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主要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而且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使得田园诗歌在唐宋以后成为诗歌的重要内容。他的田园诗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意境,开创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形成一种韵味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之美。陶渊明田园诗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自己完全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思想境界;在诗歌的形象中融入了深刻的哲理,使平凡的素材、质朴无华的语言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
【关键词】物我一体;冲淡之美;质朴无华
魏晋时代文人名仕忌讳政事,他们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他们钟情于自然,寄情于山水,著名的山水、田园诗派均滥觞于魏晋时期。陶渊明对自然的追求和对自然观的理解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的个性品格、诗歌题材、诗中之理、艺术风格全都表现了对自然的追求,达到了物我一体的人生境界,开创了韵味极浓的冲淡之美,锤炼了质朴无华,极尽语言特色的纯净之美。
1陶渊明田园诗内容艺术的风格
陶渊明田园诗内容的情、景、事、理的浑融。陶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通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天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还注重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悟透的心境。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非与是,只是写出他心胸中的那片天地。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陶诗最重要的还属于发乎事,源于景,缘于情,而以理为统摄。南山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明月,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草巢的春燕,在盛夏贮满了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抽象的又是生动的。
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农村生活,从内容上来看大体可分为四个方面:
1.1表现静穆田园风光和闲适自得的心情。早期的田园诗在反映现实的时候,是以诗人实际的田园生活为基本素材的,如《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在诗人的笔下,农村是那么恬美、宁静;榆柳桃李的环绕中坐落着几间茅舍,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袅袅轻烟;从幽深的小巷中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狗吠……这里的一切与喧嚣终日、凶险四伏的官场是多么的不同。使诗人像“池中鱼”“笼中鸟”一样的庆幸着自己“复得返自然”。这种生活虽然寂寞、清贫,但是经历了凶险四伏的仕宦生涯之后,诗人却领略到其中悠然自得的情趣。诗人对农村事物和恬静的环境给予由衷的赞颂,朴实自然的表现了诗人的真实感受;将农村那宁静平和的生活表现得如仙镜般优美,令人神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未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鸡鸣狗吠、山气飞鸟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风物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表现出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一体了。
1.2表现热情劳动、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揭露仕途的险恶、社会的腐朽黑暗。
1.2.1表现热情劳动的作品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获早稻》:“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景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诗中描写劳动的艰辛,写到辛劳一天后回家休息时得到的欣慰,都很真实。陶渊明有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
1.2.2表现他生活很辛苦的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人一天从早到晚耕作,草繁苗稀、夕露沾衣、带月而作。虽然露沾衣,但也不足惜,反而写得田园生活有所乐趣,这是他喜欢的一面,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心情是愉快的,因为诗人躬耕自食的理想得以如愿,怡然自得之状呼之欲出。
1.2.3表现诗人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的作品如《归园田居》其四:“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昔日人们生活的村落,已经变成丘垄间的荒墟。井、灶还有遗迹,桑、竹已经朽败,居人已经死殁无余了。这是多么凄凉败落的景象!作者最后更体悟到:生命是虚幻的,最终不过归于空无。短短八十字,情、景、事、理浑融,达到了物我一体、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之境界。
1.2.4揭露仕途的险恶、社会的腐朽黑暗的作品有《述酒》: “重离照南陆,鸣鸟声相闻;秋草虽未黄,融风久已分。素砾皛修渚,南嶽无馀云。豫章抗高门,重华固灵坟。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神州献嘉粟,西灵为我驯。诸梁董师旅,芊胜丧其身。山阳归下国,成名犹不勤。卜生善斯牧,安乐不为君。平王去旧京,峡中纳遗薰。双陵甫云育,三趾显奇文。王子爱清吹,日中翔河汾。朱公练九齿,闲居离世纷。峨峨西岭内,偃息常所亲。天容自永固,彭殇非等伦。” 诗人借用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篡权都看惯了,但诗中依旧流露出了他对世事的不能忘怀。 1.3借“酒”抒发胸中的郁闷。《饮酒》二十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同时也将自然景象融入作品中以明喻事理。这类诗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也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节操。诗人是在用生命去写他的诗,又用他的生活去实践他的诗。如《饮酒》其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他在诗中有一份“感”在里边,他把自己那份复杂的对生活的体验表达得很巧妙,诗中用一只鸟的形象来表达他所感受到的东西,“栖栖”形容一种来往追寻、不能安定下来的样子。叶嘉莹对渊明的这一段寻觅的过程,有过诗意的分析:“自渊明诗中,我们就可深切地体悟到,他是如何在此黑暗而多歧的世途中,依其所秉持的、注满智慧之油膏的灯火,终于觅得了他所要走的路,而且在心灵上与生活上,都找到了他自己的栖止之所,而以超逸而又固执的口吻,道出了‘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的决志。所以在渊明诗中,深深地揉合着仁者哀世的深悲、与智者欣愉的妙悟。”①。
1.4表现诗人美好社会理想的诗。 陶渊明早年有“大济苍生”的理想,但几次出仕都未能实现,最后转而寄身田园,隐居躬耕,独善其身。“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尽管他努力躬耕,生活却每况愈下,“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杂诗》其三),“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咏贫士》),他就不免感到愤慨了。这时,他接触了农民,了解了农民的思想和愿望。晚年,他创作出了《桃花源诗并记》。这篇杰作是诗人田园诗创作的新发展,表现出诗人一生探求社会理想所达到的高度。《桃花源诗》侧重介绍桃源生活的性质和特点。“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桃源中人人参加劳动,过着幸福安逸的生活。“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是一个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这些描写,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社会的憧憬,也反映了广大农民希望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愿望。它闪耀着人民理想的光辉,具有高度的思想意义。作品的内容虽然带有复古色彩,但诗人描绘的这种理想境界,旨在与黑暗现实形成对照,有很强的批判现实的意义。 陶渊明田园诗内容的独特意义即在于:他从自己“躬耕自资”的生活实践出发,选取了前代诗人从未采用的题材,从田园生活这个独特的角度抒写了他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从那白描一般的画面中,从那质朴、平淡的生活场景中,可以看到一个不同流俗、情操高洁的诗人的自我形象,而且透过诗人的喜怒哀乐,还可以窥视到当时社会现实的某些侧面。所以陶的田园诗内容不管在表现宁静自然和悠然自得、热爱劳动、穷困和农村的凋蔽方面,还是揭露仕途险恶、社会黑暗方面都能将事理融入情景之中。
2陶渊明田园诗意境的艺术境界
陶渊明田园诗开创了诗歌的意境美,诗韵味为极醇厚而又自然宁静的冲淡之美。朱熹的《朱子语类》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②就是说其诗风的“平淡”,表现极为自然,毫无矫饰。建安诗歌为中国文学史带来一种慷慨悲凉的美,西晋诗人为中国文学史带来绮丽之美,而陶渊明开拓了一个以冲淡为美的天地。他诗作的境界韵味,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世无争,无所求,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宁静平淡的境界,是一种新的意境美的类型。陶诗常常取“自然”和常人的生活,却能呈现出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最能代表陶渊明冲淡之美的诗,莫过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之所以能千古激动人心,就在于创造出一个宁静平和的精神境界,表现出诗人归隐后悠闲恬静的心情。人、山川、空气、飞鸟,都是自然平淡之物。这样一个精神境界,留给人一种无尽的向往,这就是韵味。清代文人龚自珍的一首《己亥杂诗》赞美陶渊明说:“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③,说明陶渊明所写的松树和菊花,就像其本人一样的品格高洁。
作为诗歌意境的艺术,陶能写出一种境界,“境界”第一层意思是指景物与情事,即外界的山青水秀,情感的悲欢离合,第二层意思就是精神或者心灵的境界,它是透过现实中的景物情事来传达的。
再如《归田园居》其五:“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其中“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只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束照明的荆条,但诗人写出来却增强了亲邻之间欢聚谈笑的生活气氛。这一气氛的形成,正是诗人甘愿归隐躬耕,坚守精神家园的结果。又如《移居二首》其一:“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只用“敝庐、床席”两个词,就具体地写出他安贫守俭的生活,平淡之中透着一种超然洒脱。 表现出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不“为权贵竟折腰”的高尚品格。
陶渊明的诗从表面看来很简单很朴实,实际上却很复杂,一个人从低层次的需求发展到高层次的需求,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陶的田园诗反映了他已到“自我实现”之境界所经历的那一个复杂的、艰难的、曲折的过程。苏轼《与苏辙书》中说:“吾於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鮑、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④“质”是质朴,“绮”是华美,“癯”本来是瘦,引申为单薄简单,“腴”本来是肥胖,引申为丰富,这句话是说陶诗外表上很质质朴,实际上很华美,外表上很简单,实际上很丰富,说明他的诗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意味隽永;也就是平淡自然却韵味醇厚。
陶渊明田园诗的冲淡之美的境界是最主要的艺术成就。正如鲁迅所说的:“陶渊明并非浑身‘静穆,’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⑤说此类诗写得慷慨激昂,豪情迸溢,表现诗人豪迈诗风的一面。另外,陶诗也有磊落不平的悲愤;如《杂诗八首》其二:“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也有忍饥抱寒的愁苦之音,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冶中》中“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沈德潜说:“陶渊明有忧勤语,有自任语,有知足语,有悲愤语,有乐天安命语,有物我同得语”⑥。陶渊明自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形、影、神之神释》,由于他委运任化,顺乎自然,不汲汲于宝贵,不戚戚于贫贱,所以在诗歌创作中情绪平和。朱光潜先生也认识到了渊明“蜕变”的痛苦过程:“谈到感情生活,正如他的思想一样,渊明并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人。他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和一切伟大诗人一样,他终于达到调和静穆。我们读他的诗,都欣赏他的‘冲淡’,……” ⑦。 陶诗不仅仅是平淡,而是在平淡中表现浓厚韵味;陶诗不仅仅是朴素,而是朴素中见旖旎。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炊烟、山气,飞鸟等等,本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的笔触,往往出现韵味无穷。
3陶渊明田园诗的语言艺术特点
陶渊明田园诗的语言质朴无华,极尽语言纯净之美。钟嵘说渊明“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⑧。准确地指出了陶诗的语言简洁纯净。这是对他的田园诗的语言风格而言的。如《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诗人通过对荆扉、披草、桑麻极为朴实的语言表达出形象生动的画面。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从而达到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除了精选的名词、动词而外,看不见什么是形容词,可是我们都能感受到诗句形象鲜明。
陶渊明能形成“质而实绮,癯面实的腴”语言风格,与他的任真自得的本性有直接的关系,因为一般人作诗,难免有一个“为人”的心,所谓“为人”还是说要讲仁义道德或者冶国安邦,或是说考虑到别人对诗的好坏之评价,有了这种念头,总想与人争胜,总想让自己的诗在千百年后受到人们的赞美,写诗的时候就不免逞才使气,雕琢矫饰,有时就失去了自然真率之美。有的诗人故意把诗写的很难,让大家看不懂,像李贺、韩愈;有的让不识字的老太婆都有听懂,像白居易,但不管难还是易都有一种“为人”之心。陶渊明与他们不同,他不是为了刻意去追求“为人”,而是把内心的真正感受自然写出来了。
陶诗的语言虽近“田家语”,但它高度凝练,极普通、极平常的话语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充满生活的情趣。如“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移居》);“气变悟时易,不眠知昼永”(《杂诗》);“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饮酒》)。这些诗句都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诗人的真情实感,具有很深的意味,在平常中蕴含着新奇,给人以脱俗而又朴素的美感。陶诗的语言风格在追求辞彩的晋宋时代是独树一帜的。
陶渊明田园诗事实上语言并非是未经锤炼的,反而是高度精练、去芜存精后才显得平淡而自然,从这一角度看,陶对文字的提炼可说达到了极高的造诣。正如元好问说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⑨我认为一个人写诗是否真诚很重要,一个诗人如果自己的感情里边先有了一段空虚,那么无论技巧多么高明,文字多么华美,遇到真正有见识的人一读,就知道是实的还是虚的。而陶就是最自然、最真诚的。太康诗人潘岳写过一篇《闲居赋》给人一种很清高澹泊的印象,可他本人追求功名利禄,为逢迎权贵贾谧,竟到了望尘而拜的地步,他虽然在诗坛上有一定的名气,但他的诗始终达不到更高的境界。
通过对陶渊明田园诗内容艺术风格、意境艺术境界及语言艺术特点三方面的探讨,不难看出陶渊明将自己的所有才华和精力都倾注到田园诗的创作上,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将田园诗推向了巅峰。正如清代文人沈德潜说:“陶诗胸次浩然,其中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承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义曹有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 ⑩。可见唐代田园诗人各自从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吸取了某一方面的长处,而不能从整体上超越陶渊明。今天的社会,冷静思之,诗人陶渊明的可取之处在于他文学上的艺术成就,而他那隐居躬耕,独善其身的思想境界对我们来说只是海市蜃楼!
【致谢】非常感谢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庆振轩教授对我毕业论文写作的大力帮助与指导!
注释
①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页
②陈顺智.《魏晋南北朝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版.第74页
③龚自珍著、刘逸生.《龚自珍己亥杂诗注》.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年版.第138页
④苏轼著、顾之川校点.《苏轼文集(下)》.岳麓书社出版.2005版.第436页
⑤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人民大学出版社.1973版.第172页
⑥沈德潜著、霍松林校注.《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版.卷上第161页
⑦朱光潜.《诗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4年版.第十三章293页
⑧钟嵘著/韩晶译注.《诗品·卷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2页
⑨姚奠中.《元好问全集》之《论诗绝句三十首》其四.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15页
⑩同⑥卷上第163页
参考文献
[1]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袁行霈校注.《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年版
[3]程郁缀.《唐诗宋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姜书阁.《中国文学史四十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人民大学出版社.1973版
[7]沈德潜著、霍松林校注.《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版
[8]朱光潜.《诗论》.(第十三章:陶渊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4年版
[9]苏轼著、顾之川校点.《苏轼文集(下)》.岳麓书社出版.2005版
[10]钟嵘.《诗品·卷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姚奠中主編.《元好问全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12]龚自珍著、刘逸生注.《龚自珍己亥杂诗注》.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年版
【关键词】物我一体;冲淡之美;质朴无华
魏晋时代文人名仕忌讳政事,他们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他们钟情于自然,寄情于山水,著名的山水、田园诗派均滥觞于魏晋时期。陶渊明对自然的追求和对自然观的理解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的个性品格、诗歌题材、诗中之理、艺术风格全都表现了对自然的追求,达到了物我一体的人生境界,开创了韵味极浓的冲淡之美,锤炼了质朴无华,极尽语言特色的纯净之美。
1陶渊明田园诗内容艺术的风格
陶渊明田园诗内容的情、景、事、理的浑融。陶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通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天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还注重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悟透的心境。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非与是,只是写出他心胸中的那片天地。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陶诗最重要的还属于发乎事,源于景,缘于情,而以理为统摄。南山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明月,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草巢的春燕,在盛夏贮满了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抽象的又是生动的。
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农村生活,从内容上来看大体可分为四个方面:
1.1表现静穆田园风光和闲适自得的心情。早期的田园诗在反映现实的时候,是以诗人实际的田园生活为基本素材的,如《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在诗人的笔下,农村是那么恬美、宁静;榆柳桃李的环绕中坐落着几间茅舍,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袅袅轻烟;从幽深的小巷中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狗吠……这里的一切与喧嚣终日、凶险四伏的官场是多么的不同。使诗人像“池中鱼”“笼中鸟”一样的庆幸着自己“复得返自然”。这种生活虽然寂寞、清贫,但是经历了凶险四伏的仕宦生涯之后,诗人却领略到其中悠然自得的情趣。诗人对农村事物和恬静的环境给予由衷的赞颂,朴实自然的表现了诗人的真实感受;将农村那宁静平和的生活表现得如仙镜般优美,令人神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未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鸡鸣狗吠、山气飞鸟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风物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表现出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一体了。
1.2表现热情劳动、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揭露仕途的险恶、社会的腐朽黑暗。
1.2.1表现热情劳动的作品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获早稻》:“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景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诗中描写劳动的艰辛,写到辛劳一天后回家休息时得到的欣慰,都很真实。陶渊明有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
1.2.2表现他生活很辛苦的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人一天从早到晚耕作,草繁苗稀、夕露沾衣、带月而作。虽然露沾衣,但也不足惜,反而写得田园生活有所乐趣,这是他喜欢的一面,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心情是愉快的,因为诗人躬耕自食的理想得以如愿,怡然自得之状呼之欲出。
1.2.3表现诗人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的作品如《归园田居》其四:“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昔日人们生活的村落,已经变成丘垄间的荒墟。井、灶还有遗迹,桑、竹已经朽败,居人已经死殁无余了。这是多么凄凉败落的景象!作者最后更体悟到:生命是虚幻的,最终不过归于空无。短短八十字,情、景、事、理浑融,达到了物我一体、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之境界。
1.2.4揭露仕途的险恶、社会的腐朽黑暗的作品有《述酒》: “重离照南陆,鸣鸟声相闻;秋草虽未黄,融风久已分。素砾皛修渚,南嶽无馀云。豫章抗高门,重华固灵坟。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神州献嘉粟,西灵为我驯。诸梁董师旅,芊胜丧其身。山阳归下国,成名犹不勤。卜生善斯牧,安乐不为君。平王去旧京,峡中纳遗薰。双陵甫云育,三趾显奇文。王子爱清吹,日中翔河汾。朱公练九齿,闲居离世纷。峨峨西岭内,偃息常所亲。天容自永固,彭殇非等伦。” 诗人借用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篡权都看惯了,但诗中依旧流露出了他对世事的不能忘怀。 1.3借“酒”抒发胸中的郁闷。《饮酒》二十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同时也将自然景象融入作品中以明喻事理。这类诗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也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节操。诗人是在用生命去写他的诗,又用他的生活去实践他的诗。如《饮酒》其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他在诗中有一份“感”在里边,他把自己那份复杂的对生活的体验表达得很巧妙,诗中用一只鸟的形象来表达他所感受到的东西,“栖栖”形容一种来往追寻、不能安定下来的样子。叶嘉莹对渊明的这一段寻觅的过程,有过诗意的分析:“自渊明诗中,我们就可深切地体悟到,他是如何在此黑暗而多歧的世途中,依其所秉持的、注满智慧之油膏的灯火,终于觅得了他所要走的路,而且在心灵上与生活上,都找到了他自己的栖止之所,而以超逸而又固执的口吻,道出了‘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的决志。所以在渊明诗中,深深地揉合着仁者哀世的深悲、与智者欣愉的妙悟。”①。
1.4表现诗人美好社会理想的诗。 陶渊明早年有“大济苍生”的理想,但几次出仕都未能实现,最后转而寄身田园,隐居躬耕,独善其身。“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尽管他努力躬耕,生活却每况愈下,“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杂诗》其三),“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咏贫士》),他就不免感到愤慨了。这时,他接触了农民,了解了农民的思想和愿望。晚年,他创作出了《桃花源诗并记》。这篇杰作是诗人田园诗创作的新发展,表现出诗人一生探求社会理想所达到的高度。《桃花源诗》侧重介绍桃源生活的性质和特点。“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桃源中人人参加劳动,过着幸福安逸的生活。“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是一个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这些描写,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社会的憧憬,也反映了广大农民希望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愿望。它闪耀着人民理想的光辉,具有高度的思想意义。作品的内容虽然带有复古色彩,但诗人描绘的这种理想境界,旨在与黑暗现实形成对照,有很强的批判现实的意义。 陶渊明田园诗内容的独特意义即在于:他从自己“躬耕自资”的生活实践出发,选取了前代诗人从未采用的题材,从田园生活这个独特的角度抒写了他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从那白描一般的画面中,从那质朴、平淡的生活场景中,可以看到一个不同流俗、情操高洁的诗人的自我形象,而且透过诗人的喜怒哀乐,还可以窥视到当时社会现实的某些侧面。所以陶的田园诗内容不管在表现宁静自然和悠然自得、热爱劳动、穷困和农村的凋蔽方面,还是揭露仕途险恶、社会黑暗方面都能将事理融入情景之中。
2陶渊明田园诗意境的艺术境界
陶渊明田园诗开创了诗歌的意境美,诗韵味为极醇厚而又自然宁静的冲淡之美。朱熹的《朱子语类》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②就是说其诗风的“平淡”,表现极为自然,毫无矫饰。建安诗歌为中国文学史带来一种慷慨悲凉的美,西晋诗人为中国文学史带来绮丽之美,而陶渊明开拓了一个以冲淡为美的天地。他诗作的境界韵味,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世无争,无所求,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宁静平淡的境界,是一种新的意境美的类型。陶诗常常取“自然”和常人的生活,却能呈现出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最能代表陶渊明冲淡之美的诗,莫过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之所以能千古激动人心,就在于创造出一个宁静平和的精神境界,表现出诗人归隐后悠闲恬静的心情。人、山川、空气、飞鸟,都是自然平淡之物。这样一个精神境界,留给人一种无尽的向往,这就是韵味。清代文人龚自珍的一首《己亥杂诗》赞美陶渊明说:“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③,说明陶渊明所写的松树和菊花,就像其本人一样的品格高洁。
作为诗歌意境的艺术,陶能写出一种境界,“境界”第一层意思是指景物与情事,即外界的山青水秀,情感的悲欢离合,第二层意思就是精神或者心灵的境界,它是透过现实中的景物情事来传达的。
再如《归田园居》其五:“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其中“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只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束照明的荆条,但诗人写出来却增强了亲邻之间欢聚谈笑的生活气氛。这一气氛的形成,正是诗人甘愿归隐躬耕,坚守精神家园的结果。又如《移居二首》其一:“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只用“敝庐、床席”两个词,就具体地写出他安贫守俭的生活,平淡之中透着一种超然洒脱。 表现出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不“为权贵竟折腰”的高尚品格。
陶渊明的诗从表面看来很简单很朴实,实际上却很复杂,一个人从低层次的需求发展到高层次的需求,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陶的田园诗反映了他已到“自我实现”之境界所经历的那一个复杂的、艰难的、曲折的过程。苏轼《与苏辙书》中说:“吾於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鮑、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④“质”是质朴,“绮”是华美,“癯”本来是瘦,引申为单薄简单,“腴”本来是肥胖,引申为丰富,这句话是说陶诗外表上很质质朴,实际上很华美,外表上很简单,实际上很丰富,说明他的诗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意味隽永;也就是平淡自然却韵味醇厚。
陶渊明田园诗的冲淡之美的境界是最主要的艺术成就。正如鲁迅所说的:“陶渊明并非浑身‘静穆,’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⑤说此类诗写得慷慨激昂,豪情迸溢,表现诗人豪迈诗风的一面。另外,陶诗也有磊落不平的悲愤;如《杂诗八首》其二:“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也有忍饥抱寒的愁苦之音,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冶中》中“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沈德潜说:“陶渊明有忧勤语,有自任语,有知足语,有悲愤语,有乐天安命语,有物我同得语”⑥。陶渊明自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形、影、神之神释》,由于他委运任化,顺乎自然,不汲汲于宝贵,不戚戚于贫贱,所以在诗歌创作中情绪平和。朱光潜先生也认识到了渊明“蜕变”的痛苦过程:“谈到感情生活,正如他的思想一样,渊明并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人。他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和一切伟大诗人一样,他终于达到调和静穆。我们读他的诗,都欣赏他的‘冲淡’,……” ⑦。 陶诗不仅仅是平淡,而是在平淡中表现浓厚韵味;陶诗不仅仅是朴素,而是朴素中见旖旎。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炊烟、山气,飞鸟等等,本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的笔触,往往出现韵味无穷。
3陶渊明田园诗的语言艺术特点
陶渊明田园诗的语言质朴无华,极尽语言纯净之美。钟嵘说渊明“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⑧。准确地指出了陶诗的语言简洁纯净。这是对他的田园诗的语言风格而言的。如《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诗人通过对荆扉、披草、桑麻极为朴实的语言表达出形象生动的画面。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从而达到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除了精选的名词、动词而外,看不见什么是形容词,可是我们都能感受到诗句形象鲜明。
陶渊明能形成“质而实绮,癯面实的腴”语言风格,与他的任真自得的本性有直接的关系,因为一般人作诗,难免有一个“为人”的心,所谓“为人”还是说要讲仁义道德或者冶国安邦,或是说考虑到别人对诗的好坏之评价,有了这种念头,总想与人争胜,总想让自己的诗在千百年后受到人们的赞美,写诗的时候就不免逞才使气,雕琢矫饰,有时就失去了自然真率之美。有的诗人故意把诗写的很难,让大家看不懂,像李贺、韩愈;有的让不识字的老太婆都有听懂,像白居易,但不管难还是易都有一种“为人”之心。陶渊明与他们不同,他不是为了刻意去追求“为人”,而是把内心的真正感受自然写出来了。
陶诗的语言虽近“田家语”,但它高度凝练,极普通、极平常的话语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充满生活的情趣。如“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移居》);“气变悟时易,不眠知昼永”(《杂诗》);“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饮酒》)。这些诗句都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诗人的真情实感,具有很深的意味,在平常中蕴含着新奇,给人以脱俗而又朴素的美感。陶诗的语言风格在追求辞彩的晋宋时代是独树一帜的。
陶渊明田园诗事实上语言并非是未经锤炼的,反而是高度精练、去芜存精后才显得平淡而自然,从这一角度看,陶对文字的提炼可说达到了极高的造诣。正如元好问说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⑨我认为一个人写诗是否真诚很重要,一个诗人如果自己的感情里边先有了一段空虚,那么无论技巧多么高明,文字多么华美,遇到真正有见识的人一读,就知道是实的还是虚的。而陶就是最自然、最真诚的。太康诗人潘岳写过一篇《闲居赋》给人一种很清高澹泊的印象,可他本人追求功名利禄,为逢迎权贵贾谧,竟到了望尘而拜的地步,他虽然在诗坛上有一定的名气,但他的诗始终达不到更高的境界。
通过对陶渊明田园诗内容艺术风格、意境艺术境界及语言艺术特点三方面的探讨,不难看出陶渊明将自己的所有才华和精力都倾注到田园诗的创作上,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将田园诗推向了巅峰。正如清代文人沈德潜说:“陶诗胸次浩然,其中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承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义曹有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 ⑩。可见唐代田园诗人各自从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吸取了某一方面的长处,而不能从整体上超越陶渊明。今天的社会,冷静思之,诗人陶渊明的可取之处在于他文学上的艺术成就,而他那隐居躬耕,独善其身的思想境界对我们来说只是海市蜃楼!
【致谢】非常感谢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庆振轩教授对我毕业论文写作的大力帮助与指导!
注释
①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页
②陈顺智.《魏晋南北朝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版.第74页
③龚自珍著、刘逸生.《龚自珍己亥杂诗注》.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年版.第138页
④苏轼著、顾之川校点.《苏轼文集(下)》.岳麓书社出版.2005版.第436页
⑤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人民大学出版社.1973版.第172页
⑥沈德潜著、霍松林校注.《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版.卷上第161页
⑦朱光潜.《诗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4年版.第十三章293页
⑧钟嵘著/韩晶译注.《诗品·卷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2页
⑨姚奠中.《元好问全集》之《论诗绝句三十首》其四.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15页
⑩同⑥卷上第163页
参考文献
[1]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袁行霈校注.《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年版
[3]程郁缀.《唐诗宋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姜书阁.《中国文学史四十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人民大学出版社.1973版
[7]沈德潜著、霍松林校注.《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版
[8]朱光潜.《诗论》.(第十三章:陶渊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4年版
[9]苏轼著、顾之川校点.《苏轼文集(下)》.岳麓书社出版.2005版
[10]钟嵘.《诗品·卷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姚奠中主編.《元好问全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12]龚自珍著、刘逸生注.《龚自珍己亥杂诗注》.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