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渐渐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手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能力,优化课堂教学,锻炼学生的思维,降低思维难度,化易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让学生在教学中受到美的熏陶,很大程度提升了数学教学的实效性,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 深度融合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改变了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下面浅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學深度融合的一些体会。
1.利用信息技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找到数学规律,懂得数学思想。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充满趣味和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积极动脑,培养他们的学习技能。如在教学《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时,我在视频中播放了几处学生为了庆祝自己的节日,用彩旗、气球等装扮教室的场景。要求学生边看视频边思考: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会解决吗?这样的教学情境创设,在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目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和数学课堂的有效融合,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呈现了活生生的场面,演示了特别的感知材料,提升了学习效率。
2.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观察、试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结合要求掌握知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自主探索的活动空间。在探索和交流中,利用电脑平台可以展现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况,使全班学生能共享学习成果,进行和谐的交流,在交流合作中增长知识和技能。例如:在学习“认识物体(一)”,我要求学生把收集到的物体进行分类,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这样分?它们有什么特征?利用课件向学生演示各个小组的探索情况和分类结果,在展示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认真地倾听他人的发言,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合作能力。
3.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锻炼学生的思维。
利用信息技术,能够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巩固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学生学习知识以及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巩固练习中要设计各种不同的练习,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已学知识。在练习过程中,利用计算机为学生设计了许多类型不同,但又有一定坡度的习题。计算机还可以实施对学生巩固练习的综合评价,既提高了学生检查自己学习情况的技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使我们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情况,为我们的教学提供很好的依据。
4.利用信息技术降低思维难度,化易教学难点。
小学生知识面不宽,生活中获得感性认识不多,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把抽象的知识直观的展现出来,为学生创设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帮助他们理解知识。如在教学《连加、连减》时,我用课件演示连加教学情境图,学生观看课件并汇报:小明在给5只小鸡喂食,跑来了2只,又跑来了1只。教师课件演示三个部分小鸡下面分别出现5,2,1三个数字,提出问题:要求一共有几只小鸡,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5+2+1,学生说说算式中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义?学生回答,教师演示计算过程。我再演示连减情境图进行教学。凭借课件的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借助直观感知接受运算顺序的规则,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收到了较好效果。这样在这个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手段化易了教学难点,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
5.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密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接受情况,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好,教学质量就高。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的感觉器官影响,能促进学生的理解进程,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掌握知识的程度,达到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储存功能,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实际操作进行教学,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先在课件上演示小朋友们去游乐园玩的情景,接着将小朋友坐小火车的图点击放大,要求学生解决问题:坐小火车的一共有多少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说明: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可以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教师演示乘法算式:2×7=14或7×2=14。最后教师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分别解决其他两个问题。这样增加了教学手段,拓宽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6.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数学不是只由一定的数字和符号构成的,而是有着丰富的美。整洁的美,任何一个知识点、定律都从观察、猜想、归纳、推理中来,过程清晰,有一种洁净整齐的美感;图像对称的美,从数字、汉字到图形都能说明对称的美。数学中的这种美是一种不易发现的美,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研究教材,明白知识体系的呈现,合理地融合信息技术,把这种美显示出来,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数学之美。如在教学《图形的变换》时,我利用信息技术,将自己身边的一些景象演示在屏幕上,一一让学生欣赏,这样把教学的新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更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中的美就在我们身边中,只要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就能感受到美。
可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融合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了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建了富有情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在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J]. 陈绍康.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08)
[2]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概念、热点、问题[J]. 张际平. 信息技术教育. 2006(08)
[关键词] 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 深度融合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改变了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下面浅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學深度融合的一些体会。
1.利用信息技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找到数学规律,懂得数学思想。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充满趣味和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积极动脑,培养他们的学习技能。如在教学《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时,我在视频中播放了几处学生为了庆祝自己的节日,用彩旗、气球等装扮教室的场景。要求学生边看视频边思考: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会解决吗?这样的教学情境创设,在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目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和数学课堂的有效融合,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呈现了活生生的场面,演示了特别的感知材料,提升了学习效率。
2.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观察、试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结合要求掌握知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自主探索的活动空间。在探索和交流中,利用电脑平台可以展现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况,使全班学生能共享学习成果,进行和谐的交流,在交流合作中增长知识和技能。例如:在学习“认识物体(一)”,我要求学生把收集到的物体进行分类,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这样分?它们有什么特征?利用课件向学生演示各个小组的探索情况和分类结果,在展示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认真地倾听他人的发言,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合作能力。
3.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锻炼学生的思维。
利用信息技术,能够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巩固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学生学习知识以及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巩固练习中要设计各种不同的练习,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已学知识。在练习过程中,利用计算机为学生设计了许多类型不同,但又有一定坡度的习题。计算机还可以实施对学生巩固练习的综合评价,既提高了学生检查自己学习情况的技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使我们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情况,为我们的教学提供很好的依据。
4.利用信息技术降低思维难度,化易教学难点。
小学生知识面不宽,生活中获得感性认识不多,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把抽象的知识直观的展现出来,为学生创设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帮助他们理解知识。如在教学《连加、连减》时,我用课件演示连加教学情境图,学生观看课件并汇报:小明在给5只小鸡喂食,跑来了2只,又跑来了1只。教师课件演示三个部分小鸡下面分别出现5,2,1三个数字,提出问题:要求一共有几只小鸡,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5+2+1,学生说说算式中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义?学生回答,教师演示计算过程。我再演示连减情境图进行教学。凭借课件的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借助直观感知接受运算顺序的规则,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收到了较好效果。这样在这个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手段化易了教学难点,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
5.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密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接受情况,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好,教学质量就高。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的感觉器官影响,能促进学生的理解进程,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掌握知识的程度,达到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储存功能,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实际操作进行教学,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先在课件上演示小朋友们去游乐园玩的情景,接着将小朋友坐小火车的图点击放大,要求学生解决问题:坐小火车的一共有多少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说明: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可以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教师演示乘法算式:2×7=14或7×2=14。最后教师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分别解决其他两个问题。这样增加了教学手段,拓宽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6.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数学不是只由一定的数字和符号构成的,而是有着丰富的美。整洁的美,任何一个知识点、定律都从观察、猜想、归纳、推理中来,过程清晰,有一种洁净整齐的美感;图像对称的美,从数字、汉字到图形都能说明对称的美。数学中的这种美是一种不易发现的美,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研究教材,明白知识体系的呈现,合理地融合信息技术,把这种美显示出来,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数学之美。如在教学《图形的变换》时,我利用信息技术,将自己身边的一些景象演示在屏幕上,一一让学生欣赏,这样把教学的新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更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中的美就在我们身边中,只要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就能感受到美。
可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融合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了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建了富有情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在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J]. 陈绍康.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08)
[2]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概念、热点、问题[J]. 张际平. 信息技术教育. 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