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训练:让教师学生文本优美碰撞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weini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看到落山的太阳,就会勾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概念;当我们望见一轮明月,就会激发“月是故乡明,情是家乡亲”的遐想;当我们瞧着雨后的玫瑰,就会引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禅思……语感训练,就是让物象、情感与语言文字优美碰撞。就像叶圣陶说的那样:“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因此, 《语文新课标》把语感的地位上升到语文课堂前所未有的地位。
   但是《语文新课堂》实施以来,在语文课堂上,一些教师为了适合教学时尚,使出浑身解数“作秀”,忽视了语感的训练,对文本的探究就显得肤浅。为什么教师对语感的触摸很被动,很模糊?因为语感看上去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只可言传而辞不达;或物我交融,“欲辩已无言”。
   教例《落花生》
   师:(初读一遍课文)请把你最喜欢的地方找出来,并说说理由。
   生:我喜欢花生。(生读“花生的好处很多……”)
   生:我喜欢桃子、石榴、苹果,它们很好看。
   生:我不喜欢桃子、石榴、苹果,它们的外表好看,但是肚子里没有“货色”。
   师:(教师见学生争论激烈,学生的个性张扬出来了,就对每位同学大加赞赏;又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出示重点句“花生的好处……”然后,自己代替学生,代替文本作讲解。)花生朴实,有用,就像一些脚踏实地、默默无闻为社会做贡献的人。你们来说说,这样的人是谁?
   这个教例会产生这样三种结果:
   1、浮游文本。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哪个词、那句话、那一段、哪一处……结果教师没有发挥其主导作用,让学生随心所欲地说。学生说的当然只是枝枝节节、琐琐碎碎的内容,涉及面浮光掠影。
   2支解文本。教师把重点句挖出来,进行烦琐的讲解,把文章搞得支离破碎,口味嚼蜡 ,用分析理解代替感悟,没有去考虑学生自己的理解。
   3、脱离文本。教师让学生大胆分析,针对学生“否定桃子、石榴、苹果的价值”这一观点,教师没有加以纠正,反而大加赞赏,使学生的对文本的理解偏离、模糊。
   怎样才能让教师、学生、文本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而生发出无限的魅力,可以从以下几个策略着手:
   一、掌握语感内涵,让意识在体验中萌发。
   语感的内涵包括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敏锐地引领学生。教师积极启发学生通过吟咏诵读,细嚼慢咽,仔细推敲,在不经意之间,对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师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感悟文本的真谛。…………
   教例《鸟的天堂》
   师:(优美的音乐不断地响起,荧屏上一群群鸟儿“叽叽喳喳”地飞出来。“哇!哇……”学生们发出了阵阵惊叹声。老师开始解说,解说很活泼,很抒情。)啊!翠绿的大树上变热闹啦!听,到处都是鸟声!看,到处都是鸟影!……
   生: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学生们也声情并茂地读了起来了。)
   师:同学们,你们欣赏了悦耳的鸟叫,观赏了奋飞的群鸟,感觉到了什么?
   生:我感到这儿太热闹了!
   生:我感到这儿太美了!
   师:你们是怎么发现的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还有什么新发现?
   生:(读“到处……”)文章中一连用了两个“到处”,可以看出鸟多。
   师:哦!这么多的鸟,谁来读一读,把鸟读得多一点。
   生读。
   师:他读出了鸟多,谁能读得比他更多一点。
   生读。
   生:(读“大的,小的……”)我从“大的,小的”发现鸟的种类多;我还从“花的,黑的”发现鸟的色彩多。
   生:我来补充,“大、小、花、黑”后面都加了一个“的”,组成了“二字经”短语,读起来有节奏感。(生有节奏感的读了起来。)
   生:(读“有的……”)我仿佛看到鸟儿们正在开舞会……多么快乐!多么幸福!
   师:请大家再读一读,自己再感受一下。
   “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朱熹)教师以朗读为主,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让学生用耳听,用眼看,用快乐的语气读,把鸟读多了……充分感受群鸟嬉戏的幸福画面。然后,引导学生读中领会“到处”等词的含义;体会“大的,小的,黑的,花的”的节奏和情味;在深切的体验中,“群鸟嬉戏”的美好情景就心驰神往了。
   朗读的方法丰富多彩:齐读、教师引读、默读、个别读、分角色读等。读书时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是,要与文本密切配合,读出语文味,才能有效。
   如“他读出了鸟多,谁能读得比他更多一点?”这个比较朗读法,学生读出鸟多,才读出了《鸟的天堂》的内涵。
   如《乡下人家》,可以运用配乐朗读,和师生合作朗读。随着一阵美妙的音乐,教师开始朗读了。教师读“傍晚是微风吹过来,它们便唱起歌来——”学生读“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教师读“月亮升起时分,它们便唱起歌来——”学生读“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 教师读“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学生读“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
   教师学生文本创设了这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嗅到了浓郁的泥土芬芳,听到了熟悉的蛙吵虫鸣,感受到瓜棚月下的情趣……
   二、增强语感效应,让情感在语境中共鸣。
   增强语感效应,就是教师善于把学生从文本中储藏的的信息,与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即“披文入情”,敞开师生的心扉,倾其满腔的热情,步入情感的殿堂,使师生、文本、情感交相辉映,共同升华。
   教例《江姐》
   师:(范读)“她没有哭,嘴唇微微抖动,平静地吐出仿佛经过千百次考虑的话……”如果,你是江姐,你此时此刻怎么样?请读一读,想象一下,描绘一下。
   生:我突然感到天昏地暗,我最亲爱的人在这座充满白色恐怖的城市里灰飞烟灭了。站在这里,我仿佛是一只黑色夜幕下的孤雁;我仿佛是一叶狂风大浪中的孤舟……
   生:此时此刻,我的心在滴血,我真想大声痛哭,但我的泪只能往肚子里咽。疯狂的敌人正恶狠狠地盯着四处,他们会随时如饿狼般地扑上来。
   生:我最亲密的战友,你一定经受了最严酷的考验,经受了最残酷的刑法,我为你自豪。你的血不会白流,我一定要在你洒热血、泡头颅的地方站起来,投入战争。为了我们的事业,我不会低头的,哪怕赴汤蹈火,我也在所不惜。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离不开语境。“你是江姐,你想说什么?”教师适当点拨,请生入境,学生走进语言的动情之处,与主人翁——江姐荡气回肠、慷慨激昂的情感相碰撞,与江姐的心深深的焊接起来,激起情感的涟漪。
   那么,具体有哪些方法产生情感共鸣呢?
   1、巧用阅读期待,创设假设情感。
   阅读期待,指面对文本产生期待心理,从中获得个人体验和感悟。教例教例《江姐》
  就是用了这种方法。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疑问情感。
   如《春》、《桂花雨》等文,可以让学生事先让学生参观校园,指导他们眼看、耳听、鼻闻、手摸,然后再导入课文。这样一来,文本所描绘的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了,从而引发他们的共鸣。
   3、运用媒体教学,创设愉悦情感。
   多媒体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直观地展示出来,积极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如《美丽的西沙群岛》,《庐山云雾》等,在学习课文时,及时教师播放多媒体,学生都会很快地入文入境。
   4、主体活动体验,获得参与情感。
   《陶罐和铁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等课文,可以进行分角色表演和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成为文本的表演者直接参与。
   总之,教师要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生活动为途径,积极创设语境,这样就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
   三、创导语感机制,让心智在灵动中生成。
   当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将语感机制,称为“语言习得机制”。它存在于人脑中,来自遗传而为人所特有。学生接触语言的过程中,可借助这种语感机制捕捉到那种言语之外的高情远韵和“可解不可解”之意。教师应诱导学生用灵敏的语言直觉,进行语言实践,迁移运用,培养开阔自由的语感。
   教例《武松打虎》
   教师请学生读读课文,说说武松是个怎样的人?学生熟读课文之后,得出的答案有力大无穷、性格倔强、机智勇敢、英勇无畏……
   师:同学们说的对吗?请再细细品味,回过头来探究一下刚才的分析,并找出理由。
   读文后,大部分同学根据刚才的答案回答,并说明了理由。可是有一生说:我认为武松是个死要面子的人,因为他在山上看到了榜文,想下山,可又怕店家嘲笑,结果存着侥幸心理,硬着头皮上山。
   生:我认为武松也是个胆小的人,我看了《水浒传》,知道后文武松看到了许多“老虎”,吓得两腿发软。
   生:武松虽然是个打虎英雄,但他也是个普通的人。这样描写,反而使英雄形象更加逼真,更朴实。
   生:我认为武松是个“冒失鬼”,因为他打死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师:他说的对吗?
   生:有一点点道理,如果说这只老虎是害人的,就不得不打死它;如果说这只老虎没害过人,那到没必要……
   师:刚才,你们分析得有道理,希望课后读读《水浒传》,去了解一下这只老虎;去了解一下武松的其他品质……
   教师抓住学习的契机,在有限的时刻内,稍一点拨,学生的思维就如长虹贯月地灵动起来。学生已跳出了教材的范围,重新开发了文本。
   教例《落花生》
   师:(初读一遍课文)请把你最喜欢的地方找出来,并说说理由。
   生:我喜欢花生。(生读“花生的好处很多……”)
   生:我喜欢桃子、石榴、苹果,它们很好看。
   生:我不喜欢桃子、石榴、苹果,它们的外表好看,但是肚子里没有“货色”。
   此刻正是教师该及时引路和点拨的最佳时机,教师可以这样点拨:
   师:外表好看的真的肚子里没有“货色”了吗?请结合实际讲一讲。
   教师让学生广泛地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手中的资料,充分开发、挖掘文本。师生共同合作,用灵动的智慧,跳出文本的范鉒,所获得的收获是意外的,所积攒的“智慧泉”是丰盈的。
其他文献
电子信息产品的多功能集成化、便携化、低价格发展趋势必然导致轻、薄、短、小型化的技术需求,使得电子封装技术成为全世界微电子产业中的相对独立、技术竞争激烈的领域。封装
目的 分析浙江龙游地区500名在园学龄前儿童屈光发育状况及影响因素,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8年6月-2019年6月,将该院收治的500名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测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感恩图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我们应当传承并发扬。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品德教师,让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与他人,在教学中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未有曲调先有情”——知恩  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
为了解决停车难问题,本文使用FPGA技术,对传统的立体车库技术加以改造,设计了一种基于Verilog语言的筒型升降横移式智能立体车库控制系统.接着对系统功能进行仿真测试,测试结
学校管理是人的管理,只有调动全体教师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的。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和一切成果都离不开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他们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有自己的角色地位,学校领导是管理者,学生是被管理的对象,教师相对于学校领导是被管理和对象,但他们又是学生的管理者,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主要通过教师的中介作用,最终落实在学生身上,而学生的质量又是评价一所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主
目的 探讨鼻康片联合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8年1月-2019年11月该院收治的240例过敏性鼻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有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与手足口病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六盘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7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