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要求下,在艺术设计理念日新月异的情境之下,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需要做出相应的思考和教学改革,完成教学思路的转变,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基于此,对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课的教学,既不能墨守成规,又不能因片面强调应用而急功近利,要在加强与专业技能课衔接的同时,坚持系统完善的基础训练。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艺术设计;美术基础课
从上世纪70年代末以來,继一些工科院校与艺术设计相应的研究所在我国的率先设立及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的成立,艺术设计专业已初步出现朦胧的影像。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首次出现了“艺术设计学”,此间,全国各大艺术院校先后将工艺美术专业学科更名,艺术设计专业新鲜出笼。而今,在艺术设计理念日新月异、在其专业范围已有大幅度变动的情境之下,美术基础课程需要做出相应的思考和教学改革,完成教学思路的转变,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1 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和特征
本科应用型人才需要系统而扎实理论,同事具有熟练的实践能力,这是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最本质特征[1]。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紧紧围绕生产第一线的需要而进行的,因而,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该突出对其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知性的学习,拓宽其知识面,打下宽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注重基础理论培养的同时,还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渗透和融合,把应用性环节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正确处理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和培养目标的关系,以培养目标为准绳,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除此之外,还应正确处理应用型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着眼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应用型本科基本特征有如下几点:
(1)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有着较强的理论基础知识
艺术设计是一门具有高度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它涉及到美学、文学、心理学各种学科的相关知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着力于可持续发展,使其在今后的独立学习和工作中能自我更新和开发,因而,一定的人文素养和较强的基础理论知识、宽厚的专业和知识面,是其不可或缺的。在加强基础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应使其广泛吸收文学、哲学及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走上工作岗位后,既能即时满足企业和生产第一线的需求,又能自我提升专业知识和更新知识储备。
(2)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强的综合素质
顾名思义,应用型本科人才,就意味着这样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但是,仅此不够,还要在较强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有着较强的综合素质,既有着职业所必需的技术能力,又有着职业所必需的非技术能力和知识,这是极其重要的,是应用型本科人才一个重要的特征。
(3)具有创新精神
创新是各种行业和领域和不同层次的人才都需要具备的能力。应用型本科人才不同于高职高专,就在于其培养的学生有着技术创新和开拓的精神与能力。应用型本科人才既要能对口对岗,具备较强的技术开发潜力和能力,又能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厚的专业知识面,将所具备的知识进行合理运用和并将技术推广,在各自的岗位上进行革新和创造。
2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美术基础课教学
艺术设计是与人们精神文明、物质文明联系极其紧密的专业,是一种美术形式的生产技术。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素描、色彩、美术史等属于专业基础课程。
2.1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综合素质
人文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主要指一个人的思想品位、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个人情感、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个性品格。艺术设计教育不是纯粹的技能教育,不能以此来理解艺术设计的内涵,要以开放的态度,培养深刻的人文精神,更加注重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关注艺术设计发展过程中与相关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关联。
通过人文素养形成的培养,旨在使学生成为具备宽厚知识结构的艺术设计创作者,使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从而在艺术设计创作中使人文精神得到有意识地彰显。艺术设计专业涉及到人的文化、心理、思想、情感等,这就要求我们在专业基础教学中不仅要训练学生造型的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造型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这些都得有赖于在学生人文素质及综合素质的基础上进行。人文素养形成的培养,要注重对美术史、艺术设计史等课程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增开艺术欣赏、视觉文化等相关课程,为其日后设计创作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2.2 结合专业课,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艺术设计学科注重对受众的感官和情感体验,强调物质和产品的实用与美观的相得益彰,基础课教学应该考虑和关注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特点,适应设计人才的培养要求,加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之间的衔接,其教学任务取决于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向。
(1)加强基础训练,提高理解能力。从艺术发展规律上看,造型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美术基础课程不仅对造型基本功的训练有具体实在的作用,而且对学生的专业思想的发展方向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设计专业通过素描和色彩的美术基础课教学,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观察对象与表现对象的能力,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造型、理解造型的能力,是对创新、求异这一基本设计理念的初步导入[2]。设计所需的形的创造能力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造型能力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作品的完美分析和建构。扎实的造型基础训练可以使学生通过对物象的反复观察、分析和理解后,形象而到位地刻画出对象的形态、结构、空间、质感等。这种理解能力的提高,无疑会对以后学生专业创作的更深层次把握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
(2)着眼于综合素质的提高,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扎实的基础训练的目的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多元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获得。比如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前介绍各种艺术流派,在对具象艺术的进行关注的同时,也不忽视其他艺术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种类的作品,从中得到借鉴和启发。大多数基础美术教育教师中受“现实主义”的写实训练,产生写实风格是正确的艺术方向的单一看法,从而对现代艺术缺乏足够的耐心和观察。在我们看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需要教师拓宽知识面,灵活教学手段和方法,在传统知识的基础上,把培养全面综合的审美能力与提高素质融为一体。多元和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使用,可以使美术基础课变得活跃而轻松,让学生在人性化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独特而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其散发性创造能力。 (3)课题设计的科学性、逻辑性与生动性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题设计的科学性、逻辑性与生动性的有机结合,可以激起学生的热情,诱发他们去认识、表现和创造。在课题的设计中,可以引入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如设计素描教学的采用。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但是从现代美术理论看,“造型艺术”并不仅仅是指具象造型,这点集中体现在有设计师摇篮之称的“包豪斯”学院的宗旨中,由其所开创的设计素描训练,强调以设计理念、思维为基础,将素描的造型因素作为相对独立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对对象进行结构分析、解构和重组、平面意想、联想等形式的训练。如:一组静物可以让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对描绘对象具有特征的局部形进行放大描绘,还可把客观状态下的对象进行解构后再进行非逻辑性(不同时空)的重组来表现,由此而使画面产生“有意味”的形式。在这样的课题设计中,把结构、明暗、构成、装饰、图形、形式语言、综合表达等基础课程加以整合,充分强调“抽象”造型能力的训练,贯彻设计理念,从而多角度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
2.3 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自艺术设计专业渐趋独立以来,已有诸多学者和教师从多角度对其专业基础课进行理论探讨与教学改革实践,均各抒己见、各执其行,取得了不少的成就。我们这里还想重点阐明的是,在我国大陆几十年的教育过程中,因为受到苏联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只把学生当作机械接受“知识”灌输的对象,而实际上,教学过程不是唯教师和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为本,教师及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都是引导学生理解、思考和创造的阶梯,只是一个培养学生的过程、媒介与驱动,绝不是终结,其关键在于如何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在抓好学生基本功训练的同时,开拓其视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養,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一切方法和手段的依归。
3 结语
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美术基础课教学,应着眼于如何适应对既具实践动手能力、又拥有系统理论知识的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要求,避免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和单一的教学模式。我们既不能墨守成规,又不能因为片面强调“应用”而急功近利,要在加强与专业技能课衔接的同时,坚持系统、完善的基础训练。
参考文献:
[1] 庄华洁,周金其.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6):109.
[2] 李乐山.艺术设计思想基础[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99.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艺术设计;美术基础课
从上世纪70年代末以來,继一些工科院校与艺术设计相应的研究所在我国的率先设立及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的成立,艺术设计专业已初步出现朦胧的影像。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首次出现了“艺术设计学”,此间,全国各大艺术院校先后将工艺美术专业学科更名,艺术设计专业新鲜出笼。而今,在艺术设计理念日新月异、在其专业范围已有大幅度变动的情境之下,美术基础课程需要做出相应的思考和教学改革,完成教学思路的转变,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1 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和特征
本科应用型人才需要系统而扎实理论,同事具有熟练的实践能力,这是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最本质特征[1]。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紧紧围绕生产第一线的需要而进行的,因而,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该突出对其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知性的学习,拓宽其知识面,打下宽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注重基础理论培养的同时,还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渗透和融合,把应用性环节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正确处理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和培养目标的关系,以培养目标为准绳,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除此之外,还应正确处理应用型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着眼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应用型本科基本特征有如下几点:
(1)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有着较强的理论基础知识
艺术设计是一门具有高度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它涉及到美学、文学、心理学各种学科的相关知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着力于可持续发展,使其在今后的独立学习和工作中能自我更新和开发,因而,一定的人文素养和较强的基础理论知识、宽厚的专业和知识面,是其不可或缺的。在加强基础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应使其广泛吸收文学、哲学及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走上工作岗位后,既能即时满足企业和生产第一线的需求,又能自我提升专业知识和更新知识储备。
(2)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强的综合素质
顾名思义,应用型本科人才,就意味着这样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但是,仅此不够,还要在较强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有着较强的综合素质,既有着职业所必需的技术能力,又有着职业所必需的非技术能力和知识,这是极其重要的,是应用型本科人才一个重要的特征。
(3)具有创新精神
创新是各种行业和领域和不同层次的人才都需要具备的能力。应用型本科人才不同于高职高专,就在于其培养的学生有着技术创新和开拓的精神与能力。应用型本科人才既要能对口对岗,具备较强的技术开发潜力和能力,又能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厚的专业知识面,将所具备的知识进行合理运用和并将技术推广,在各自的岗位上进行革新和创造。
2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美术基础课教学
艺术设计是与人们精神文明、物质文明联系极其紧密的专业,是一种美术形式的生产技术。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素描、色彩、美术史等属于专业基础课程。
2.1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综合素质
人文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主要指一个人的思想品位、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个人情感、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个性品格。艺术设计教育不是纯粹的技能教育,不能以此来理解艺术设计的内涵,要以开放的态度,培养深刻的人文精神,更加注重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关注艺术设计发展过程中与相关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关联。
通过人文素养形成的培养,旨在使学生成为具备宽厚知识结构的艺术设计创作者,使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从而在艺术设计创作中使人文精神得到有意识地彰显。艺术设计专业涉及到人的文化、心理、思想、情感等,这就要求我们在专业基础教学中不仅要训练学生造型的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造型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这些都得有赖于在学生人文素质及综合素质的基础上进行。人文素养形成的培养,要注重对美术史、艺术设计史等课程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增开艺术欣赏、视觉文化等相关课程,为其日后设计创作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2.2 结合专业课,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艺术设计学科注重对受众的感官和情感体验,强调物质和产品的实用与美观的相得益彰,基础课教学应该考虑和关注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特点,适应设计人才的培养要求,加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之间的衔接,其教学任务取决于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向。
(1)加强基础训练,提高理解能力。从艺术发展规律上看,造型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美术基础课程不仅对造型基本功的训练有具体实在的作用,而且对学生的专业思想的发展方向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设计专业通过素描和色彩的美术基础课教学,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观察对象与表现对象的能力,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造型、理解造型的能力,是对创新、求异这一基本设计理念的初步导入[2]。设计所需的形的创造能力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造型能力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作品的完美分析和建构。扎实的造型基础训练可以使学生通过对物象的反复观察、分析和理解后,形象而到位地刻画出对象的形态、结构、空间、质感等。这种理解能力的提高,无疑会对以后学生专业创作的更深层次把握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
(2)着眼于综合素质的提高,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扎实的基础训练的目的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多元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获得。比如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前介绍各种艺术流派,在对具象艺术的进行关注的同时,也不忽视其他艺术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种类的作品,从中得到借鉴和启发。大多数基础美术教育教师中受“现实主义”的写实训练,产生写实风格是正确的艺术方向的单一看法,从而对现代艺术缺乏足够的耐心和观察。在我们看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需要教师拓宽知识面,灵活教学手段和方法,在传统知识的基础上,把培养全面综合的审美能力与提高素质融为一体。多元和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使用,可以使美术基础课变得活跃而轻松,让学生在人性化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独特而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其散发性创造能力。 (3)课题设计的科学性、逻辑性与生动性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题设计的科学性、逻辑性与生动性的有机结合,可以激起学生的热情,诱发他们去认识、表现和创造。在课题的设计中,可以引入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如设计素描教学的采用。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但是从现代美术理论看,“造型艺术”并不仅仅是指具象造型,这点集中体现在有设计师摇篮之称的“包豪斯”学院的宗旨中,由其所开创的设计素描训练,强调以设计理念、思维为基础,将素描的造型因素作为相对独立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对对象进行结构分析、解构和重组、平面意想、联想等形式的训练。如:一组静物可以让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对描绘对象具有特征的局部形进行放大描绘,还可把客观状态下的对象进行解构后再进行非逻辑性(不同时空)的重组来表现,由此而使画面产生“有意味”的形式。在这样的课题设计中,把结构、明暗、构成、装饰、图形、形式语言、综合表达等基础课程加以整合,充分强调“抽象”造型能力的训练,贯彻设计理念,从而多角度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
2.3 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自艺术设计专业渐趋独立以来,已有诸多学者和教师从多角度对其专业基础课进行理论探讨与教学改革实践,均各抒己见、各执其行,取得了不少的成就。我们这里还想重点阐明的是,在我国大陆几十年的教育过程中,因为受到苏联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只把学生当作机械接受“知识”灌输的对象,而实际上,教学过程不是唯教师和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为本,教师及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都是引导学生理解、思考和创造的阶梯,只是一个培养学生的过程、媒介与驱动,绝不是终结,其关键在于如何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在抓好学生基本功训练的同时,开拓其视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養,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一切方法和手段的依归。
3 结语
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美术基础课教学,应着眼于如何适应对既具实践动手能力、又拥有系统理论知识的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要求,避免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和单一的教学模式。我们既不能墨守成规,又不能因为片面强调“应用”而急功近利,要在加强与专业技能课衔接的同时,坚持系统、完善的基础训练。
参考文献:
[1] 庄华洁,周金其.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6):109.
[2] 李乐山.艺术设计思想基础[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