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坛幽兰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vi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文兰从艺三十年座谈会上我曾受邀发言,这30年,我感叹很多,因为我亲眼见证了夏文兰的成长,亲眼见证了一个绣花厂女工成长为一名百姓喜爱的女笑星;亲眼目睹她们夫妻俩从草根艺术中走来,成为相声界少有的夫妻档。我很想借此机会写一篇文章对夏文兰从艺30年表示祝贺,可那次会嘉宾众多,争相发言,时间有限,只能即兴浅谈了些我与夏文兰、倪明的友情及他们的作品、人品、艺品。虽只是即兴,但兴之所至,倒也觉得畅快、惬意。会上夏文兰那么爽朗,漂亮,与倪明一唱一和,情投意合,睿智可乐。眼前之事余兴还在,却传来惊天噩耗——夏文兰病逝,突然间阴阳永隔,年轻的“兰子”西去了——在悲切中我又一次打开电脑,找出为她从艺30周年所写的文章草稿,并默默地浏览完整了它——
  回眸夏文兰从艺30年,一路走来,成绩可圈可点。人生30年取得此等成绩,真的得好好拾掇拾掇,探寻夏文兰成功的秘笈,以供后来者汲取。夏文兰的成长轨迹,主要得益于她成长路上的三个支点。
  第一支点是三十年多前的“盐城文化馆”,即今天的盐都区文化馆。就是在这里,夏文兰跨进了相声艺术的门槛,从此就入了相声的门。夏文兰夫妇选择在盐都文化馆举行夏文兰从艺30周年纪念活动,地点选对了,因为他们要感恩这块宝地,要感恩盐都的昨天,要感恩在文化馆曲艺队里的兄弟姐妹们:马季江、王红专、周海良、陈冠群、吉蕊一、李锦州以及已经离开我们的朱成杭、陆建华、陈亚林等一帮爱好曲艺的伙伴们,那时的我在文化馆担任文艺组长和这帮爱好者风里来雨里去,一直把夏文兰当作小妹妹呵护着。30年过去了,这些人仍然以不同的方式坚守着,没有离开曲艺。盐城是夏文兰的故乡,她从这里入行,是这片土地养育了她。
  夏文兰的第二个支点,就是他的先生——倪明。没有倪明就没有夏文兰的成就。倪明是她的朋友、丈夫、老师、搭档、合伙人。还记得当初我们曲艺队里都是清一色男性,演出时色彩单调,需要请一个女报幕员。倪明领来了一位清瘦的姑娘,谁知道,这位姑娘不甘心报幕,竟然敢说相声,其实这都是倪明做的魔法。后来,夏文兰与倪明结了婚,我看她更是与相声结了婚。因为是与相声结缘让她爱上了倪明,是相声成就了夏文兰,相声成了她一生永远的追求。
  夏文兰成长的第三个支点,就是她拜姜昆先生为师,成为当时姜先生门下唯一的女弟子。从此,夏文兰才有机会登高临绝顶,才有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才有走出江苏、融入全国相声大家庭的机缘,才有了把东方女性特有的气质融进相声里的女笑星。哲人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夏文兰有三个支点撬动了她的成长。
  回首看夏文兰从艺30年,历经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一见钟情”,正如开始所述,当夏文兰进入文化馆曲艺队她就像命里注定与相声有缘,当她一接触相声,她就爱上了相声,谁也没有想到一个女子,说相声一说竟说30年,她也真爱相声30年。
  第二个阶段是“不离不弃”,在《中国文化报》上,曾经在头条位置上登载夏文兰雨中演出,一位老奶奶为她撑着伞的一幅感人照片。30年中这样的场景何止这一次,她一直坚持送欢乐到基层,一直坚持把笑声送给百姓。那时,坐着卡车下乡,美少女成了灰姑娘;骑着自行车赶场,一晚要赶三个场地演出;儿子有病在家,她还要强作笑脸把演出演完;那时的事哪一个都是刻骨铭心的故事,夏文兰坚守着相声的清贫时、坚守着相声的冷落期、坚守着相声的真善美,她把相声融化在骨子里、血脉中。
  第三个阶段是“天长地久”。夏文兰昨天与相声结缘,日日与相声为伴,相声伴随了夏文兰一辈子。今天,她离我们而去了,她把她的相声艺术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她留下的是“永远的笑声”。
  从艺30年来,夏文兰的相声形成了独具的特色与魅力。相声具有喜剧特质,而喜剧又具有“滑稽、幽默、机智”三个手法与境界。“机智”则是喜剧表演的最高境界。夏文兰的相声正是以“机智”见长。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师胜杰先生说过:相声演员有帅、歪、怪、坏四种类型。他认为,帅的演员要比其他三种类型的演员说相声下的功夫大得多。因为帅的喜剧因素太少了。夏文兰作为一个年轻俏丽的女子,她说相声,而且取得了成功,可见她下的功夫非同一般。纵观夏文兰的相声艺术,她机智地选择了走自己的路,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
  第一特色:很浪漫——开心。
  在夏文兰的相声中浪漫是她的特色,浪漫是什么?古有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充满诗情、画意。当下许多影视作品中的浪漫,是在生日时收到令人尖叫的花束,或是邀集一整个乐队来伴奏的烛光晚餐。而相声中浪漫的营造却是很难的,因为它以讽刺见长。曾记得夏文兰相声中描写上世纪一对劳动者相恋时,约会的男方在电影院里悄悄递给女方一包小食,小女子打开一看,是一包猪头肉。观众为之大笑,其实在那个年头吃上猪头肉是奢侈的,吃着猪头肉看电影对于一对小人物来说是一件多么浪漫的事,那时日的打工仔,哪有可能坐在咖啡馆里去品味“蓝山”与“拿铁”的味道,哪有机会坐在茶舍酒吧聆听“梁祝”与“摇滚”的对比?因此,看起来可乐荒诞的猪头肉,恰恰是当时真实而浪漫的反映,包涵多少爱情的甜蜜,也容纳多少生活的情感与乐趣。1908年出版的英敛之《也是集续篇》里说:“相声者,实滑稽传中特别人才也。其登场献技,并无长篇大论之正文,不过随意将社会中之情态摭拾一二,或形相,或音声,摹拟仿效,加以讥评,以供笑乐,此所谓相声也。”在夏文兰的相声里,更多的是底层小人物的微生活中让人幸福的细节与浪漫开心的笑。
  第二特色:有温度——暖心。
  著名女相声演员魏文华说过:“女性和相声之间并不存在天然的屏障,关键还要有自己的表演风格和适合表演的作品。”夏文兰在30年的相声实践中深谙其道,她选择与创作的相声都往往与夫妻、兄妹、朋友相关,与家庭、与爱情、与生活相关。《悄悄话》《怎么了》《离不离》等等就是典型的代表作品。作品中充满爱意、充满友情、充满温馨,作品中的人物都可爱、可喜,人见人爱。这在以讽刺见长的相声中是难得可贵的。如今有些相声作品中,往往忽视了社会正能量的存在,为了迎合一些浅薄的笑声回报,忘却了文化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文化自觉,一味追求“纯娱乐化”,负能量被无限传播和放大。而夏文兰的相声表演传播的正能量充盈在她的作品中,把握准主题立意,用女性张驰有度的情感、清新雅致的格调、委婉温和的表现,演绎出另一种笑感趣觉来,让人暖心。
  第三特色:好唯美——舒心。
  当下曲艺界提出要营造有利于曲艺繁荣发展的健康生态,相声界也早早提出抵制“三俗”,在夏文兰30年的作品与表演中几乎看不到任何三俗的表现。夏文兰坚守着东方女性高洁、端庄、清雅、大度的形象,她带给人的笑,不是挤眉弄眼,不是五官移位去博得廉价的肤浅的掌声笑声。她相声中的女性不蛮、不野、不骄横,一个个或鲜活可爱、或健康风趣,或美丽动人。在她的作品中许多柳活更充分展示了她甜美的嗓音,让人们在歌声中品味到女性的美好、生活的美好,让人舒心、动心。如《家乡美》《五彩缤纷》《百花赞》等作品都是百听不厌的好相声。欣赏夏文兰许多相声作品,有时宛若在欣赏一幅水墨,意境深远,赏心悦目;有时又犹如在品味一支轻音乐,轻快惬意,幽然生情;有时又好像是吃了一碗麻辣烫,说不出的滋味,细细品之,趣味无穷。马季先生曾经高度评价夏文兰把男女相声带到了雅致优美的高度。姜昆先生评价夏文兰为相声的探索作出了重大贡献。一个艺术家受到百 姓的欢迎,得到同行前辈的赞誉,人生足矣!
  参加夏文兰追思会,收到一本缅怀夏文兰的小册《逐梦留痕》,看着画册里一张张夏文兰美丽的笑脸,我叹息不已,多好的人哪,就这么悄悄地走了。我不由自主地在小册子的封底写下了几行诗句:
  音容犹在人已逝,留芳曲坛一幽兰。
  逐梦留痕今追思,魂归故里带笑还。
其他文献
艺术是人类通过借助特殊的物质材料与工具,运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充满激情的创造性劳动。所以真正的艺术往往经过数代人的精雕细琢方才成型,后来者依样葫芦尚颇不易,创新更别有难 度。苏州评弹张派弹词选曲《望芦苇》是脍灸人口、久唱不衰的佳作。除原创者张鉴庭及张派弟子外,后学者甚多。而作为张派再传弟子的毛新琳通过三十多年孜孜不倦的探索,更对《望芦苇》别出
期刊
话语权决定主动权,传播力决定影响力。曲艺在漫长的传承发展中,产生并留下了许多原始的“春典”“艺谚”“艺诀”等独特术语。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明多样化的今天,作为现实中的曲艺,避免不了西方艺术思潮和学术话语的影响,在交流交融交锋中一旦失掉了自己特有的话语权和传播能力,将直接面临艺术传统和艺术价值的丧失。话语体系是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具有完整的科学的话语体系是一门艺
期刊
朱丽华,1945年7月9日出生于山东青岛,祖籍浙江宁波,山东琴书表演艺术家,原青岛市曲艺 团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琴书(东路)项目传承人。  13岁就登台演出的朱丽华,从1958年至今,从事山东琴书艺术表演已60年。为了更好地传承山东琴书这门传统艺术,承担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琴书(东路)项目传承人的责任,2014年,近70岁的朱丽华开始录制21回的山东琴书《呼延庆打擂》,历时
期刊
罗荣寿,相声表演艺术家,北京相声代表人物之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业待兴,相声艺术受历史原因制约一度受到社会的冷遇,存续濒临险境。为挽救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1950年,罗荣寿与侯宝林、孙玉奎、刘德志、侯一尘、于世德等有识之士共同筹备组建了“北京相声改进小组”,罗荣寿担任了第一、第四届副组长。他与相声界同仁一道,积极大胆地改革传统相声,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使相声艺术焕发生机。
期刊
有人说人生:不过—— 血与火。人,生,始于母亲不息的血。人,死,归于物质不灭的火。  那么,把“生与死”作为自己原始命题的悲剧,实际上,也即经由“血与火”洗礼之美。  如何来定义悲剧?前有恩格斯穿透历史、哲学的经典论述,后有鲁迅看透社会、人伦的形象描述,当然,还有众人看透本质、关系的各种阐述:“悲剧产生于矛盾和冲突中”,“毁灭或灾难显示甚至加强这种价值”,“没有怜悯感就不可能有悲的审美体验”,或许
期刊
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刘春爱是当代鼓曲大师骆玉笙的嫡传弟子,国家级非遗项目骆派京韵大鼓的代表性传承人。她今已年近七旬,依然活跃在京津冀曲坛。她的嗓音酷似老师,宽厚、圆润、明亮,至今歌来调门不减。  不久前,她应邀到唐山滦南县成兆才大戏院参加活动,笔者有幸欣赏了她演唱的骆派经典曲目《俞伯牙摔琴》。她高雅的台风、吐字行腔、举手投足恍如骆老再世……刘春爱不但很好地继承了骆玉笙的演唱特点,行腔委婉,韵味醇厚,
期刊
按照中宣部等六部门印发的《2016-2017年全国文艺业务骨干和管理干部培训工作规划》的部署和《中国文联各全国文艺家协会会员培训工作方案》的要求,中国曲协组织研讨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本刊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曲协相关负责人。  问:曲艺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研讨班的主旨是什么?  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三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
期刊
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有力指引下,中国曲协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中坚持贯彻新的发展理念,为实现曲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探索。  四川省彭州市是著名的牡丹之乡,也是中国曲艺之乡,其市花就是牡丹花,而中国曲艺最高奖就是“牡丹奖”。为让艺术“牡丹”和景致牡丹“花开并蒂”,进一步繁荣曲艺创作,延展曲艺理论研究的深度和
期刊
旅游路上传佳话,  有一辆三轮摩托追大巴。  别以为是小伙子飙车技,  她原来是个姑娘家。  车后边,还坐着姑娘她的爷爷,  双手紧把栏杆抓。  抓着栏杆还鼓劲:  “快!一定务必追上它!”  恁要问这是咋回事?  咱开门见山不拖拉。  赵志华是一位退休老记者,  人称“赵老师”,采风创作是行家。  这一天,带着老伴儿去旅游,  从北京,直奔承德塞罕坝。  远处看,绿色草原花鲜艳,  长空万里披彩
期刊
走上舞台,他身着戏装,扮演舞台上的各种角色。瞟、睨、顾、盼,每一个眼神中都闪烁着星光。唱腔嘹亮高亢,身姿绰约,绝活层出不穷。舞台,已经融入了他的生活,如果没有戏,生活便失去了意义。走下舞台,他是非遗传承人,细心琢磨,传播与发展铁岭二人转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悟着传统与现代碰撞出的火花。他叫张春丰,一个“80后”的年轻小伙子。在戏的一招一式中,成就了自己的梦想;在表演的一颦一笑间,肩负着自己的使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