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殇

来源 :青海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hieH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在一个暮春的黄昏,带着千般幽思去寻访儿时的玩伴——托坝泉的。望着满目的荒凉和泉水中几株瑟瑟的芦苇,我轻轻拭去了挂在她脸颊的一滴冰凉的泪水,我始终担心,在稍不留意时,她会决绝地弃我们而去!
   天下名泉者何其多也,单中国泉城济南就有七十二名泉之说,这也只是个泛曰,实则星罗棋布、不计其数。
   唐代茶圣陆羽在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品尝各地的碧水清泉后,按冲出茶水的美味程度,将泉排出了名次,确认庐山的谷帘泉为“天下第一泉”,江苏无锡的惠山泉为“天下第二泉”,湖北蓟水兰溪泉为“天下第三泉”,第四泉为陆羽泉,第五泉为扬州大明寺泉,第六泉为招隐泉,天下第七泉为白乳泉,天下第八泉为洪涯瀑布泉,天下第九泉为淮水源泉;天下第十泉者乃龙池水泉是也。欧阳修曾表示过异议。
   当然,仅凭陆羽一人嗜茶之味蕾,想道尽天下甘泉之“圣”,或为其排序未免有失偏颇,更为天下徒留了遗珠之憾!茶圣陆羽的游历名山大川,也恐怕只限于一隅了。
   唐张又新又将天下名泉排序:济南趵突泉为第一,无锡惠山石泉为第二,苏州虎丘泉为第三,丹阳县观音寺水为第四,扬州大明寺泉为第五,松江水泉为第六,淮水泉为第七。
   对此,欧阳修说:“唐代的天下,滔滔长江在南,滚滚黄河在北。河、湖、泉、井不可计数,陆羽、张又新没有走过几州、几府,他们所评七泉只限于东南一角,谁能保证除此之外,长城内外、黄河上下、天府四州、苍茫楚地,再没有好水?陆张两位并未品尝天下之泉,就轻易地下此结论,这又如何可信。凡事需调查实察,寻根求源,不可人云亦云,拾人牙慧。”
   泉水之美,天下有之。
   古人笔下的名泉,几近绝美,在此亦以己偏好举其二三。
   谷帘泉:陆羽的《茶经》世称“茶神”,谷帘泉经他评定,声誉倍增,驰名四海。历代文人墨客接踵而至,纷纷品泉题留,宋代学者王禹偁考究了谷帘泉后,在《谷帘泉序》中说道:“其味不败,取茶煮之,浮云散雪之状,与井泉绝殊。”宋代名士王安石、朱熹、秦少游、白玉蟾等都饶有兴致地游览品尝过谷帘泉水,并题写下绚丽的诗章。白玉蟾对飞流的谷帘泉及泉区胜景赋诗:“紫岩素瀑展长霓,草木幽深雾雨凄。竹圣一蝉闯竹外,溪东双鹭过溪西。步入青红紫翠间,仙翁朝斗有遗坛。竹梢露重书犹湿,松里云深复亦寒。”
   庐山康王谷,又名庐山龙。《星子县志》记载说:昔始皇并六国,楚康王昭为秦将王翦所窘,逃于此,故名。“康王谷深山有泉,发源于汉阳峰,中道因被岩石所阻,水流呈数十缕细水纷纷散落而下,远望似亮丽晶莹的珠帘,悬挂于谷中,因名谷帘泉。”
   陆羽泉:陆羽泉,原在江西上饶广教寺内。唐代茶圣陆羽于德宗正元初(785年—786年),从江南大湖之滨来到信州上饶隐居。之后不久,即在城西北建宅造泉,种植茶园。据《上饶县志》载:“陆羽宅在府城西北茶山广教寺,昔唐陆羽常居此,号东冈子。刺史姚驥常诣所居,凿沼为溟之状,积石为嵩华之形,隐士沈洪乔葺而居之。《图经》羽性嗜茶,环有茶园数亩,陆羽一勺为茶山寺。”
   由于这一泓清泉,水质甘甜,被陆羽评为“天下第五泉”。唐诗人孟郊《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诗中有“开亭拟贮云,凿石先得泉”之句。陆羽开凿迄今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清代张有誉《重修茶山寺记》曰:“信州城北数(里)武岿然而峙者茶山也,山下有泉,色白味甘。陆鸿渐先生隐于尝品斯泉为天下第四泉,因号陆羽泉。”至上世纪60年代初尚保存完好,可惜在后来“挖洞”时,将泉脉截断,如今在这眼泉边只留下清末知府段大诚所题“源源清洁”四个篆字,作为后人借古凭吊的唯一遗迹了。
   陆羽当年在上饶隐居时开石头引泉,种植茶园,在当地时代僧俗仕宦中间,产生了深远、美好的影响。茶山寺、陆羽泉曾在历史上成为上饶著名胜景,像刘景荣等人为此写下了许多佳句。
   趵突泉:位于济南市历下区,南靠千佛山,东临泉城广场,北望大明湖、五龙潭。是以泉为主的国家级旅游景区特色园林。该泉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
   趵突泉古称“泺”,早在2600年前的编年史《春秋》上,就有“鲁桓公今齐候于泺”的记载。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也写道:“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涌上奋,水涌若轮。”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在《趵突泉》诗中赞曰:“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康熙皇帝南游时,曾观赏趵突泉,兴奋之余题写了“激湍”两个大字,并封为“天下第一泉”。如今泉北有宋代建筑“泺源堂”,堂厅两旁楹柱上悬挂有“雨雾润燕华不德,波涛声震大明湖”的对联。西南有明代建筑“观澜亭”,亭前水中矗立的石碑,上书“趵突泉”三字,为明代书法家胡缵宗所写。泉东为“来鹤桥”,桥南端耸立一古色古香的木牌楼,横额上有“洞天福地、蓬山旧迹”字样……
   值得一提的是,趵突泉南大门,装饰得富丽堂皇、雍容华贵,大门匾额上的“趵突泉”藍底金字,是清朝乾隆爷的御笔,有人誉之为中国园林“第一门”,也算是实至名归了。
   天下之泉,地之眼,心之灵。人心旺则泉奋涌;人心灭则泉败泯。呜呼哀哉,自然之道,罚乎于后!
   至于冠誉和传说,我等不必究其名位、溯源,天下泉之神圣与灵动者大抵自在人心!真可谓,情发于内,而渲之于外。
   循化泉之众多,如深林之鸟鸣。吾之爱泉,独情甚于托坝泉者也!
   托坝泉位于青海省循化县城西郊的托坝村,“托坝泉”是外庄人的习惯称谓,而本村人叫“麦子泉”,叫“麦子泉”可能是因为泉中芦苇长得很像小麦。
   据记载,托坝泉春秋盛水时,方圆近五百亩,而夏冬枯水期,也有二百亩之大。源南(阴洼庄)而北流,贯于村中,灌良顷沃野,终归黄河而博其大。
   除村东南的主泉(龙头)而外,其小之者,不胜枚举,灿若星辉。
   托坝泉甘洌清纯,柔酥如春雨,养心怡神者而不枉其性。泉中生灵、花木自得其乐,与天不老。    主泉中,上泉者人之茗饮;下泉者生灵之吮渴。泉之南,恰有一古道穿柳荫而东西,宜便于“回民四庄”和慕名旅游者汲用矣。
   昔托坝泉之盛状,四时之不同,而昼夜之景象迥异也。
   春之深不可名状。微风十里,芦苇浩荡;玉指抚烟,风萧蒲瑟;水涟波漪,香草深处自是柳笛牛背。然四旁古木参天之胜,跳珠依依之景,乃是心情潮涌,忘而返归之溢心耳,罢了,罢了!正是:
   天含轻丝万古潮,
   烟依垂柳千秋韵。
   泉鸣脆笛蝶舞处,
   人语幽径莺闹春。
   夏之盛藏于其里。柳摆艳阳,鹤舞浅水;云凫戏夏,捞虾捕鱼;花眼迷离,水草傍地。牧童者,柳帽芦衣,遮阳撑雨。东吟西和,人醉牛铃。则是天景诗韵!诗曰:
   二三点新雨奏泉,
   四五缕骄阳散金。
   六七只仙鹤踏浪,
   八九影顽儿捞梦。
   秋之远归于其大。烟波浩淼,曦和沉金;云驰深水,蝶蜂互答;老枝藏蜜,野蔬之品,口腹之饥欲。天人之樂,尽在其中。泉际斜阳,雾纱飞瀑;西村亢礼,东巷暮鼓;南坡庙愿,北野河涛;毛蜡飞花,误拾落霞。秋之大者,乃天水之映!有道是:
   近水鹪鹩话夕斜,
   远空鸳鸯舞霞醉。
   炊烟朦胧宿月下,
   宾鸿掠光入画中。
   冬之韵倾于其素。垂柳晕雪,泉雕琼骨;冽水交通,碧虚封寒;鱼跃晶露,陀螺旋;冰车绽浪,鸟惊云;暮沉夕阳,岁月婵娟。丹青妙手,自然之奇也!有诗云:
   翠藻碧苔弄霁霜,
   暖龙冰肌蒸寒云。
   潜流明水藏鱼虾,
   闲云远风鸣鸥鹭。
   托坝泉之昼,若天明云净,半泉游芦,半泉跃金;草藏风情,蟾喧人意;暖村苍木,相环互生;农家晚炊,积石饮香。至则细雨若帘,地润泉幽,依泉傍河者,仙居神往之所。云雾接霄,魂淋甘露,魄浴冽水,心墨千秋,灵弋画中。
   托坝泉之夜,虫逐泉嬉,金狗哮天;月宿明镜,嫦娥凝露;玉涌泉底,光被星汉;寺庙粼波,钟鼓银涟。李白的《古朗月行》诗如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等也品不透托坝泉夜之瑰丽与神奇。美哉,天上人间!
   托坝泉之胜景,不仅是其大观自然,更在于其文化龙脉。
   乌山庙:据史传,“乌山庙”方两亩之地,在托坝村“龙口”之南,涓流其下,而奋涌其口。乌山庙大门正中朝北,门楣之上悬挂蓝底黑字“乌山庙”。院内苍松翠柏,庙以其正殿述之:坐南朝北,整幢建筑雕梁画栋,青砖碧瓦,四周廊道贯穿,唯坐北建筑为二层廊房。庙分南北两院,以一圆拱景门相通。南殿为正殿,殿正中悬挂蓝底黑字的匾额“乌山宝殿”四字,正殿供明朝大将常遇春之塑像,楹柱刻楹联“在天修得功成归,普明一生永平安”,门棂撰有“四方威灵震,庙貌垂千古”的字样。“乌山庙”建在托坝泉“龙口”以南,是有当年常将军征战路经此地,拴马宿营的缘由。
   大凡一地建“乌山庙”(五山庙)都寄寓其“坐镇一方,保国安民”之意。
   据传,常遇春是天生的先锋,军中有“常十万”之称。
   各地的五山庙都说所供塑像是包裹其遗体而就的。其实,常遇春的陵墓在南京市太西门外紫金山之阴白马村,他于1369年在柳河州暴病而逝,朱元璋赐葬钟山。墓高2.4米,墓基周长约29米,现墓茔与墓前石刻保存完好,有石柱一,石马、石羊、石虎、武将各二,石兽雕刻工艺精湛,神形兼备,武士双手扶剑,顶盔贯甲,威武雄健,现碑上镌刻“明故世祖开平王常遇春公元墓”系清同治十年(1871)二月重修时其裔孙所立。至于朱元璋将帅封神之说,更富传奇色彩。汉族人中传说明太祖朱元璋火烧庆功楼,遇难元勋大闹阎王殿,要求还魂再返人间,但诸将帅尸骨销化,阎王只好封他们为地方神。回族大将常遇春被封为“五山龙王”,循化“五山池”也是他的封地,成为人们敬仰的英豪化身。还听说,循化清水扎木泉水是常将军的策马神鞭化成的。循化有些地方的藏族人也信奉“五山庙”和达里加“五山池”。究其原因,相传,在赞普王朝,有一位叫达里加云布杰的将领在此地受命戍边,他统领千军万马出征时,擂战鼓以振士气,后来他去世转为山神。
   老人们说,“五山池”是因达里加神池周边有五座山峰而得名。
   若遇大旱,托坝泉周边的汉族群众用“阴轿”抬着“乌山神”常遇春塑像,在托坝泉边焚香,磕头求雨。听说,三天后总有一场透雨润泽四方。
   有位长者说,托坝泉“五山庙”,一定要写“乌山庙”三个字。因为在此庙竣工庆典的那天,有人看见一只乌鸦,背着个慈眉善目的和尚飞进了“五山庙”。所以叫“乌山庙”是有禅意和机缘的吧。
   无独有偶,在托坝泉主龙口稍西南,有一处回族墓园,这里安葬着一位回族先贤,关于他的传奇也很多,最让民众心口相颂的是在不雨之年,他率众站到泉水里,颂祷请雨,保一方风调雨顺。果然不久,自会降下及时甘露。托坝村的汉族群众也为敬仰他,逢年过节,要到先贤墓焚香、祭拜。先贤去世后,每逢旱季,回族群众都要聚集到其墓地祈福求雨,都如心之所愿。
   龙脉一承,多少年,这个回汉聚居的大村落,都比邻若亲,同兴家园。
   据说,托坝泉藏宝无数,令许多贪图者觊觎。相传早年一个英国传教士来到托坝泉,将一对金狗中的一只,在星密月暗时抱走。自此,月夜吠天的金狗两相寂寞了。
   不知起于何时的托坝泉端阳节,是托坝泉深厚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盛况无与伦比。
   在节日前一周,就有来自托坝四周和西北大部的各族群众及不知国籍的外国人,在无泉水的空地和高地上,扎帐篷、埋锅灶,提前做好过端阳节的所有准备。
   据老人们讲,托坝泉端阳节要过七天才能结束。汉族群众烧香拜神、祈福还愿,还把包好的粽子抛入泉水中,以祭祀和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游人如织,商贾如潮,当地的特色小吃和来自各处的商品令人垂涎欲滴,目不暇接:凉粉、甜麦子(甜醅)、糖瓜、炒大豆、粽子……小孩的响气球、小喇叭、拨浪鼓、蜡染彩陀螺……日思夜盼的端阳节终于让小孩们享受到一年当中只有一次的那种美味,自由与甜蜜的心,在一枚风筝的上空恣意翱翔……    白日里览尽各种风华,到了傍晚时分会享乐的人们,在自家扎的帐篷门口席地而坐,尽情享受妻儿们端上来的各种面食和很难吃到的一块手抓羊肉,在品味美食之后,男人会从泉中汲水,用老式的铜茶壶烧干树枝煮沸,美其名曰:“牡丹花”的开水。然后拿最好的春尖茶泡“三泡台”碗子,请老友们慢慢呷饮,静听蛙声齐鼓,再咂一口白天没漫够的“花儿”。鸟儿私语,荡出层层涟漪,潮潮的心思,随着歌声弥散在遥远的天际……
   青黛色的山脉在远处奔跑,安详的大地,如金牛卧泉。
   托坝泉端阳节发展到鼎盛时期,还增加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赛马、打篮球、打蚂蚱等。
   日子像时光皱褶的额头,但此时,热爱生活的人们得到更多的却是幸福和快乐!
   后来还有托坝泉四邻学校的学生作业展和成绩评优等内容。“耕读传家”,历来是百姓们藏得最深的心经。
   更有玄异者,当夜深风静时,芦苇深处,便有婴啼、狗吠……寻者近,声愈远;寻者远,声愈近,其诡秘者,不可言说。
   托坝泉琴韵万古,恩泽方周,润物灵性传颂千载。有人说,托坝村出了那么多读书人,只因喝了托坝泉的水!而我以为,托坝四庄出了很多声名远播的读书人,除了庆幸,我们永远都不应该忘记去跪乳和反哺托坝泉,是她赐予了我们泉一样的禀赋!
   大哉我托坝泉!壮哉我托坝泉!仙妙神玄者我托坝泉也!
   无可比其胜者我托坝泉也!冠托坝泉为“天下第一泉”已晚矣!
   曾有人在圈建城池时,想占囿托坝泉部分土地,但最终还是未能如愿。
   托坝村,自古护泉如眼。传说,村上有一位叫白奶奶的回族老人,她们家在黄河睡着时,女儿们背水舀来了三桶金子。老奶奶和管事的人说好,只要不占地,就给他一皮袋金子,那人就答应了。但在兑现金子时,老奶奶只给了他一老鼠皮袋金子,管事的知道是被耍了,也只好悻悻作罢。白奶奶虽说拿出了一老鼠皮袋金子,但那毕竟也是满满的财富呀,为了护泉,她做了别人无法做到的事情。后来,马步芳也想高价购地,在这块“风水宝地”修公馆,也被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率众严词拒绝了。
   村里的人不为诱惑,不畏权势,力保托坝泉不受侵害,他们的智慧和功德后人不该忘却。
   其实,泉之名胜,故事之奇,不外乎是让故乡变得更温暖、神奇而引以為骄傲和自豪。
   神州之大,从古至今泉之盛者亦多,其颓敞者也不在少数。其间,泉之无迹无踪,缘由深甚,吾等伤之?!慨之?!戚之?!深乎于心。
   泉衰、草黄、鸟飞、蛙匿……托坝泉之殇,则天之悲,事之哀也!
   大凡泉之消亡原因大同。至于传说,各人自去心领神会吧。而托坝泉稍异之,可能是也:
   全球气候变暖,源流锐减。听老人们讲,泉以南十几公里之外,曾因截流而使托坝泉差乎断流,加之治河造田,“龙口”之水被巨大的水泥管道深埋于黄河,托坝泉羸弱游于一丝。
   嗟夫!盖观盛衰,泉之消亡者,又岂托坝泉乎?!
   而映照于泉的古村、寺庙等古老文明,也在一场“破四旧”中被破除了。更有甚者,听说朱元璋御赐“乌山庙”的镏金神像等文物,现今也不知所踪,“乌山神”的塑像也被丢到黄河里喂鱼了!
   前两年,乌山庙院中两棵高大的柏树还在,真不知现下安然无恙否?
   泉喜是琴,泉悲是泪!心在琴与泪的指尖颤抖。
   泉是水之心,水悲极而无泪。后来我们发现,她的泪水滴滴穿透大地的伤口。身后,万物的呼吸席卷了灵魂的荒漠!
   今日之中华鼎盛,乃民族之幸,文化之幸,更是泉之幸!泉盛之期不远矣!
   残阳如血,两只水鸟在我的头顶绕三匝而去,归隐于茫茫暮色,它们也是来寻祖的吧?
   托坝泉眼眸深陷,已装不下鸟儿衔来的浩大天空!
   无边的黑夜在辗转反侧,我和一些不眠的灵魂,用跪地的泪水向着苍茫穹谷大声悔罪——
   饶恕我们吧,请给世界一滴泉水!
   作者简介:马汉良,回族,青海循化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在《人民日报》《人民网》《诗刊》《民族文学》《青海湖》《青海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多篇诗文。出版有诗集《沉河》。曾获多项诗歌大赛一等奖,诗歌入选多种选本。
其他文献
1   青海人的浪山,不是装的。一旦到了夏天,有钱没钱,城市乡村,汉藏回土蒙古撒拉,无论什么民族,也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只要偷得半日闲,就会约人去浪山。浪山就是流淌在青海人血液中的一条大河,任你抽刀断水越断越急,从无止息。   我一位内地朋友为此感慨,怪哉,怪哉,处在江源,到处是山,西宁本身就在山之中,还浪什么浪。   我则笑答:知浪者青海人也,浪是青海文化中的最大公约数,也是青海人心中难以抹
期刊
一地名:花土沟  隔着本来无序的浩瀚  隔着你  就是戈壁滩的悲怆了  我在你菊花状的沟槽里匍匐如蚁虫  在你土质的却又坚硬的纬度  奋发追随漫长的冰冻期。  仅存的侥幸归于云翼遮挡的往事  隔着惊叹  隔着不可救药的昏睡  我的卑微清晰像白昼转为黑夜的哀戚  清晰有多么艰难  细致以一朵花瓣上的纹理  雕琢成大象无限而使得凄凉瓦解。  豪情自然属于风蚀雨浸  隔着方向,隔着诺言  隔着生死之恋。
期刊
2019年9月19日,这是一个吉祥的日子。长江源藏族生态移民村的扎西拉毛和昆仑民族文化村的索南穿着节日的盛装,双手捧着吉祥的切玛和洁白的哈达,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喜悦,走进格尔木市长江源民族学校的大门。二人身后,整齐地跟着120位身着藏族传统服装的父母和身着崭新校服的120个孩子,大家怀着激动的心情,参加长江源民族学校的第一届新生入学礼。  这120名一年级新生的入学,是这个蓬勃向上的学校全新的力
期刊
“花儿”王子。  在青海乃至大西北的语境里,目前,这几乎是马俊的代称。与他至今记都记不清楚的各种荣誉相比,这是横亘在听众之中的无形昆仑,也是众口一词、当仁不让的民间大奖,几十年来,无人撼动,亦无人取代。那么“花儿”的王国里,他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到这个巅峰并获得观众喜爱的这一顶桂冠的呢?带着几十年远观和谛听的经验,2019年8月23日在青海“花儿”艺术团一间普通的办公室里,我与刚刚出院还带着一脸憔悴的
期刊
横亘在青海东部的拉脊山脉巍峨蜿蜒,白云在山间缭绕,一只山鹰穿过云层,向着大山下绵延的青稞地里盘旋而下。   这是拉脊山北麓一片开阔的山地,一片片很不规则的青稞地分布在金露梅和冬青树杂生的灌木坡上,显得格外耀眼。在青稞地的边缘,成群的牛羊在悠闲地吃草,从它们的体型和毛色上可以看出,那些羊群是典型的藏系羊,而那些身材并不高大的牦牛则是当地独有的品种——祁连白牦牛。   几位步履蹒跚已经习惯了农耕的
期刊
牛利利,1989年生,甘肃兰州人,现居青海西宁;兰州大学外国哲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小说作品散见于《青年文学》《西湖》(新锐栏目)、《清明》《延河》《飞天》等杂志;曾获甘肃省第七届黄河文学奖。  1  小红帽坐沙发上抽烟,窗外暮色苍茫。手机在黑暗中播放肖邦。小红帽取出一根火柴,嘟囔道:呀,比手掌还长呢。火柴划过火柴皮,一缕青烟和微弱的光从红磷的孔隙中冒了出来。短暂的安静,然后才“刺啦”一声整个儿着了起
期刊
1   那个傍晚,天空就像刚刚被雪水洗过一样,干净而明亮,夕阳把大地浸染得绯红透顶。就在这个干净而明亮的夕阳中,有个女子坐着噶林的乡村大奔进了家门。   噶林的乡村大奔是前不久才买的,基本上还没怎么用过,一般情况下,他下地都用旧的那辆,这天算是第一次正式用。噶林带着那个女人从村口路过时,村民们的眼睛有些发亮,将这件事情看了个清清楚楚。   乡村大奔是王长军的叫法,说什么叫三轮车太寒酸,叫电动
期刊
从2018年12月中旬在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发现这张基地里唯一的一张私人合照,到今年8月9日创作结束,整个采写过程历时近9个月,其中仅仅是寻找这四个姑娘就费了8个月还多。  确实不好找,她们都“隐姓埋名”了。我记得当我好不容易拨通绵阳九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宣传部门电话希望采访俞锡君时,得到的回复是九院似乎没有这个人。直到我把俞锡君的电话给了他们,才找到的俞锡君。  从上海到青海高原,再到荒凉的戈壁
期刊
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辽阔的大地上,一边是巍峨壮丽的阿尼玛卿雪山,一边是连绵起伏的牧场草原。总面积达7.6万平方公里的区域,成为果洛州20万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这片土地上生活着藏族、汉族、回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91.87%,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使各族群众结下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兄弟情谊。  “民族团结进步”,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词汇。在阿尼玛卿雪山脚下这片7.6万平方千米的
期刊
家园与乡愁是人类情感永恒的主题,但值得钦佩的是,他在歌唱的同时还打开了思想的灵魂,于是我们从他的音乐创作中听到了江河的涛声、长云的低语和劳动的韵律……从事音乐工作三十多年,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领域涉足管弦乐、钢琴、合唱、歌曲以及民族音乐学,现从事社会音乐工作,如同一块闪着晨光的水晶,他是用音乐与世界对话的人。  骨子里的青海高原本土气质   偶然一次机会,音协送了我几张苍海平音乐作品的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