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建勋(静庐、静思簃主)江苏南京人,1951年出生于上海。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中心书法家,南京市书协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直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国画院、南京书画院特聘书画师。作品入展“第四届(获奖)和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
十余年前,我从南京来到北京。二十刚出头,血气方刚且充满幻想,仿佛等待我的不是卓绝不平的奋斗,而是垂手可拾的名和利。我的大多数喜爱书法的朋友也都有这样的看法。想一想也是,一个喜欢书法的人,能在全国最权威的《中国书法》杂志社工作,能参与百卷本《中国书法全集》的编辑,不是再幸运不过的事了吗?当时的手舞足蹈之状,仿佛就在眼前。
不过,有一位朋友却在当时泼了我一盆冷水,他说:“凡事不能靠牌子,而是要靠功夫,凭实力。”此话当时不甚了了,现在想来却太有深意了。我要感谢他,是他的这盆凉水使我在浮躁的氛围中多了几番自省,从而坐了一次又一次冷板凳,也尝到了奋斗与执着的快乐。
这位朋友就是魏建勋。一位人品与书品都极好极好的良师益友。可以这么说,像他这样的为人,在当代社会中很少见。而他的书法创作置之当代书坛,当然也是上乘的。
和我相比(这十余年我几乎全在东奔西走之中),建勋生活比较安定。对于需要大量时间来心摹手追的书法来说,建勋可谓得了便利。“曲不离口,字不离手”嘛!有了这个便利,首先便赢得了几分平心静气,而这又是当代社会作为一个艺术家最最需要的。书法的最高境界就是写心,就是传情达意,商周篆隶,汉唐大草,表面上各有不同,而最本质的都是一个心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归于一,南宗与北宗,其最通融处亦为一致。很难相信一个整天忙于应付展览,整天为了迎合某某人口味的人能写出好字。浮华背后必定是花拳绣腿。而花拳绣腿只能骗骗俗人,正如徐渭所言:“高书不入俗人眼,而入俗人眼者,必非高书。”
或许有人会说,这么长时间的“安稳”会不会使他“平”下来。我说“不可能”。别人我不敢说,但建勋绝不会。我们相交近二十年,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个手勤、心勤的艺术家,勤于临池、勤于思考是他多少年养成的习惯。钟山风雨,秦淮流韵,南京本是一个外表平静,内养波澜的城市,这和建勋的性格很近。更何况,这十多年来,他一有机会便外出壮游。饱览名山大川,广交艺术好友。这样一个内外兼修的人,岂能“平”下来!
建勋的书法总的属于古典传统一路,他不刻意地求新,按他的话说:几千年的传统岂是你刻意求新就超越的(此语极具见地)。不久前,我在湖州参加一个雅集,张荣庆先生曾说,将传统帖学进行到底。听得出张先生并无排斥其他书种,而只是阐述自己的一种观点,这一观点与建勋的所为几乎如出一辙。而熟悉建勋的人都知道,他的书法都有着极鲜明的个性与时代特征,别人问我为什么,我说:因为他是魏建勋。
数天前,我去世纪坛看了荣宝斋的提名展,其中沈鹏先生的一幅隶书对联使我感触良多。沈先生并非以隶书擅长,而此联则写得朴茂、高古、静穆,用笔入木三分,直逼汉魏。久观回味无穷,而同展室的另一名家隶联,初看结字甚有起伏。而用笔则为山水画的皴法,完全停于纸的表面,再看则了无趣味也。细思之,盖沈先生不取捷径故也。我有幸常得到沈先生教诲,每每见其通篇临习《散氏盘》等商周名迹,且五尺整纸,一气呵成。此亦正是建勋所谓务实也。这在十几年前,我哪里会知晓哦!
建勋则不然,在十几年前就是如此,他让我务实,其实正是他自己的准则。除了晋唐宋元行草书外,他还在秦汉篆隶上用功至勤。尤其拟《张迁碑》的隶书,华滋浑古,卓然成家。一扫明清阁体隶书陋习,可谓开一代风气也,惜其不事张扬,而知者甚寥。或许正是有了“不走捷径”的务实精神,他的行书,行草书既有飘逸、轻盈之趣,又含俊迈、爽健之气,品格纯正,合处直逼古人大家,断非时俗招摇者可比也。
欧阳修云:“古人之于学也,讲之深而信之笃,其充中者足,而后发乎外者大以光。譬夫金玉之有英华,非由磨饰染濯之所为,而由其质性坚实,而光辉之发自然也。”
建勋用所有的行为在实践着十几年前告诉我的那句话,其“信之笃”可见一斑,而能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坦然相告,其人品更勿多言。建勋的书法告诉我们,天道酬勤,人品即是书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