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就业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就业工作要着眼于高校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创新工作理念,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综合素质拓展和学校的社会服务工作、育人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有机结合,保持就业工作的“四年一贯制”。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工作 四年一贯制
[作者简介]许紫岳(1978- ),男,浙江天台人,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王(1979- ),男,江苏连云港人,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张玉倩(1982- ),女,浙江平阳人,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浙江杭州31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就业市场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Y200908554)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2-0037-01
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的背景下,各高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努力构建“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这已成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课题。大学生就业工作要跳出围绕“就业”抓就业的传统思维,着眼于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以人为本,创新工作理念,主动将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贯穿和服务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四年一贯制”。
一、就业工作“四年一贯制”理念创新
1.以人为本,目标导向,将就业工作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大学生就业工作是高校育人环节的落脚点,也是着力点。学生能否通过就业而顺利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和接班人,在某种意义上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就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交集就是就业观念问题。因此,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开展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并重的就业观念教育,加强以理想抱负水平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育人的重要手段,也是优化就业工作格局,提高就业工作有效性需要。
2.就业导向,拓展能力,将就业工作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有机结合。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正在逐渐提高,包括学会求知的能力、学会做事的能力、学会共同生活的能力、学会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人才市场供求结构性矛盾、用人单位招聘要求的提升以及大学生对拓展自身素质的自觉需求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因此,从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视角,根据社会的用人标准和需求,以及学生的成长需求,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工作,是学校加强创新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3.拓宽渠道,完善市场,将就业工作与学校的社会服务工作有机结合。高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这三大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高校的社会服务是指在正常的教学与科研情况下,高校利用自身的优势与资源,主动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活动,从而推动社会与高校的全面发展活动。社会服务职能来源于教学与科研,反过来又强有力地支撑着这两大职能。让在校生一定程度上面向市场、服务社会、参与竞争是与学习理论知识同等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4.全员参与,全程关注,将就业工作与学校的育人队伍建设有机结合。大学生就业工作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不是一项季节性、临时性、阶段性、局部性的工作,而是一个长期的、全局性的系统工程。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提高大学生就业服务水平,仅仅依靠专业精干的专职队伍是远远不够的,还得充分发挥全体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对学生成长和成才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个性化的教育、指导和服务。不断加强育人队伍建设,完善学校育人体制与机制,鼓励学校行政人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等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社团、学生骨干全员参与、全程关注,保障就业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
5.调研反馈,教学互动,将就业工作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有机结合。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观由传统的单一学术标准向多元质量标准转化,这要求高校的教学更贴近人才培养的要求,更贴近于市场的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高校得到社会对其办学反馈意见的途径有很多种,但毕业生就业是极其重要的一个主渠道。学生的就业状况、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与社会需求就成为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因此,就业工作部门要积极构建学生就业社会评价反馈机制,为学校了解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动态,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变化,改革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供第一手资料,这有利于实现就业工作和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二、就业工作“四年一贯制”的实践思考
1.就业指导工作四年一贯。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已经越来越被社会和高校所重视。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低、就业指导缺乏系统性、实效性和个性化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将四年一贯制的就业指导与新生入校教育、始业教育,二三年级的专业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四年级的就业思想教育,第二课堂的主题教育、励志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按照四年一贯的思路和原则,系统设计就业指导的内容和组织模式,让学校专业教师、班主任导师、校友和职业经理人等全员参与到就业指导工作中来,可以真正实现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全员化和专业化。
2.就业能力培养四年一贯。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参加在高校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实现,但是目前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主要问题在于其在丰富校园生活的同时更多地仅是定位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就业导向明显不足。这导致活动的针对性不高,学生参与意识不强,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没有很好发挥育人功能。因此,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要以服务学生就业和全面发展为导向,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需求的群体,整合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职业发展活动等各块内容,朝目标科学化、内容模块化、组织机制化方向推进。将“学分制”和“课程理念”引入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中,能有效地实现大学生就业能力锻炼的四年一贯制。
3.就业实践锻炼四年一贯。在大学毕业生择业就业的过程中,用人单位“经验是金”的招聘理念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针对这一问题,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办法是通过与用人单位联合建立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训与教育。但是高校有限的就业实习基地明显不能满足每一位学生参加就业和实习的需求,更谈不上学生四年一贯的就业实践锻炼,因而仅仅通过建立就业实习基地显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高校就业工作部门要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要学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了解社会、了解职业的机会,让学生提前了解职业,增加学生的社会工作经验。
4.就业调研工作四年一贯。就业工作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至少应该包括两方面:一是在校生的就业观念、就业意向和成才需求调查,这有利于我们加强在校生就业指导工作和就业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对毕业生的就业结果、就业满意度调研及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和就业评价的调研,这有利于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对两种对象的调查都应保持调查内容的延续性和调查时间的延续性,因为在校生学生的就业意向和就业需求会在不同年级发生变化,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和用人评价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变化。因此,就业调研工作也需要系统设计,在校生的就业调研要保持四年一贯,毕业生的就业调研要保持持续跟踪,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就业工作和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张长林.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研究,2009(2).
[2]程建军.和谐视野下的高校社会服务职能[J].江苏高教,2009(2).
[3]郑晓明.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9(1).
[4]李同果.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探讨[J].教育评论,2009(2).
[5]孙江林.南京大学实习基地“产销对路”的黄金链接[N].中国教育报,2009-02-18.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工作 四年一贯制
[作者简介]许紫岳(1978- ),男,浙江天台人,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王(1979- ),男,江苏连云港人,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张玉倩(1982- ),女,浙江平阳人,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浙江杭州31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就业市场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Y200908554)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2-0037-01
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的背景下,各高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努力构建“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这已成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课题。大学生就业工作要跳出围绕“就业”抓就业的传统思维,着眼于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以人为本,创新工作理念,主动将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贯穿和服务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四年一贯制”。
一、就业工作“四年一贯制”理念创新
1.以人为本,目标导向,将就业工作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大学生就业工作是高校育人环节的落脚点,也是着力点。学生能否通过就业而顺利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和接班人,在某种意义上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就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交集就是就业观念问题。因此,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开展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并重的就业观念教育,加强以理想抱负水平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育人的重要手段,也是优化就业工作格局,提高就业工作有效性需要。
2.就业导向,拓展能力,将就业工作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有机结合。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正在逐渐提高,包括学会求知的能力、学会做事的能力、学会共同生活的能力、学会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人才市场供求结构性矛盾、用人单位招聘要求的提升以及大学生对拓展自身素质的自觉需求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因此,从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视角,根据社会的用人标准和需求,以及学生的成长需求,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工作,是学校加强创新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3.拓宽渠道,完善市场,将就业工作与学校的社会服务工作有机结合。高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这三大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高校的社会服务是指在正常的教学与科研情况下,高校利用自身的优势与资源,主动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活动,从而推动社会与高校的全面发展活动。社会服务职能来源于教学与科研,反过来又强有力地支撑着这两大职能。让在校生一定程度上面向市场、服务社会、参与竞争是与学习理论知识同等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4.全员参与,全程关注,将就业工作与学校的育人队伍建设有机结合。大学生就业工作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不是一项季节性、临时性、阶段性、局部性的工作,而是一个长期的、全局性的系统工程。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提高大学生就业服务水平,仅仅依靠专业精干的专职队伍是远远不够的,还得充分发挥全体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对学生成长和成才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个性化的教育、指导和服务。不断加强育人队伍建设,完善学校育人体制与机制,鼓励学校行政人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等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社团、学生骨干全员参与、全程关注,保障就业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
5.调研反馈,教学互动,将就业工作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有机结合。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观由传统的单一学术标准向多元质量标准转化,这要求高校的教学更贴近人才培养的要求,更贴近于市场的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高校得到社会对其办学反馈意见的途径有很多种,但毕业生就业是极其重要的一个主渠道。学生的就业状况、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与社会需求就成为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因此,就业工作部门要积极构建学生就业社会评价反馈机制,为学校了解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动态,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变化,改革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供第一手资料,这有利于实现就业工作和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二、就业工作“四年一贯制”的实践思考
1.就业指导工作四年一贯。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已经越来越被社会和高校所重视。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低、就业指导缺乏系统性、实效性和个性化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将四年一贯制的就业指导与新生入校教育、始业教育,二三年级的专业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四年级的就业思想教育,第二课堂的主题教育、励志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按照四年一贯的思路和原则,系统设计就业指导的内容和组织模式,让学校专业教师、班主任导师、校友和职业经理人等全员参与到就业指导工作中来,可以真正实现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全员化和专业化。
2.就业能力培养四年一贯。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参加在高校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实现,但是目前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主要问题在于其在丰富校园生活的同时更多地仅是定位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就业导向明显不足。这导致活动的针对性不高,学生参与意识不强,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没有很好发挥育人功能。因此,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要以服务学生就业和全面发展为导向,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需求的群体,整合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职业发展活动等各块内容,朝目标科学化、内容模块化、组织机制化方向推进。将“学分制”和“课程理念”引入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中,能有效地实现大学生就业能力锻炼的四年一贯制。
3.就业实践锻炼四年一贯。在大学毕业生择业就业的过程中,用人单位“经验是金”的招聘理念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针对这一问题,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办法是通过与用人单位联合建立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训与教育。但是高校有限的就业实习基地明显不能满足每一位学生参加就业和实习的需求,更谈不上学生四年一贯的就业实践锻炼,因而仅仅通过建立就业实习基地显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高校就业工作部门要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要学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了解社会、了解职业的机会,让学生提前了解职业,增加学生的社会工作经验。
4.就业调研工作四年一贯。就业工作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至少应该包括两方面:一是在校生的就业观念、就业意向和成才需求调查,这有利于我们加强在校生就业指导工作和就业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对毕业生的就业结果、就业满意度调研及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和就业评价的调研,这有利于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对两种对象的调查都应保持调查内容的延续性和调查时间的延续性,因为在校生学生的就业意向和就业需求会在不同年级发生变化,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和用人评价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变化。因此,就业调研工作也需要系统设计,在校生的就业调研要保持四年一贯,毕业生的就业调研要保持持续跟踪,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就业工作和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张长林.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研究,2009(2).
[2]程建军.和谐视野下的高校社会服务职能[J].江苏高教,2009(2).
[3]郑晓明.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9(1).
[4]李同果.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探讨[J].教育评论,2009(2).
[5]孙江林.南京大学实习基地“产销对路”的黄金链接[N].中国教育报,2009-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