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创新的源动力。现阶段,国内高职院校逐渐从规模外延转变为内涵式发展,同时加大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应立足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在结合学生当前心理健康现状基础上,充分发掘积极心理学的正确导向,突出“能力本位”的崭新教育目标,进一步探索当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隨着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变化,高职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上极易发生偏离,心理健康指数下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提起高速重视,结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进行探索与尝试。针对当前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发掘和反思,并根据这些问题寻求更有效的课程改革途径,着力创新课程改革成果,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指数的提升,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综合素质良好的高职人才。
一、引入积极心理学,以“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为核心
积极心理学倡导“使普通人受到激励,提升幸福感”,而这也是社会建设、经济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与当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高度契合性,只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来,通过个体的积极助力促进社会繁荣。
在积极心理学引导下,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拓展高职学生自身的积极心理因素,将其原有的或者潜在的积极个性进行深入发掘,尤其的向真、向善的力量发掘,从而构建起更积极的心理状态,以激发高职学生自身的优秀品质,促使其能够以更积极的心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通过对高职生特有积极心理因素的发掘,帮助其克服心理问题,从而建立起发展自信和创新动力,对未来生活有更积极、更美好的预见。
由此可见,在积极心理学的推助下,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与学生的真实需求相契合,从而激发其内在的积极因素,主动去探寻幸福路径,并能够从中主动发现、调整、战胜心理问题,从而实现标本兼治的良好效果。同时也利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生的吸引力,促进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入,提升教育格局,拓展教育内容,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激发学生的健康活力。
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同时,还需要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突出能力教育目标,改变以往知识本位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使学生认识到能力才是未来发展竞争之本,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发展实践相结合,从而获得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和积极品质的内在力量,使高职学生幸福感有所提升,进而树立正确的发展目标。
二、围绕教学目标,重新整合心理健康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改革中,需要以“使学生切实获取发现、锻炼和提升积极力量和积极心理品质的能力”的目标为核心,摆脱现有教育体系的限制和束缚,在教育改革中解放思想,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从而提出教育价值最大化,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以此优化教育成效。教育者需要对高职学生当前心理状态、发展规律等有全面认识,同时也要关注高职生未来就业、职场竞争、生活价值观取向的需求,以此作为积极品质培养的切入点。结合能力本位的培养理念,兼顾高职生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实践能力等特点,将教学知识内容与教育规律、教学实践进行有机融合,从而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良好教育格局,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常识,同时也能够切实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三、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突出“学生主体”作用
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需要引导找准目标,并且通过项目和任务实践引导,促进教育目标的完成,以此体现出知识教育与能力实践的有效衔接。教师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目标进行细化分解,使之成为多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小项目、小内容,增加项目任务的可完成性,鼓励学生勇于实践的同时,实现课程教育与实践创新的有机结合。学生所掌握的心理知识将更具系统性,同时更具实用价值,学生能够将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应用与自我管理、自我调适、自我完善中,充分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进一步突出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崭新教育改革格局。这一教育模式的形成,有利于体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自有特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效融合。
四、充分开辟第二课堂,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手段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走出教室才能拓展更广阔的教育天地,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充分发掘高职院校现有教育资源,同时结合校企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心理调适与适应能力培养的实践活动。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拓展实践训练,结合学生的学习、实习、生活等方方面面,设计与学生需求更匹配的项目实践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发展需求等自主选择第二课堂活动意向,以激發学生的参与热情,鼓励高职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挥,真正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实效。
结语
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有全员参与意识,学校要对教师在课程该方面所作出的努力给予肯定和认可,对于教育改革成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采取有效激励措施,充分鼓舞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改革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肖征,曲丹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的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6(05)
[2]樊永生,莫秋树.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广西教育.2015(07)
[3]黄荣峰.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探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6(02)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隨着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变化,高职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上极易发生偏离,心理健康指数下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提起高速重视,结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进行探索与尝试。针对当前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发掘和反思,并根据这些问题寻求更有效的课程改革途径,着力创新课程改革成果,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指数的提升,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综合素质良好的高职人才。
一、引入积极心理学,以“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为核心
积极心理学倡导“使普通人受到激励,提升幸福感”,而这也是社会建设、经济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与当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高度契合性,只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来,通过个体的积极助力促进社会繁荣。
在积极心理学引导下,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拓展高职学生自身的积极心理因素,将其原有的或者潜在的积极个性进行深入发掘,尤其的向真、向善的力量发掘,从而构建起更积极的心理状态,以激发高职学生自身的优秀品质,促使其能够以更积极的心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通过对高职生特有积极心理因素的发掘,帮助其克服心理问题,从而建立起发展自信和创新动力,对未来生活有更积极、更美好的预见。
由此可见,在积极心理学的推助下,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与学生的真实需求相契合,从而激发其内在的积极因素,主动去探寻幸福路径,并能够从中主动发现、调整、战胜心理问题,从而实现标本兼治的良好效果。同时也利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生的吸引力,促进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入,提升教育格局,拓展教育内容,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激发学生的健康活力。
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同时,还需要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突出能力教育目标,改变以往知识本位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使学生认识到能力才是未来发展竞争之本,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发展实践相结合,从而获得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和积极品质的内在力量,使高职学生幸福感有所提升,进而树立正确的发展目标。
二、围绕教学目标,重新整合心理健康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改革中,需要以“使学生切实获取发现、锻炼和提升积极力量和积极心理品质的能力”的目标为核心,摆脱现有教育体系的限制和束缚,在教育改革中解放思想,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从而提出教育价值最大化,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以此优化教育成效。教育者需要对高职学生当前心理状态、发展规律等有全面认识,同时也要关注高职生未来就业、职场竞争、生活价值观取向的需求,以此作为积极品质培养的切入点。结合能力本位的培养理念,兼顾高职生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实践能力等特点,将教学知识内容与教育规律、教学实践进行有机融合,从而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良好教育格局,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常识,同时也能够切实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三、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突出“学生主体”作用
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需要引导找准目标,并且通过项目和任务实践引导,促进教育目标的完成,以此体现出知识教育与能力实践的有效衔接。教师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目标进行细化分解,使之成为多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小项目、小内容,增加项目任务的可完成性,鼓励学生勇于实践的同时,实现课程教育与实践创新的有机结合。学生所掌握的心理知识将更具系统性,同时更具实用价值,学生能够将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应用与自我管理、自我调适、自我完善中,充分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进一步突出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崭新教育改革格局。这一教育模式的形成,有利于体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自有特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效融合。
四、充分开辟第二课堂,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手段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走出教室才能拓展更广阔的教育天地,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充分发掘高职院校现有教育资源,同时结合校企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心理调适与适应能力培养的实践活动。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拓展实践训练,结合学生的学习、实习、生活等方方面面,设计与学生需求更匹配的项目实践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发展需求等自主选择第二课堂活动意向,以激發学生的参与热情,鼓励高职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挥,真正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实效。
结语
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有全员参与意识,学校要对教师在课程该方面所作出的努力给予肯定和认可,对于教育改革成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采取有效激励措施,充分鼓舞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改革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肖征,曲丹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的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6(05)
[2]樊永生,莫秋树.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广西教育.2015(07)
[3]黄荣峰.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探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