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在师大”成为中原教育的品牌

来源 :河南教育·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eur0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对河南师范大学来说,有两件大事值得载入发展史册:一是成功入选被称为小“211工程”的“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是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比中,河南师范大学自己培养的博士常钦的论文成功入选,实现了河南省在该项目上零的突破。“学在师大”的美誉在中原大地不胫而走。一所地方院校何以有这样的发展实力,一所师范院校何以有这样的高度评价?带着种种疑问,记者采访了河南师范大学校长焦留成教授。
  坚持育人为本,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河南教育》(高校版):焦校长,您好!河南师范大学作为一所老牌综合性师范大学,也可以说学校的特色是“教师教育”,学校的定位也是全面建设国内影响较大的、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您认为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能够为学校带来哪些发展机遇?
  焦留成:长期以来,河南师范大学不断突出自身的教师教育特色,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加强本科教学基本条件和实践教学环节,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成功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对学校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将对学校的本科教学、教师教育特色建设、加快实现战略目标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实施该工程可以大幅提高教室和实验室数量,明显改善学生教学条件,改变以往教室和实验室过度紧张的局面,科学合理安排课程和实验教学,保证本科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其次,建设教学楼项目可以为人才模式创新创造基本条件,特别是为“3+1”人才培养模式必需的小型化、研究性、专题性课程提供专用教室,确保各类课程可以正常开设;再次,在综合实验实训大楼建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提供教学各环节所必需的训练手段与设备,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能力训练,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最后,在综合实验实训大楼建设11个基础实验室,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和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中心,不断提高大学生实验教学水平,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大力增强师范生教学技能,使教学实验大楼成为重要的大学生校内实践基地。
  总的来说,“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将会使学校的本科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显著提高,进一步突显教师教育特色,促进学校提升内涵发展质量,为顺利实现学校的战略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河南教育》(高校版):“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把“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坚持育人为本,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本科教学基本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摆在突出的位置。那么,在实施该工程的过程中,学校有哪些具体规划?
  焦留成:河南师范大学的“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主要有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部分内容。其中,硬件建设的主要任务为建设教学实验楼,在中央资金支持下用3年时间建设完成。项目完工后,将新增教室面积30759平方米,增加基础实验室面积71000平方米,配套基础实验室仪器设备6000万元,极大改善本科教学实验条件,缓解教室和实验室紧张局面。
  软件建设主要任务为实施“四大工程一个体系”,即专业结构优化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程、优质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共享工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教学质量监督与保障体系建设,资金来源是省财政资金和校自筹资金。本科教学资源将得到极大丰富,教师教育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实验环境显著改善,为本科生提供优质教学实验条件。
  通过实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学校将完成一批直接服务本科教学的软硬件建设项目,使学校的基础教学实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师资队伍素质结构更加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本科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内涵式发展的基本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河南教育》(高校版):“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就是要通过大力改善中西部高校的基础教学实验条件,引导高校紧密围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使命,把抓好教学作为学校最根本的工作,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走内涵提升的发展道路。学校如何借力该工程进一步提升内涵式发展?
  焦留成:内涵式发展是指通过挖掘现有学校的潜力,优化教育结构,提高学校内部效率和质量来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模式。这是有效促进大学定位科学、特色鲜明,以及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有机统一的协调发展,是以合理配置内部资源、科学整合内部要素为前进发展动力的自我发展。其基本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首先,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学校发展路径。准确定位、形成特色已成为大学办学的重大课题,也是不同类型大学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我校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了建设国内影响较大的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战略目标,通过“十二五”发展规划又进一步细化了实现目标的具体路径、措施和方法。
  其次,实施专业结构调整,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构建结构科学、布局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内涵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012年,我校经过广泛调研,根据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围绕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我们按照学科专业发展规律,结合学校发展实际,本着“专业性、可操作性、规范性”的基本原则,对本科专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对二级学院的名称进行了规范。通过此次调整,学校二级学院数量达到22个,进一步理顺了学院内部各学科专业的关系,为学校“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再次,完善内部绩效评价机制,大力提高学校办学效益。我校高度重视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不断强化效益意识,运用综合定量指标法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开展了校内教学科研单位资源配置与绩效量化评价的尝试和探索工作,基本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绩效评价与管理体系。通过对各教学科研单位资源配置与绩效量化评价,并将资源绩效评价结果与学院考核挂钩,对各单位的实际利益产生了密切联系,收到了良好效果。   《河南教育》(高校版):日前,2013中国大学排行榜发布,今年的排行榜首次设立了大学性价比排名,河南师范大学进入性价比最高的大学前十强(第十名),当之无愧地成为我省性价比最高的高校。您怎么看这个评价?
  焦留成:这充分反映了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是,由于地域差异,我校的新生质量排名在全国高校中仅列第375位。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呢?2010年起,我校对本科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改变原来单一的培养模式,实行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前两年半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到大三下学期,将学生向3个方向(师资型、学术型和应用型)分流;大四则是进行一年的实习。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地推进了本科生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学生在实践、动手、创新等方面的能力相比以前都有很大提高,同时也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多元化和社会对人才规格需求多样化的要求。
  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以知识习得为教育定位
  《河南教育》(高校版):“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的基本定位确定为引导和推动高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扭转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轻育人的现象。在该工程的大背景下,学校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什么新的思考?
  焦留成:近年,我校按照学科专业特点和学生就业、创业或继续深造的需要,确立了师资型、学术型和应用型三类人才培养方向。根据专业性质与学生个性发展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师资型人才着力强化教师专业能力和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适应能力的训练,对学术型人才着力强化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对应用型人才则着力强化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的训练。从分类培养方案实施的效果来看,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多学生早早就进行了职业选择和定位,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提前找到了工作。
  虽然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是也应该看到,分类培养是新生事物,在适应社会多元化人才需求、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需要等方面还需要不断探索。比如,在社会需要、人才成长和教育规律之间,高等教育如何在动态的发展中不断地取得平衡?不同类型与层次的高校应如何划分人才培养类型?在哪个时段实行分类培养最合适?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河南教育》(高校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再次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要想真正做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这篇大文章,您认为高校应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焦留成:一所大学要想真正培养出对国家有用的创新人才,需要在办学指导思想、条件保障、文化氛围等层面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首先,在办学指导思想上,要把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树立和完善个性化培养的理念,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我校来讲,我们从增强学生从事创新活动的兴趣入手,充分利用自己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单位的有利时机,在大学生创新性项目上大做文章。
  其次,在条件与保障上,充分发挥学科、设备和教师的作用,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保障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项目的实施和推进。为了激励大学生参与创新项目,我校每年设立不少于100万元的奖励基金对获奖学生进行奖励。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励了大学生的创新动力,推动了大学生创新活动蓬勃开展。
  再次,在校园文化氛围上,要在学生中积极倡导创新精神,开展一系列大学生创新文化活动,营造“热爱创新、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把实现中国梦的内涵、实质、路径阐述得精辟、透彻,中国梦,就是国家强盛之梦、民族复兴之梦、人民幸福之梦。实现中国梦,教育是先导和基石。而高等教育又是教育事业的高端和龙头,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必须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地处中原大地的河南,岂不是如此。中原崛起,梦想成真,大学必须先行。  从“精英”到“大众化”,从“独木桥”到“阳关道”,河
期刊
在这个春天,梦想不再藏于心底,成了13亿中国人向着未来共同吹响的前进号角。的确,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充满自信的时代,是一个张扬梦想的时代,“中国梦”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中国梦是国家富强的梦,是民族振兴的梦,更是人民幸福的梦。曾经,无数先辈为之奉献了青春和热血,今天,这个梦正在一步步照进现实。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
期刊
2013年3月16日,河南中医学院新校区仲景文化广场上人潮涌动,河南中医学院2013届毕业生就业双选会正在举行。参加双选会的用人单位来自全国各地,广东华润三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陕西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上海玉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和田市人民医院等4家医药单位都慕名前来招聘毕业生,此外还有宛西制药有限公司、羚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省内大型药企以及多家医疗卫生单位,共计300余家。  河南中医学院已连
期刊
在全省首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中获得“优秀”,连续三届荣获“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连续多次在全国医学院校大学生技能竞赛中获得大奖,连续多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新乡医学院依靠创新就业工作理念和培养模式、重视就业引导和服务体系建设,引领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走出了一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特色之路。  加强阵地建设,搭建毕业生自我展示的舞台  阵地
期刊
近年,周口师范学院紧紧围绕“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题,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在教学质量保障的制度建设、组织建设、资源建设、过程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构建了一套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了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发挥质量文化的引领作用,注重体系的顶层设计,体系与文化达到了互利共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特
期刊
以前,很多师生还在通过海报了解学校最近的学术报告信息;现在,他们只需关注一下学校官方微博,就能通过手机随时随地提前了解学术报告预报,不会再有错过的遗憾。以前,学校团委举办活动还需要通过广播、报纸、海报等形式告知学生;现在,只要发一条微博,学生便立即知晓,积极参与……新媒体时代的大学校园正在悄然发生着深刻变化,冲击着高校固有的管理方式。  应对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高校需要转变观念,积极利用新媒体,建设
期刊
策划人语:  又到一年就业季,大学生就业难成了老生常谈的话题,只是近年“研究生就业难”似乎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2011年,河北大学硕士研究生苗卫芳毕业后,没能找到理想中的“铁饭碗”工作,最终回到村里种地,其父气得服毒自尽。这个事件一时引起社会热议。今年年初,武汉一名女硕士因求职碰壁,索性将简历上学历改为本科,“冒充”本科生求职,更是让人们想起那些类似《研究生学历贬值,就业率连年不如本科生》的报道,
期刊
新年伊始,武汉大学“三无”博导“下岗待业”的消息,引起了网友的广泛热议。其实,限制博导招生数量甚至“下岗待业”是国内许多大学近年通行的做法,武汉大学并非第一家。2005年,吉林大学博导重新聘任,落聘比例约5%;2007年,中南大学对博导进行考评,5名不合格者被取消博导资格;2012年,清华大学全面取消了博导评聘制度,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均具有博士生指导资格。这些大学的博导制度改革,正在撼动多年沿用的博
期刊
大家知道,大学存在有两种哲学基础:一是以认识论为基础的哲学,要求大学必须崇尚学术;二是以政治论为基础的哲学,要求大学应当适应社会。从大学的文化价值看,大学之根本是文化和学术。大学是靠文化培育人的,总体来说大学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学术文化、精神文化等,其中学术文化是核心,精神文化是灵魂,制度文化是保障,物质文化是基础。这四种文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通过这四个层面的文化合成共同体,大学最后达到
期刊
本刊讯(记者 马孝民)3月14日,我省高校社科界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座谈会在郑州召开。来自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社科界专家齐聚一堂,共谈社科繁荣发展大计。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张亚伟出席会议并讲话。  在座谈会上,郑州大学副校长高丹盈、河南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凌、河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杨林、河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国臣、洛阳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宝明、郑州大学教授辛世俊、河南财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