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名精神世界的展出

来源 :参花(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uqiangd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废名的研究,可以以1949年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他作品在不同的时期有着明显的转变。废名前期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枣》等,后期对杜甫、鲁迅的作品有了大量的研究,他带着自身的独特性,保持创造的活力,追求自己的个性,并不完全服从于时代,而是时刻保持着思考,思考那个关于他的精神家园的竹林世界,思考那个作为他的精神归属的桃源。
  关键词:《竹林的故事》 禅意 人性 空间
  一、废名研究综述
  (一)关于废名的研究
  学界对废名的研究,一直处于冷门状态。对废名的研究之所以一直不多,主要是由于废名的文章风格和文章主体思想晦涩,无数学者试图研究,但又困难重重,无处着手。
  1925年—1949年,对废名进行研究的主要有周作人、鲁迅、李健吾、沈从文等。在这些研究者当中,周氏兄弟的研究奠定了对废名研究的基调,也从废名的文体风格的大概特征上有了把握。
  作为文学宗师的鲁迅,对待前后时期废名的评价很不相同,他比较肯定的是前期的废名。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二集序里这样评价废名:“以‘废名’出名的冯文炳,也是在《浅草》中略见一斑的作者,但并未显出他的特长来。在1925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里,才见以冲淡为衣。”这些评价能够很好地显示出鲁迅对废名前后时期变化的态度。
  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对废名的学术活动的研究,这个时期对废名进行研究的文章数量较少。
  新时期,对废名的研究有大规模的增长。这段时期十分重要的一篇文章是学者凌宇1981年的《从<桃源>看废名艺术风格的得失》。
  杨义算是研究废名的第一人,他的《废名小说的田园风味》把废名纳入了乡土作家群当中,这种归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杨义以后的学术界对废名所属的归类以及风格的研究。
  在對《竹林的故事》一文进行评述的时候,他认为废名早期有“温和与忧郁的现实主义态度”,一改五四时期感伤苦闷的文学氛围,带来了清新的乡土气息。杨义对废名关于乡间生活,和废名自身对宗法制度的态度进行了评述。同时对废名和周作人的关系做了介绍,对废名和京派作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废名对后人汪曾祺等产生的直接影响进行了介绍。
  第二个研究废名的是杨剑龙,他主要是将废名与何立伟的写作风格和写作技巧进行了对比,关于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感受和意象的运用以及意象本身和情感之间的关联。
  废名的独特风格,是超越时代文体划分的,因为他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文学追求,在现代文学作家群体中独树一帜。早期鲁迅、周作人兄弟对废名的评价主要是废名文章的“平和冲淡”,这样的评价被后来的历代评论所延续。而对废名小说的定义,也更多的是“诗化小说”。
  周作人对废名十分重视,也正因此,给了废名文章得以展示的机会。
  (二)废名和废名的文体
  废名很长时间里虽然也被归为乡土文学作家当中,但是他无时无刻不在探索着,创造一种新鲜的形式,对现代抒情小说的形式进行探索,为当代文学艺术的多样性发展贡献力量,为丰富文学的表现手法、表现角度提供和挖掘了很多新的可能性。他的小说虽然在写乡土,但并无更多悲苦的成分,更多的是在讲述这种环境下人物素雅平和的心理状态,废名一贯所信奉的禅宗精神,在动乱时代的人生态度,以及属于废名的文学思路。
  选取在哪个角度对废名进行研究,选取那个角度对废名的文章进行解读是研究废名精神的第一步,盲目地将废名的小说概括为“诗化小说”,实际上是对废名独特性的一种损伤。废名是一个有着复杂教育背景的现代文学家,他的经历和知识的积累让他的人生有着不同于常人的一面,他的诗歌也有着难懂的一面,横竖都是几个词,但是寥寥几笔归纳,其中的意味和风貌却大不相同。在对古代文学进行学习的时候,会发现废名同李商隐的诗词风格很像,都是那样的幻妙、精彩,虽然仍有着相当的不同,但是已经可以感受得到废名的精神底色。
  (三)废名被忽略的文体:废名的诗歌
  除了废名的小说、散文以外,废名的诗歌也不断地被发现。废名的诗歌和他其他文体作品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晦涩难懂。虽然阅读废名的诗歌较为不易,但是研究者们还是选择了对废名的具体文本进行仔细阅读的方法,来更好地解读废名文章的真实内涵。
  如果勉强地对废名作品风格进行归类,并不能很好地对废名有一个理解,虽然研究者们不止一次地将废名归纳为乡土作家,或京派作家,但这样的研究角度是把废名的独特性给抹杀或者变淡了,反而让读者感受废名的“难以归类”。研究废名,只能把“废名”当作“废名”来研究,废名才能称之为废名,才能在一种自由、舒展的状态下,借以废名的作品与废名本身有一个良好的沟通和精神对话。很多学者选择阅读废名的诗歌,因为废名的诗歌里,住着他的精神世界。
  二、对《竹林的故事》文本分析
  废名的小说《竹林的故事》是他前期作品的典型代表,在文中塑造出一个竹林的生活环境,接着讲述生活在这个环境当中的人——三姑娘。从三姑娘的童年生活展开描写,描写的语言和状态都是清淡的,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愁绪,塑造的主人公三姑娘也是柔美乖巧的女性形象,勤快、魅力、柔和、羞涩又真诚大方。作者写三姑娘的生活和“我”与三姑娘之间的交集,比如炖鱼从三姑娘那里买青椒一事,仿佛文中出现的景色、民俗、言语和人物都带着自身的优美特性。虽然仍深受宗法社会的牵绊,生活水平不高,但是却好像生活在桃源里一般,那里大概承载着废名的梦想,关于文学,关于生活,也或许正是牵引他前行的世界。
  这篇作品完成于20世纪20年代,正是文坛刚刚大转变的时刻,作家们开始进行自己的文体实践和文体探索。依照这样的思路,我们对《竹林的故事》的散文化理解和定性,固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部作品从来不会生存在一个被理论约束的框架之内,或许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碰撞,或者理论对文本有一些整理论述,但是绝对不能完完全全用理论读作品,这样会错失很多对文章理解的可能性和开拓理论的可能性。   (一)环境与人物
  《竹林的故事》主人公毫无疑问是三姑娘,但是废名对主人公的叙述方式并不同以往的小说,整篇文章读下来并没有强烈的冲突,或者说没有太多情节的独特文本。废名先对三姑娘的童年生活进行了描写,写老程(三姑娘的父亲)和三姑娘相处的种种情态,温和自然;接着写老程去世以后,三姑娘和三姑娘的母亲平淡的生活以及日常生活里夹杂的淡淡的矛盾;又描写了“我”和我们一行人与三姑娘之间直接的交流和接触;再后来就是过了很久再见三姑娘,她已经嫁人了。这大概是文章的脉络和行文思路,虽然讲述的都是日常的事情,夹杂着寻常的生活,但是作者的语言使用和环境塑造,让这些事情如静静地流淌的水一般被作者缓缓地讲述,看似平淡无奇,但又饱含诗意美。
  (二)“无故事”与故事
  不仅仅是这篇文章,废名的文章大都有一种碎片化和情景化的特征,所提及的种种事情好像并不是接续的,好像有故事,又好像没有故事,一条河,一片树林,一重茅屋,几个面色平和,生活贫苦、安宁的普通人,在特殊环境下带着同样清淡的性格。
  1.對“田园美”意境的营造
  可以说,《竹林的故事》对场景塑造只是用了和文章风格一样的淡淡的笔调,营造了素雅自然的环境,虽然没有过分的雕琢,但是素雅的语言足以让整篇文章呈现出灵动的气质。这种灵动来自乡野,来自自然的人生情态。这样的文章让我们读之精神得到自然的冲刷,感受到那种朴素的人生形态,足以触动我们内心深处对美好平和的乡村生活的向往。
  整篇文章贯穿这种平和的精神状态,文章里按照时间线索缓缓地叙述,每个人都好像大自然中的一个部分,都勃勃地生长着,毫无藻饰,真诚而且自然,其所传递出来的那种自然美好、真诚的生命状态让其融于景色。
  2.对女性角色的塑造
  文章里的主人公三姑娘有着美好的内心,像那个生她养她的环境一般自然淳朴。从最开始的时候陪着爸爸喝酒,“爸爸喝酒,我吃豆腐干!”到8岁的时候就可以代替母亲洗衣劳作,为了陪伴母亲,拒绝同人一起去看庙会;再到我们买青椒,和三姑娘之间的直接交流,以及后来再相见,“我”背过身去让三姑娘走过。
  三姑娘像一首干净清冽的诗歌一样,在岁月和日子里头缓缓地淌过,还有她的父亲、母亲是那样淳朴、自然、真实的人,都过着那样干净纯粹的日子。废名、汪曾祺、沈从文这一脉文人,都是如此热衷对平和人生的描写,纵使深究各个人对待人生态度的不一样,但是废名在这一脉作家当中,是承前启后、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废名的一首诗中写道,“他寂寞我不读他,我笑曰,我敬重你的光明。”
  参考文献:
  [1]冯文炳.竹林的故事[M].上海:北新书局,1925.[2]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4]杜秀华,许金龙.梦中的田园——论废名、沈从文小说的人性母题[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06).
  [5]周作人.苦雨斋序跋文[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6]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M].上海:上海良友出版社.
  [7]凌宇.从《桃园》看废名艺术风格的得失[J].十月,1981(01).
  (作者简介:赵芮,女,中国传媒大学2017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其他文献
沧桑里的风景  目光  沿着岁月  刻满皱褶的额头  开始丈量  斑白的鬓发  沧桑的脸庞  哪一处  是深埋的风景  哪一段  是浅掩的情肠  有多少新事旧往  有多少历练辉煌  顺着隆起的脉搏  走进跳动的心房  才发现,这里的一切  水云依旧,烟雨呈祥  初夏之恋  谁把云朵  撕成碎片  随串串流风  飘向人间仙苑  誰拈绣针  巧织彩帘  使花儿朵朵  覆盖座座山峦  涓涓溪流叠叠潺潺 
期刊
摘要:汪曾祺是非常出色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家,其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上颇有成就,也对戏剧和民间文艺有深入钻研。汪曾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其文学作品有很浓厚的文人气,同时他的作品中又有大量细致描写生活与民俗的情节,烟火气十足。从他的作品中不难发现,汪曾祺的生活就是在“文人精神与烟火气”“美与人性”中寻求最佳结合点。  关键词:汪曾祺 生活观 文人精神 烟火气  汪曾祺以他的短篇小说和散文闻名,
期刊
某个早晨起来,打开手机,发现已到了立夏这个节气。“物道”公众号上说,“槐夏午荫处,桑葚煮酒香。” 突然才恍然大悟,夏天已经如期而至了。  校園里早就没有了繁花似锦——那遥远的就像是上辈子遇到过的盛景。走在毫无遮蔽的水泥路面上,太阳明晃晃的照得人睁不开眼睛。炎热,酷热,闷热,热得人奄奄一息。每个夏季来临的日子,就特别有思乡情结。就类似于那种折柳就要送别,对月就能怀人,登高就需望远的传统情结。  在这
期刊
我摆了一夜的燭灯  自顾自地念  幡啊 找到去时的路  转头 灯不在了  幡上 您不住哭着  我听见的  我却怕了  我匆匆走了  不可能先生  太阳东落西升  海底捞月 天边摘星  葡萄藤上结瓜  公鸡下蛋 铁树生花  粉笔书于白板  你喜欢我  还有  你回来了  (作者系西北大学文艺学硕士)
期刊
摘要:生态隐喻方法是指通过隐喻类比将生态原理和知识映射到另一个研究领域,用环境学的生态理论和语言学的隐喻研究来分析简·奥斯丁的作品,有助于我们挖掘文艺鉴赏的新角度,带来新的审美体验并加深对其作品的主题研究。  关键词:简·奥斯丁 生态隐喻 生态伦理  一、生态隐喻方法论  根据现代生态学,世界是一个由自然、人、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作为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会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
期刊
“我的老家,就住在这个屯儿,我是这个屯儿里土生土长的人呀,别看屯子不咋大呀,有山有水有树林儿……”  赵本山主演的乡村爱情电视剧片尾曲《咱们屯里的人》,唱得跟俺屯儿一样一样的。  靠山屯儿归常山镇地界,坐落在长白山余脉大黑山脚下,靠山靠的就是大黑山。  俺屯儿在全县有名。抗战时期是杨靖宇建立的抗日游击根据地,人民公社年代是农业学大寨样板,如今又是美丽乡村建设和自然生态保护区试点。  下面给你讲讲俺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作品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宣传,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足不出户就领略到艺术的魅力。虽然目前我国很多群众及艺术工作者都积极地参与到艺术批评过程中,但是仍然有很多人对艺术没有形成足够的认识,甚至会有不同程度的误解。这就需要艺术批评家通过网络平台对现阶段艺术发展现状以及艺术作品进行讨论和批评,从而促进艺术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数字时代 艺术批评 空间转向 思考  在网络时代,艺术创作者可
期刊
坐在莲花上的人  莲花桥上有一座莲花亭  莲花亭里坐着一对看湖的人  他们默默对视  用风,传递语言  当亭檐上的铃铛响起  时光就被唤醒  桥下,瘦西湖的波光更绿  桥上,斜阳下的脸更红  像两朵莲花  在薄暮中盛开  我在琼花树下等你  风吹动树叶  吹动我的长发  阳光就被翻了一页  在那些灵动的文字里  我用葱白的手指弹奏风声  用湖绿的眼睛给你送去波纹  白色的琼花开在头顶  像我白色的
期刊
源自天上  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总有一条大河源自天上。西晋张华《博物志》:“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答曰:‘君还至蜀郡,问严君平,则知之。’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某月,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此人到天河时。”  这则故
期刊
伤心的水  伤心的水从眼睛里流出来  讲着曲曲折折的故事  伤心的水,往下流的时候不说话  它担心话多有失,担心那些失  会让眼里流出更多更伤心的水  伤心的水一边流,一边总结人生  它知道,不总结,伤心的水就会  泛滥成灾,那些水一多,会泡软  一个人的精神和意志  流了一晚上伤心的水,停止了  流动。它犹犹豫豫,它想把所有  要说的话都吞进肚子里。把肚子  撑大,撑大成一片大海。有了度量  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