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不同, 导致了中西方语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从而出现了文化学习与交流的多种困扰因素。
关键词:日常用语; 中西方文化; 差异
【分类号】:J523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 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 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 拿日常生活来讲, 如果认真地分析一下日常英语和汉语, 并试图找出其中的差异, 我们就会对英语和汉语及其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
一、社会交往的差异
1. 打电话
打电话的对话,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规则。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用以下常用语:“This is ××× speaking.”,而不是“I am ×××.”;要说:“Is that ××× speaking?”而不说:“Are you ××× speaking?”。谈话结束时,英美人大多会说“Thank you for calling.”因为在他们看来,给人打电话一是要花钱,二是要花时间。中国人没有说“谢谢你打电话来”的习惯,所以有时候会给英美人留下“无礼”的印象哦。
2. 社交礼节
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社交礼节方面,英语国家和中国也有着许多的差异。如中国人见面经常说“你吃了没有?”或者“到哪去啊?”等之类的问候语和客套话,而英语国家的人打招呼常用“Hello”, “Hi。”如果不清楚英汉文化的差异,在见到外国朋友时用 “Have you eaten?”(你吃了么?),“Where are you going? (你要去哪里?)。“ 打招呼就会带来很多不便和尴尬。
3. 习俗
英国有句俚语,do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在习俗方面差异也很大。如,当外国人向你赠送礼物时,你不当面打开,他会认为你不喜欢他的礼物;到外国人家做客,如太注重中国的餐桌礼仪,别人会认为你不喜欢他的食物。饮食习俗方面,到英美人家做客,菜要太多,吃不完留在碟子里是不礼貌的,所以宁可第一次少要一些,吃不饱,可大大方方地跟主人说“Oh,it’s delicious!”并再要些刚才吃过的菜。另外,当主人给你添菜或问你要喝什么时,你若过于客气,就可能吃不饱,因为在英美两国,一再问人家要不要食物,或是强塞食物给客人也是不礼貌的,在英美国家里,主人请客人吃喝什么,客人从来都很干脆,想要就说要,不想要,就说:“No, thank you.”在这方面,中国人往往是“言不由衷”的,明明肚子饿,嘴上却说不饿;直到主人一请再请,客人才慢条斯理地“恭敬不如从命”。这也是很大的差异。
二、言谈的差异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三、社会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过饭了么)?” “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儿啊)?”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嗨)!” “How do you do(你好)!”“Nice day, isn't it(今天天气很好,不是么)?”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哪里”、“寒舍”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谢谢)”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请随便用)!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再见,走好啊!”“你们进去吧!”“请留步”等。 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再见)!” “See you next time(下次见)!” “Good night(晚安)!”
四、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的语言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要求我们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东西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只要平常交往中, 注意观察、对比、分析, 相信差异的存在并不会妨碍我们之间的正常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2】 方文惠主编,《英汉对比语言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福州
【3】 www.baidu.com
【4】 http://zh.wikipedia.org/zh-cn/Wikipedia:%E9%A6%96%E9%A1%B5
关键词:日常用语; 中西方文化; 差异
【分类号】:J523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 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 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 拿日常生活来讲, 如果认真地分析一下日常英语和汉语, 并试图找出其中的差异, 我们就会对英语和汉语及其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
一、社会交往的差异
1. 打电话
打电话的对话,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规则。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用以下常用语:“This is ××× speaking.”,而不是“I am ×××.”;要说:“Is that ××× speaking?”而不说:“Are you ××× speaking?”。谈话结束时,英美人大多会说“Thank you for calling.”因为在他们看来,给人打电话一是要花钱,二是要花时间。中国人没有说“谢谢你打电话来”的习惯,所以有时候会给英美人留下“无礼”的印象哦。
2. 社交礼节
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社交礼节方面,英语国家和中国也有着许多的差异。如中国人见面经常说“你吃了没有?”或者“到哪去啊?”等之类的问候语和客套话,而英语国家的人打招呼常用“Hello”, “Hi。”如果不清楚英汉文化的差异,在见到外国朋友时用 “Have you eaten?”(你吃了么?),“Where are you going? (你要去哪里?)。“ 打招呼就会带来很多不便和尴尬。
3. 习俗
英国有句俚语,do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在习俗方面差异也很大。如,当外国人向你赠送礼物时,你不当面打开,他会认为你不喜欢他的礼物;到外国人家做客,如太注重中国的餐桌礼仪,别人会认为你不喜欢他的食物。饮食习俗方面,到英美人家做客,菜要太多,吃不完留在碟子里是不礼貌的,所以宁可第一次少要一些,吃不饱,可大大方方地跟主人说“Oh,it’s delicious!”并再要些刚才吃过的菜。另外,当主人给你添菜或问你要喝什么时,你若过于客气,就可能吃不饱,因为在英美两国,一再问人家要不要食物,或是强塞食物给客人也是不礼貌的,在英美国家里,主人请客人吃喝什么,客人从来都很干脆,想要就说要,不想要,就说:“No, thank you.”在这方面,中国人往往是“言不由衷”的,明明肚子饿,嘴上却说不饿;直到主人一请再请,客人才慢条斯理地“恭敬不如从命”。这也是很大的差异。
二、言谈的差异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三、社会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过饭了么)?” “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儿啊)?”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嗨)!” “How do you do(你好)!”“Nice day, isn't it(今天天气很好,不是么)?”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哪里”、“寒舍”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谢谢)”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请随便用)!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再见,走好啊!”“你们进去吧!”“请留步”等。 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再见)!” “See you next time(下次见)!” “Good night(晚安)!”
四、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的语言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要求我们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东西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只要平常交往中, 注意观察、对比、分析, 相信差异的存在并不会妨碍我们之间的正常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2】 方文惠主编,《英汉对比语言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福州
【3】 www.baidu.com
【4】 http://zh.wikipedia.org/zh-cn/Wikipedia:%E9%A6%96%E9%A1%B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