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拥有让绝大多数人羡慕的过去:执教名校清华大学,任教授;任职北京朝阳区区长,官至正厅级;任职北京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是这家国企的“大老板”。
在很多人看来,退休后的他大可以安享晚年,然而他却开启了一个新的苦乐人生——创建了北京修实公益基金会,由此走上一条没有终点的公益之路,即便期间罹患癌症也没能阻止他奋力前行的公益脚步。
他就是北京修实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李凤玲。10月19日,北京修实公益基金会成立10周年活动暨非公募公益组织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民生周刊》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民生周刊:临近退休,您开始着手发起非公募慈善公益组织——北京修实公益基金,当时是怎么想的?
李凤玲:慈善公益作为社会行为,非囿于人、择于时,是任何有情感、有良知的人在特定环境下都会做出的本能选择。但是,拉起一支队伍,把慈善公益当作一项无上崇高的事业做起来,却需要深思熟虑,需要足够的心理准备和勇气,尤其是像我这种一直在体制内工作、依靠工薪收入的无富之人,难度很大。
最初有过顾虑,但灵魂深处的“初心”一直在萌动,在临近退休的2008年,我终于下定了决心。2009年10月11日北京修实公益基金在北京朝阳公园揭牌成立,基金会成立之初,便以我的拇指印纹作为标识,代表着我和我的公益团队“修善于心、实达于行”的郑重承诺。
民生周刊:您刚才提到了“初心”,具体是什么样的“初心”呢?
李凤玲:我是喝长白山的水长大的,少时艰苦生活的记忆,家乡的养育之情,深深镌刻在心底,忘却不掉、挥之不去。
我在高校、政府和国企工作的40年间,也正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大好时期。在充分感受到经济强劲发展、广大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同时,也切身体会到一些发展中的弊病,比如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太大所引发的社会问题等等。
2008年底,我到龄退休,在我内心深处依然积蓄着多年来的夙愿:急党和政府所急,尽己所能,关注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于是,我发起成立非公募慈善公益组织,让久已有之的想法得以兑现。
民生周刊:您将基金会慈善公益目标锁定于教育,着眼于儿童和老人两个群体,有什么特别的考虑吗?
李凤玲: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国家的经济基础还很薄弱,人均收入仍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的少年儿童,学习、生活条件还十分艰苦,即使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和城市,也还有少数困难家庭。
另一方面,我国老龄化社会过早到来,一些还没有来得及做好准备就已经步入老年的龐大人群,更需要关心和帮助。
民生周刊:10年来,基金会主要做了哪些工作?这些工作给您内心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李凤玲:10年来,修实公益基金会在西藏、青海、内蒙古、河北及北京实施的有关教育方面的慈善公益项目达几十项,受助人次近百万。从捐建图书室、改善学校生活设施到捐建学校,从资助困难学生、困难家庭到奖励优秀教师,从资助生活困难的老人到创建老年教程、举办老年培训,从开展社区教育到兴办社区学堂,我们既是公益行为的实施者和传播者,同时也是人间真情和大爱的受益者。我们在传递真情的同时,也在享受着真情与真爱。
民生周刊:在做公益这10年中,您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您又是如何克服的呢?
李凤玲:就在修实起步的第二年,我被确诊为结肠癌中期,切除手术后,又进行了三个周期的治疗。
突如其来的病变,对于我个人及家庭而言,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我的团队也面临着信心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我告诉自己要抓紧时间去兑现我的承诺。
事实上,疾病并没有阻碍我和我的团队的公益步伐。即便在治疗期间,我依然与团队多次去青藏高原等边远地区实施公益项目,用心灵去呵护每一位受助者柔弱的内心,用行动帮助他们赢得精神上的富庶。
人生有多个起点,但只有一个终点,慈善公益是我人生最后的加油站。
民生周刊:慈善公益是高尚的事业,但近年来种种原因导致慈善公益组织的公信力受到社会质疑,慈善公益事业发展受到一定影响。那么修实在构建社会公信力方面有哪些措施呢?
李凤玲:修实公益基金会从设立时起,就坚持“用心做公益,做实在公益”,尽最大可能把有限资金用到受众身上,努力提高公益效益,始终坚持制度健全、账目清晰、公开透明、一事一果,事事可追踪。
我们严格控制公益行政费用,严格预算制度,通过官网和公众号及时公布募捐信息和各项慈善公益结果,努力让资助者和社会群众知晓和监督,严格遵循审计制度,通过内部自检和外部监督,努力消除自身可能存在的任何信誉方面的潜在隐患。
也正因如此,修实公益基金会连续4年在国家基金会中心网的公信力排名位居前列。
民生周刊:为实现公益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现在很多公益组织都在寻求自我造血功能,以摆脱对社会捐赠的过度依赖,修实公益基金会在探索公益模式方面,有哪些做法呢?
李凤玲:在公益模式方面,结合我们的公益实践,大体可以归纳为自主型、代理型和自励型三种公益模式,前两种模式侧重于慈善项目,相对比较成熟;后者侧重于公益项目,我们还处于探索推进之中。
为逐步提高基金会的自身经济能力,我们还通过个人借款、个人资产抵押贷款以及公益预捐款(正式捐款之前借用两年至三年)等方式筹资,通过股权投资和资本运营的方式取得收益,将收益注入到基金会、用于慈善公益项目。10年来,以我个人名义进行的类似筹资超过1000万元。
民生周刊:做公益很不容易,但您坚持了10年,确实令人敬佩。一路走来,您有哪些体会和收获呢?
李凤玲:人生有多个起点,但只有一个终点,慈善公益是我人生最后的加油站。我在清华大学学习和工作20余年,调任政府和国企工作近20年,慈善公益的10年让我实现了清华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人生目标。
慈善公益之路是一条“不归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修实人将继续努力奋斗,将慈善公益事业做实、做大、做好,一棒一棒地传下去。
我想,有必要通过我们更多人的持续努力和爱心传递,让慈善公益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成为全社会的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