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我国们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而缺少必要的人文涵养。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彻底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需要将人文教育的思想渗透于职业教育的每个环节,这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做人的需要。
【关键词】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7-0039-01
1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内涵
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构成;语文不等同于“文学”,不等同于“文化”,但从语文的功能看,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
因此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可以包含下面两层含义:
一是语文教育的内容具有人文性。语文教育的内容包括了①丰富的思想性。包括哲学原理、自然事理、社会伦理、人生理想、民族意识、思想方法、良好习惯等等,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②情感意向性。语文教材中凝聚了人类丰富的情感(喜怒哀乐、悲欢离愁、亲情、友情、爱情、爱国之情、正义感、理智感等)和个性心理品质。③美感性。语文教材集结了文质兼美的文學作品和实用文章,包容了美的各个领域和各种形态,如人性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等。
二是语文教学方法具有人文性。语文教学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呈现出主客体交融的趋势,主体必须积极的调动自身的思想感情才能进入客体,达到对客体的真正理解,同时客体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也对主体进行渗透,所以语文教学较之其他学科更看重的是感悟和想象。
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或多或少地能够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但长期以来的教育改革并没有使职高的语文教学有过根本的改变,和其它的一些普通高中也没有什么区别,这固然是由职业教育的特殊属性决定,但缺乏思想上的认识还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必须结合职业学校固有的特点,对语文课堂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
2 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及人文教育的实施
我们知道,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要素。而在这三者当中,教学内容虽不具有唯一性,但总从体上来看却是固定的。而教师和学生,无论从角色还是地位来看,教师都是处于主动地位的。因此,教师必须在把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和行为动向,才能在教学中达到自己期望的目标。
从总体上来看,学生的文化基础都比较薄弱,从入学成绩来看,大部分职校生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偏课现象严重。比如笔者所教的通信技术线路专业的学生,一个班级全都是男同学,他们大多只是冲着学习一技之长才走进了职校的大门,对数学、语文、英语这些基础课根本提不起劲。有人甚至称“英语”为“鸟语”,既然听也听不懂,索性也就不听了。语文虽然还好一些,但一些学生连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都不具备,更不用说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了,课堂上只有一些故事性的东西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比如我在教文言文《劝学》一课时,读了大概有二十几遍,有些学生还是将“中”(zhòng)读成 “中”(zhōng),将“有”(yòu)读成“有”(yǒu),将“生”(xìng)读成“生”(shēng),而在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在讲到林冲的故事“岳庙烧香”、“樊楼饮酒”一段时,就连平时最不爱学习的学生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因此,要想在这种状况下实施人文教育无疑是对语文教学的一个更大的挑战。但语文基础能力的培养和人文教育的实施并不冲突和矛盾,正如韩愈所说,“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只要运用适当的方法加以正确的引导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常听有教师这样讲:“学生不配合,学生基础太差。”但学生毕竟是学生,他虽具有能动的本能,但并不等于他就有能动的行为表现。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把学生从被动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从而使他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好的文学作品能陶冶人的性情,潜移默化,培养美好的情操。比如像教材中一些古典诗歌,积聚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情感,具有丰富的感觉美,意象美,情感美,和难以超越的语言美。语文教学就应该抓住这些最能调动学生审美情感的名篇佳作,来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人文关怀。比如我在教授诗歌《将进酒》一课时,主要采用了感悟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挖掘出了诗歌的三大亮点:开阔的境界,自信的精神,豪放的情怀。在诵读感悟中,在思考发现中让学生开拓视野,开阔胸襟,培养大气,提升自我。而实践证明,学生对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确实比较容易接受,而对一些无关痛养的议论文章则厌烦至极。因此,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重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就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文学教育。
“问渫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中重视人文性,还必须使语文学习走向生活,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语文课与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学习做人的机会。教师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榜样,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观察和感受必然会对其产生强烈的影响,因此要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看到的一些真善美或假恶丑拿到课堂上来交流,正确地加以引导。一切从生活实际出发,从人性出发,才不致使人文教育伦为一句空话,才不致使语文课堂伦为虚无缥渺的空中楼阁。
【关键词】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7-0039-01
1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内涵
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构成;语文不等同于“文学”,不等同于“文化”,但从语文的功能看,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
因此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可以包含下面两层含义:
一是语文教育的内容具有人文性。语文教育的内容包括了①丰富的思想性。包括哲学原理、自然事理、社会伦理、人生理想、民族意识、思想方法、良好习惯等等,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②情感意向性。语文教材中凝聚了人类丰富的情感(喜怒哀乐、悲欢离愁、亲情、友情、爱情、爱国之情、正义感、理智感等)和个性心理品质。③美感性。语文教材集结了文质兼美的文學作品和实用文章,包容了美的各个领域和各种形态,如人性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等。
二是语文教学方法具有人文性。语文教学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呈现出主客体交融的趋势,主体必须积极的调动自身的思想感情才能进入客体,达到对客体的真正理解,同时客体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也对主体进行渗透,所以语文教学较之其他学科更看重的是感悟和想象。
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或多或少地能够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但长期以来的教育改革并没有使职高的语文教学有过根本的改变,和其它的一些普通高中也没有什么区别,这固然是由职业教育的特殊属性决定,但缺乏思想上的认识还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必须结合职业学校固有的特点,对语文课堂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
2 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及人文教育的实施
我们知道,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要素。而在这三者当中,教学内容虽不具有唯一性,但总从体上来看却是固定的。而教师和学生,无论从角色还是地位来看,教师都是处于主动地位的。因此,教师必须在把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和行为动向,才能在教学中达到自己期望的目标。
从总体上来看,学生的文化基础都比较薄弱,从入学成绩来看,大部分职校生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偏课现象严重。比如笔者所教的通信技术线路专业的学生,一个班级全都是男同学,他们大多只是冲着学习一技之长才走进了职校的大门,对数学、语文、英语这些基础课根本提不起劲。有人甚至称“英语”为“鸟语”,既然听也听不懂,索性也就不听了。语文虽然还好一些,但一些学生连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都不具备,更不用说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了,课堂上只有一些故事性的东西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比如我在教文言文《劝学》一课时,读了大概有二十几遍,有些学生还是将“中”(zhòng)读成 “中”(zhōng),将“有”(yòu)读成“有”(yǒu),将“生”(xìng)读成“生”(shēng),而在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在讲到林冲的故事“岳庙烧香”、“樊楼饮酒”一段时,就连平时最不爱学习的学生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因此,要想在这种状况下实施人文教育无疑是对语文教学的一个更大的挑战。但语文基础能力的培养和人文教育的实施并不冲突和矛盾,正如韩愈所说,“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只要运用适当的方法加以正确的引导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常听有教师这样讲:“学生不配合,学生基础太差。”但学生毕竟是学生,他虽具有能动的本能,但并不等于他就有能动的行为表现。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把学生从被动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从而使他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好的文学作品能陶冶人的性情,潜移默化,培养美好的情操。比如像教材中一些古典诗歌,积聚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情感,具有丰富的感觉美,意象美,情感美,和难以超越的语言美。语文教学就应该抓住这些最能调动学生审美情感的名篇佳作,来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人文关怀。比如我在教授诗歌《将进酒》一课时,主要采用了感悟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挖掘出了诗歌的三大亮点:开阔的境界,自信的精神,豪放的情怀。在诵读感悟中,在思考发现中让学生开拓视野,开阔胸襟,培养大气,提升自我。而实践证明,学生对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确实比较容易接受,而对一些无关痛养的议论文章则厌烦至极。因此,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重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就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文学教育。
“问渫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中重视人文性,还必须使语文学习走向生活,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语文课与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学习做人的机会。教师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榜样,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观察和感受必然会对其产生强烈的影响,因此要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看到的一些真善美或假恶丑拿到课堂上来交流,正确地加以引导。一切从生活实际出发,从人性出发,才不致使人文教育伦为一句空话,才不致使语文课堂伦为虚无缥渺的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