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旧石器时代向新时期时代过渡的轨迹展开研究,就像探究人类发源文化一般,是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课题。从众多考古资料中我们可以发现,旧石器时代逐渐向新石器时代转变不仅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还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旧石器时代早期便已经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旧石器晚期愈发多样化。而新石器时代无论是地域分布,还是时间范围,都显得越发明显、繁杂。因此,对石器时代展开研究不仅是对历史的探究,更对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过渡;轨迹
在我国史前考古学研究中,关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期,长久以来多数历史学者都认为其中缺乏了许多关键性的细节。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是一个由量变向质变的转变阶段。随着我国多位考古学者与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与探究,新、旧石器时代过渡的考古研究工作也有了一定的进展,衔接与细节的部分愈发充实。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考古新发现和资料的逐日积累,表明细石器的出现与发展是探究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轨迹的重要环节。正如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安志敏先生所言,在新、旧石器时代的过渡中,细石器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关键性的阶段。
1 石器时代概述
自20世纪末期开始,欧洲部分学者认为阿齐尔人文化和塔登努尔文化等多个考古文化是新、旧石器时代过渡的中石器时代。然而国际史前历史学术界对中石器时代的发展阶段、文化形态、发展缘由和各个地域的文化发展是否平衡等多个问题都处在不断的探索与研究的过程中。虽然对于中石器时代的主要特性,以及它是否存在等多个问题的看法到如今也没有达成一致,但随着百年来多位学者的不断努力和考古工作的不断进行,石器文物和材料资源也日渐丰富,考古学界对中石器时代的认识愈发深刻。
我国考古界对这个问题已经逐渐了解,并且也经历了相似的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因调查、研究相对较少,所以我国考古界对中石器时代的了解少之又少。有部分学者认为,我国也曾经历过中石器时代,并且还将武鸣文化、沙苑文化、扎赍文化等多个文化当作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文化,也就是中石器文化。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我国并没有经历过中石器时代。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广东阳春独石仔、河北徐水南庄头、山西沁水下川等多个遗址的发掘,我国考古界对新、旧石器时代过渡的认识也逐渐深刻。广东阳春独石仔、广西柳州白莲洞、大龙潭鲤鱼咀等多个遗址的发掘、研究结果的发布,为我们清晰地展现了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轨迹,同时还揭示了过渡时期的文化特性、起止时间等多个问题。
2 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轨迹与重要意义
白莲洞等多个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对我们直观了解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情况、文化特性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同时也让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与认识。
2.1 通体磨光石质工具
磨光石质工具是人类文明发展阶段中重要的工具,学术界认为其最早出现在约10000年以前。广西桂林甑皮岩和江西万年仙人洞等多个遗址发现并出土的各类磨光石器,经过高科技手段测定,它们出现的时间大概在9000到10000年以前。虽然国外曾经也报道过在澳大利亚发现了大概20000年以前的磨光石斧,但是多数学者认为其为孤证。在广西柳州白莲洞东侧第三层发现的石锛和通体磨光的各类工具,经过碳14测试,其年代大致为11160±580年以前。这也就表明华南地区早在约11000年以前便已经出现了通体磨制石质工具,虽然只有少数保存完好,但是却可以体现石器磨制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这也就表明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生产工具的制造和应用已经逐渐有了进步。
广西柳州白蓮洞等多个遗址出土的磨刃石器和通体磨光石器,表明在20000年以前史前人类便已经将磨制加工技术应用于切割、砍伐类石质工具的刃部,从而有效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难度,提升劳动收益,还从侧面反映了史前人类针对石器打磨技术的掌握经历了一个相对较长的阶段。
2.2 物质文化的发展
虽然从物质文化的发展来看,石质工具的定型化、小型化、精致化是石器制作技术发展的重要体现,然而细石器形态的小石器的出土和出土数量的不断增多,也表明了人类生活环境在逐渐发生变化。多项考古研究表明,细石器的产生和应用多与草原、森林草原、荒漠草原的环境有关。经典的细石器多数有刃和尖,能够直接使用,多用于砍、刺。细石器的大量出土,也直接表明了当时狩猎水平的逐步发展。我国华北地区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阶段便出现了经典的细石器,在28000年前左右的山西朔县峙峪遗址中发现的小石叶曾经被认为是我国近些年所发现的最早的可用于简洁击打的磨制石器,同时在该遗址中还发现了各类复合工具。在23900年前到16400年前左右的山西沁水下川遗址中,考古人员在其上层堆积发现了大量的间接剥片法制成的经典细石器,并且还发现了各种石箭头和磨盘等大型的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
2.3 陶器的发明
陶器的发明作为人类自学会用火以后最为关键的内容之一,其不仅可以有效改善用火需求,还对盛装、储存、烧制食物等有极为关键的意义。尤其是在采集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在部分稻谷等多种小型植物种子做成熟食的过程中,陶器的应用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这些小型植物种子通常在快速发展的采集经济时期是收益量最高、最具有基础保障性的。陶器的出现,也使人类身体的健康获得了进一步的提升,从而使人类的生产力获得提高。陶器的出现像其他发明一样,一方面是因为人类的日常生活需求,另一方面是在人类对陶土的基本性能和应用有了深入了解的前提下才可以做到的。纵观世界各地的考古资料,最早发现的陶制品多数是用黏土制作而成的人像、圆珠等陶制艺术品或陶制装饰品,然后才渐渐出现了陶制容器。
2.4 遗存文化与技术
山西朔县峙峪等多个遗址的文化遗存还出现了文化和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情况。这让我们清晰地了解到,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时期,已经出现了较多的砾石石片等石器,而且当时的人类依旧过着狩猎与采集的生活。除此之外,其在文化风貌的方面也有了新的发展,具有新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和旧石器时代晚期与新石器时代前期相比,其特性也是极为明显的。这些特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刃部磨光石质工具的应用,其次是穿孔重石的应用,再次是燧石小石器的出现与应用,最后是原始粗陶的出现与应用。除了上述四点以外,在过渡时期的文化层中发现并出土了各类动物化石,除了犀、獏等极个别已经灭绝的动物种类之外,大多为现存生物种类。过渡时期无论是在文化,还是技术方面,都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内容,且一些技术手段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被应用,在新石器时代又进一步向前发展,但这两个阶段却都有各自明显的特点,并体现了当时人类生存环境的变迁。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多个遗址的发掘为我们呈现出了旧石器时代步入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清晰轨迹,让我们真正了解并认识整个过渡时期的人类文明,并为过渡时期文化与原始文化之间的联系提供了重要依据。这个时期出现的新的文化因素和技术内容,以及它们的发展情况,都为我们探究史前文化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参考文献
[1]何英德,孙明光.从广西史前文化看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J].南方文物,1992(3):34-38.
[2]彭适凡,周广明.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模式的个案研究[J].农业考古,2004(3):29-39.
[3]陈伟驹.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时空框架与生计方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6.
关键词: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过渡;轨迹
在我国史前考古学研究中,关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期,长久以来多数历史学者都认为其中缺乏了许多关键性的细节。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是一个由量变向质变的转变阶段。随着我国多位考古学者与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与探究,新、旧石器时代过渡的考古研究工作也有了一定的进展,衔接与细节的部分愈发充实。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考古新发现和资料的逐日积累,表明细石器的出现与发展是探究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轨迹的重要环节。正如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安志敏先生所言,在新、旧石器时代的过渡中,细石器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关键性的阶段。
1 石器时代概述
自20世纪末期开始,欧洲部分学者认为阿齐尔人文化和塔登努尔文化等多个考古文化是新、旧石器时代过渡的中石器时代。然而国际史前历史学术界对中石器时代的发展阶段、文化形态、发展缘由和各个地域的文化发展是否平衡等多个问题都处在不断的探索与研究的过程中。虽然对于中石器时代的主要特性,以及它是否存在等多个问题的看法到如今也没有达成一致,但随着百年来多位学者的不断努力和考古工作的不断进行,石器文物和材料资源也日渐丰富,考古学界对中石器时代的认识愈发深刻。
我国考古界对这个问题已经逐渐了解,并且也经历了相似的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因调查、研究相对较少,所以我国考古界对中石器时代的了解少之又少。有部分学者认为,我国也曾经历过中石器时代,并且还将武鸣文化、沙苑文化、扎赍文化等多个文化当作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文化,也就是中石器文化。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我国并没有经历过中石器时代。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广东阳春独石仔、河北徐水南庄头、山西沁水下川等多个遗址的发掘,我国考古界对新、旧石器时代过渡的认识也逐渐深刻。广东阳春独石仔、广西柳州白莲洞、大龙潭鲤鱼咀等多个遗址的发掘、研究结果的发布,为我们清晰地展现了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轨迹,同时还揭示了过渡时期的文化特性、起止时间等多个问题。
2 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轨迹与重要意义
白莲洞等多个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对我们直观了解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情况、文化特性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同时也让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与认识。
2.1 通体磨光石质工具
磨光石质工具是人类文明发展阶段中重要的工具,学术界认为其最早出现在约10000年以前。广西桂林甑皮岩和江西万年仙人洞等多个遗址发现并出土的各类磨光石器,经过高科技手段测定,它们出现的时间大概在9000到10000年以前。虽然国外曾经也报道过在澳大利亚发现了大概20000年以前的磨光石斧,但是多数学者认为其为孤证。在广西柳州白莲洞东侧第三层发现的石锛和通体磨光的各类工具,经过碳14测试,其年代大致为11160±580年以前。这也就表明华南地区早在约11000年以前便已经出现了通体磨制石质工具,虽然只有少数保存完好,但是却可以体现石器磨制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这也就表明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生产工具的制造和应用已经逐渐有了进步。
广西柳州白蓮洞等多个遗址出土的磨刃石器和通体磨光石器,表明在20000年以前史前人类便已经将磨制加工技术应用于切割、砍伐类石质工具的刃部,从而有效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难度,提升劳动收益,还从侧面反映了史前人类针对石器打磨技术的掌握经历了一个相对较长的阶段。
2.2 物质文化的发展
虽然从物质文化的发展来看,石质工具的定型化、小型化、精致化是石器制作技术发展的重要体现,然而细石器形态的小石器的出土和出土数量的不断增多,也表明了人类生活环境在逐渐发生变化。多项考古研究表明,细石器的产生和应用多与草原、森林草原、荒漠草原的环境有关。经典的细石器多数有刃和尖,能够直接使用,多用于砍、刺。细石器的大量出土,也直接表明了当时狩猎水平的逐步发展。我国华北地区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阶段便出现了经典的细石器,在28000年前左右的山西朔县峙峪遗址中发现的小石叶曾经被认为是我国近些年所发现的最早的可用于简洁击打的磨制石器,同时在该遗址中还发现了各类复合工具。在23900年前到16400年前左右的山西沁水下川遗址中,考古人员在其上层堆积发现了大量的间接剥片法制成的经典细石器,并且还发现了各种石箭头和磨盘等大型的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
2.3 陶器的发明
陶器的发明作为人类自学会用火以后最为关键的内容之一,其不仅可以有效改善用火需求,还对盛装、储存、烧制食物等有极为关键的意义。尤其是在采集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在部分稻谷等多种小型植物种子做成熟食的过程中,陶器的应用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这些小型植物种子通常在快速发展的采集经济时期是收益量最高、最具有基础保障性的。陶器的出现,也使人类身体的健康获得了进一步的提升,从而使人类的生产力获得提高。陶器的出现像其他发明一样,一方面是因为人类的日常生活需求,另一方面是在人类对陶土的基本性能和应用有了深入了解的前提下才可以做到的。纵观世界各地的考古资料,最早发现的陶制品多数是用黏土制作而成的人像、圆珠等陶制艺术品或陶制装饰品,然后才渐渐出现了陶制容器。
2.4 遗存文化与技术
山西朔县峙峪等多个遗址的文化遗存还出现了文化和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情况。这让我们清晰地了解到,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时期,已经出现了较多的砾石石片等石器,而且当时的人类依旧过着狩猎与采集的生活。除此之外,其在文化风貌的方面也有了新的发展,具有新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和旧石器时代晚期与新石器时代前期相比,其特性也是极为明显的。这些特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刃部磨光石质工具的应用,其次是穿孔重石的应用,再次是燧石小石器的出现与应用,最后是原始粗陶的出现与应用。除了上述四点以外,在过渡时期的文化层中发现并出土了各类动物化石,除了犀、獏等极个别已经灭绝的动物种类之外,大多为现存生物种类。过渡时期无论是在文化,还是技术方面,都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内容,且一些技术手段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被应用,在新石器时代又进一步向前发展,但这两个阶段却都有各自明显的特点,并体现了当时人类生存环境的变迁。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多个遗址的发掘为我们呈现出了旧石器时代步入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清晰轨迹,让我们真正了解并认识整个过渡时期的人类文明,并为过渡时期文化与原始文化之间的联系提供了重要依据。这个时期出现的新的文化因素和技术内容,以及它们的发展情况,都为我们探究史前文化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参考文献
[1]何英德,孙明光.从广西史前文化看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J].南方文物,1992(3):34-38.
[2]彭适凡,周广明.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模式的个案研究[J].农业考古,2004(3):29-39.
[3]陈伟驹.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时空框架与生计方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