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岛核事故窥见日本僵化侧影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ykxc14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1月22日,日本福岛核电站的航拍图

  2011年福岛核事故前,日本政府在境内推广核能的口号是“100%安全”。
  这并不意味着日本核能宣传系统内部人员都如此相信。核能不可能做到100%安全,只能把危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但是,业内人士都三缄其口。
  事故发生前,核技术产业曾要求日本进一步完善核能的安全性,日本的电力公司充耳不闻。因为他们认为“100%安全”的系统没有提升空间。如果他们给予回应,并且采取相应措施,那就是间接承认“100%安全”是说谎。
  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曾发布过口头版的“核能安全性提升指南”,但拒绝将它书面撰写。该组织也不要求日本电力公司对该指南作出回应,仅仅以建议形式给出,为的也是维护“100%安全”口号的面子。
  福岛核事故释放出的放射性物质是切尔诺贝利事故的1/10,在世界史上排名第二。福岛县1/10被污染。2015年,日本卫生学教授津田敏秀刊文称,福岛地区儿童甲状腺癌高发,是日本全国平均水平的20倍到50倍,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4年后的状况如出一辙。

大日本株式会社


  日本的官僚惰性是根深蒂固的。事发前,日本核能核安全顾问团是由日本行政机关经济产业省等机构指派的。
  他们虽然聘用的都是对核技术精通的人,但是顾问团里面的成员非常清楚,单独的异见是无用的。他们需要跟其他人保持一致;如果质疑政府决定,可能因此丧失顾问资格。
2020年9月26日,日本首相菅义伟视察了福岛核电站

  而且,顾问多是来自日本的电力公司,本身就不会对自己的公司进行质疑。指派顾问团的机构,同时也负责推广核能,推广核能的口号正是“100%安全”。
  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的关键职位,都由经济产业省的高官担任,任期平均为两年。他们不是核能及其相关产业的专家。而且两年任期结束后,他们会被任命到其他地方,因此也没有动机来仔细检视核能产业问题。

  2010年左右,日本不良债务占GDP的比例达到200%以上,相当于欧洲的希腊。

  他们遵循保持低调、避免麻烦的原则。“9·11”事件后,美国核能管理委员会曾建议保安院,为可能出现的恐怖袭击做出必要准备。该组织官员考虑了建议,但是将信息封锁于该组织的一小部分人中,因为他们不希望干扰日本核能产业的已有秩序。
  这只是日本的政府与企业关系结构的一个缩影。
  1950年,日本国际贸易及工业部推行政策,刺激钢、铝、石油化工、数码产业发展,同时降低贷款利率和企业税率。
  从此,日本政府和日本企业携手、用国家机器推动企业发展的这种模式,被称为Japan inc,被中文网友翻译为“大日本株式会社”,即日本就是一个大型企业—在日企工作的人都非常熟悉这一概念。
  该结构对外,是为了国际竞争;对内,则是政府和财团联手统治国民。日本1990—2010年的20年经济停滞(“失去的20年”)也是与此有关。
  日本社会当下存在许多问题,老龄化人口、不良贷款、高负债的烂摊子落在年轻人一代身上,还有通货紧缩、对失去全球化优势适应不良、就业问题、贫富差距……其中不良贷款的问题迟迟无法解决,根源就是这种政商勾结的体系。
  日本的不良贷款率在2002年达到巅峰,为8.42%。相较之下,美国在过去40年间的不良贷款率平均值只有2.6%。2010年左右,日本不良债务占GDP的比例达到200%以上,相当于欧洲的希腊。
  日本爆出不良贷款问题是在1990年代,其后拖了多年仍然没有解决,反而在恶化。日本是债权国,国外投资人几乎不可能逼迫日本处理不良债务。
  无法解决不良贷款问题,还因为日本政府和财团的信息封锁。在日本金融机构内,知道內幕的都是利益相关者。政府和财团联手,也拒绝向外界透露详情。
  日本财务省负责监管银行,又跟大型私人银行建立一个紧密的经济共同体,为财团实质利益护航。日本的主要银行在政府的协助下步伐一致,不允许破产,外界因素很难对这种同盟起作用。
  组织内部还有许多潜规则,更是让外界雾里看花,因此在十多年间掩盖了不良贷款的严重性。直到2005年,不良贷款的问题才由小泉纯一郎内阁全面处理。
  日本社会的这种信息不透明,也滋生了腐败。2003年,有学者称,日本的政治腐败是结构性的。财团内部的腐败问题也并不罕见。在财团和国民中间,日本政府选择了财团利益。

经济重压呼唤“通胀”


  福岛核事故近10年后的今天,日本政府执意要将受污染的水从福岛核电站倒入海中,因为省事,省钱。
  福岛核事故前,日本经历了20年的经济停滞。而福岛核事故无疑又给日本的经济一记重创。
2020年11月9日,韩国首尔,民众抗议日本将福岛核电站的废水排入大海的计划

  自1990年股票雪崩和1991年房地产市场崩溃后,日本GDP增长率在近30年内的大多数时间里,都低于1%。37%的人口是临时工,青年失业率高。   近年来,老年贫穷、青年贫穷的问题,首次浮现在号称“举国步入中产阶级”和已达到“均富贵”水平的日本。
  2010年前,日本政府虽然采取了一些刺激经济的政策,比如将企业贷款利率降至0,可是愿意借贷的企业依然不多。钱越来越值钱,房地产贬值,日本公司不倾向投资,宁愿以“现金为王”,招募更多临时工而不是终身雇员,导致年轻一代失业率增加。
  截至2012年,非金融类企业在日本的盈利占日本GDP的60%。其他国家的情况都是恰恰相反—实体经济盈利比较低,投资回报比较高。通胀维持在1%~2%是有利的。这几十年来,日本每年通胀从未超过1%,工资增加未超过2%。
  不仅日本政府和企业很保守,日本人心性也保守。即便政府有刺激消费的政策,日本人谨慎花钱的习惯难以改变,国家复兴经济的政策时常失灵。
  经济泡沫破灭的十年后,也就是2001年,日本才开始实施量化宽松(该政策是日本首创的)。与此相对应的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美联储只花了一年时间就开启量化宽松。
  截至2014年,美联社已将该政策进行了3轮。英格兰银行、欧洲中央银行也推行了量化宽松,而且都比日本之前的举措激进。
  日本经济真正恢复增长,还要等到2012年安倍晋三的“安倍经济学”出世。这还是参考美国和欧洲的先例以后,推出的升级版。
  当时的日本银行总裁黑田东彦称,不惜一切代价达到通胀目标。这句话,日本等了20年,因黑田的三个前任都非常保守。日本将通胀的目标设定为2%。
  安倍任期内,日本增加了550万份工作,尽管日本人口持续减少和老龄化。

“不要成为日本”


  对于1990年发生的经济灾难,日本在2012年才找到解决的可能性,这跟日本政府和企业的极端保守主义有关。长达20年的经济停滞期里,外界不断抨击日本银行和政府采取对策太慢,不够激进。
东京街头随处可见的老年工作者

  安倍任期内,日本增加了550万份工作,尽管日本人口持续减少和老龄化。

  但是日本的改革脚步依然温吞,组织结构封闭,又信息不透明。研究日本经济的学者认为,要解决经济问题,日本应该将消费税增加到20%。日本现在的消费税仅有10%,1997年日本的消费税则是5%。
  但这还不足够,日本还需要降低养老金和医疗支出。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砍掉养老金是有先例的。比如中国台湾地区在近几年砍掉军人、公务员、教师20%~40%的养老金,也是因为财政吃紧。
  日本今天不肯大幅度地牺牲国民利益,也是有理由的。
  在明治早期奠定的日本现代教育体系下,培养人才是为了国家的福祉,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幸福。退休或者即将退休的那一代日本人,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国民,并且要为此做出牺牲。
  成年男性要将公司的利益放在个人之上,强调毅力而不是其他个人优点。女性则要为国家培养下一代接班人。也是因此,日本形成了谨慎、封闭、保守的国民性格。
  日本内外的评论家都认为,这样的教育系统让日本人付出太多代价。日本准备在2022年朝太平洋排核废水,不单单是省钱,也是在日本国民和世界利益间,选择了国民,因为如果要为福岛核事故花费更多资本,也是日本的国民买单。
  日本經济停滞了20年后,西方国家流行一句说法:“不要变成日本(那种样子)。”2011年7月30日的《经济学人》以奥巴马和默克尔穿和服的漫画为封面,当期的主题是“成为日本”,代表一种警告:次贷危机以后的美国和欧洲,可能会步日本后尘。
  但“不要成为日本”在今天看来,似乎多了经济以外的意涵。
其他文献
提到日本文坛,必定有那几个躲不掉的大文豪: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谷崎润一郎、三岛由纪夫、太宰治……而这些人中,又有一个不那么精准的“共同点”——自杀。  写出人间与地狱之间那扇“罗生门”的芥川龙之介,服用大量安眠药自杀;三岛由纪夫发表完“保卫天皇和日本传统”的演说而被人嘲笑为疯子后,以武士道精神切腹自杀;太宰治在第五次自杀后,终于如愿;继泰戈尔之后的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亚洲得主川端康成,在
钱克锦高级编辑,专栏作者  美国奉行法律至上,但一遇种族问题,法律权威就大打折扣。最近,借着涉嫌使用假币的“黑大个”乔治·弗洛伊德被警察摁倒、压颈长达七八分钟后不治身亡的悲剧,全美多地的示威演变为纵火和抢劫,法治似乎荡然无存。  尽管涉事警察都被解职、主犯被逮捕起诉,官方初步尸检结果也显示,弗洛伊德并非死于窒息,而是死于心臟病和体内毒物,但仍没能熄灭部分民众的怒火。骚乱场面让人想起1992年因警方
2021年5月5日,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数以万计的民众走上街头  哥伦比亚全国大罢工是自4月28日起全哥范围内的游行示威活动组成部分,至今已一月半有余,至少造成60多人死亡、2000多人受伤。  5月30日,哥伦比亚总统伊凡·杜克与全国大罢工委员会再次商谈,仍未能达成一致。后者表示将会继续组织游行示威。  要想明白为什么哥伦比亚人要搞这场全国大罢工,就要从该国前财长阿尔贝图·卡拉斯奎拉提交议会的税
有一个虔诚的信徒,在湖边的木屋中禁食祈祷,外面几只呱呱大叫的牛蛙吵得很凶。  他想办法充耳不闻,无奈都不得要领,只好推开窗户,大吼一声:“闭嘴!没看到我正在祈祷吗?”  说也奇怪,他吼了一声后,牛蛙立刻就不叫了。  然而,另一个意念却自心底浮起:“说不定,牛蛙的叫声跟我吟唱祷告的声音一样,也能讨上帝的喜悦。”  他决定顺服这个意念,探头伸出窗外,喝道:“大伙继续唱啊!”牛蛙整齐的合唱立时弥漫四周。
1945年8月9日,日本长崎,原子弹“胖子”爆炸后产生了巨大的蘑菇云  就像个体在感冒发烧后,短时间内身体抵抗力会有所提升,战争也一样,它是人类社会整体的“高烧时刻”。被求生欲和末世感压迫着的创造力,在此期间井喷式爆发。原子弹、雷达、青霉素,今天普遍认为是二战期间的三大发明,一个攻,一个防,另一个在攻防之间救人无数。  但若继续爬梳更多的历史细节,便不难发现,牺牲与救赎并不是战争的全部。在宏大叙事
若是翻开国际上诸多尘埃落定的飞地历史,或是爬梳国际社会现存飞地的“诞生史”,便不难发觉,飞地的形成、发展、存续或消亡,大多与殖民历史密切相关。西班牙在非洲大陆上的领土梅利利亚  這些同在殖民纷乱、战争血泪中踽踽前行的飞地,有些被周边国家收复,间隙渐消、战火渐熄,得以专注自己的生活;有些始终孤悬海外,成为区域动荡的导火索。  为何同为殖民飞地,命途如此迥异?最后的殖民遗产  休达、梅利利亚,位于北非
苏静  在苏黎世,我喜欢乘坐有轨电车在城市穿梭。最让我欣喜的是偶然发现的有轨电车4 号线,这条苏黎世的文化宝藏线路。  访学闲暇,我准备慢慢地感受苏黎世的文化生活,于是把想去的地方和地址都列出来,然后查询怎么从住处过去。在查询的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想去的文化地标和机构,竟然都在有轨电车4 号线上。  有轨电车4号线往來于苏黎世的西区和老城区,也是苏黎世乘客流量最高的有轨电车线路之一。苏黎世众多有名
《我的天才女友 第二季》  (L’amica geniale Season 2)  首播:2020.2.10(意大利)  集數:8  单集片长:60分钟  豆瓣评分:9.6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女性话题,从2019年反响热烈的《都挺好》《坡道上的家》《82年生的金智英》到奥斯卡的热门影片《小妇人》,不一而足。这次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视剧,更是堪称女性必看的当代经典之一—《我的天才女友》。  本剧改编自
玛丽亚·特蕾莎和她的孩子们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奢华壮丽,是不少中国游客到欧洲的首选一站。它曾经是多个帝国的首都,数世纪以来,有着闪亮名称的“神圣罗马帝国”的权力中枢就在这里。  18世纪的玛丽亚·特蕾莎,是“神圣罗马帝国”最有代表性的君主,直到今天依然受奥国人缅怀。在今天,这个女大帝的影子依然在维也纳随处可见。  在维也纳环城大道的西南段,自然史博物馆与艺术史博物馆之间的广场,以哈布斯堡皇朝唯一的
莫斯科地铁共青团站  地铁是城市的符号,也是城市人口和物资流动的核心骨架,更是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象征。许多世界城市都将地铁作为对外展示的窗口,譬如伦敦地铁,除了展示自身的首创精神,还突出地铁如何带动城市的不断更新;巴黎地铁似乎要带你穿越工业社会而进入后现代化社会,展现法国独有的浪漫情怀;而纽约地铁历史最悠久,却无法做到准时准点,似乎体现了自由资本主义的特征。  与伦敦、巴黎、纽约等城市的地铁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