就像一幅极具张力的立体风景画,给人以深深的心灵震撼与视觉冲击。
走进古城堡,徜徉在又长又窄的一条条小巷中,穿行于大小不一、格调迥异的一座座院落中,扑面而来的都是浸满了历史故事的沧桑气息。走进这片规模浩大的古建筑群,就好像走进了一段正在被时光无情磨损着的历史,走进了一段正在渐行渐远的岁月之中。
皇城相府原名中道庄,康熙赐名“午亭山村”。因康熙曾下榻于此,故名“皇城”,“相府”则是指这里的主人陈廷敬曾官至清朝文渊阁大学士,他的学生康熙在御赐诗中曾有“顾盼一过丞相府”的句子,表达了到这乡间城堡一游的急迫心情。由此看来,皇城相府决非后人演绎的无稽之谈,而是出之有典、言之有据,连康熙也赐名赋诗。
一个穷乡僻壤的城堡山寨,何以引起康熙的如此兴趣?一个汉族官员的乡下宅第,何以大模大样以“皇城相府”冠名且未遭素以厉行“文字狱”著称的清廷追究?这其中究竟掩藏着怎样的奥秘?陈廷敬与康熙,一长一少,一师一徒,一汉一满,一臣一君,身世、阅历大相径庭的两人,彼此肝胆相照,在历史上抒写了一段不为人知的佳话。
一
乱世烽烟中的古堡山寨,在抗清与拥清的生死关头,作出了明确的抉择
明崇祯六年(1633),陈氏家族就修建了环绕村寨的城堡城墙,依山就势,易守难攻。城东墙内设有藏兵洞,共计5层125间窑洞,为战时家丁藏身小憩之用,又称“屯兵洞”。这些窑洞一字排开,因地制宜,层层递升,三五相连,明暗互通,各层之间有暗道直达城头,便于屯兵御敌。这种将藏兵洞与城墙有机结合的建筑设计,不仅节省建材,减轻了城墙墙体的负重,更增加了城墙的坚固程度和防御功效,令人叹为观止。
城墙环护之下,城内建筑错落有致,分为祠庙、民居和官邸三类,风格迥异。祠庙有陈氏宗祠,民居有树德居、世德院和麒麟院,官邸有容山公府和御史府等。其中,最为突出的标志性建筑则是河山楼。
河山楼巍然屹立,高耸百尺。我们拾级而上,在昏暗的灯光下,爬至楼顶。居高临下,俯瞰全城,景色尽收眼底,一览无遗。站在这坚固结实、的高楼之上,寒风吹过,让人遥想起当年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景象,不禁感慨系之。这是皇城相府中最早的建筑,比整个城堡和城墙建得都早,折射出当时大户人家看家护院、聚垒防御的心态。
据记载,河山楼建于崇祯五年(1632)。楼体宏大,高10丈,共七层。顶部筑垛口和堞楼以便观察敌情、抛掷矢石。楼身通体用青砖砌筑,厚实坚固,各层之间有砖砌阶道和木制楼梯相互沟通。底层掘有水井,备有石磨、石碾等生活设施,并有暗道直通城外。这座功能齐全的防御设施,可屯兵,可藏民,可加工、储备粮食,可对敌进攻,可防火烧、炮击,可长期据守,可通过地道外出通风报信、采购物品,或将楼内之兵秘密外运,使来犯者腹背受敌,或必要时群体出逃,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防御工事。工程告竣之后,虽经乱兵数次袭扰,避于楼内的村民均幸免于难,安然无恙。建造这座楼,耗资甚巨,“石用三千,砖用三十万”。,只用了不到七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主体建筑,可见当时形势的危急。在一个偏僻的乡村,如果没有雄厚的财力,在如此短促的情况下建造如此浩大的工程,是不可想象的。
二
陈廷敬原名陈敬,顺治十五年(1658)中进士。会试时,顺治发现还有一个顺天府的考生也叫陈敬,为便于区别,特命加“廷”字于泽州陈敬名中,陈廷敬之名由此而来。也许就是这一“廷”字使陈廷敬与朝廷结下了不解之缘,宛如插上翅膀一般,青云直上,鹏程万里。
陈廷敬中进士后,春风得意地开始了宦海生涯。他入仕初期的官职,主要是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侍讲学士、日讲《起居注》官、经筵讲官、翰林院掌院学士等,似乎不掌实权,不过是个教师而已。但作为教师的他,所教的学生却非同一般,是有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康熙。值得注意的是,他的上述官职均是在康熙年间获得的,也就是说,他不是给身为太子的康熙当老师,而是给身为皇帝的康熙当老师,他对康熙乃至整个朝廷的影响非同小可。
在为皇帝讲学的过程中,陈廷敬的卓越才干和优良品德得以充分展示,康熙对自己的这位老师格外青睐,陈廷敬的官运随即一路飙升。
在陈氏家族中,陈廷敬是佼佼者,但成名立业者绝非陈廷敬一人。明、清两代,陈氏家族科甲鼎盛,人才辈出,述作隆盛,冠盖如林,是一个享有盛誉的文化巨族。
据不完全统计,从明孝宗到清乾隆年间,在260多年的历史岁月中,陈氏家族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9位进士,其中,6位入翰林院。在此期间,38人走上仕途,足迹遍布全国14个省、市,且多政绩显赫,百姓称颂。在陈氏家族最为鼎盛的康熙年间,为官者就达16人,出现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的情况。无怪乎,陈氏祠堂有一副对联写道:“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
在今天的皇城相府,无论是踽踽而行,还是驻足瞻观,那浓郁的历史气息无时无处不沁人心脾。明、清时代,就是在这方厚土上,崛起了一个文化巨族,也给后人留下了总面积9万多平方米、气势宏伟的建筑群。皇城相府,有“绿树村外合,青山郭外斜”之美誉,呈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幅美轮美奂、赏心悦目的古代自然山水画,更是徐徐展开、内涵丰富的人文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