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上亿年环境的变迁和自然的洗礼,地球上仍然保留着一些最古老的植物,比如珙桐、伯乐树、桫椤等。这些植物历尽沧桑,在激烈的自然选择中傲然独立。作为古老历史的遗留,它们见证着物种的更迭和环境的变迁,而物种的更迭和环境变迁也在它们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佳木(一)——珙桐
珙桐又名鸽子花、手帕花,珙桐科珙桐属。珙桐色花奇美,是1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留下的孑遗植物,在第四纪冰川时期,全世界大部分地区的珙桐相继灭绝,只有在中国南方一些地区的珙桐幸存了下来,成为了植物界今天的“活化石”。相传王昭君出塞后思念故乡,写了家书绑在鸽子上,鸽子历尽千山万水来到王昭君的故乡湖北时候,已经疲惫万分,停留在一棵珙桐树上,寒风雪夜被冻死,化作了鸽子状的洁白花朵。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而已,真正“鸽子花”的来由是因为它们狭长的苞叶呈乳白色,左右对称地长在花序基部,恰似白鸽的双翼。每年4~6月为珙桐的花期,盛开时,满树似白鸽群聚,振翅飞翔,非常壮观!因此珙桐的英文名也叫作Dove Tree(鸽子树)。
植物学家刘夙博士在他的著作《植物名字的故事》中提到,中国泱泱大国,既无国花,也无国兽,原因是人们的意见不统一,但无论如何,熊猫已经是大家心目中公认的国兽,君不见中国与各国外交往来总喜欢以熊猫相赠之以示隆重?而国花之位却尚无定论。
中国原产的珙桐怎么会漂洋过海到了欧洲呢?这还得从一名中文名叫谭卫道(Jean Pierre Armand David,1826~1900)的法国传道士和标本采集员说起,谭卫道1826年出生于法国西南部的一个小镇,1862年被天主教会选中派来中国传教,1862~1866年,他发现了麋鹿并将标本寄回法国,因此,直到现在,麋鹿的英文名也以谭卫道的英文名字“David’s deer”命名,此等殊荣非同一般。1867年,他二度来到中国,到西南地区的四川宝兴邓池沟任天主教堂的第四任神父,他发现了大熊猫后制作标本,并寄回法国,西方人算正式“发现”了大熊猫。
最要命的,不仅仅是麋鹿和大熊猫,四川西南部那茂密秀美的森林还将另外一种美丽树木的发现权送给了谭卫道——这就是珙桐了。
谭卫道向法国植物学界报告了中国四川发现珙桐,因此,这种美丽的植物属拉丁学名又用了谭卫道来命名(珙桐属名:Davidia)。谭卫道于1900年逝世,但用他的名字命名的珙桐却生生不息地保留了下来,被广泛引种到在欧洲各国和北美,作为珍贵的园林观赏树种。
珙桐原产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湖北、湖南等地,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遗种,由于其珍稀性,被评为中国特有的Ⅰ级珍稀保护植物,有“植物界的大熊猫”之称。谭卫道在中国期间一共采集了1600多种植物的标本回法国,影响深远,是19世纪世界生物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
另外,在《植物猎人》一书中也提及到谭卫道和珙桐树的故事。这本书中记录了从1820世纪,著名的10位植物“猎人”如何冒险走入未知的领域,宿山巅,卧湿谷,渡险川,涉泥泞,才把“养在深闺”的植物娇娘,引嫁到异域他乡,演绎了植物的变迁历史,也永久地改变了园艺景观。
现在中国国内也有一些植物园在引种珙桐,比如昆明植物园、武汉植物园和广州华南植物园等,但因为气候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始终不如在山谷里野生珙桐那样长得茁壮,那飞翔的一树白鸽子,流光花影。
佳木(二)——伯乐树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大家对于伯乐一定非常熟悉,其来源于唐代大文伯乐树引得游客驻足观赏学家韩愈作品《马说》,后来把伯乐喻为有眼光,懂得挖掘人才的人。而此伯乐非彼伯乐,乃来自于属命名的人的名字音译。
伯乐树是从属拉丁学名Bretschneidera音译过来的,该属名是用了一个叫作Emil Bretschneider(中文翻译名为埃米尔·布雷特施耐德)的俄罗斯人名字来命名的。埃米尔·布雷特施奈德,俄罗斯著名汉学家,原波罗的海德国人。早年入学以德语教学的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攻读医学,1866~1883年出任俄罗斯公使馆驻清朝北京医生,当时在北京郊外山上做过考察。埃米尔·布雷特施奈德精通汉语,并利用东正教北京传道团图书馆提供的优越条件,潜心研究中世纪中国古典中外交通史文献和中国古代药草和植物学文献。他的著作《欧洲人在中国的植物发现》是20世纪前西方人在远东地区考察的标准参考书,鉴于他在植物界的卓越贡献,后来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伯乐树。
伯乐树的另外一个别名“钟萼木”,则容易理解多了,是指它开花时像倒吊的钟而得名。伯乐树是我国特有种,单科单属植物,分布在云南东部、广西、广东、江西、浙江、湖南、贵州、湖北和四川。生于海拔500~1500米山地林中。由于人为破坏环境和结实稀少、生长缓慢等各种原因,目前处于濒危稀少的状态。它也是古老的残遗植物,对研究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古地理、古气候均有科学价值。因此,伯乐树被列为国家II级保护植物,被誉为“植物中的龙凤”。
本人无意中在韶关南岭的一个山谷溪水旁边发现几株伯乐树,时值花期,满树繁花,绯红一片如云霞,非常美丽,当时只觉得诧异,如此佳木长在偏僻之处,回来后请教别人,才知道竟然是稀有的国家保护级别的伯乐树。南方有佳木如伯乐,竟然被我偶然所得,细想起来,实属幸运!
佳木(三)——桫椤
桫椤,别名蛇木,是桫椤科桫椤属蕨类植物,是已经发现唯一的木本蕨类植物,堪称植物界国宝,被众多国家列为Ⅰ级保护的濒危植物,有“活化石”之称。
在大约1.8亿年前,桫椤曾是地球上盛极一时的植物,与恐龙同属于爬行动物时代的两大标志。但是作为恐龙食物的桫椤,在恐龙灭绝后,经过漫长复杂的地质变迁,大都因不适应环境而销声匿迹,只有极少数的桫椤在一些偏僻的地方得以存活。由于桫椤存在年代久远对于研究植物进化、古生物变迁和地球变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一般看到的桫椤多生于林下或溪边荫地,高3~8米,而在南太平洋岛屿的森林中,桫椤最高可达20米左右,是世界上最高大的蕨类植物。桫椤科在全世界共有6属500余种,据统计,我国有2属14种和2变种,分布于西藏、贵州赤水及南方各地,另外,在泰国、尼泊尔、越南、印度及日本等地也有分布。
由于地质变迁和气候的变化,还有森林现状的恶化,桫椤的分布区也大大缩小。历经沧桑的桫椤,在人为因素和自然选择的重重考验下,自然繁殖越来越困难,数量更是与日俱减,现已处于濒危状态,亟待保护。
佳木(一)——珙桐
珙桐又名鸽子花、手帕花,珙桐科珙桐属。珙桐色花奇美,是1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留下的孑遗植物,在第四纪冰川时期,全世界大部分地区的珙桐相继灭绝,只有在中国南方一些地区的珙桐幸存了下来,成为了植物界今天的“活化石”。相传王昭君出塞后思念故乡,写了家书绑在鸽子上,鸽子历尽千山万水来到王昭君的故乡湖北时候,已经疲惫万分,停留在一棵珙桐树上,寒风雪夜被冻死,化作了鸽子状的洁白花朵。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而已,真正“鸽子花”的来由是因为它们狭长的苞叶呈乳白色,左右对称地长在花序基部,恰似白鸽的双翼。每年4~6月为珙桐的花期,盛开时,满树似白鸽群聚,振翅飞翔,非常壮观!因此珙桐的英文名也叫作Dove Tree(鸽子树)。
植物学家刘夙博士在他的著作《植物名字的故事》中提到,中国泱泱大国,既无国花,也无国兽,原因是人们的意见不统一,但无论如何,熊猫已经是大家心目中公认的国兽,君不见中国与各国外交往来总喜欢以熊猫相赠之以示隆重?而国花之位却尚无定论。
中国原产的珙桐怎么会漂洋过海到了欧洲呢?这还得从一名中文名叫谭卫道(Jean Pierre Armand David,1826~1900)的法国传道士和标本采集员说起,谭卫道1826年出生于法国西南部的一个小镇,1862年被天主教会选中派来中国传教,1862~1866年,他发现了麋鹿并将标本寄回法国,因此,直到现在,麋鹿的英文名也以谭卫道的英文名字“David’s deer”命名,此等殊荣非同一般。1867年,他二度来到中国,到西南地区的四川宝兴邓池沟任天主教堂的第四任神父,他发现了大熊猫后制作标本,并寄回法国,西方人算正式“发现”了大熊猫。
最要命的,不仅仅是麋鹿和大熊猫,四川西南部那茂密秀美的森林还将另外一种美丽树木的发现权送给了谭卫道——这就是珙桐了。
谭卫道向法国植物学界报告了中国四川发现珙桐,因此,这种美丽的植物属拉丁学名又用了谭卫道来命名(珙桐属名:Davidia)。谭卫道于1900年逝世,但用他的名字命名的珙桐却生生不息地保留了下来,被广泛引种到在欧洲各国和北美,作为珍贵的园林观赏树种。
珙桐原产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湖北、湖南等地,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遗种,由于其珍稀性,被评为中国特有的Ⅰ级珍稀保护植物,有“植物界的大熊猫”之称。谭卫道在中国期间一共采集了1600多种植物的标本回法国,影响深远,是19世纪世界生物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
另外,在《植物猎人》一书中也提及到谭卫道和珙桐树的故事。这本书中记录了从1820世纪,著名的10位植物“猎人”如何冒险走入未知的领域,宿山巅,卧湿谷,渡险川,涉泥泞,才把“养在深闺”的植物娇娘,引嫁到异域他乡,演绎了植物的变迁历史,也永久地改变了园艺景观。
现在中国国内也有一些植物园在引种珙桐,比如昆明植物园、武汉植物园和广州华南植物园等,但因为气候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始终不如在山谷里野生珙桐那样长得茁壮,那飞翔的一树白鸽子,流光花影。
佳木(二)——伯乐树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大家对于伯乐一定非常熟悉,其来源于唐代大文伯乐树引得游客驻足观赏学家韩愈作品《马说》,后来把伯乐喻为有眼光,懂得挖掘人才的人。而此伯乐非彼伯乐,乃来自于属命名的人的名字音译。
伯乐树是从属拉丁学名Bretschneidera音译过来的,该属名是用了一个叫作Emil Bretschneider(中文翻译名为埃米尔·布雷特施耐德)的俄罗斯人名字来命名的。埃米尔·布雷特施奈德,俄罗斯著名汉学家,原波罗的海德国人。早年入学以德语教学的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攻读医学,1866~1883年出任俄罗斯公使馆驻清朝北京医生,当时在北京郊外山上做过考察。埃米尔·布雷特施奈德精通汉语,并利用东正教北京传道团图书馆提供的优越条件,潜心研究中世纪中国古典中外交通史文献和中国古代药草和植物学文献。他的著作《欧洲人在中国的植物发现》是20世纪前西方人在远东地区考察的标准参考书,鉴于他在植物界的卓越贡献,后来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伯乐树。
伯乐树的另外一个别名“钟萼木”,则容易理解多了,是指它开花时像倒吊的钟而得名。伯乐树是我国特有种,单科单属植物,分布在云南东部、广西、广东、江西、浙江、湖南、贵州、湖北和四川。生于海拔500~1500米山地林中。由于人为破坏环境和结实稀少、生长缓慢等各种原因,目前处于濒危稀少的状态。它也是古老的残遗植物,对研究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古地理、古气候均有科学价值。因此,伯乐树被列为国家II级保护植物,被誉为“植物中的龙凤”。
本人无意中在韶关南岭的一个山谷溪水旁边发现几株伯乐树,时值花期,满树繁花,绯红一片如云霞,非常美丽,当时只觉得诧异,如此佳木长在偏僻之处,回来后请教别人,才知道竟然是稀有的国家保护级别的伯乐树。南方有佳木如伯乐,竟然被我偶然所得,细想起来,实属幸运!
佳木(三)——桫椤
桫椤,别名蛇木,是桫椤科桫椤属蕨类植物,是已经发现唯一的木本蕨类植物,堪称植物界国宝,被众多国家列为Ⅰ级保护的濒危植物,有“活化石”之称。
在大约1.8亿年前,桫椤曾是地球上盛极一时的植物,与恐龙同属于爬行动物时代的两大标志。但是作为恐龙食物的桫椤,在恐龙灭绝后,经过漫长复杂的地质变迁,大都因不适应环境而销声匿迹,只有极少数的桫椤在一些偏僻的地方得以存活。由于桫椤存在年代久远对于研究植物进化、古生物变迁和地球变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一般看到的桫椤多生于林下或溪边荫地,高3~8米,而在南太平洋岛屿的森林中,桫椤最高可达20米左右,是世界上最高大的蕨类植物。桫椤科在全世界共有6属500余种,据统计,我国有2属14种和2变种,分布于西藏、贵州赤水及南方各地,另外,在泰国、尼泊尔、越南、印度及日本等地也有分布。
由于地质变迁和气候的变化,还有森林现状的恶化,桫椤的分布区也大大缩小。历经沧桑的桫椤,在人为因素和自然选择的重重考验下,自然繁殖越来越困难,数量更是与日俱减,现已处于濒危状态,亟待保护。