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主张对学生的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这些,都无疑给目前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但是,由于不少教师对课改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当前的课堂教学,也出现了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教师在课堂上不敢说半个“不”字;为了激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口中只剩下了一个“好”字。这样的课堂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变成了“放纵学生的个性”,“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由“为主”变成了“唯一”;这样的课堂评价,教师淡忘了自己“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对学生错误的理解不加指正,模糊的认识不置可否,学生误解为得到了老师的默认,其他学生也潜移默化地接受,极易造成认识误区和科学陷阱,十足的误人子弟,为害不浅。
笔者认为,倡导尊重学生个性和激励性评价,决不意味着对孩子就是要一味尊重、一味鼓励、不加引导、放任自流;对学生的“闪光点”,教师当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同时,对学生那些不尽理想的表现,教师也要切实起到“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适时地给予学生客观的评价和必要的点拨,从而使学生明确不足,改正错误,拓宽视野,升华认识,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不断发展。以下三种情况,笔者认为教师特别要注意适时地给予学生评价和引导:
一、知识技能的掌握存在问题时
新课程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并不否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性。可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却只知一味
求异,一味创新,忽视了语文基础的扎实训练,甚至连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上存在明显问题时也没有稍加评论、稍作引导。这种认识和操作上的误区,极易使新课程的实施由过去的过于注重双基变为现在的过于轻视双基,由旧的误区走入新的误区。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小学老师在教学《赵州桥》一文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说赵州桥像什么。学生有的说:赵州桥像一条弯弯的眉毛;有的说:赵州桥像一个弯弯的香蕉;有的说:赵州桥像一个弯弯的月亮;有的说:赵州桥像一条巨龙瘫痪在河面上。教师分别以“好极了”、“像极了”、“美极了”、“雄伟极了”作为评价,学生听了人人兴高采烈,得意非凡。上了初中之后,有一天,老师又问到了一个类似的问题:“这座大桥像什么?”其中一个学生得意洋洋地搬出了自己小学时的得意之作:“大桥像一条巨龙瘫痪在河面上。”没想到却引来了一场哄堂大笑,笑得这位学生莫名其妙、非常尴尬——直到今天,他仍然不知道,自己的“佳句”之中,用到了一个与具体语境很不协调的词:瘫痪。
笔者以为,假如当年的那位小学教师对该生的这一“佳句”能稍加指正,那么,这样尴尬的场面就不会出现;而假如每位老师都像那位老师那样,对学生知识技能上存在的问题不予纠正,那么,这样的尴尬就会出现得更多,更厉害。所谓“乡音无改鬓毛衰”,原因何在呢?因为小时候学到的东西,很多是一辈子都难以改变的。为什么很多人直到成年了写字仍然十分潦草、十分难看?因为他们小时候没有形成良好的书写技能。所以,我们一定要利用儿童可塑性强的特点,扎扎实实、一丝不苟地抓好双基的教学,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切不可抓了创新,丢了双基。
二、学习方式低效或无效时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当学生有各自不同的学习方法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梳理、整合、提升,然后再进一步鼓励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看哪一种方法对自己最为有效,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一年级的老师在教学《太阳》一文中“照”字的写法时,问学生:“你们想用什么方法记住‘照’字的写法?”学生一说:“我想用组合的方法,‘照’字就是一个日字旁再加上一个刀、一个口,下面是四点水。”学生二说:“我也想用组合的方法,‘照’字就是一个日字旁加一个号召的‘召’,下面再四点水。”学生三说:“‘照’字实际上就是上面一个‘昭’字,下面四点水”。学生四说:“我想用编故事的方法:一个日本人,拿着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流下四滩血。”学生五说:“我想用数笔画的方法,‘照’字这样写:横—横折—横……”教师说:“这五种方法都很好!还有谁有不同的方法吗?”学生沉默了一会儿之后有人开始举手:“我想用树枝叠成一个‘照’字。”教师表扬:“哇,你的想法真特别!”马上又有一学生说:“我想用铁线……”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又说出了许多种可以叠成“照”字的材料,教师也一一给予表扬:“好”、“很好”、“真棒”。
以上案例,在教师的尊重和激励之下,学生说出了许许多多的识记字形方式。这些方式中,其有效性和适应性是各不相同的。前三种其实用的都是“部件组合法”,而且一种比一种更符合造字规律和识记规律的,因而也一种比一种更为有效,但对学生的识字基础的要求也一种比一种更高;第四种方法有效性不错,但较适合于想象力比较强的学生;第五种方法有效性差,适合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至于最后面的几种方法,其实则是运用不同材料“书写”照字的方法,而根本不是识记字形的方法。教师对这些方法却不加分析,不以比较,一味尊重,一味说“好”。这样做,学生就会误认为,这些方法个个管用,不分高下,喜欢哪个就可用哪个,这实在是对学生的一种严重误导,学生的识记效率可能因此而大打折扣。
三、价值取向偏离正确方向时
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片面强调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却忽视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这实在是对新课程理念的一种误解。笔者以为,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应以学生的体验不违背基本的道德准则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为前提;当学生的体验偏离正确的价值取向时,教师就应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引导,这关系到我们的教育方向,关系到学生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否则,任何创新都将失去意义,甚至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一位老师在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让学生来评价文中的人物。许多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我敬佩孙悟空,他不怕困难,为了保护师父与白骨精斗争到底;有的说:我愤恨白骨精,她三番五次想陷害别人,心肠太狠毒。这时半路杀出程咬金,一位学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不,我觉得白骨精三番五次抓唐僧,说明她屡败屡战,不怕困难,而且每次都用不同的方法,善于动脑筋,我敬佩她。”老师略一迟疑说:“噢,你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真了不起……”话还没说完,其他同学纷纷附和:“对,白骨精还很有孝心,吃唐僧肉还不忘把母亲接来。”“白骨精她明知孙悟空厉害,还‘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她真的很勇敢,我也敬佩她。”课堂上很快出现了一边倒的局面,同学们不断地挖掘白骨精的优点,把她尽往好处想,大有为白骨精打抱不平之势。
上述案例中,教师对提出不同观点的学生大加称赞,这对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是有好处的;教师的失误是,他对学生发言中错误的思想倾向采取了默许的态度,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引导。白骨精确实不怕困难,屡败屡战,但她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自己“长生不老”的欲望,而草菅人命,要吃唐僧之肉。这种自私自利、毒如蛇蝎的人,我们怎能敬佩呢?就如现实生活中的犯罪分子,他越是“勇敢机智”,越是“屡败屡战”,他的社会危害性就越大,就越应深恶之,痛绝之,而怎么能敬佩他呢?对学生的发言,假如教师能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加以评价和引导,我想学生的认识很快就会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领悟到“除恶扬善”的重要性,受到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熏陶;相反,对这种错误的价值取向,如果教师漠然视之,不加纠正,反予鼓励,反予助长,长此以往,只怕有的学生真的会以白骨精之类的坏人为榜样,不知不觉地“成长”为人民的敌人。
责任编辑丁洪刚
笔者认为,倡导尊重学生个性和激励性评价,决不意味着对孩子就是要一味尊重、一味鼓励、不加引导、放任自流;对学生的“闪光点”,教师当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同时,对学生那些不尽理想的表现,教师也要切实起到“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适时地给予学生客观的评价和必要的点拨,从而使学生明确不足,改正错误,拓宽视野,升华认识,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不断发展。以下三种情况,笔者认为教师特别要注意适时地给予学生评价和引导:
一、知识技能的掌握存在问题时
新课程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并不否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性。可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却只知一味
求异,一味创新,忽视了语文基础的扎实训练,甚至连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上存在明显问题时也没有稍加评论、稍作引导。这种认识和操作上的误区,极易使新课程的实施由过去的过于注重双基变为现在的过于轻视双基,由旧的误区走入新的误区。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小学老师在教学《赵州桥》一文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说赵州桥像什么。学生有的说:赵州桥像一条弯弯的眉毛;有的说:赵州桥像一个弯弯的香蕉;有的说:赵州桥像一个弯弯的月亮;有的说:赵州桥像一条巨龙瘫痪在河面上。教师分别以“好极了”、“像极了”、“美极了”、“雄伟极了”作为评价,学生听了人人兴高采烈,得意非凡。上了初中之后,有一天,老师又问到了一个类似的问题:“这座大桥像什么?”其中一个学生得意洋洋地搬出了自己小学时的得意之作:“大桥像一条巨龙瘫痪在河面上。”没想到却引来了一场哄堂大笑,笑得这位学生莫名其妙、非常尴尬——直到今天,他仍然不知道,自己的“佳句”之中,用到了一个与具体语境很不协调的词:瘫痪。
笔者以为,假如当年的那位小学教师对该生的这一“佳句”能稍加指正,那么,这样尴尬的场面就不会出现;而假如每位老师都像那位老师那样,对学生知识技能上存在的问题不予纠正,那么,这样的尴尬就会出现得更多,更厉害。所谓“乡音无改鬓毛衰”,原因何在呢?因为小时候学到的东西,很多是一辈子都难以改变的。为什么很多人直到成年了写字仍然十分潦草、十分难看?因为他们小时候没有形成良好的书写技能。所以,我们一定要利用儿童可塑性强的特点,扎扎实实、一丝不苟地抓好双基的教学,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切不可抓了创新,丢了双基。
二、学习方式低效或无效时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当学生有各自不同的学习方法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梳理、整合、提升,然后再进一步鼓励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看哪一种方法对自己最为有效,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一年级的老师在教学《太阳》一文中“照”字的写法时,问学生:“你们想用什么方法记住‘照’字的写法?”学生一说:“我想用组合的方法,‘照’字就是一个日字旁再加上一个刀、一个口,下面是四点水。”学生二说:“我也想用组合的方法,‘照’字就是一个日字旁加一个号召的‘召’,下面再四点水。”学生三说:“‘照’字实际上就是上面一个‘昭’字,下面四点水”。学生四说:“我想用编故事的方法:一个日本人,拿着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流下四滩血。”学生五说:“我想用数笔画的方法,‘照’字这样写:横—横折—横……”教师说:“这五种方法都很好!还有谁有不同的方法吗?”学生沉默了一会儿之后有人开始举手:“我想用树枝叠成一个‘照’字。”教师表扬:“哇,你的想法真特别!”马上又有一学生说:“我想用铁线……”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又说出了许多种可以叠成“照”字的材料,教师也一一给予表扬:“好”、“很好”、“真棒”。
以上案例,在教师的尊重和激励之下,学生说出了许许多多的识记字形方式。这些方式中,其有效性和适应性是各不相同的。前三种其实用的都是“部件组合法”,而且一种比一种更符合造字规律和识记规律的,因而也一种比一种更为有效,但对学生的识字基础的要求也一种比一种更高;第四种方法有效性不错,但较适合于想象力比较强的学生;第五种方法有效性差,适合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至于最后面的几种方法,其实则是运用不同材料“书写”照字的方法,而根本不是识记字形的方法。教师对这些方法却不加分析,不以比较,一味尊重,一味说“好”。这样做,学生就会误认为,这些方法个个管用,不分高下,喜欢哪个就可用哪个,这实在是对学生的一种严重误导,学生的识记效率可能因此而大打折扣。
三、价值取向偏离正确方向时
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片面强调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却忽视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这实在是对新课程理念的一种误解。笔者以为,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应以学生的体验不违背基本的道德准则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为前提;当学生的体验偏离正确的价值取向时,教师就应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引导,这关系到我们的教育方向,关系到学生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否则,任何创新都将失去意义,甚至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一位老师在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让学生来评价文中的人物。许多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我敬佩孙悟空,他不怕困难,为了保护师父与白骨精斗争到底;有的说:我愤恨白骨精,她三番五次想陷害别人,心肠太狠毒。这时半路杀出程咬金,一位学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不,我觉得白骨精三番五次抓唐僧,说明她屡败屡战,不怕困难,而且每次都用不同的方法,善于动脑筋,我敬佩她。”老师略一迟疑说:“噢,你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真了不起……”话还没说完,其他同学纷纷附和:“对,白骨精还很有孝心,吃唐僧肉还不忘把母亲接来。”“白骨精她明知孙悟空厉害,还‘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她真的很勇敢,我也敬佩她。”课堂上很快出现了一边倒的局面,同学们不断地挖掘白骨精的优点,把她尽往好处想,大有为白骨精打抱不平之势。
上述案例中,教师对提出不同观点的学生大加称赞,这对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是有好处的;教师的失误是,他对学生发言中错误的思想倾向采取了默许的态度,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引导。白骨精确实不怕困难,屡败屡战,但她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自己“长生不老”的欲望,而草菅人命,要吃唐僧之肉。这种自私自利、毒如蛇蝎的人,我们怎能敬佩呢?就如现实生活中的犯罪分子,他越是“勇敢机智”,越是“屡败屡战”,他的社会危害性就越大,就越应深恶之,痛绝之,而怎么能敬佩他呢?对学生的发言,假如教师能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加以评价和引导,我想学生的认识很快就会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领悟到“除恶扬善”的重要性,受到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熏陶;相反,对这种错误的价值取向,如果教师漠然视之,不加纠正,反予鼓励,反予助长,长此以往,只怕有的学生真的会以白骨精之类的坏人为榜样,不知不觉地“成长”为人民的敌人。
责任编辑丁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