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剖宫产是妇产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围术期疼痛和镇痛药物对哺乳的影响是产妇焦虑的问题之一.目前,多模式镇痛策略已广泛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其中腰方肌阻滞(QLB)是术后多模式镇痛的主要措施之一.QLB是将局麻药注射到腰方肌(QL)肌肉内或QL周围筋膜间隙的一种阻滞技术,是后腹壁肌肉之间的浅筋膜阻滞,可获得T10—T12阻滞范围,对剖宫产的切口痛和内脏痛均有良好的镇痛效果.QLB相对安全,但仍应警惕交感神经及脊神经阻滞、药物毒性、穿刺置管相关并发症.本文将围绕QLB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机 构】
:
400042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剖宫产是妇产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围术期疼痛和镇痛药物对哺乳的影响是产妇焦虑的问题之一.目前,多模式镇痛策略已广泛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其中腰方肌阻滞(QLB)是术后多模式镇痛的主要措施之一.QLB是将局麻药注射到腰方肌(QL)肌肉内或QL周围筋膜间隙的一种阻滞技术,是后腹壁肌肉之间的浅筋膜阻滞,可获得T10—T12阻滞范围,对剖宫产的切口痛和内脏痛均有良好的镇痛效果.QLB相对安全,但仍应警惕交感神经及脊神经阻滞、药物毒性、穿刺置管相关并发症.本文将围绕QLB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血凝酶及生长抑素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及对机体血红蛋白、尿素氮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信封法随机抽取将我院于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2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60例,给予血凝酶及生长抑素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对照组60例,给予单独奥美拉唑治疗,对比两组患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临床指标、血红蛋白及尿素氮水平以及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两组治疗前血红蛋白、尿素氮水平、凝血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临床
脑小血管病是多种类型认知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而视网膜血管被认为是研究脑小血管的便捷“窗口”,且是人体唯一可以通过无创检测方法观测到的小血管网络.近年来的研究也证实视网膜血管改变与认知功能下降有关,但二者之间具体的关系及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本文对视网膜血管改变在认知障碍评估中的应用及近年来关于二者相关性的最新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疼痛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社会和经济问题.疼痛包括疼痛的感知觉、行为防御反应、情绪反馈及下行调控等.脊髓神经元参与疼痛感知和调控的重要过程,具体包括接收外周疼痛信号的传入,传递疼痛信息上行以及作为疼痛下行调控的效应部位.本文将脊髓神经元参与疼痛相关的上行传导及下行调控环路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探索疼痛发生发展可能的生理和病理机制,为进一步探究脊髓及其上游高级中枢在疼痛的调控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是一种由肝脏血供停止后所致的原发性损伤和循环恢复后导致的继发性损伤累积的过程.HIRI可造成肝脏切除或者肝移植患者肝脏功能的受损,导致手术失败甚至患者死亡,是受到广泛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针对HIRI后肝脏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的治疗未取得理想的效果,基于其病理生理机制的干预和临床实践亦未取得长足的进步.本文对HIRI的防治策略和临床应用现状及其相关基础研究进行阐述.
目的 了解开放科学环境下国内麻醉学者对医学期刊同行评议模式的认知情况.方法 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于2019年5月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和收集,包括审稿模式、是否开放其他审稿人的意见、是否关注稿件的结局、对开放科学的了解程度等.结果 受访者来自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1.6%的受访者选择双盲评审,超过50%的受访者没有接受过审稿方面的培训,超过90%的受访者希望看到其他审稿人意见,同时,超过90%的受访者对发表后评议了解不多甚至是完全不了解.结论 开放科学环境下国内麻醉学者对同行评议模式的了解程度有限,
度洛西汀是一种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药,近年有学者探索其用于术后镇痛.但由于度洛西汀的药理特性,可能引起术中高血压、出血增加、影响围术期药物代谢等,其用法相对保守.本文对现有研究中度洛西汀用于手术患者的作用机制、用药方案、不良反应等进行阐述,综合分析现有研究结果,以期为该药物的安全、高效应用提供参考.
FBN1基因位于人类第15号常染色体,含有65个外显子,其编码的蛋白fibrillin?1是血管内外弹力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马凡综合征(MFS)是由FBN1基因突变导致fibrillin?1异常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典型症状可累及骨骼、心血管、眼、皮肤等系统.尽管FBN1基因突变与MFS及其相关表型的联系已有部分报道,但FBN1基因突变类型多样,致病机制复杂,捋清其动态发展过程对未来临床诊疗工作及发病机制的深入探索仍具有一定指导作用.鉴于此,本文对FBN1与MFS及其相关表型之间相关性进行综述.
脑微出血是颅内巨噬细胞中含有的血液降解产物在血管周围的局灶性沉积,与近期皮质下小梗死、腔隙、白质高信号等同为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标志物.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脑微出血越来越多地被检测出,且文献报道脑微出血在脑内存在的数量和位置与认知功能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数量与认知功能下降的程度呈正相关,不同部位脑微出血引起的认知障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文通过回顾现有文献,阐述脑微出血的流行病学特点、危险因素及与认知障碍之间的关系和机制,以期为预防和治疗认知障碍提供新的方向.
患者,男,54岁,167 cm,67 kg,因“左侧髋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6 h”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15年,规律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查体生命体征平稳,被动体位.髋关节X线片提示左侧股骨粗隆间骨折;脊柱前后位X线片提示退行性腰椎侧凸( degenative lumbar scoliosis, DLS).初步诊断:左侧股骨粗隆间骨折( A1型);DLS;原发性高血压.拟在蛛网膜下腔阻滞下行“股骨髓内钉闭合内固定术”.为了进一步评估DLS对脊神经的影响,行腰骶段脊神经MRI平扫和三维重建以及腰骶段椎体CT平扫和
血管源性脑白质高信号为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特征之一,表现为白质区(脑室周围或皮层下)大小各异的信号异常灶,在老年人群中尤为常见,且随年龄增加而加重.广泛的脑白质高信号会引起认知功能障碍,与记忆功能、注意力和执行功能等认知域的相关性更强.本文综述了血管源性脑白质高信号的定义、病理学特征、影像学表现及与认知障碍的关系,以供临床诊疗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