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很多高职院校教师都苦于学生的高数成绩红灯一片,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的学生现状,并结合高职教育的的特点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职 现状 高等数学 教学 改革 对策
【中图分类号】O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47-01
1.引言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与学习习惯的好坏。在各类高校当中。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薄弱,学习习惯不好,在高职院校从事教学的教师应该感触颇深。而高等数学又是不能回避的一门基础课,是基础中的基础。考到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是因为数学和英语成绩偏低,基础薄弱。以上这些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那么,面对这么多的困难,我们如何能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坦然呢?
2.背景分析
如果要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必须要明白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高数。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是为了将来就业做准备。学生的就业方向又是与其所学专业相关。那么高数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呢?很显然,是为其专业课打基础。那么在专业课当中又会用到多少有关高数的知识呢?我想对于绝大多数的工科院校来说,最多的应该就是微积分。那么知识的深度又该如何把握呢?那我们就要看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定位。大多数的用人单位认为高职毕业生是具有一定知识的初级技术人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技术工人。而在实际工作当中,如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在计算不规则立体体积时,早已经不需要通过人工去计算。而是通过专门的软件去计算,因此学生只需要知道应用微积分的基本原理就可以了。
3.解决方案
基于以上分析,在实际教学当中我们提出一个指导思想,叫做“理论知识够用,注重实践”。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学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3.1 教材的选取要适合
教材内容的编写以“必须、够用”为原则。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与普通本科院校有所不同,主要强调动手能力,因此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坚持“必须、够用”的原则,即本专业学习需要的基础知识必须满足,但不要过量。对间接或没有关系的内容在不影响数学系统性的原则下,尽量删除,突出重点数学知识的传授。
3.2 知识难度要恰当
高职数学教学中应强调实用性,力求学不在多,学而有用。理论推导部分的要求应大大降低,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尽量采用直观易懂的方法讲解,取消复杂定理的证明,把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讲得通俗易懂,突出应用[1]。例如不定积分教学中,在介绍几种积分方法的同时,重点讲解简易积分表的使用方法,避免复杂的不定积分计算。总之,在引入概念时要直观,举例时要联系实际,应用数学时要结合专业特点,把数学教学融入在后续课程和专业之中。
3.3 要强调应用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用,那么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为专业应用打下伏笔。例如,对于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在讲解定积分的时候,就可以从求我们学校操场的面积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建立函数关系、把专业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3.4 改革教学手段
现在我们的教学计划、教学要求基本是统一的,教师的教学进度只能跟着中等水平的学生走,这样就使得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跟不上。因此,教学上应采取分层次编班,对于学习程度中下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的数学方法,内容上以简单、直观为主,不苛求逻辑上的连续性,不苛求运算技巧;对于学习程度中上的学生,适当加大难度,强调应用和计算技巧,使其能够用数理逻辑思维方法去处理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较为高深的数学计算问题,且为专升本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及数学软件教学。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可以变抽象为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5 采取多种考核方式
长期以来,数学考核的唯一形式是限时笔试,试题的题型基本上是多年不变的模式,这种考核方式只能使教师面对考核成绩表上的一片“红灯”和逐年增加的不及格率,因此,必须改变高等数学的考核形式。可以将学生的总成绩分成两部分:一是平时成绩(占30%) ,包括平时作业、提出问题、上课发言等;二是闭卷考试成绩(占70 %) ,这部分以考核学生基本概念、基本计算能力为主,按传统的考试方式,限时完成[2]。这样,既可以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又可以改变考试成绩表上一片“红灯”和不及格率逐年增加的现象。
4.小结
高职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我们必须能够培养出具有一定技能的有用的高职毕业生,让我们的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使他们在如此竞争激烈的大潮中不至于被淘汰,也使得我们的学校能够得以生存。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再学习,不但要学习数学领域的新知识,还要学习相近、相关专业的最新教学和科研成果,了解数学在其他专业的运用成果。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和实践应用技能的综合素质,才能谈得上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跨出校门后,仍然具备运用现代数学思维方法解决本专业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丁尔陛. 现代数学课程论[M].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2]曹一鸣.数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究[J]. 课程·教材·教法,2003.
【关键词】高职 现状 高等数学 教学 改革 对策
【中图分类号】O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47-01
1.引言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与学习习惯的好坏。在各类高校当中。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薄弱,学习习惯不好,在高职院校从事教学的教师应该感触颇深。而高等数学又是不能回避的一门基础课,是基础中的基础。考到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是因为数学和英语成绩偏低,基础薄弱。以上这些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那么,面对这么多的困难,我们如何能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坦然呢?
2.背景分析
如果要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必须要明白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高数。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是为了将来就业做准备。学生的就业方向又是与其所学专业相关。那么高数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呢?很显然,是为其专业课打基础。那么在专业课当中又会用到多少有关高数的知识呢?我想对于绝大多数的工科院校来说,最多的应该就是微积分。那么知识的深度又该如何把握呢?那我们就要看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定位。大多数的用人单位认为高职毕业生是具有一定知识的初级技术人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技术工人。而在实际工作当中,如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在计算不规则立体体积时,早已经不需要通过人工去计算。而是通过专门的软件去计算,因此学生只需要知道应用微积分的基本原理就可以了。
3.解决方案
基于以上分析,在实际教学当中我们提出一个指导思想,叫做“理论知识够用,注重实践”。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学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3.1 教材的选取要适合
教材内容的编写以“必须、够用”为原则。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与普通本科院校有所不同,主要强调动手能力,因此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坚持“必须、够用”的原则,即本专业学习需要的基础知识必须满足,但不要过量。对间接或没有关系的内容在不影响数学系统性的原则下,尽量删除,突出重点数学知识的传授。
3.2 知识难度要恰当
高职数学教学中应强调实用性,力求学不在多,学而有用。理论推导部分的要求应大大降低,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尽量采用直观易懂的方法讲解,取消复杂定理的证明,把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讲得通俗易懂,突出应用[1]。例如不定积分教学中,在介绍几种积分方法的同时,重点讲解简易积分表的使用方法,避免复杂的不定积分计算。总之,在引入概念时要直观,举例时要联系实际,应用数学时要结合专业特点,把数学教学融入在后续课程和专业之中。
3.3 要强调应用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用,那么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为专业应用打下伏笔。例如,对于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在讲解定积分的时候,就可以从求我们学校操场的面积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建立函数关系、把专业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3.4 改革教学手段
现在我们的教学计划、教学要求基本是统一的,教师的教学进度只能跟着中等水平的学生走,这样就使得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跟不上。因此,教学上应采取分层次编班,对于学习程度中下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的数学方法,内容上以简单、直观为主,不苛求逻辑上的连续性,不苛求运算技巧;对于学习程度中上的学生,适当加大难度,强调应用和计算技巧,使其能够用数理逻辑思维方法去处理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较为高深的数学计算问题,且为专升本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及数学软件教学。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可以变抽象为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5 采取多种考核方式
长期以来,数学考核的唯一形式是限时笔试,试题的题型基本上是多年不变的模式,这种考核方式只能使教师面对考核成绩表上的一片“红灯”和逐年增加的不及格率,因此,必须改变高等数学的考核形式。可以将学生的总成绩分成两部分:一是平时成绩(占30%) ,包括平时作业、提出问题、上课发言等;二是闭卷考试成绩(占70 %) ,这部分以考核学生基本概念、基本计算能力为主,按传统的考试方式,限时完成[2]。这样,既可以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又可以改变考试成绩表上一片“红灯”和不及格率逐年增加的现象。
4.小结
高职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我们必须能够培养出具有一定技能的有用的高职毕业生,让我们的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使他们在如此竞争激烈的大潮中不至于被淘汰,也使得我们的学校能够得以生存。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再学习,不但要学习数学领域的新知识,还要学习相近、相关专业的最新教学和科研成果,了解数学在其他专业的运用成果。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和实践应用技能的综合素质,才能谈得上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跨出校门后,仍然具备运用现代数学思维方法解决本专业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丁尔陛. 现代数学课程论[M].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2]曹一鸣.数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究[J]. 课程·教材·教法,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