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精神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本文就基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历史文化乡村保护研究的内容,提出了历史文化乡村保护的主要经济途径,以期通过经济途径帮助实现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乡村保护相协调,为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历史文化;乡村;保护;经济
一、研究概述
在经济发展中城市化总伴以资源的过度耗费、环境的过分刺激,使人类生存空间急剧缩小,持续发展受到挑战。特别是经济进程不断加快加深,城市化使原本紧张的人地关系随之升级,尤其是使历史文化乡村面临人为的不可逆的拆、迁、废、弃。而众所周知的另一方面却是历史文化村落、城镇必须受到保护,因为它是区域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建筑艺术的物化档案,记录了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脉络,是传承文明的宝贵遗产,构筑城市的重要资源,弘扬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有效地保护历史文化乡村,既能保证经济发展造福人民,又能切实而不是纸上谈兵地处理好历史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已是当务之急。因此,历史文化乡村保护已是世界性热点难点问题,学界关注数十年研究成效显著,但综合运用经济学系统进行研究却很少见。而我们面对的现实是,经济高速发展催生快速城市化,使历史文化乡村面临拆、迁、废、弃。尝试直面经济,顺应经济形势,挖掘探索性前瞻性的历史文化乡村保护的经济途径,不失为历史文化乡村保护研究领域一项较前沿课题。
二、研究的内容
(一)对保护开展脉络梳理
首先,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与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相关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梳理脉络,以及同时代的历史文化乡村的保护工作进行梳理,可以考虑简述上溯至近代历史的一些相关概况的扫描性略述,其中以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发展和保护工作为重点,然后转入近几年最新的进展。
(二)保护价值及面临的挑战
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富藏了海量的文化珍宝。尤其是对于蕴涵灿烂文明历史和光辉文化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名区、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和时代的价值。在电影界以及文艺界有句名言“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那些追求西化、模仿洋味的作品最终不能在地球村拥有一席之地。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一个民族,历史文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被历史长河淹没的民族,就是因为它们没有了自己的标志和传统,被同化在茫茫人海。笔者认为历史文化乡村的保护是文化面脉的延续。在当前经济迅猛发展的形势下,随着开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市化雨后春笋般迅速推进,全国各地推土机声轰鸣震天,建设开发如火如荼,对历史文化乡村极具杀伤力的副产品随之而来。
(三)经济契机分析
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以后,中国下一阶段历史文化乡村保护的工作优势、契机和重点接踵而来。经济发展不应当成为历史文化乡村破坏的助推器,而应当成为历史文化乡村保护的助推器。随着经济的发展深入和文化层次的攀升,人们愈来愈重视文化传统的价值,特别是历史文化乡村,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无价之宝。在这个世界上,现在没有,经济发展以后也不会有什么东西可以挽回毁灭的文物古迹、失去的传统价值。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年代下,保护好历史文化乡村成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课题。经济发展了,人们的认识提高了,时代改变了,人们更加追寻那些恒久不变的精髓。物质充裕了,人们更有能力保护传统文化乡村。
(四)保护的主要经济途径
(1)宏观经济谋略。跨入新世纪,国务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更加注重对全国各地经济规划的编制,力图使经济发展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综合型提升。全国性的布局策划——天津滨海新区、长三角、珠三角、泛珠三角等区域规划陆续出台。那么对十一个城市来说,同样要进行经济发展的区域功能划分——经济开发区、商业区、金融区、住宅区、生态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保护区等等,历史文化保护区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乡村,其中以历史文化乡村最为典型。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历史文化区和生态自然区不再进行该区域政府官员的经济指标的政绩考核。与之相对应的是,对各级官员及相关责任者的保护绩效的考核、综合素质的考核以及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职能考核。
(2)微观经济手段。在一个区域或城市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立足于科学发展观,必须有全局观和系统性,城市规划中要有历史文化乡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同时涉及文化占迹、遗产、传统建筑、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点的保护。在历史文化保护的经济手段中,包括具体的财政扶持、税收政策、资金支持(其中包括慈善个人、团体、组织机构的支持)以及在经济带理中的人力、物力、资源的调配与运用等等。
(3)运用经济规律和经济杠杆。在理论和学术上,现代与传统相交织与博弈,在经济实践和经济带理中,发展和保护相交织与博弈,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实。现代化不等于去古化全新化,城市化不等于钢筋化水泥化。我们要充分运用经济规律和经济杠杆来处理发展与保护、城市扩张与历史文化乡村永续的关系。文化也是生产力,文化也可以创造价值,英语为美、英、加、澳提供了多少就业机会,埃及的金字塔、德国的啤酒节创造了多少商业价值。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不仅能够促进旅游业发展,助推一地经济,造福一力一百姓,而从长远来看它的品牌形象和人文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充分运用经济规律和经济杠杆,对历史文化乡村进行更好地保护、利用乃至开发,当然并不是一刀切地要开发文化遗产的商业价值,需要把握经济规律、经济學原理,尊重客观规律和自然原则,协调经济发展与传统保护。保护历史文化乡村,经济杠杆不仅要撬动经济,还要撬动宣传舆论、教育培训、组织人事、行政带理、司法执行、法制体系,以至于撬动整个社会行动起来。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虽然近些年我国经济实现了跳跃式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也越发完善,但是对于文化保护的工作还没有做到位,尤其是对于历史文化乡村的保护工作,没有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本文就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自己的建议,希望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泉,贺为才.皖南历史文化乡村的保护与复兴研究——以宣城市水东镇历史街区为例[J].中国名城. 2011(05).
[2]张万玲.历史文化乡村保护的经济政策分析——对城镇张力下的经济杠杆作用的思考[J].规划师. 2011(05).
[3]刘艳丽,陈芳,张金荃.历史文化乡村的保护途径探讨——参与式社区规划途径的适用性[J].城市发展研究. 2010 (01).
关键词:历史文化;乡村;保护;经济
一、研究概述
在经济发展中城市化总伴以资源的过度耗费、环境的过分刺激,使人类生存空间急剧缩小,持续发展受到挑战。特别是经济进程不断加快加深,城市化使原本紧张的人地关系随之升级,尤其是使历史文化乡村面临人为的不可逆的拆、迁、废、弃。而众所周知的另一方面却是历史文化村落、城镇必须受到保护,因为它是区域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建筑艺术的物化档案,记录了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脉络,是传承文明的宝贵遗产,构筑城市的重要资源,弘扬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有效地保护历史文化乡村,既能保证经济发展造福人民,又能切实而不是纸上谈兵地处理好历史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已是当务之急。因此,历史文化乡村保护已是世界性热点难点问题,学界关注数十年研究成效显著,但综合运用经济学系统进行研究却很少见。而我们面对的现实是,经济高速发展催生快速城市化,使历史文化乡村面临拆、迁、废、弃。尝试直面经济,顺应经济形势,挖掘探索性前瞻性的历史文化乡村保护的经济途径,不失为历史文化乡村保护研究领域一项较前沿课题。
二、研究的内容
(一)对保护开展脉络梳理
首先,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与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相关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梳理脉络,以及同时代的历史文化乡村的保护工作进行梳理,可以考虑简述上溯至近代历史的一些相关概况的扫描性略述,其中以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发展和保护工作为重点,然后转入近几年最新的进展。
(二)保护价值及面临的挑战
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富藏了海量的文化珍宝。尤其是对于蕴涵灿烂文明历史和光辉文化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名区、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和时代的价值。在电影界以及文艺界有句名言“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那些追求西化、模仿洋味的作品最终不能在地球村拥有一席之地。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一个民族,历史文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被历史长河淹没的民族,就是因为它们没有了自己的标志和传统,被同化在茫茫人海。笔者认为历史文化乡村的保护是文化面脉的延续。在当前经济迅猛发展的形势下,随着开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市化雨后春笋般迅速推进,全国各地推土机声轰鸣震天,建设开发如火如荼,对历史文化乡村极具杀伤力的副产品随之而来。
(三)经济契机分析
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以后,中国下一阶段历史文化乡村保护的工作优势、契机和重点接踵而来。经济发展不应当成为历史文化乡村破坏的助推器,而应当成为历史文化乡村保护的助推器。随着经济的发展深入和文化层次的攀升,人们愈来愈重视文化传统的价值,特别是历史文化乡村,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无价之宝。在这个世界上,现在没有,经济发展以后也不会有什么东西可以挽回毁灭的文物古迹、失去的传统价值。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年代下,保护好历史文化乡村成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课题。经济发展了,人们的认识提高了,时代改变了,人们更加追寻那些恒久不变的精髓。物质充裕了,人们更有能力保护传统文化乡村。
(四)保护的主要经济途径
(1)宏观经济谋略。跨入新世纪,国务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更加注重对全国各地经济规划的编制,力图使经济发展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综合型提升。全国性的布局策划——天津滨海新区、长三角、珠三角、泛珠三角等区域规划陆续出台。那么对十一个城市来说,同样要进行经济发展的区域功能划分——经济开发区、商业区、金融区、住宅区、生态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保护区等等,历史文化保护区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乡村,其中以历史文化乡村最为典型。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历史文化区和生态自然区不再进行该区域政府官员的经济指标的政绩考核。与之相对应的是,对各级官员及相关责任者的保护绩效的考核、综合素质的考核以及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职能考核。
(2)微观经济手段。在一个区域或城市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立足于科学发展观,必须有全局观和系统性,城市规划中要有历史文化乡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同时涉及文化占迹、遗产、传统建筑、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点的保护。在历史文化保护的经济手段中,包括具体的财政扶持、税收政策、资金支持(其中包括慈善个人、团体、组织机构的支持)以及在经济带理中的人力、物力、资源的调配与运用等等。
(3)运用经济规律和经济杠杆。在理论和学术上,现代与传统相交织与博弈,在经济实践和经济带理中,发展和保护相交织与博弈,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实。现代化不等于去古化全新化,城市化不等于钢筋化水泥化。我们要充分运用经济规律和经济杠杆来处理发展与保护、城市扩张与历史文化乡村永续的关系。文化也是生产力,文化也可以创造价值,英语为美、英、加、澳提供了多少就业机会,埃及的金字塔、德国的啤酒节创造了多少商业价值。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不仅能够促进旅游业发展,助推一地经济,造福一力一百姓,而从长远来看它的品牌形象和人文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充分运用经济规律和经济杠杆,对历史文化乡村进行更好地保护、利用乃至开发,当然并不是一刀切地要开发文化遗产的商业价值,需要把握经济规律、经济學原理,尊重客观规律和自然原则,协调经济发展与传统保护。保护历史文化乡村,经济杠杆不仅要撬动经济,还要撬动宣传舆论、教育培训、组织人事、行政带理、司法执行、法制体系,以至于撬动整个社会行动起来。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虽然近些年我国经济实现了跳跃式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也越发完善,但是对于文化保护的工作还没有做到位,尤其是对于历史文化乡村的保护工作,没有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本文就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自己的建议,希望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泉,贺为才.皖南历史文化乡村的保护与复兴研究——以宣城市水东镇历史街区为例[J].中国名城. 2011(05).
[2]张万玲.历史文化乡村保护的经济政策分析——对城镇张力下的经济杠杆作用的思考[J].规划师. 2011(05).
[3]刘艳丽,陈芳,张金荃.历史文化乡村的保护途径探讨——参与式社区规划途径的适用性[J].城市发展研究. 2010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