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数学教材(北师大版)中,数学课程突出了三大特点:①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②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③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参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年级课改实验中,我着重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合作学习,组织适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应用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 在创设问题情景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问题的能力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新教材把数学知识融入学生喜爱、令学生惊奇的情景之中,引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教材第一册“比较多少”这一课,给出的问题情景是动物的集体活动。我利用这一情景,采用把“问题情景”故事化的方法,引入新知。
教师先讲故事:动物园里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在猴大哥的主持下,决定开展一次隆重的庆祝活动(出示情景图),请问学们观察:熊猫姐姐、小白兔妹妹、梅花鹿弟弟都来参加了庆祝活动。你们想知道哪些动物来得最多,哪些动物来的最少吗?下面我们就来数一数图中的小动物有多少。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客观世界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我创设一个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景、生活情景,让学生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2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探索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新教材在这方面为学生创造了有利条件,题材丰富多彩,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安排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活动,让学生真实体验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第一册课本第34页有这样一道题:要求学生画一画,填一填。我先根据图意让学生写出8的加减法。学生用了“1+7=8,7+1=8,8-7=1,8-1=7”来表示,我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接着,我再让他们展开想象,这幅图能不能继续画下去呢?学生的思维很快活跃起来,同桌两人互相合作,一个涂色,一个记录算式,很多小组的同学写出了十儿道算式。学生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互相交流合作,从中感受到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我们的密切联系。
3 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问题的能力
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新教材就特别注重了这一点,根据儿童的真实感受为背景,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是大众化、生活化、现实化的。例如课本第三页,安排了“到校园里走一走,说一说有什么,有多少”的实践活动,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里边看、边数、边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再如学习“分类”之后,在班里开展了一个“巧巧手”比赛活动,要求学生回到家里整理房间,并跟父母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整理的。通过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有一次,一位数学组长交作业
本,我问:“你们组有几个同学,现在交了几本作业本?”她就急匆匆的跑到教室数起座位来,接着又跑来告诉我,说:“老师,我们组有16个座位,现在只有12个本子,还没交完。”我又问她:“还有几个没交,算算看。”她说:“我不懂算。”我抓住契机鼓励她,让她想办法。接着,她就用手指在我的办公桌上从1数到12,然后用左手在12的地方隔开,再继续数13、14、15、16,最后就告诉我还差4个同学没有交。对于学生来说,也许这并不是最快、最简便的方法,但却是最适合这一位同学的方法。一件小小的事,就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不但在数学课上用到数学,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用到数学。让学生由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由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由解决问题到进一步应用。通过一个探索的过程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1 在创设问题情景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问题的能力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新教材把数学知识融入学生喜爱、令学生惊奇的情景之中,引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教材第一册“比较多少”这一课,给出的问题情景是动物的集体活动。我利用这一情景,采用把“问题情景”故事化的方法,引入新知。
教师先讲故事:动物园里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在猴大哥的主持下,决定开展一次隆重的庆祝活动(出示情景图),请问学们观察:熊猫姐姐、小白兔妹妹、梅花鹿弟弟都来参加了庆祝活动。你们想知道哪些动物来得最多,哪些动物来的最少吗?下面我们就来数一数图中的小动物有多少。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客观世界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我创设一个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景、生活情景,让学生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2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探索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新教材在这方面为学生创造了有利条件,题材丰富多彩,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安排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活动,让学生真实体验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第一册课本第34页有这样一道题:要求学生画一画,填一填。我先根据图意让学生写出8的加减法。学生用了“1+7=8,7+1=8,8-7=1,8-1=7”来表示,我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接着,我再让他们展开想象,这幅图能不能继续画下去呢?学生的思维很快活跃起来,同桌两人互相合作,一个涂色,一个记录算式,很多小组的同学写出了十儿道算式。学生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互相交流合作,从中感受到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我们的密切联系。
3 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问题的能力
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新教材就特别注重了这一点,根据儿童的真实感受为背景,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是大众化、生活化、现实化的。例如课本第三页,安排了“到校园里走一走,说一说有什么,有多少”的实践活动,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里边看、边数、边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再如学习“分类”之后,在班里开展了一个“巧巧手”比赛活动,要求学生回到家里整理房间,并跟父母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整理的。通过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有一次,一位数学组长交作业
本,我问:“你们组有几个同学,现在交了几本作业本?”她就急匆匆的跑到教室数起座位来,接着又跑来告诉我,说:“老师,我们组有16个座位,现在只有12个本子,还没交完。”我又问她:“还有几个没交,算算看。”她说:“我不懂算。”我抓住契机鼓励她,让她想办法。接着,她就用手指在我的办公桌上从1数到12,然后用左手在12的地方隔开,再继续数13、14、15、16,最后就告诉我还差4个同学没有交。对于学生来说,也许这并不是最快、最简便的方法,但却是最适合这一位同学的方法。一件小小的事,就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不但在数学课上用到数学,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用到数学。让学生由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由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由解决问题到进一步应用。通过一个探索的过程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