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地质地貌知识点在高考评价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从解题思路、命题立意的角度详细分析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37题,纵向对比19年全国Ⅰ卷37题,两者在考察重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以点带面提出“四要两不要”更有针对性的高考备考策略。
关键词:地质地貌;高考全国卷;备考策略
一、高考评价和课程标准解读
新高考评价中高考考查内容体系包括: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而地质地貌属于“地壳运动规律”这一专题,要求学生通过掌握“地壳运动规律”的必备知识,结合区域图和地质剖面图等材料,培养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描述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学会综合分析地貌的形成原因、形成过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分析2020年全国1卷37题“地质地貌”知识点
(一)原题重现
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 分)
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图 6 所示,菜海拔 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 700 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 900 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
(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6 分)
(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12 分)
(3)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6 分)
(二)解答思路
1.解读新概念: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由材料可知,本题岩石形成初期,岩石是平坦的。
2.联系知识建构,形成解题思路:地表形态起伏不平,是受到内外力作用共同影响。确定本题应该还有隐藏的外力作用,结合图中右边河流,可推测是受流水侵蚀。
3.结合新概念和知识建构,分析演化过程:材料提示3种地形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
(三)命题立意
37题主要考察重点——地质地貌。
涉及考点 知识构建 能力培养 核心素养
1.岩石的类型
2.判断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
2.打破常规认知,通过整合材料信息综合运用各个知识点。
运用规范、恰当的地理术语,分析不同地形单元的形成时间 1.动态认识地质地貌環境不断变化的过程,理解当前形态只是地貌过程瞬间表现的理念。
综合分析地理逻辑关系,将侵蚀程度差异与岩石形成先后次序结合起来,更全面地解释地貌发展和演化过程。
三、对比分析2019年全国1卷第37题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6分)
1.都以地质地貌要素入手,
2.综合考查自然地理多个知识点 19年:
1.横向考查地质地貌环境,将地形与各大要素紧密结合在一起,着重强调学生对地理环境同一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的掌握。
2.以具体的区域为背景
3.更侧重于地理基础知识的运用 20年:
1.纵向考查地质地貌环境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过程,着重强调学生对地理环境不同时期发生的变化的掌握。
2.以某一知识发现为背景(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强)
3.更侧重于跳出地理常规思维,基于某一发现进行合理推导
四、对未来地理高考备考策略的启发
通过纵向对比,我们发现现在的高考全国卷并不追求知识点的覆盖面,而是侧重主干知识的考查并且特别注重知识点的过程性理解以及综合性应用。高考增分的根本法宝是要高度重视学生核心地理素养的培养。
做到“四要两不要”。
要从学生的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看懂题意的基础抓起;要重视学生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要强化学生地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形成基本价值观念,提高地理实践力即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要把地理复习与时事热点结合起来,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方向一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放眼世界,培养人文情怀。高三复习不要图广图快,对重点内容重要考点,一定要落实到人,争取每个学生都过关;不要形成惯性思维,幻想通过套模板来提高成绩。
只要通过扎实的复习备考,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高尚的家国情怀,实现立德树人,全面发展,这样高考成绩自然不会差。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李琳. 中学地理教师的学科理解及能力提升[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3):73-75
[4]张伟利,秦龙洋,马可.由高考真题谈“水循环专题复习策略”[J].地理教育.2021(2):43-46
关键词:地质地貌;高考全国卷;备考策略
一、高考评价和课程标准解读
新高考评价中高考考查内容体系包括: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而地质地貌属于“地壳运动规律”这一专题,要求学生通过掌握“地壳运动规律”的必备知识,结合区域图和地质剖面图等材料,培养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描述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学会综合分析地貌的形成原因、形成过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分析2020年全国1卷37题“地质地貌”知识点
(一)原题重现
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 分)
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图 6 所示,菜海拔 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 700 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 900 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
(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6 分)
(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12 分)
(3)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6 分)
(二)解答思路
1.解读新概念: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由材料可知,本题岩石形成初期,岩石是平坦的。
2.联系知识建构,形成解题思路:地表形态起伏不平,是受到内外力作用共同影响。确定本题应该还有隐藏的外力作用,结合图中右边河流,可推测是受流水侵蚀。
3.结合新概念和知识建构,分析演化过程:材料提示3种地形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
(三)命题立意
37题主要考察重点——地质地貌。
涉及考点 知识构建 能力培养 核心素养
1.岩石的类型
2.判断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
2.打破常规认知,通过整合材料信息综合运用各个知识点。
运用规范、恰当的地理术语,分析不同地形单元的形成时间 1.动态认识地质地貌環境不断变化的过程,理解当前形态只是地貌过程瞬间表现的理念。
综合分析地理逻辑关系,将侵蚀程度差异与岩石形成先后次序结合起来,更全面地解释地貌发展和演化过程。
三、对比分析2019年全国1卷第37题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6分)
1.都以地质地貌要素入手,
2.综合考查自然地理多个知识点 19年:
1.横向考查地质地貌环境,将地形与各大要素紧密结合在一起,着重强调学生对地理环境同一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的掌握。
2.以具体的区域为背景
3.更侧重于地理基础知识的运用 20年:
1.纵向考查地质地貌环境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过程,着重强调学生对地理环境不同时期发生的变化的掌握。
2.以某一知识发现为背景(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强)
3.更侧重于跳出地理常规思维,基于某一发现进行合理推导
四、对未来地理高考备考策略的启发
通过纵向对比,我们发现现在的高考全国卷并不追求知识点的覆盖面,而是侧重主干知识的考查并且特别注重知识点的过程性理解以及综合性应用。高考增分的根本法宝是要高度重视学生核心地理素养的培养。
做到“四要两不要”。
要从学生的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看懂题意的基础抓起;要重视学生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要强化学生地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形成基本价值观念,提高地理实践力即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要把地理复习与时事热点结合起来,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方向一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放眼世界,培养人文情怀。高三复习不要图广图快,对重点内容重要考点,一定要落实到人,争取每个学生都过关;不要形成惯性思维,幻想通过套模板来提高成绩。
只要通过扎实的复习备考,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高尚的家国情怀,实现立德树人,全面发展,这样高考成绩自然不会差。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李琳. 中学地理教师的学科理解及能力提升[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3):73-75
[4]张伟利,秦龙洋,马可.由高考真题谈“水循环专题复习策略”[J].地理教育.2021(2):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