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硅油取出手术前后黄斑区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分析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ych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眼硅油取出手术前后黄斑区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

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拟行硅油取出手术的39例患者39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4例24只眼,女性15例15只眼。平均年龄(53.05±4.03)岁。硅油填充时间3~7个月。均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双目间接检眼镜及傅立叶OCT检查。硅油取出手术后1、3、6个月采用手术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硅油取出手术前后黄斑区微结构改变。

结果

39只眼中,黄斑下积液6只眼,占15.38%;末次随访时,黄斑下积液完全吸收但仍有椭圆体区中断2只眼,部分吸收2只眼。椭圆体区中断16只眼,占41.02%。末次随访时,椭圆体区修复2只眼;缩小4只眼。黄斑水肿2只眼,占5.12%;末次随访时,黄斑水肿吸收1只眼;囊腔缩小1只眼。黄斑前膜10只眼,占25.64%;硅油取出手术前后各5只眼。末次随访时,硅油取出手术前后的5只眼中,黄斑前膜增厚分别为2、1只眼。继发黄斑裂孔2只眼,占5.12%。黄斑微囊肿9只眼,占23.07%;硅油取出手术前后分别为7、2只眼。末次随访时,黄斑微囊肿囊腔减少并缩小1只眼。

结论

黄斑下积液、椭圆体区中断及黄斑微囊肿是RRD硅油取出前后黄斑区微结构的主要改变。

其他文献
Usher综合征(USH)是一种以耳聋和视网膜色素变性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听力和前庭功能受累情况,可分为USH1、USH2、USH3等3种临床亚型。该病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认识其基因突变,将有利于对该群体进行正确的产前检查、诊断以及早期干预甚至基因治疗。目前已发现USH1致病基因USH1B、USH1C、USH1D基因CDH23、USH1F基因PCDH15、USH1G基因SANS、USH
目的观察分析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患眼眼压控制半年后视盘参数及环视盘神经纤维层(CP-RNFL)、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改变。方法前瞻性临床病例对照研究。临床确诊为APACG的26例患者30只眼(APACG组)以及与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健康者30名30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所有受检眼均行三维(3D)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APACG组患眼在经药物及虹膜周边切除或小梁切除手术控制
目的观察评估儿童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在激光光凝治疗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中的应用价值及疗效。方法临床确诊为FEVR 2期的34例患儿46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儿均于全身麻醉状态下应用儿童广角数码视网膜成像仪拍摄彩色眼底像,随后行FFA检查。对比分析彩色眼底像及FFA像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识别度。根据FFA检查显示的异常渗漏血管范围,用双目间接检眼镜激光光凝视网膜周边血管异
眼底照相与血管造影、光相干断层扫描、超声及其他影像技术和视觉电生理技术的应用,为小儿视网膜疾病诊断治疗以及病理机制探索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但由于小儿解剖生理、生长发育阶段的特殊性以及小儿视网膜疾病发生发展、临床表现与转归机制与成人眼底疾病的差异,对于小儿眼底影像设备和检查操作技术提出了有别于成人的更高要求;临床工作中也不能将成人眼底影像检查结果诠释的原则和方法简单套用于小儿视网膜疾病眼底影像检查中。
睫状体离断是一种以低眼压、视力下降为主要表现的少见疾病。通过前房角镜、超声生物显微镜及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对睫状体离断进行评估,为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疗效评估提供依据。睫状体离断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激光光凝、经巩膜透热疗法、睫状体冷冻及睫状体缝合手术等。药物治疗适用于睫状体离断范围小,特别是睫状体与离断区巩膜突附近存在丝状连接者,但目前对于治疗适应证的认识及疗程确定尚未形成共识。虽然激光光凝、经巩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